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技术在 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 方肇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8.3 神經內分泌 神經內分泌 特化的神經細胞能分泌激素 → 影響個體 的生長和發育 化學物質分泌來源是神經細胞 運輸方式、作用機制:皆與內分泌激素 相同 神經分泌細胞在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 之間具有顯著差異.
Advertisements

第六章 病 毒 (virus) 体积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 ; 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的核酸 ; 专性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的一类非细 胞型微生物。 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主题二 生命的基础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化学组成 功能 成分 结构 基质 细胞器 结构 功能.
“ 十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中 医 妇 科 学 各 论 主讲人 李朝平.
第十五章 生殖. 第一节 雄性的生殖功能 雄 雄性的生殖功能:睾丸的生精作用、 内分泌功能。 雄 睾丸是雄性的主性器官,由曲细精管和间质细 胞组成。 一、睾丸的生精作用 1 、部位:曲细精管 --- 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 2 、过程:精原细胞 → 初级精母细胞 → 次级精母 细胞 → 精子细胞 →
生物工程简介 生物工程技术概述 生物工程的构成体系 生物工程的发展 我国生物工程的水平及其发展.
选修3 现代生物技术专题第三节 蛋白质工程.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熊朝瑞(研究员) 电话:028— 手机: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二章 中医古籍收集、整理及应用.
女性生殖内分泌基础 郁琦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第一单元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生 理 母婴护理教研室 张凤云.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妇女一生各阶段的分期及生理特点】 老年期 儿童期 青春期 性成熟期 围绝经期.
2006年度国家自然基金海南地区联络网会议报告.
转基因动物和动物克隆 一、转基因动物(概念、研究、问题) 二、转基因的“动物药厂” 三、抗感染动物
黄芪多糖粉 ----控制细菌病毒复合感染的传染性疾病药物
神创造万物及人类.
第一章 绪论 本章要求 第一节 遗传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任务 第二节 遗传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遗传学研究的领域及分支
专题1 基因工程 考点1:基因工程原理及特点 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能够表达. 原因: (1)不同生物间DNA分子的结构基本相同; (2)不同生物进行基因表达时都遵循“中心法则”; (3)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专题一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生命科学发展趋势、优先发展领域与资助思考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我们讨论5个问题: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二、现代医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三、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的关系 四、分子生物学回顾、发展现状与展望 五、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主要内容.
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 paragonimiasis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专题 1、4 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和伦理问题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命题展望 1. 基因工程的诞生 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高二生物 绪论 制作人:李 绒.
人脈存摺 讀書報告 一個人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則是來自於關係
课时2 DNA的结构与复制 一、高考要求 内容标准及等级要求 学习要求 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B) 说出DNA分子的基本单位
内分泌系统疾病总论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内科内分泌 严 励.
能力单元十一 内分泌系统 一.组成 独立的内分泌腺: 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甲状旁腺、松果体。 散在的内分泌细胞群:
基因工程原理 主讲 刘丽华.
一轮复习 细胞的增值.
第一章 基因工程 第二节 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概述 弟一节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医学分子生物学 Medical Molecular Biology
主讲人:孙 啸 制作人:刘志华 东南大学 吴健雄实验室
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其安全管理 一、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三、基因工程的巨大贡献: 四、基因工程的危险性:
中国医科大学药学系 生物制药教研室 张岐山 教授
生 物 化 学 Biochemistry 贾琳 周四34节,单周五34节,3学分.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mRNA 转录、翻译和DNA复制的区别 细胞核 细胞核 转录 翻译 DNA复制 场所 模板 原料 信息传递 时间 产物 生长发育过程中
遗 传 生命与繁衍的保证.
13-14学年度生物学科教研室总结计划 2014年2月.
五、肾 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 肾的生理特性  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二章 第三节 细 细胞溶胶 内质网 胞 核糖体 质 高尔基体 线粒体 第一课时 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学 黄晓芬.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一、光学显微镜技术 = 显微镜和显微镜的分辨能力
欢 迎.
生物学世纪离我们有多近? ——生物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常用免疫学相关实验技术及方法.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 赵奇 生命科学系 校级精品课程.
核酸化学 Nucleic Acids 刘新文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第一章 绪 论 生物化学 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称为生物化学。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二课时) 高二年级(理) 教师姓名:葛红.
专题一 安全有效地避孕.
生物技術 Ch8.基因轉殖植物 阮雪芬 Oct22&23, 2002 NTUT
WESTERN BLOTTING 基本原理与方法
講座異業合作提案.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ucleic Acid
ABC 型離子幫浦會排出藥物 ABC type (ATP-binding cassette) pump 是一大群細胞膜上的輸送幫浦,消耗能量以便主動運輸物質通過細胞膜。 其中的某些 pump 可以被癌細胞利用來輸出化學治療的藥物,因而產生抗藥性。 N3-17.
实验一 总结 第一、要求; 实验现象和现象产生的原因需要对应写;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对应着写; 第二、希望; 希望能够多提出问题;
第三章 基因工程制药.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淮安市洪泽湖高级中学:王建友.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淮安市洪泽湖高级中学:王建友.
第五章 目的基因的获得 第一节 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或cDNA 第二节 基因组文库的构建与基因分离 第三节 cDNA文库的构建与筛选
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本节聚集: 1.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2. 细胞核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
第二节 核酸与细胞核.
复习:蛋白质的形成 几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蛋白质 氨基酸 …….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授课教师:王建友.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曲亮 敬向与会专家、领导、企业家致意!.
园艺专业《园艺植物遗传与良种繁育》 基因的表达 平凉市电大庄浪工作站 苏显扬.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 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 方肇勤

