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4 PN接面……… 靜電理論與電流電壓特性
PN接面(Junction) 將p型半導體與n型半導體相接處會形成pn接面。
4.1 基本製程步驟 包含氧化、微影、離子佈植和金屬鍍膜。 4.1 基本製程步驟 包含氧化、微影、離子佈植和金屬鍍膜。 Figure 4.1. (a) A bare n-type Si wafer. (b) An oxidized Si wafer by dry or wet oxidation. (c) Application of resist. (d) Resist exposure through the mask.
Figure 4. 2 (a) The wafer after the development Figure 4.2 (a) The wafer after the development. (b) The wafer after SiO2 removal. (c) The final result after a complete lithography process. (d) A p-n junction is formed in the diffusion or implantation process. (e) The wafer after metalization. (f) A p-n junction after the compete process.
4.2 熱平衡狀態 整流特性:順向偏壓導通,逆向偏壓不通。 (通常小於 1V) (由數V到數千V) 逆向崩潰
4.2.1 PN接面的能帶圖 將兩個拉到同一條線 (EF為定值) 可得: 將兩個拉到同一條線 (EF為定值) n型區的電子擴散至p型區需通過一個位勢障;同理, p型區的電洞擴散至n型區也需通過一個位勢障
空乏區(Depletion)的形成 空間電荷區(又稱為空乏區) 會達平衡
熱平衡狀態………淨電子及電洞電流為零 即 EF為定值 也可得相同結果 同理,分析電子電流
內建位勢障(Built-in potential) 從能帶圖看來,定費米能階會造成接面的電荷區的形成,即所謂的空間電荷區。 電洞變少,故此區為帶負電 電子變少,故此區為帶正電 內建位勢障 趨近
Poisson’s equation 用來表示空間電荷與靜電位的關係(假設施體與受體離子均游離: 在中性區,空間電荷為零, , 即為常數。
內建位勢障(Built-in potential)(續)
4.3.2 空間電荷 一般矽和砷化鎵的過渡區遠小於空乏區,故可忽略。 趨近
4.3 空間電荷區 常見pn接面的摻雜濃度分佈及其近似。 (a)圖稱為陡峭接面(abrupt junction) (b)圖稱為線性漸進接面(linearily graded junction)。
4.3.1陡峭接面(abrupt junction)之空間電荷區的電場分析 空間電荷區的Poisson方程式: 又要遵守電荷守恆: 摻雜濃度越高的區域,空間電荷區的寬度就越小。 若n型區與型區的摻雜濃度差很多時,空間電荷區幾乎落在低濃度摻雜的那一區
陡峭接面(abrupt junction)之空間電荷區的電場分析(續) 由高斯定律 可求出電場: 在 x = 0 處為電場的極值 也可得到電荷守恆之等式
內建電位的估算 電場位置關係圖的斜率等於電荷,所以為常數,電場關係圖為斜直線 電位與位置關係圖的斜率等於電場的負值,故圖形斜率均為正,且先增後減,所以為先上凹再下凹。
空間電荷區的寬度 因 代入前式可得 又空間電荷區寬度為
單邊接面(one-sided abrupt junction ) 一邊的摻雜濃度遠大於另一邊。例如NA>>ND,則空間電荷區幾乎全落在n型區,此時W約等於xn。 輕摻雜濃度 在x=w處,電場降為零,代入上式可得
單邊接面(one-sided abrup junction )續 另x=0處之電位為零,可得電位分佈式:
4.3.2 線性漸進接面 另一個表示法,可知Vbi和a的關係
非平衡狀態—順向偏壓以及逆向偏壓
逆向偏壓
逆向偏壓 以陡峭接面為例: 電場增加,表示空間電荷增加,空乏區寬度也增加。
4.4 空乏(或接面)電容 (Depletion or Junction Capacitance) 逆向偏壓下,VR改變,空乏區寬度改變,空間電荷也改變,好像一個電容,其對應的單位面積電容值為: 面積為 好像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值公式
