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014 年浙江省数量资料 华图网校 刘有珍 数字推理 年份题量数字规律 三级等差 2. 和递推 3. 幂次修正 4. 倍数递推 5. 倍数递推 6. 特殊差级 7. 倍数递推 8. 倍数递推 9. 积递推 10. 分数数列
Advertisements

公職人員財產申報 查詢窗口單一化及 無紙化作業規劃. 2 大 綱 壹、作業原則 貳、作業方式 參、提供資料內容 肆、配合事項.
加強輔導課程家長簡介會 時間: 9 月 30 日(二) 晚上 : 6:45 至 8 : 00 地點:禮堂.
九十五年國文科命題知能 研習分享.
司 法 考 试 题 2002年——2009年.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Teacher :唐加步.
5、23高一语文组集备.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 第一节 我知我.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选考) ——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补上一课 如何读懂小说 第1讲 情节 第2讲 人物 第3讲 环境 
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执着 因为我们是戴中教师所以我们更加努力
第二框 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二框 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二节 金融资产的计量 一、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 二、公允价值的确定 三、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 四、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
第一部分 微专题强化练.
第41课 公民的财产权 .
欧洲西部 要点·疑点·考点 欧洲西部 1. 自然环境 位置:欧洲西半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英 德 美 法 标志 1689年 《权利法案》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 1787年宪法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政体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行政权 内阁、首相 皇帝、宰相 总统 立法权 议会 国会 权力中心 皇帝 特点 君主虚位 议会至上 军事封建 皇帝权重 总统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
100年學測題目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 考试题型特点和答题指导.
第五课 自我新期待 发现自己的潜能.
第十一单元 第25讲 第25讲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和全球化趋势   知识诠释  思维发散.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与病人心理护理的关系〉.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主讲人:张丽娜 教科院03教育.
第 11 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二编* 流转税 流转税概述 第三章 增值税 第四章 消费税 第五章 营业税 第六章 关税.
2011年广西高考政治质量分析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蒋 楠.
第2节 分析综合.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目 录 课时1 神奇的货币  课时2 多变的价格 课时3 多彩的消费.
古文明中的直角三角形.
知识回顾 1、通过仔细观察酒精灯的火焰,你可以发现火焰可以分为 、 、 。 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2、温度最高的是 。
第十一課 近體詩續選 (一)寄黃幾復  黃庭堅 (二)觀書有感之一 朱 熹 (三)颶風   鄭用錫.
限时综合强化训练 限时综合强化训练.
案例練習-鑑定及需求評估 分組教師之考試版 (201002修訂).
第七課 勞山道士 蒲松齡.
初级会计实务 第十章 事业单位会计基础 主讲人:杨菠.
课堂回顾 1、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及处理 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处理: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地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第16课时 放飞理想 立志成才 考 纲 内 容 要 点 探 究 考 点 解 读.
时政研修室 抓住3个基础知识点 高效训练5个题 掌握2个核心考点 课时限时检测.
洋流(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八单元第二节 社会规则与正义 第二课时 做有正义感的人.
会计学 第九章 财务会计报告.
第2讲 流域的综合治理——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二框 信用工具和外汇 1-2 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基础落实 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第九章 广告评估.
第16课 抗日战争.
专题七复习.
世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自然界是物质的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二课时 信用工具和外汇 建行龙卡 工行 牡丹卡 农行 金穗卡.
星期四 散文阅读之鉴赏表达特色.
行程設計、登山計畫與山難留守 講師:張志湧.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1讲 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 考纲展示 考向预测 工业区位因素。
政治常识 第一课 我国的国家制度(上) 第4课时 政体及其与国体的关系.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輔英科技大學 J401國際會議廳 操作說明 使用控制室觸控面板操作會議廳影音功能:
初级职称前导课 第一章 资产 主讲老师:海伦老师(兰老师).
第二节 时间 位移.
《2015考试说明》新增考点:“江苏省地级市名称”简析
乘法公式 (1) 乘法分配律 (2) 和的平方公式 (3) 差的平方公式 (4) 平方差公式.
大气的垂直组成和分布.
不動產估價.
第二节 怎样研究匀速圆周运动 向心加速度.
中心对称图形.
第五课 提升职业道德境界 在职业实践中锤炼.
序偶及直角坐標系統.
数学建模示例 椅子能在不平的地面上放稳吗 问题分析 模型假设 通常 ~ 三只脚着地 放稳 ~ 四只脚着地
平面的基本性质 江苏省泰州中学 数学组 姜莹. 平面的基本性质 江苏省泰州中学 数学组 姜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最新考点 考向分析 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从知识的考查看,立足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重点考查如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以及如何处理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 2.往年高考中,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同时呈现。涉及的背景材料也非常广泛,文化遗产、民族节日、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国梦等都有所涉及 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3.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自主核对】①长期积淀 ②集中展示 ③集中表达 ④重要标志 ⑤人类文明的演进 ⑥多样性 ⑦个性 ⑧特征 ⑨一律平等 ⑩认同 ⑪尊重 ⑫内在要求 ⑬必然要求 ⑭商业贸易 ⑮人口迁徙 ⑯印刷媒体 ⑰共享 ⑱优秀 ⑲使者