绪 论

一、中医药实验研究为什么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1.一些不同的认识 (1)中医是宏观的,讲整体的。微观分子生物学是无法研究中医的、发展中医的。 (2)担心采用现代技术研究中医,中医会被西医吃掉。 (3)中医是经验医学,西医是实验医学。中医的灵魂在临床,不在实验。 于是一些人对该技术格格不入,学不进去。 这些认识对不对呢?是否准确地了解中医药学术发展史,是否了解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发展的背景和进展,是否了解当今医学研究发展的现状?回答是否定的。

回顾历史,教训是很多的。 中医药一度比较发达的解剖、麻醉、化学药物合成,这些有的早已丧失;例如宋以来的人痘人工免疫、明以来的疠气学说、当代的水蛭素等,优势已经丧失,或还在不断地丧失! 医学存在客观上存在的竞争。面对这样的竞争,怎么办?是固步自封,还是积极进取?中医要不要发展、要不要创新?如何去发展、去创新? 一边是深深的忧患意识,一边却是动嘴不动手的妄加评判。我们不赞成这样的做法。

因此,本课程的目的要解决3个问题: (1)该技术能不能用来研究中医,即 能否用? (2)如何用该技术来研究中医,即 如何用? (3)采用该技术研究中医的目的,即 为何用?

2.中医药实验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必要性 40年来,中医现代化实验研究从无到有,经历了: 临床验证性研究 → 初步的机理研究 → 以及全方位展开的深入的机理研究和探索,等3个阶段,研究初步实现了与世界医学实验研究的接轨。 在研究中大家逐渐认识到,加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医药是新时期中医药发展的迫切需要!这是因为:

(1)振兴中医的重要机遇 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其实验条件便于控制、实验稳定、重复性好、实验周期短、仪器试剂(包括各类试剂盒)发展快,手段丰富、国际研究普遍(使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研究积累快、参考文献丰富,可以观察人体不同组织的细胞、分子(这又强于动物实验),给应用该技术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以往所开展的研究,业已揭示和开拓出生命科学广大的前沿领域。 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快、传播广,给国内外、中西医创造了同等的发展和应用机会,使中、西医有可能站到同一起跑线上。因此,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充分利用它、驾御它,必将给中医学研究与发展注入强大的生命。

(2)保持中医药优势的需要 几千年来,中医在运用天然药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一些天然动植物药物的粗制品,比如水蛭素、蛇毒抗栓酶类制剂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一些产品。但是当国外采用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工程,生产出水蛭素、类凝血酶素,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质量及稳定性。反销我国和国际市场,对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形成了巨大冲击与竞争。有识之士开始呼吁不能坐视祖国医学优秀遗产的优势失去,主张抓紧采用先进、高效的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研究天然中药的有效成分,开发新药,不然势将失去优势。

