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亭 与 兰 亭 序
王 王羲之與41位名家匯集 於蘭亭九曲
兰亭再序 本年(2010)正月,奉南京东南大学(原中央大学)朱光亚教授之命,至绍兴兰亭一方面游览,一方面奉朱老师之命于观后,提点浅见给朱老师参考。现在的兰亭为朱老师早年规划设计,尔后或有新的再规划构想。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稿据传因唐李世民喜爱,而将之殉葬,也有史料说明,现应埋于干陵中,原稿究竟在何处,谁也不敢明确的讲出来。 现流行于世面的兰亭集序为李世民命书法名家所临摹翻刻,后世名家一再辗转临摹,世间流传版本诸多。台北故宫博物院所保存版本为定武兰亭真本。王羲之的《兰亭序》今天是以冯承素本为代表的天下第一书,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兰亭即为王羲之与名家群集而写书之所在地。 李常生 2010/2/18台北
兰亭集序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春天,王羲之与孙统承、谢安等41人[1]在会稽山阴集会,为兰亭集会,时作诗赋37篇,后辑为《兰亭诗》。《兰亭集序》为王羲之为《兰亭诗》写的序言。 王羲之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首先写聚会盛况,描述环境——「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后笔锋突变,格调转为悲伤,写人生短暂,然而他并不宣扬「人生无常」、「及时行乐」,而是斥了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论调。通篇语言流畅,不勉强藻饰、通俗自然,结合骈句、骈散,灵活自如,堪称历代名篇。 《兰亭集序》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之」字有20多个,变化迥异,没有一个相同,如有神助。王羲之酒醒之后,过几天又把原文重写了好多本,但终究没有在兰亭集会时所写的好。[2] 作为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经典杰作,有「行书第一」之称。 其书法飘逸流畅,如行云流水而又笔力雄健。唐太宗得到真迹,即令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欧阳询等临摹翻刻,分赐皇子、近臣,世称「唐人摹本」。王书原本据传已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陆游因此感慨:「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但唐太宗昭陵曾于五代时被温韬所盗[3],而被盗物品名单中并没有《兰亭集序》,因此一般相信《兰亭集序》现存于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干陵中。今存的摹本以「神龙本」最为着名。该帖共3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颇得原本神韵,被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注释 (1)《太平广记》引《法书要录》:「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公字原缺,据法书要录补)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石、高平郗罢重熙、太原王(王字原缺,据法书要录补)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一人,修袚禊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别体,就中之字最多。」 (2) 宋‧赵构《翰墨志》 (3)《新五代史·杂传·温韬传》记载,后梁王开平二年(908年),「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干陵风雨不可发。」 王羲之喜欢鹅,并从鹅姿习得书法
兰亭集序(神龙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褚摹兰亭序》卷,唐,褚遂良摹,纸本,行书,纵24cm,横8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征明所临摹之兰亭序
现代书法家张照临摹
王羲之喜歡鵝,並從鵝姿習得書法
兰亭序的魅力 王羲之所书写的兰亭序到底长得是什么模样?对于这个答案,由于真本随着李世民的入土则更加的难以解答。而流传于历代上的摹搨本和石刻本到是可提供我们这一方面的解答数据。但面对这些数据我们仍必须有所选择,因为摹搨本本身多多少少会添加一些书家个人的用笔和笔意,而石刻本又会因拓的时间早晚而有所异、失真,毕竟刻石是会随着时间而风化的。在数据中神龙本兰亭序则是比较受到历来书家的认同,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是属于勾边上墨,所以较能保留原来王羲之真本兰亭的面貌,在此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有失羲之之笔意,不过不要紧的是,我们略略能透过神龙本兰亭序的面貌窥测出羲之之用笔与笔意…等。 观看兰亭似乎可以从用笔的轻快、婉转、圆润中,体现出一种愉悦快速书写的感觉。