核心考点一:全面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是什么(含义、表现) (1)含义: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表现: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其中突出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2.为什么(原因) (1)重要性: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必要性: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总之,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怎么办(对策) (1)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和要求 ①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错误倾向: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反对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或者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的错误倾向。

(3)尊重文化多样性(必要性及要求) 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正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图示:

(1)文化的多样性不同于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而文化的多元化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来说的。 (2)比较民族节日与传统习俗 比较 民族节日 传统习俗 区别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联系 民族节日中蕴含着一个民族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是完全通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的,它还可以通过其他文化载体来表现

(3)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的区别 比较 民族节日 文化遗产 含义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包括历史文化、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从文化意义上标识出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 表现 通过节日的各种活动表现出来 通过文物、建筑群和遗址表现出来 作用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在备考中应注意从多彩的民族节日、丰富的文化遗产方面,说明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 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世界因不同而精彩,说明我们应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故①正确;交流因不同而必要,说明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故④正确;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说明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故③正确;②表述错误。本题选C。 【答案】C

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要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通过中国文化年、文化节等文化活动,考查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与态度

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能有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容易产生偏见,使文化僵化,不能适应时代变迁。这启示我们(  ) ①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必须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必须承认各国文化有优劣之分 ④要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必须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①②正确。③说法错误,没有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不能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④说法错误。 【答案】A

文化是民族的,所以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完全不同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所以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是近代文人李叔同(弘一法师)创作的《送别》里的歌词,其实《送别》的曲子原是美国歌曲作者奥德威所作,日本歌曲作者也曾根据它的旋律填写了歌曲《旅愁》。上述材料表明(  ) A.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B.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逐渐趋同 C.不同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D.艺术家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归属感

【解析】不同国家的歌曲创造者引用同一歌曲的旋律,这说明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有共同之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是世界的,A说法正确;B“逐渐趋同”意味着走向一致,违背了文化多样性原则;C强调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与题意不符;D与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A

核心考点二: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1.文化传播的途径 途径 具体表现 商业贸易 商人在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人口迁徙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 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其他方式 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手段 (1)比较文化传播的手段 手段 特点 口语 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具有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 报纸、杂志、 书籍等 图文并茂、易保存,可重复使用,阅读方便等 电视 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 互联网 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

手机短信 用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具有娱乐性、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电子读物 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的完美结合,使人们在看图阅文的同时可以听音乐、写文章、做笔记、复制文件等

(2)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传媒的发展阶段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传媒面向大众的标志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大众传媒 现代社会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地位及功能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正确认识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 文化交流的过程 文化交流,是学习和借鉴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从而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世界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文化交流的特点 ①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也包括外域文化在中国传播。②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双向的,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繁荣;违背平等交流原则,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则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促进文化交流的措施 (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2)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4)手段:大众传媒 (4)任务: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文化传播的手段之间的关系 比较 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传播的手段 区别 指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 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联系 无论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都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2)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③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3)文化交流活动不只是为了传播本民族文化。文化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

