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及八國聯軍之役.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甲部 第二章  道、咸時期的內憂外患.
Advertisements

第 2 章 清末的改革 一、自強運動 二、甲午戰爭 三、瓜分風潮與門戶開放 四、戊戌變法.
專題三 洋務運動 1. 洋務運動的背景 2. 洋務運動的內容 3. 洋務運動的失敗 4. 洋務運動的影響 回總目錄.
第一章 列強入侵的序幕─鴉片戰爭 第二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之役 第三章 日本侵略朝鮮─中日甲午戰爭 第四章 中國瀕臨瓜分─勢力範圍劃分 第五章 列強聯合侵華─八國聯軍之役.
義和團之亂 與 八國聯軍之役 勢力範圍 義和團 甲午戰爭 鴉片戰爭 英法聯軍 太平天國 戊戌維新 洋務運動 1830
義和團 與 八國聯軍.
香港與內地的關係 主要貿易夥伴 香港 – 西方技術、轉口貿易市場 中國 – 食物、工業原料、工業產品 緊密資金流通
國內利率之變動 3.25% % 2.036% 年利率(%)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中國圖書分類簡表 500●社會科學類 000●總類 ●史地類 100●哲學類 800●語文類 200●宗教類
統測溫習指引 第一步:認清事件發生時間 (最好明白事件間的 因果 關係) e.g. 鴉片 -- > 英法
英法聯軍之役.
社 會 5上 設 計 者:陳 夢 萍 資料來源: ◎翰林第九冊社會課本 版 本:翰林版 版權所有 翻版必究 ◎高中歷史課本第三冊
第 1 章 晚清的變局 一、中西的貿易衝突 二、鴉片戰爭 三、英法聯軍 四、俄國的侵略 五、太平天國.
世界各地巫術與下降頭.
課題三 同光年間救國運動的起落 1)認識洋務運動的內容,並 探討運動的背景、失敗原因與影響 2)探討中日甲午戰爭的背景與影響,
第 3 章 清朝的覆亡 一、義和團與八國聯軍 二、庚子後新政與立憲運動 三、革命運動的興起 四、武昌起義.
溫習乙部.
八国联军侵华.
第二单元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 第4讲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欢迎来到历史课堂.
第15课 义和团运动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学习目标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 第3课考点回顾 1894年-——1895年 日本VS中国 1894年9月 黄海大东沟 黄海海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世界: 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 日本: 扩张政策 (根本原因) 1.背景.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世界: 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 日本: 扩张政策 (根本原因) 1.背景.
落后就要挨打.
分題一 香港的成長與發展 第 1 章 從英國管治到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 專題 1:二十世紀上半葉英國管治的主要特色.
甲午中日战争: 本课考点回顾 1894年-——1895年 日本VS中国 1894年9月 黄海大东沟 黄海海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屏東市K書地點 開放時間 地址 電話 介壽圖書館自修室 116 ●開放時間:08:00~21:00 ●休館日:國定假日 登記制(號碼牌)
學習重點: 列強入侵的歷程 中國主權的喪失及面對的危機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膨脹.
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二節 西潮衝擊下的滿清帝國.
第一章 袁世凱稱帝始末 第二章 段祺瑞的專權與參戰 第三章 山東問題與五四運動 第四章 軍閥割據混戰 第五章 外蒙及西藏問題.
第三課 外患加劇與救國運動 第四課 民國初年的內憂外患
文化差異 Elick Yang.
一.) 背景 二.) 經過 三.) 影響 四.) 意義 五.) 史家觀點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台灣對中國的投資 WTO 與兩岸經貿投資專題.
今日香港 生活素質 探究議題 「雙非」兒童問題.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明代的版圖.
通識選修課程-社會領域 世界文明與發展 中國:東亞之光(Ch.16)
(著名戰役 Famous Battles) Random Slide Show Menu
從歷史與行銷的角度看 台北市長選舉的新突破
朝鮮 獨立 宣言書 美國 獨立 宣言書 比較 崔然鴻 在美 詩人.
香港如何割讓給英國? 1842年起,香港受英國管治,直至1997年6 月30日. 歷時 155年。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火災保險之理賠 一、火災保險理賠之基本概念 (一)火災保險之理賠之手續 (二)火災保險損失之估計 (三)火災保險損失之賠償
諸葛亮巧佈空城計. 諸葛亮巧佈空城計 司馬懿得知自己 , 懊悔不已。 司馬懿得知自己 , 懊悔不已。 結果 結局 地點 時代 時間 事情 三國 西城 諸葛亮、司馬懿 人物 諸葛亮率兵攻打,敗 走 。 諸葛亮率兵攻打,敗 走 。 開始 起因 諸葛亮兵力薄弱,下令 ,士兵扮成 灑掃街 道,自己在城樓上.
中華民國的建立 曾淑真 作.
大專生以自由軟體服務偏遠地區國民小學 毛慶禎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2006年12月25日 Theme created by
大能勇士 (撒母耳記下23章).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 新寫實主義 1940年代出現在戰後義大利, 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狀況的電影.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拓展 问题 探究 练习.
國際金融期末報告 授課老師:楊奕農副教授 學生:金恩惠 學號:
Welcome to 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中國近代史( ) 圖表分析.
Chinese Internet Marketing Opportunity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在羅馬的日子.
P106.
信息 永生系列 第四講 永生的過程 (2) 約翰福音 6:50-51 牟張大明姊妹.
摩西的會幕:長30肘、寬10肘、高10肘(約 5 m) 所羅門聖殿:長60肘、寬20肘、高30肘(約15 m) 窗櫺 銅祭壇 金香壇 三層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1.
通識選修課程-社會領域 世界文明與發展 中國:東亞之光(Ch.16)
社會﹝第一冊﹞ 單元十一:古早台灣人 單元十二:逐鹿台灣 單元十三:唐山過台灣 單元十四:大船入港.
Lesson—06 ◎維基百科,網址: 中華民國的艱難締造 Lesson—06 ◎維基百科,網址:
On Liberty: Chapter 1 Introductory
社會領域教學 相關網路資源介紹.
主日學 – 舊約課程 〈出埃及記〉4 ~ 摩西回埃及見法老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義和團及八國聯軍之役