接面電容(以p+n單邊接面為例) 以(1/C)2對VR做圖為一斜直線,其中由斜率可求得低濃度區的摻雜濃度,而x截距可得Vbi。 同理,線性漸進接面的情形下,空乏區寬度與濃度梯度a的三次方有關,故以(1/C)3對VR做圖,其斜率可求得a,而x截距可得Vbi。
4.4.2 雜質分佈估算 其中W用(33)式代入,可得: 即1/Cj2-V關係圖的斜率
4.4.3變容器二極體(Varactor): 一個可以經電壓改變電容值的電容器 pn接面的接面電容與逆向偏壓有關,可整理如下: 其中:線性漸進接面(Nx1)之n =1/3 陡峭接面之(N x0)n =1/2 陡峭接面之接面電容受VR的影響,要比線性漸進接面來的大,故若是超陡接面(hyperabrupt junction),Cj受VR的影響會更大,可作為變容器二極體。
超陡接面 考慮單邊接面p+n,ND(x) = B(x/x0)m: 可得 m越負,Cj受VR的影響越大。適當選擇m,可得所需的變容特性。例如m=-3/2時,Cj和VR2成反比。 若選擇m = -3/2,將此電容器與電感連接形成震盪電路,則可得與VR成正比的共振頻率:
4.5 電流電壓特性 逆向偏壓下 順向偏壓下
4.5 順向偏壓下,跨過空乏區的電壓降低,飄移電流降低,但p到n的電洞擴散與n 到p的電子擴散增加,產生少數載子注入(電子注入p區,電洞注入n區)。 逆向偏壓下,跨過空乏區的電壓增加,大大減少擴散電流,只有一小小的逆向電流。
4.5.1 理想特性 理想電流電壓特性之假設: 空乏區的邊界為陡峭的,且空乏區外之半導體為中性的。 空乏區邊界的載子濃度與接面兩端的電位差有關。 低階注入,即注入之載子濃度遠小於多數載子濃度,所以在中性區邊界的多數載子濃度改變可忽略。 空乏區無產生及復合電流且在空乏區中電子電洞電流為常數。
中性區之少數載子分佈 需解此區之連續方程式。 先找出邊界條件:由假設二,從接面兩端電位差著手。 平衡狀態下 整理可得 同理 (代入 ) 平衡狀態下 整理可得 同理 可知平衡時在空乏區邊界之載子濃度與接面電位差Vbi有關。 整理可得
中性區之少數載子分佈(續) 根據假設二,在非平衡狀態下,這種空乏區邊界之載子濃度與接面電位差的關係仍舊成立: 討論: 順向偏壓時V為正 又已知 討論: V為正時,少數載子濃度大於平衡時的濃度。 V為負時,少數載子濃度小於平衡時的濃度。 可得x = -xp處之電子濃度的邊界條件 或
中性區之少數載子分佈(續) 同理可得,在x = xn處,電洞濃度的邊界條件為: 或 過多的少數載子產生可說是 Vbi降低,使得另一區的多數載子注入,故使少數載子濃度增加。
中性區之少數載子分佈(續) 解中性區之連續方程式(假設電場為零、G為零),考慮穩態時,可得: 同理,在中性p區的少數載子(電子)分佈為: 解此方程式的邊界條件問題,可得解: 中性n區少數載子(電洞)的分佈
中性區之少數載子分佈(續) 中性區邊界因濃度梯度所產生擴散電流為: 其中 , 稱為電洞(或電子)的擴散長度
理想電流電壓特性 空乏區中之總電流為: 其中 整個pn二極體中的總電流等於空乏區之總電流(因假設整個二極體之總電流為常數)。 也可寫為: 稱為飽和電流密度,因為當逆向偏壓 > 3kT/q時,J ≈ -Js,為一定值。 也可寫為:
Figure 4-18. Ideal current-voltage characteristics. (a) Cartesian plot Figure 4-18. Ideal current-voltage characteristics. (a) Cartesian plot. (b) Semilog plot.
不同半導體材料之比較 比較面積相同、生命期相同及 摻雜相同的矽、鍺、砷化鎵: 鍺的能隙最小,故ni2最大; 遷移率也比矽大,故Js最大。
4.5.2產生-復合過程和高注入效應 空乏區的電流由何產生? 產生與復合過程。
產生與復合過程(續) 考慮逆向偏壓下,空乏區邊界之少數載子濃度遠低於平衡值,故會有產生過程(主要為發射過程),產生電子電洞對,以恢復平衡。 當 pn << ni 及np << ni時,產生率為: 產生生命期 考慮簡單情形:n = p = ,產生率變為: Et靠近Ei,產生率變大。 Et遠離Ei,產生率變小。 接近中央的復合中心對產生與復合過程才有顯著的貢獻。
產生與復合電流(逆向偏壓下) 逆向偏壓下,由空乏區產生的電流為: 當VR>3kT/q,且為p+n接面,則逆向電流為: 空乏區寬度 因W為VR的函數,故逆向電流也不會是定值。 擴散電流項 G-R電流項 ni較大的半導體(Ge),擴散電流項較大,故JR可以理想二極體的電流表示。 ni較小的半導體(Si,GaAs),G-R電流項較大,較占優勢,故逆向偏壓越大,逆向電流也越大。