新的传媒的出现会取代旧的传媒 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信作为一种互动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传播方式,获得了众多手机用户和网民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用微信交流信息。这种现象揭示了(  ) ①文化传播方式是不断发展的 ②传媒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发展 ③传播方式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④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解析】微信是一种更新更快的传播方式,这说明文化传播方式是不断发展的,①说法正确;微信是一种互动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传播方式,作为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说法正确;②与题意不符;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③说法错误。故选A。 【答案】A

混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文化传播的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公益广告主要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体,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以画面、声音或文字等形式呈现出来,以引导人们更新观念,促进社会和谐。由此可见,公益广告(  ) ①集中体现了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 ②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能够引领文明风尚,激发正能量 ④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公益广告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社会和谐,而不是娱乐,故①不符合题意。公益广告有助于传播先进文化,但不是主要手段,故②表述错误。公益广告引领人们更新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积极作用,故③符合题意。人们在看公益广告的同时,受到其影响,进而更新了观念,体现了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故④符合题意。 【答案】D

1.(2014·浙江卷)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①观点与现实不符,而且保护古村落不能以栖居人数的多少为依据,而应以它在文化中的作用为依据,故①不选;④观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所以要保护好古村落,是因为它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2.(2014·江苏卷)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答案】A

【解析】题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体现了世界文化具有共性,因此材料体现了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A正确;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指的是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B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C“逐渐融合”的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D不符合题意。

3.(2014·福建卷)精湛绝伦、底蕴深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历史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  ) 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对待一些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反对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的观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所以要加强保护,C正确;A观点中“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说法错误,违背了文化多样性原理;B、D持赞同观点,显然错误。

4.(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讲话。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建交50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因为两国文化(  ) ①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 ②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④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的原因是②③,选C;①④观点错误。

关注文化差异 促进文化交流 热点解读 材料一 孔子学院10岁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为推动汉语走向世界,提升中国语言文化影响力,从2004年开始,中国在借鉴英、法、德、西等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十年来,孔子学院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园地,促进中外文化

考点对接 整体信息点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利用互联网探索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文化新丝路”既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中外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孔子学院的发展,“文化新丝路”的创办,既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有利于世界优秀文化在我国的传播

信息点①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是文化传播的途径。孔子学院的开办,充分运用了教育这条文化传播的途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教育、文化、商贸等多方面的交流,也让中国自信地走向世界 信息点②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的新平台,创造出既承载更多中国文化,又承载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文化新丝路”

1.孔子学院创办十年来,在中外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至今已在1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百万人,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根据以上所反映的事实,要求你写一篇观后感,需要确定一组体现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是(  ) A.相互借鉴 加强融合 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B.和睦相处 文化渗透 提升文化软实力 C.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维护和固守传统文化 D.相互尊重 和睦相处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我国通过孔子学院的创办这条文化传播的途径,既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又加强文化交流的状况,D符合题意。A材料未体现文化安全的问题;B错在文化渗透上;C错在固守传统文化上。

2.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之间友好往来、沟通文化的友谊的道路。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的新平台,另辟蹊径,探索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的丝路”。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式,它(  ) ①是现代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使信息的传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③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以及很高的信息共享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特点以及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等知识。②④符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互联网只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形式,①说法错误。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③错误,不选。

3.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之间友好往来、沟通文化的友谊的道路。去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中,提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的两家媒体——完美世界和新华国际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是在这个发展战略方向下,共同携手,积极尝试,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的新平台,另辟蹊径,探索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的丝路”。

有人认为,我国在探索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的丝路”中应该多输出民族文化、少输入外来文化。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评析这种观点。 【答案】①对外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能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②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釆众长,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但不能盲目崇拜西方,犯“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也要积极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防止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倾向。③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