莎士比亞的著作 製作人:林子翔,邱華彥,陳宇翔 黃安國,蔡宸程
四大喜劇 1.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 2.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 3.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4.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四大悲劇 1.哈姆雷特 (Hamlet) 2.奧賽羅 (Othello) 3.馬克白 (Macbeth) 4.李爾王 (King Lear)
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 《皆大歡喜》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 於 1599年創作的一套喜劇。話劇背景是一個森林,而男女主角最後有一個皆大歡喜的 結局 皆大歡喜劇照 約1750年
第十二夜 (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 《第十二夜》得名於西方的傳統節日,基督教聖誕假期中的最後一夜為第十二夜,也就是一月六日的主顯節(Epiphany)。不過在整個劇本中沒有任何與這個節日或聖誕節有關的內容。到了伊莉莎白時期的英國,主顯節已經演變成狂歡作樂的日子,所以《第十二夜》的劇名,或許暗示著一個脫離現實的嘉年華世界,任何離奇的事件都不需要合理的解釋,所有不合常理的結局也都可以成立。
補充: 霍特森(Leslie Hotson)曾寫了一本書名叫《第十二夜的首夜》(First Night of twelfth Nights),內容就是描述該劇首演的狀況。霍特森相信,莎翁是奉皇室之命,因應義大利伯恰諾公爵(Duke of Bracciao)奧西諾(Don Virginio Orsino)造訪英國,而寫下這個劇本,並在1600年的聖誕節後第十二夜(也就是隔年的1月6日)演出。但公爵來訪的消息在12月26日才傳至英國,若霍特森所言屬實,那就表示:在短短的十一、二天之內,莎翁就寫好劇本,所有演員就熟記臺詞並完成排演。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威尼斯商人》又《威尼斯的猶太人》(The Jew of Venice)。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一提起猶太人,就聯想到放高利貸。在當時,放高利貸已經是一普遍的生財之道,只是一般人在情緒上仍對其反感。 在本劇裡,放高利貸的猶太人夏洛克,和化身律師的鮑希雅是靈魂人物。在伊莉莎白時期,鮑希雅較常成為此劇的核心人物,到了十九世紀,夏洛克卻時常躍昇為主角。舞台上的夏洛克很多元化,他時而代表魔鬼的化身,時而成為喜劇裡的惡棍,有時則是受到曲解與委屈的可憐形象,引起觀眾的同情,而蒙上了悲劇色彩。 二十世紀以後,《威尼斯商人》因對猶太人的偏見而引發不少種族議題,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此劇已轉為問題劇,多數人不再以輕鬆的眼光看待這個故事,原來的喜劇成分也就消失了。
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仲夏夜之夢》是莎劇中最常被搬演也是最受歡迎的喜劇,亦為莎翁眾多劇本中少數極具原創性的劇本。本齣戲充滿希望和歡娛氣氛,劇中的夏夜森林、精靈魔法等等,都特別適於劇場表現,而這部戲的演出史,幾乎可說是精靈的造型史。 故事的主人翁因為一條荒謬苛律逃往森林,卻在森林裡因精靈的介入,而使愛情對象混淆。本故事發生在仲夏夜晚,在西方正有所謂仲夏瘋(midsummer madness)和月暈(moonstruck)之文化,意喻著黎明之時才能回復秩序。 此劇的故事發生於城市與森林、清醒與睡眠、真實與夢幻之間,架構極為對稱。森林、睡眠或夢幻都象徵著潛意識,故近幾十年來,尤受不少心理分析大師的青睞。另外,又因內容提及父親、逼婚、仙王操縱愛情等,因此也有人引用女性主義來探討此劇。
哈姆雷特(Hamlet) 該劇寫於1598年至1602年夏季之間。這部伊莉莎白時代戲劇傑作的第一個印刷本是所謂的「壞四開本」(Bad Quarto),是一個沒有作者授權的盜版版本。1974年出版的《哈姆雷特》共4042行,29551字,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最長劇本。 劇本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位丹麥王子。他在劇中第三幕第一場的經典獨白「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To be, or not to be)是戲劇史上流傳最廣的臺詞之一,也是許多現代演員惡夢般的表演難點。在劇場中,哈姆雷特是在西方各國扮演最多的角色之一,也對成熟的男演員提出了巨大挑戰,因為哈姆雷特在劇中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哈姆雷特是莎翁筆下四大悲劇中的一齣講述天倫相殘的故事,也是目前至今僅次於羅密毆及茱麗葉下的名著。
奧賽羅 (Othello) 《奧瑟羅》是莎士比亞在1604年所寫的四大悲劇之一,莎士比亞在《奧瑟羅》中創造出奧瑟羅與埃古全然不同的兩種人物典型,全劇並圍繞在「家庭」﹑「嫉妒」兩大主題中發展,也許莎翁早就洞悉,嫉妒便是人心最大的弱點吧!奧賽羅是莎士比亞描寫人性「忌妒」可怕的一個戲碼,常常被引述來說明人性的弱點。
馬克白(Macbeth) 《馬克白》是莎士比亞最短的悲劇。此部作品經常在世界各地的專業和社區劇院上演。 這齣戲劇是典型的因權力的渴望而背棄朋友的故事。它大致根據蘇格蘭哲學家Hector Boece的《蘇格蘭國王馬克白》而寫成。Boece在文中奉承了其贊助人(patron)的祖先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也就是詹姆士一世 (英格蘭),並且大肆誹謗現實中的馬克白,一位蘇格蘭君主。
李爾王(King Lear) 《李爾王》(King Lear)是威廉·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悲劇之一,它可能是在1605年寫成,劇情基於一位傳說中羅馬人時代之前,不列顛國王李爾的故事,關於這位國王的史記、詩歌和劇作在莎士比亞時代前便已存在著。 清教徒革命後劇院往往不喜歡這部作品中虛無主義的味道,因此一般在上演時對它改編。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部作品被普遍公認為莎士比亞最偉大的創作。許多有名的演員扮演過李爾王,但一般認為只有上了年紀的演員才能真正體現這個角色。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us and Juliet) 《羅密歐與茱麗葉》是莎士比亞最受歡迎的劇作。本劇推測完成於1596年,故事來源自十六世紀的義大利小說,敘述秘密戀情受到家庭、命運或死亡等限制,或感受到時間的緊迫與壓力而造成不幸結局。 莎士比亞創作此劇的主要來源有兩個,分別是布魯克斯(Arthur Brooks)的《羅密額斯與茱麗葉的悲劇史》(Tragicall Historye of Romeus and Juliet),以及潘特(William Painter)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塔》(Rhomeo and Julietta)。前者尤其提供了故事完整的架構,因此莎翁的《羅》劇幾乎可說是依據該作品改寫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