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 华夏风情 2 56个民族亲如一家! 民俗 风情 ————少数民族特刊 RMB:20元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001 国内统一刊号:CN 00-000000/K
编者的话 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中国.其中5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为9120多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04%,而分布地区却占全国总面积的63.8%。从黑龙江畔到海南岛,从阿里山到帕米尔高原,都能见到少数民族的炊烟。由于不同的历史传统,居住地区的地理环境等差异,各个民族大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特殊的生产劳动技能。 继上期我们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几个少数民族后,得到了大量读者的来信,这一期我们还将向大家介绍几个比较常见的少数民族.希望大家通过<<少数民族特刊>>,可以更加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民族文化。
目录 民族与民族风情 高原的雄鹰-------藏族…..1 马背上的牧民------蒙古族…..2 会唱歌的刘三姐------壮族…..3 天山脚下的歌唱舞蹈家------维吾尔族…..4 虔诚的穆斯林教徒------回族…..5 美景中的阿诗玛------彝族…..6 皇城脚下的富贵人家------满族…..7 尊师重道的民族------朝鲜族…..8
这一期中,我们就介绍了以上这八个少数民族,我们将陆续介绍更多的少数民族,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如有宝贵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我们的网址是:www.huaxiafengqing.com E-mail:minzu@huaxiafengqing.com 主 编: 出版单位:华夏风情出版社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希望路1000号
1 高原上的雄鹰 藏族,有人口45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等农作物。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当为人敬茶时,茶常常不装满杯子,藏族人普遍认为这表示从这个杯子中饮茶的人总是在背后说敬茶人的坏话。但如果斟上的茶正好满到杯口,人们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即:这两个人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 人们认为在一个人家中作客,只饮一杯茶是不吉利的。总是要饮上两杯、或在杯中稍加一点,以除掉晦气。藏族人绝对禁止在屋内,特别是在厨房或家庭储藏室内吹口哨。这些地方可不是吹你喜欢之曲调的地方。因为人们认为哨声会使所有的食物很快地用光。
2 马背上的牧民 蒙古族,现有人口480多万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薄饼红枣呈真情 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到蒙古族牧民家里做客,客人不一定要带上许多礼物,只需准备用麦面烤成的六张圆形薄饼和几颗成双的红枣即可。进到主人的蒙古包,主人将客人让坐在客位上并向客人敬茶后,客人可以向主人要一个盘子的请求,并将随身带来的六张薄饼象荷叶片一样摆在盘子里,再将成双的红枣放在薄饼上,双手献给主人,主要即当做草原上最神圣的礼物十分乐意地接受。
3 会唱歌的刘三姐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有人口1500多万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 饮食以粘米为主,多吃粘米煮干饭,有的以生鱼片为佳肴,节庆时喜欢用糯米做五色饭或各种糕点,壮族住房主分是多间的“干栏”式木楼。 壮族人民有“打同年”,“打草标”的习俗。“打同年”:年龄相当,志趣相投的人互称为同年阿哥(阿弟)或阿姐(阿妹)。一家有事众人相帮,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相当于结拜异姓兄弟。“打草标”:把一件物品放在路边、树上并在旁边的草丛中打个结,表示物有所属,别人就不会拿走。 美丽富饶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彩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对歌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三月三为“歌节”。歌节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采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天山脚下的歌唱舞蹈家 4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手抓饭,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现在有些家庭招待客人,一般都备有小勺。 按传统习惯,维吾尔族见面时,不施握手礼,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然后把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然后说:“萨拉木来坤”(“祝福”之意)。如果一个人一次碰到十几个熟人,对每个人都要这样;如果遇到尊贵的客人或是长辈,则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礼貌。妇女见面时,就不施这种礼,而是要互相拥抱,右脸面要挨一下,并说:“萨拉木”。 4
虔诚的穆斯林教徒 回族,有人口860多万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 饮食:穆斯林严格恪守《古兰经》规定,禁食猪肉,禁酒,禁食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也不吃马、驴、骡、狗肉。伊斯兰教认为猪是不洁净的“秽物”,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卜卦)是“秽行”。 开斋节是回族的主要节日。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节日当天,人们在居住区域内,挨门串户地互致节日问候,家家户户炸制“油香”和“馓子”食品,宰杀牛羊用来招待宾客亲朋,互相馈赠。 5
6 美景中的阿诗玛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人口有650多万人。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塑造了一位美丽、勇敢、坚贞的撒尼姑娘形象。多少个世纪过去了,“阿诗玛”没有离开生育她的故乡,她化成一尊与世长存的石像,倔强地挺立在石林深处。 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撒尼妇女的花包头,象传说说中的阿诗玛一样,至今,仍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花包头多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亲手 制成,长约3 米,制作十分精致美丽。每逢喜庆、外出,姑娘们都要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缠上花包头。完成一个花包头,要经过七、八道工续。 彝族喜欢饮酒,“有酒便是宴”已成习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所以称作“转转酒”。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他们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了的酒!”逢年过节,各家各户的阿妹子会捧出一坛自家酿的美酒放在门前,插上几枝锦竹杆或麦杆,凡从门口路过的人,都会被热情相邀,用杆杆咂吸几口。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彝族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节日期间,家家户户点火把,照遍屋内外所有角落。夜晚,全村的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之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
皇城脚下的富贵人家 7 满族,现有人口98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 饮食特色:喜吃面食,善于制作糕点。所制作的糕有“甜、香、酥、脆”的特点,“萨琪玛”是其糕点的代表,体现了满族糕点的特点 。 见面礼节:男子请安要“打千”, 左膝前屈,右腿下弯,上身前倾,右手下垂,问好。 过年行跪拜礼。女子问安要双腿并立,双手放右膝上, 曲膝弓腰,问好。此外还有相抱礼、执手礼等。 漫话旗袍:旗袍是现代流行服 装之一,在国际服饰橱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誉。旗袍 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旗袍,满语称 “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 袍。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 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骑马驰聘显得十分精干利落。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 7
8 尊师重道的民族 朝鲜族,有19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 朝鲜族以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汤每餐必备,尤喜喝大酱汤。 朝鲜族以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汤每餐必备,尤喜喝大酱汤。 辣白菜,一般制法将白菜用盐水浸泡几天,洗后,再抹入辣椒、葱、蒜、姜等调料。有条件时还可加苹果、梨片等,然后窖藏,半月后便可食用。还可用萝卜、芥菜、英菜等同法腌制。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胶鞋。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已无甚差别。 青少年对长辈必须使用敬语尊称;当着老人的面不许吸烟饮酒,在非喝酒不可的场合,也要背席而饮;最忌向老人借火或对火点烟;在老人面前不准说粗话;吃饭时须先给老人和长辈盛饭上菜,并给老人和宾客单设席桌。美食佳肴要摆到老人面前,老人未动筷子前,晚辈不得先吃;与熟识的老人出门同路时,年轻人不得走到老人前面,若有急事赶路,需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说明原因,征得同意方可超前;路遇长者,不论是否熟识,都要致礼问安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