通过几十年的研究,中药所面临的问题已经暴露得十分清楚,比如:天然中药材的质量稳定性不易控制、占用耕地;中药有效成分和若干有效成分最佳组合有待研究与探索;中药有效成分产率、得率有待提高;以及中药服用安全、方便有待发展,等等。这些研发工作,均有赖于大量的基础研究与发展。 当代中药及其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广泛扎实的基础研究,不然,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与发展的积累和支撑,中药的研发将成为无本之木。 而已有的研究表明,在所有研究手段中,分子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是十分重要、有效的手段。

(3)继承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需要 中医药的作用发挥,脏腑病机的变化、不同治法(具体落实到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的作用环节和最终作用的发挥,均落实到人体基因转录与表达的调控。 已有的研究表明,中医药的取效,往往是通过对基因的转录与表达调控实现的。甚至,一些基因缺失或突变所引起的疾病,中医药通过对其它有关基因的转录调控,进行补偿,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因此,深入研究对于阐明中医药的作用机制、阐明生命的调控原理,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作为对中医学优秀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这部分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天地,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头。

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临床研究局限性与困难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 1)医学伦理限制。 2)医从性差。病员顾虑,研究人员能力等限制。 3)研究成本高。限于种种困难,证治的动态演变观察研究难以深入;临床证治的干扰因素多且复杂,严重影响到证治疗效的观察、评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费用昂贵。 4)难以开展机制研究。临床研究难以开展创伤性检查,细胞、分子水平的调控研究难以进行。 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其不足。

● 结论: (1)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目的在于揭示中医理论和中医药作用的分子及其调控机制、探索新的生命现象及其调控机制、丰富中医药理论和生命科学知识,并为中医药诊疗水平的提高、中医药生物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当代中医药研究和发展,应该针对当前医学需求和发展,并深入生命科学的前沿,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贡献。

3.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1871年,首次发现DNA(鲑精DNA)。 ● 1943年,证明DNA为遗传分子,而不是蛋白(1944,O T Avery)——敏锐的洞察力、对新现象的捕捉能力。 ● 1953年,DNA双螺旋模型提出(J D Watson(美)和F H C Crick(英),1962年或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从而为分子生物学这一学科奠基——敏锐的洞察力、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 1961年,合成mRNA,破译第一个遗传密码(M W Nirenberg(美),1968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基础研究的创新,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以上被称为理论上的三大发现)

● 1970年,分离出第一个限制性内切酶(W Arber(瑞士),1978年获诺贝尔医学奖) ● 1970年,Baltimore和Temin发现了逆转录酶——长期的基础研究积累迎来了突飞猛进的高潮。 ● 1973年,Cohen把质粒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使用——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的拓展。 (以上被称为生物工程技术的的三大发明。) 有人统计,自1957-1982的25年间,从事核酸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有29位!

3个事例: (1)1976年,重组DNA成功(H Boyer(美)和S N Colen(美?),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勇敢的科学精神。 (2)1982年,美国一制药公司在2000升发酵液中提取出100克精制胰岛素!相当于从1600磅动物胰腺中的提取量——效率、成本、质量、竞争。 (3)荷兰最早把分子生物学产品“猪牛痢疾疫苗”投放市场,比以上美国的胰岛素早半年——后来居上。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实例 但是,如何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技术来研究中医,如何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这些技术对中医学术发展有什么帮助,如何找到最佳的切入点,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惑还萦绕在许多中医工作者和学生的脑海中。 归结起来,如何用、怎样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普遍地解决。为此,我们先以中医药延缓衰老的理论和研究发展为例,看看分子生物学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

早在《黄帝内经》时代,中医学对人体的衰老和防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理论上把衰老归结为五脏精气虚,最终导致肾气虚、天癸竭,生殖系统衰老而丧失生殖能力。此后,预防和延缓衰老主要从补五脏、补肾入手。但是补有不同的补法,各有家传不同、门户之异,就中药复方而言,仅补肾便有平补、温补、凉补、阴阳并补、填精等区别,还有滋阴泻火、温肾祛寒、数法兼用,等等。用药讲究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即便同一治法,用药还会有很大的区别。发展到了唐宋,已经积累起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延缓衰老的单方和复方,面对如此众多的处方,临床应该如何选择,有没有最好的?

