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病因及发病过程 1
2
一、细菌因素 牙菌斑(dental plaque) 1.牙菌斑的概念 3
牙面附着物(萌出后获得) 名称 性质 观察 清除 其它名称 获得性膜 萌出后获得 特殊方法 刷牙可清除 生物膜 名称 性质 观察 清除 其它名称 获得性膜 萌出后获得 特殊方法 刷牙可清除 生物膜 食物碎片 食物碎片 肉眼可见 刷牙可清除 软垢,白垢,牙垢 软垢 粘性沉积物 肉眼可见 刷牙可清除 白垢,牙垢 牙菌斑 稠密细菌层 染色可见 刷牙可清除 生物膜, 软垢 牙结石 钙化物质 肉眼可见 需洁治 牙垢 牙菌斑 牙结石 软垢 4
牙面附着物 获得性膜 acquired pellicle 食物碎片 food debris (牙)菌斑 dental plaque,plaque 生物膜 biofilm, dental biofilm 牙结石 calculus, tartar 牙垢 tartar 5
2.牙菌斑的分类 龈上菌斑 龈下菌斑 菌斑-牙界面 平滑面菌斑 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 中间层 细菌表层 窝沟菌斑 附着性菌斑 游离菌斑 特异性菌斑 非特异性菌斑 6
3.牙菌斑的组成 水: 70-80%(w/w) 有机成分: 无机成分: Ca P K Na 少量 F Mg 蛋白质 40-50%(干重) 蛋白质 40-50%(干重) 有机成分: 碳水化合物 葡聚糖 13-18% (干重) 脂质10-14% (干重) 无机成分: Ca P K Na 少量 F Mg 7
获得性膜形成 细菌附着 菌斑成熟 4.牙菌斑的形成发育 修复或保护釉质表面 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 影响微生物对牙面的附着 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物质 细菌附着 菌斑成熟 8
9
5.牙菌斑的微生物学和物质代谢 10
6.牙菌斑致龋性 牙菌斑的微生物特点 细菌种类繁多 细菌种类差异大 微生物组成动态变化 牙菌斑中特异致病菌 --特异菌斑引起龋病 11
牙菌斑致龋性 菌斑所在位置 强的致龋力 保持有高浓度的致龋菌 细菌产物通过菌斑基质的扩散缓慢 环境中有糖 12
二、饮食因素 13
(一)影响食物致龋力的因素 产酸性降低 食物成分: 糖 纤维 食物物理性质 食物产酸性 蔗糖 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果糖 山梨糖 木糖醇 食物成分: 糖 纤维 食物物理性质 食物产酸性 产酸性降低 蔗糖 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果糖 山梨糖 木糖醇 14
(二)糖在龋病发生中的作用 发酵产酸 合成细胞外水不溶性多糖 合成细胞外水溶性多糖和细胞内多糖 为细菌提供能量 15
(三)影响糖致龋的因素 致龋性降低 糖的种类 蔗糖 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果糖 山梨糖 木糖醇 糖的摄入量 糖的物理性状 给糖方式、时间、频率 糖的唾液清除率 16
(四)蛋白质 牙齿萌出前:牙齿发育 牙齿萌出后:酪蛋白casein局部抗龋 (五)氟化物 17
(六)微量元素 18
三、宿主 Host Factors 指对龋病的易感性或与抗龋力有关的因素 牙齿 唾液 19
抗酸力 抗细菌粘附力 牙齿 1.牙齿抗龋力的表现形式 牙齿的解剖形态和排列 牙齿的组成和结构 20
2.牙齿抗龋力的形成 全身营养状况 全身性疾病 局部感染 遗传因素 氟化物的摄入 萌出后再矿化 萌出前牙齿抗龋力的形成 萌出后牙齿抗龋力 21
唾液中主要蛋白质 富脯蛋白 proline-rich proteins, PRPs 富酪蛋白statherin 形成获得性膜,促进细菌粘附 富酪蛋白statherin 形成获得性膜,促进细菌粘附 富组蛋白histidine-rich peptides, HRPs 形成获得性膜,抑菌作用 糖蛋白 glycoproteins 形成获得性膜,润滑,调节菌群 抗菌蛋白 免疫球蛋白,溶菌酶,乳铁蛋白,唾液过氧化物酶等 淀粉酶 amylase 22
唾液抗龋作用 1.机械清洁作用 2.润滑和直接保护作用 3.缓冲作用 4.抑菌作用 5.再矿化作用 溶菌酶 lysozyme 乳铁蛋白 lactoferrin 唾液过氧化物酶 免疫球蛋白 唾液凝聚素 salivary agglutinin 5.再矿化作用 23
四、时间 从初期到临床可检查出1.5-2年 24
龋齿的发病因素,细菌、宿主、饮食和脱矿、再矿化与龋齿形成 龋齿的发病因素和脱矿、再矿化 不易致龋的 致龋 氟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