  義和團興起的背景 1. 反洋教事件頻生: 自英法聯軍之役後,外國教士可在中國內地傳教,租買田地,自由建造。十九世紀末,中國的教士達三千三百多人,教民達八十多萬。中國民眾對列強之侵略早已深懷不滿,而一些教士仗勢欺人、魚肉百姓、縱庇入教的無賴市井之徒,更令人深惡痛絕。至甲午戰爭後,各地反教事件此落彼起,而且愈演愈烈,掀起排外風潮。    2.義和拳起於山東: 義和團本稱義和拳,乃乾隆年間華北民間的秘密組織,目的在於「反清復明」。並且宣傳「降神附體,刀槍不入」等迷信思想,用散佈傳單的形式進行宣傳,組織拳民。拳民亦在山東拆洋教堂,殺洋教士,屢敗前來鎮壓之清兵。

3.義和團扶清滅洋: 山東巡撫毓賢因鎮壓無效,遂改剿為撫,承認義和拳為民間團練,力圖加以控制。於是義和拳改稱義和團,反對的對象由滿清政府轉向外國侵略者,並變口號為「扶清滅洋」。 1899年12月,清廷在列強的壓力下,撤換毓賢,改派袁世凱為山東巡撫,對義和團加以鎮壓。1900年,部分義和團轉移至直隸(河北),繼續活動。   4.義和團進入京師: 在張德成、曹福田等率領下,很快席捲直隸各地,大肆展開排外活動,並於1900年4月進入天津,聲勢至為浩大。而毓賢及直隸總督裕祿極力誇張義和團之忠勇和法術,慈禧竟為所動,遂召拳民入京以對付洋人。而義和團入京津地區後,在全國引起強烈的反響,反教排外風潮波及全國。