金元后期,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主张滋阴泻火,留有著名的大补阴丸。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黄柏”条下,也记载有长期服用单味黄柏以延缓衰老的论述。然而,明末的张介宾则极力反对,认为阳气是人体的大宝,不应该采用寒性药物大肆克伐,而力主温补。就这样,中医界寒温之争持续了几百年。几百年来,临床上有人禀承丹溪学说,也有人推衷景岳学说,没有定论。 现代临床实验研究方法引入中医临床观察后,发现同样是老年人,激素水平、神经递质水平存在显著差别,这些递质、激素在部分人群当中可以长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部分人群随着衰老则明显下降。其中,这些年大量实验研究所观察到的与寒证、热证有明显关系的儿茶酚胺类递质在老年人中波动就很大。

我们采用动物实验研究中药二仙汤(仙茅、淫羊藿、巴戟天、当归、知母、黄柏)及其寒温两个拆方的作用机理时发现,温肾药(仙茅、淫羊藿、巴戟天、当归)对老年和去势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去势动物观察肾上腺)轴兴奋作用突出,而滋阴泻火药(知母、黄柏)对这些轴的延缓衰老和保护作用突出,部分揭示出寒、温治法的差别。联系到临床研究结果,显然,对那些激素、神经递质水平高、热象明显的老年人,补肾以偏重于滋阴泻火为妥;而对于那些激素、神经递质水平低、寒象明显的老年人,补肾以偏重于温肾壮阳为妥。以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丰富了中医学延缓衰老的理论和方法,对临床上延缓衰老的辨证论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以上中药复方及拆方实验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网络,该网络的示意图如下: 大脑其他神经 核团、嗅球等 下丘脑 GnRH 垂体 LH、FSH 性腺 T、E2

生物医学研究表明,生殖的发生和衰老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发育成熟和衰老有关。在下丘脑水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释放的一定数量和频率对于保持正常生殖能力是十分必要的。GnRH是由下丘脑位于弓状核和视前区的GnRH神经元所分泌。 为了进一步了解二仙汤的作用机制,我们采用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观察了二仙汤对老年大鼠下丘脑、垂体GnRH含量的变化。研究发现,24月龄老年大鼠下丘脑GnRH mRNA含量(Northern blot)较5月龄青年大鼠下降、垂体GnRH(下丘脑合成的GnRH通过垂体门脉系统直接释放到垂体)含量也下降;而经过二仙汤的治疗,同龄老年大鼠下丘脑GnRH mRNA含量、垂体GnRH含量较老年对照大鼠增加,表明二仙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取效的部分机制与该处方延缓下丘脑GnRH神经元的衰老,并增进其功能有关。

那么以上的作用是对细胞产生的直接作用,还是间接的? 研究发现来源于不同部位的GnRH细胞系,对GnRH的表达数量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GT1-7(来源于发生在前脑的肿瘤,接近GnRH细胞迁徙的终点)可以高表达GnRH,而Gn10(来源于GnRH细胞迁徙途中的肿瘤)GnRH表达甚微——这些细胞系成为理想的研究工具。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进而采用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发现与若干常用经典温肾中药复方相比,二仙汤能使GnRH细胞系GT1-7的GnRH分泌峰提前,并维持时间最长。 这些研究采用了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加深了我们对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的认识。如果不借助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我们便难以高效、准确、深入地观察到中药复方作用的分子机制,也就无从开展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丰富中医药学。

医学和生命学科的研究探索是没有止境的。依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自然会关心:GnRH基因是如何表达的?近十年来所采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表明,GnRH基因有3000bp左右的启动子,在这些启动子上一些区域在特定的细胞系中对于GnRH基因的高表达十分重要,被称之为增强子。GnRH细胞在胚胎初始由鼻小坑向下丘脑迁徙,并逐步分化成熟,标志之一是该启动子被一些不明的核蛋白所活跃,GnRH基因出现表达。 GnRH基因 启动子 GnRH基因序列 增强子 增强子