其中最值得让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在于,王羲之并非因为轻快的用笔而失去了在书写中的最重要关键【写字】,王羲之对于每笔的点画之间给予了清楚的交代,尤其是兰亭序的后半部分情绪正处于兴致高昂时,对于起笔和收笔更是不敢马虎,笔笔带到。然而对于一般书家而言,书写的速度快时,最容易犯了画字的毛病,到头来只是专注于画字的形状而已。另外从王字造型不严仅的角度来看,可真要赞叹羲之狂逸的高超,他能在狂放之中又能不失其字的识别性。以往当我们书写时若一时不注意字形,容易造成字的结构、行气松散,且使人对于字不易辨别,在此我想这必定是王羲之之兰亭,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过去往往我们会认为临帖,就是在学习如何写得像、写得一样;但却没有人在讲临帖是在学古人的书写精神,体会那名帖流传的背后,作者所投下无数的精神与功夫。我想这才是众多名帖作者最希望临帖人学习到的东西,其实这些作者也一定有考虑过各种能将自己所学、所得的全部经验流传给后人的方法,而其中笔迹的流传则是一项最简洁有力的方式。临帖人透过临帖而知晓自己的不足,并可参考先人的经验进而指导方向。 参考书目: 1. 《书法艺术欣赏》 沈尹默等着 庄严出版社 69年9月4版。2. 《谈中国书法》 沈尹默着 庄严出版社72年1月1版。3. 《历代书法欣赏》 陈振濂着 蕙风堂印行88年1版4刷。4. 《书法 》 季崇建着 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84年9月1版。5. 《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 刘正成主编 大地出版社。 数据源:《中国书法选15 兰亭叙(五种)东晋 王羲之》 二玄社出版。
此碑前为康熙皇帝所题字 后为乾隆皇帝所题字 本照片标的为碑前
此碑前为康熙皇帝所题字 后为乾隆皇帝所题字 本照片标的为碑后
兰亭究竟在何处? 兰亭位于浙江绍兴兰渚山下,据《嘉泰会稽志》载:“兰亭在县西南二十七里”,《越绝书》记载:“句践种兰渚田”。关于兰亭的称谓,清·于敏《浙程备览》认为:“或云兰亭,非右军始,旧亭堠之亭,如邮铺相似,因右军禊会,名遂着于天下。” 兰亭地址,确切在什么地方,说法不一。王羲之《兰亭集序》仅曰:“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究竟在会稽山山脉何处?并不确指。郦道元(?- 527 年)《水经注·浙江水注》说:“浙江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勋封兰亭候,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羲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这里讲的湖当指鉴湖,兰溪,即指兰亭溪。当时鉴湖的范围很大,曾流域兰渚山。从这则记载可知:兰亭在晋宋章已数次迁移。文献中有关兰亭的记载有: 《寰宇记》卷九十六,越州条目中引顾野王《舆地志》曰:“山阴郭西有兰渚,渚有兰亭,王羲之谓曲水之胜境,制序于此。”可见兰亭在湖中。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地理下·陂泽门》卷三曰:“山阴县西南有三十里有兰渚,渚有亭曰兰亭羲之旧迹。”可见宋时,兰亭也在湖中。嘉泰会稽志》卷九曰:“兰渚山在县西南二十七里,王右军《从修禊》云“‘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从《嘉泰会稽志》记载来看,兰亭在兰渚山一带,当时鉴湖在兰渚山一带的流域湮废,兰亭已不在湖中。
兰亭位于浙江绍兴兰渚山下,据《嘉泰会稽志》载:“兰亭在县西南二十七里”,《越绝书》记载:“句践种兰渚田”。关于兰亭的称谓,清·于敏《浙程备览》认为:“或云兰亭,非右军始,旧亭堠之亭,如邮铺相似,因右军禊会,名遂着于天下。” 兰亭地址,确切在什么地方,说法不一。王羲之《兰亭集序》仅曰:“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究竟在会稽山山脉何处?并不确指。郦道元(?- 527 年)《水经注·浙江水注》说:“浙江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勋封兰亭候,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羲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这里讲的湖当指鉴湖,兰溪,即指兰亭溪。当时鉴湖的范围很大,曾流域兰渚山。从这则记载可知:兰亭在晋宋章已数次迁移。文献中有关兰亭的记载有: 《寰宇记》卷九十六,越州条目中引顾野王《舆地志》曰:“山阴郭西有兰渚,渚有兰亭,王羲之谓曲水之胜境,制序于此。”可见兰亭在湖中。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地理下·陂泽门》卷三曰:“山阴县西南有三十里有兰渚,渚有亭曰兰亭羲之旧迹。”可见宋时,兰亭也在湖中。嘉泰会稽志》卷九曰:“兰渚山在县西南二十七里,王右军《从修禊》云“‘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从《嘉泰会稽志》记载来看,兰亭在兰渚山一带,当时鉴湖在兰渚山一带的流域湮废,兰亭已不在湖中。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3599.htm
曲水流觴 由侍女將酒杯置於水中漂流,漂至哪一位名家,即作詩一首,不然則飲酒一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