清廷支持義和團的原因: 1.慈禧仇外: 戊戍政變時,英、日兩國庇護出走的康有為及梁啟超,加上各國又反對慈禧廢德宗,故慈禧深恨洋人,欲利用義和團之排外情緒來對抗洋人。 2.拳民排外: 義和團受到毓賢的安撫,將口號由「反清復明」改為「扶清滅洋」,使清廷可加以利用。 3.懾於聲勢: 義和團由山東入直隸後,控制京畿要地,聲勢日益浩大。清廷屢剿屢敗,已不可制,深知「剿之則即刻禍起肘腋」,只好暫時「因而用之」,以「徐圖挽救」。

4.朝臣庇護: 當時部分朝臣信奉拳民,以為拳民法術高強,可藉他們復興中國;地方官如毓賢及裕祿等,更對拳民包庇和縱容,甚至向慈禧保廌拳民。 5.兩面手法: 在義和團興起及列強干涉的情勢之下,清廷處於「進退兩難」之境,既怕義和團生變,又懼得罪洋人。故慈禧太后先利用義和團來對付自己痛恨之洋人,如能奏效再反過來剿滅之。一見八國聯軍強大,遂立即向洋人謝罪,表示當對「此種亂民,設法相機自行懲辦」。

八國聯軍之役的背景及經過: . 義和團仇教滅洋:   . 義和團仇教滅洋: 1899年,義和團興起於山東,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到處拆鐵路、打教會、殺逐教士。1900年,義和團由山東轉入直隸,在直隸不斷蔓延。清廷多次派兵圍剿,均被擊敗,同年5月,慈禧准許他們進入北京,並稱其為「義民」,局勢幾乎被義和團所控制,反教排外的風潮波及全國。     .列強出兵大沽口: 駐京之各國使節有感情勢險惡,致電本國政府出兵干預。1900年6月,各國軍艦廿四艘聚集大沽口外,伺機大舉入犯。6月10日英國海軍上將西摩爾率列強軍隊二千人從塘沽一帶向北京進發,但被義和團所擊退。

.對外宣戰: 6月17日,外國軍隊攻陷大沽炮台。同時日本使館書記杉山彬及德國公使克林德在京先後被殺。義和團及清軍圍攻駐京各國使館所在之東交民巷及西什庫的外國教堂。而天津義和團眾及清軍亦圍攻租界。 6月21日,慈禧正式向列強宣戰。(東南各省的總督和巡撫互相協約,不奉朝廷的命令,劉坤一及張之洞更與上海各國領事締結「東南互保條約」,東南各省乃安然無事) . .八國聯軍陷京師:   進行武裝干涉的列強共英、美、日、俄、德、法、奧、意,號稱「八國聯軍」。7月14日,聯軍攻陷天津,8月14日又攻入北京。義和團與聯軍之間的卷戰持續了兩天,最後聯軍攻佔紫禁城。列強特許軍隊到處燒殺淫掠,中國珍貴之圖書文物或被付之一炬,或被囊括而去。

中國人之紀錄 聯軍統帥瓦德西報告 日本人記載 「街上屍體枕籍,旗人多舉火自焚,或闔室雉經,大約禁城之內,百家之中,所存不過十室。」 「聯軍佔領北京之後,曾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二日,其後更繼以私人搶劫,---- 在英國方面, 即所搶之物,均須繳出,又加以正式拍賣,由此所得之款,按照官級高低,加以分派--- 日本方面,只天津一處搶劫所得者,即有二百萬兩之多 … 俄國軍隊搶劫之方法,似乎頗粗野,而且盡將各物毫無計劃的打成粉碎。」 聯軍統帥瓦德西報告 「街市毀失十分之二三,婦人任人凌辱,聯軍將校率軍士,公然大肆搶奪,金銀珠寶自不必言,此外書畫、古董、衣服衣服以及馬匹、車輛等值錢之物,無輪兵卒、平民所獲之數均屬不少 ….. 城中各處朝衣朝冠之男屍,鳳冠霞帔、補服、紅裙之女屍,觸目皆是。」 日本人記載 「街上屍體枕籍,旗人多舉火自焚,或闔室雉經,大約禁城之內,百家之中,所存不過十室。」 中國人之紀錄