鉴此,研究人员推测两个细胞系中调节GnRH基因启动子的核蛋白构成会有所不同,由于这些核蛋白的构成不同,导致两个细胞系GnRH表达的多寡。我们采用分子生物学足迹法(Footprint)技术发现,来源于GT1-7和Gn10两个细胞系的核蛋白在GnRH启动子,尤其是其增强子上结合的数量以及所结合的DNA序列确实有所异同,可以推测,这些不同的结合蛋白可能是调节GnRH表达数量多寡的重要蛋白,由此也提示两个细胞系中基因的表达有所差异。

我们采用另一项1992年发展起来的DDPCR技术研究证实,GT1-7和Gn10两个细胞系中确实有许多基因表达不同,有的仅仅在其中一个细胞系中表达,而另一细胞系阙如;大多基因在两个细胞系中表达的数量明显不同。在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中,有一个基因产物称之为Ark,仅仅在Gn10中表达。之前的研究表明Ark是一个跨膜蛋白,但是采用表达载体和报道基因技术研究发现,一旦使Ark基因在GT1-7细胞中表达增加,便会明显地抑制GnRH基因的表达。该现象不但观察到了Ark的新功能,同时也提示同一基因产物在细胞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功能。

2000年采用cDNA Array研究发现,有许多基因在GT1-7和Gn10两个GnRH细胞系中表达差异。其中哪些基因,或哪些基因组合对GnRH表达多寡会发生作用,目前尚不清楚,研究正在进行之中。这些研究在当时是GnRH研究的国际前沿工作。

那么,垂体呢? 在垂体方面: 我们的初步研究发现,二仙汤及其拆方有促进垂体LH、FSH基因mRNA转录的作用。 其中,当归似有促进垂体细胞LH、FSH释放的作用。 淫羊藿的主要成分淫羊藿苷似有促进垂体细胞LH释放的作用,但无促进垂体细胞FSH释放的作用。 黄柏、知母似有促进垂体细胞LH、FSH释放的作用,且作用接近全方。 以上的研究还有待重复。

那么,性腺呢? 体外细胞生物学研究表明: 二仙汤及其拆方能一定程度地促进卵巢颗粒细胞分泌雌二醇,其中以温肾药作用最强。 但是随着用药浓度的增加,滋阴药雌二醇分泌有减少趋势,而温肾药雌二醇分泌有增加趋势,似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单味药中,以仙茅、巴戟天、淫羊藿的作用最强。

现在,我们自然要问,中药复方和其它中医药治法,比如二仙汤是否对以上这些调节GnRH表达的核蛋白发生影响,影响了哪些核蛋白的表达,是哪些中药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所起的作用,这些有效成分的量效关系如何,有没有最佳的组合,与已知西药的作用异同如何,等等。这样的研究势将把中医药延缓衰老的机制研究,以及中药新药的开发引向深入。

以上研究揭示出单一细胞内生物调控现象的混沌复杂,而位于组织和机体中的细胞还受到周边细胞、组织、其它系统的影响,因而变化就更复杂、更微妙,这就在细胞、分子水平印证了中医学的整体观、恒动观,丰富了中医学的整体观、恒动观。 澳大利亚的一研究发现,刺激下丘脑某一特定核团可以促使GnRH的释放,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不同实验动物,对相同的刺激反应表现却不同。这一结果令人联想到中医的体质学说和证的变化。延伸出去,这些变化,就有可能是体质、证在基因、细胞、组织层次的表现,而辨证论治有可能在改变这些环节而发生作用。 那么,是不是非要等到别人研究清楚,我们再去后悔没有投入这样的中医基础研究呢?

因此,中医延缓衰老的深入研究要求采用以上的这些分子生物学技术,推而广之,其他中医药领域的研究也要求采用以上这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有效中药复方的疗效优势,给予进一步干预研究,了解作用于那些基因、调整了那些蛋白产物,与已知中西药的作用异同,等等。使研究深入下去。如此,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医药研究的效率、研究的深度、研究的可靠性、研究的竞争性。这样的研究不仅将有利于进一步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丰富中医藏象学说、辨证论治理论、治则治法学说,以及中药新药的开发、中药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强中医药产业国际的竞争力;还将发现新的生命及其调控现象,拓展人类对生命学科的认识。因此,加大分子生物学方法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是新世纪发展中医学的重要途径。

三、中医药研究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综合目前中医药研究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将有可能普遍涉及到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中医药对基因组(DNA)作用的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人类基因测序工作已经完成。一些实验动物、植物,包括中药植物的测序工作正在展开,或计划展开。鉴于中医药研究也自然会广泛投入这样的研究。其主要方法包括基因组DNA提取、Southern blot(观察DNA的变化,方法大体接近以后我们要介绍的Northern blot)、PCR技术、点突变PCR(研究DNA的功能及其意义)、DNA测序等。

2.中医药对某个已知基因转录(mRNA)水平调整作用的研究 主要包括提取总RNA,做Northern blot或RTPCR。 以上实验涉及到多项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和方法,包括:重组质粒、转化宿主细菌、筛选阳性克隆、扩增细菌、从细菌中制备已扩增了的DNA、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开重组插入的DNA片段和载体、电泳分离插入DNA片段和载体、回收插入并放大的DNA基因片段、标记探针,以及制备组织或细胞的RNA,RNA电泳、把RNA 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印迹转移)、固定,Northern杂交、放射自显影,等等。本课程将会详细介绍这些内容和实验操作。

3.中医药对多个已知基因转录(mRNA)水平调整作用的研究 cDNA列阵(cDNA Array)和基因芯片(Micro Array)这些在九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技术效率最高。这些实验所提供的信息量大,一个实验,可以观察多至数万个基因变化,给研究复杂的中医药调控机制和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4.中医药对广泛未知基因差异转录(mRNA)作用的研究 该实验主要采用DDPCR技术。相关的还有cDNA库建立、基因全序列cDNA库筛选,RACE PCR技术。 5.观察中医药对某一已知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整作用 比较常用的方法是ELISA技术、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技术。还有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6.观察中医药对若干已知或未知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整作用 蛋白双向电泳和蛋白芯片技术,以及后续的质谱技术。 7.中医药对某基因转录调控的研究 包括RNAi技术、Footprint技术、凝胶阻滞实验、报道基因技术、功能基因插入哺乳类细胞表达载体技术、基因转移技术,等等。 以上5-7的内容,我们会给大家介绍。

四、本课程的教学安排 包括两个方面,而重在基本技术的操作和培训: (1)理论介绍性的:如PCR技术,DNA测序,cDNA列阵(cDNA Array)和基因芯片(Micro Array),DDPCR技术,RACE PCR技术等,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2)基本实验训练的:如重组质粒、转化宿主细菌、筛选阳性克隆、扩增细菌、从细菌中制备已扩增了的DNA、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开重组插入的DNA片段和载体、电泳分离插入DNA片段和载体、回收插入并放大的DNA基因片段,以及制备组织或细胞的RNA,RTPCR等。

理论课教室:7207;实验课教室:4115 课次 课堂讲授 实验见习 第一次 5/17 绪 论;重组质粒的方法与原理;质粒转化大肠杆菌的方法与原理。 重组质粒实验;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实验。 第二次 5/24 阳性单菌落扩增与小量质粒制备的方法与原理。 阳性单菌落扩增与小量质粒制备实验。 第三次 5/31 酶切重组质粒;电泳分离所插入的DNA;从凝胶中回收DNA的方法与原理。 酶切重组质粒实验;电泳分离所插入的DNA实验;从凝胶中回收DNA实验。 第四次 6/07 Northern blot的方法与原理、基因芯片、实时荧光定量PCR、RNA干扰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介绍与总结。 Northern blot实验录象观摩。 理论课教室:7207;实验课教室:4115

五、推荐的参考书籍 方肇勤主编《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9月,第2版 方肇勤主编《中医药研究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黄培堂等译《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第3版。 一些公司的产品目录。例如:

六、实验桌的安排

七、移液器的使用介绍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