  .清室倉惶逃西安: 慈禧見大勢已去,乃帶同德宗避難西安,並下詔罪己,下令鏟除義和團。 .中外訂辛丑條約: 北京淪陷後,各國由於利害關係起衝突,也由於感受到中國民眾的抗爭力量,又改變瓜分中國的初衷。1900年7月,美國向各國發出第二次門戶開放通牒,提出「保持中國領土和行政的完整」,獲各國之贊同。1901年9月7日,慶親王奕劻及李鴻章代表清廷與美、英、俄、日、法、德、奧、意、荷、比、西等十一國駐華公使在京簽訂「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1901) .懲兇謝罪:懲辦支持過義和團的官吏,並派親王為全權特使赴 德日謝罪,並為克林德建紀念碑於遇害處。 .懲兇謝罪:懲辦支持過義和團的官吏,並派親王為全權特使赴           德日謝罪,並為克林德建紀念碑於遇害處。  .禁入軍火:禁止軍火進口兩年,必要時再續禁兩年。     .賠償鉅款:賠款四萬萬五千萬兩,分三十九年償還,年息四厘,以關稅、 鹽稅作擔保,共計九億八千餘萬兩。    .置使館區: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區,由各國駐軍防守,不准華人        住。  .外國駐兵:允許各國駐兵北京、天津及其外圍要地。拆毀北京至大沽所有炮      台。   .禁止排外:永遠禁止人民設立或加入排外組織,違者處死,地方官不防範或      鎮壓者革職。凡排外之城市,停止科舉五年。   .設外務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按照各國之意,改稱為「外務部」,班列六部      之前。   .國防條款:為防止中國有軍事力量,(1)聯軍仍駐北京,有自由操演權;(2)      天津附近二十里內,中國不得駐兵;(3)炮台城垣,中國不得重 建; (4)中國不得在白河口、秦皇島附近設置任何海防。

  八國聯軍之役及辛丑條約的影響: .政權受到管制: 辛丑條約之訂立可謂近代中外不平等條約之至極。北京劃定使館區,外國駐兵「保護」;北京到天津及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外國派兵駐守;大沽砲台拆除,清中央政府被置於列強直接管制之下,中國已完全陷於次殖民地的地位。實際上滿清已成為各國在華攫取權益的代理人,偌大中國幾乎沒有了可以行使主權的土地。   .利權受到操縱: 除關稅、鹽稅之外,列強又通過一系列新的不平等條約從中國攫取鐵路、礦務等權益,中國的經濟命脈操於外人之手。外債、賠款以及繁重的苛捐雜稅,使老百姓困頓不堪,難以生存。

  .肇開割據局面: 在戰事期間,各省督撫獨自行動,擅自與各國訂立「互保章程」,中國出現了「南北判若兩家」的格局,開地方脫離中央之先兆。其後清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統馭力漸削,各省督撫的權力漸增,中國割據局面漸開,加速了滿清政權的傾覆,而且亦導致其次後民國初年的軍閥割據混戰局面。   .促成辛亥革命: 知識份子認識到滿清政權必須推到,中國才能有救。故孫中山先生領導之革命運動日益得到廣泛的支持,並於十年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民族自信喪失: 八國聯軍之役及辛丑條約之訂立,給國人造成極大的心理創傷,使一些人失去了民族自尊心及自信心,由仇外、排外轉為恐外、媚外。而清廷進一步投靠列強,慈禧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對外討好獻媚,無恥聲稱要「量中華之民力,結與國之歡心」。這種恐外、媚外的心理,使此後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各方面出現了盲目崇洋的傾向,削弱了原有的民族特性。    .引起日俄之戰: 俄國乘義和團變亂之際,派兵強佔東北,英、日為防範俄國勢力東侵,結為同盟,終於引發一九零四年「日俄戰爭」,使東南亞形勢生巨大之改變。    .華僑地位低降: 列強一致認為義和團的排外行動極端野蠻,故中國在國際間的聲譽日益下降,在外國的華僑、留學生乃受外國人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