產生與復合過程(順向偏壓下) 電子電洞濃度大於平衡值,故會有復合過程(主要為捕捉過程)以恢復平衡。 以 代入復合率之公式, 並假設n = p = 0,可得到: 考慮最有效之復合中心:Et = Ei
產生與復合過程(順向偏壓下)(續) 當分母為最小時,即:nn + pn為最小時, U有最大值Umax。 表示空乏區之Ei在EFn與EFp中央 定值 表示空乏區之Ei在EFn與EFp中央 又已知: 代入U之公式:
產生與復合電流(順向偏壓下) 復合電流為: 總順向電流(考慮pn0>>np0及V > 3kT/q)為: 其中 稱為有效復合生命期
產生與復合電流(順向偏壓下)(續) 實驗結果之順向偏壓電流可寫為: 其中稱為理想係數(ideal factor)。當擴散電流佔優勢時, 等於1;當復合電流佔優勢時, 等於2。若相差不大時, 介於1與2之間。由圖中可知,低電流時,圖形接近等於2的圖 ;電流較高時,圖形接近等於1的圖。
高階注入(high-injection)的影響(續) 高電流密度下,注入的少數載子數目大到與多數載子相當,屬於高階注入,此時電流又與exp(qV/2kT)成正比,所以電流增加較緩慢。 (q/kT slope)
4.5.3 溫度影響 擴散電流與G-R電流都是溫度的函數。 順向偏壓下: 溫度越高,擴散電流越顯著,越接近理想二極體。
溫度影響(續) 逆向偏壓下: 溫度低時,G-R電流佔優勢,JF隨空乏區寬度而變,即隨 而變。 溫度越高,擴散電流越顯著,也越接近理想二極體。
4.6 電荷的儲存(Charge storage) 4.6.1 少數載子的儲存 中性區單位面積所儲存的少數載子電荷為陰影面積: 以n區為例: 與生命期有關,因為生命期越長,載子擴散的深度越深,儲存的量越多。
4.6.2擴散電容(Diffusion Capacitance) 順向偏壓下所儲存的少數載子電荷隨著偏壓改變而變,故有一電容效應。此電容稱為擴散電容,因所儲存之少數載子是由擴散而來。 逆向偏壓下,Cd的貢獻可忽略,以接面電容為所需考慮。
pn二極體的小訊號等效電路 其中Cj為接面電容,Cd為擴散電容。 順向偏壓下,Cd>>Cj(因為空乏區寬度變小,故接面電容小。 G為電導( conductance)-即I-V圖之斜率: 多加入串聯電阻影響 G之倒數為rd,稱為擴散電阻
4.6.3暫態響應(Transient Behavior) pn二極體常做為開關使用。 理想上,由順向偏壓切換至逆向,電流應馬上變為零。 但實際上切換後,中性區儲存的電荷不會馬上移除,需有一段時間(toff)。
暫態響應(續) 減少切換時間的方法:大的逆向電流或是減少生命期。 在半導體中有能量位於能隙中央的復合中心(例如金),則可降低少數載子的生命期,製作快速切換開關。
4.7接面崩潰(Junction Breakdown) 當逆向偏壓大到某一程度,逆向電流會大增,稱為崩潰。 有二種機制:雪崩效應(avalanche multiplication)與穿 透效應(tunneling effect,又稱為Zener effect)。
4.7.1穿透效應 要電場夠大(以矽與砷化鎵為例: 106V/cm)才能產生,故n區與p區之摻雜濃度都需非常高(> 5x1017cm-3)。 若崩潰電壓小於4Eg/q, 為穿透效應;若大於 6Eg/q,則為雪崩效應; 介於兩者之間則為二 效應的混合。
雪崩效應 夠大的逆向電壓產生大的電場,因而發生衝擊游離,大量電子電洞對產生,IR大增,故崩潰。 假設通過空乏區,因雪崩效應使得另一側之電流增為Mn倍 離子化速率 又電子電流是由電子或電洞撞擊所產生的電流故 總電流
雪崩效應(續) 考慮n = p = 之簡化情形,則前式之解為: 雪崩崩潰電壓定義為當Mn接近於無限大時的電壓,故: 代入 約等於In(w) = MnIn0 由已知之游離率與電場關係式,可求出滿足此一崩潰條件的臨界電場。
雪崩效應(續) 同一半導體摻雜越多,崩潰電壓越小。 摻雜濃度相同,能隙較大(如GaAs),臨界電場大,崩潰電壓也較大。 陡峭接面: 線性漸進接面:
Figure 4-26. Critical field at breakdown versus background doping for Si and GaAs one-sided abrupt junctions.5
Punch Through( 貫穿) 若半導體厚度W小於逆向偏壓空乏層寬度(Wm)空乏層在崩潰前就已經碰觸到n-n+界面,稱為貫穿。 貫穿崩潰電壓VB’為: 常發生於摻雜濃度很低時,如p+--n+ 或p+--n+二極體。
摻雜濃度越小,崩潰電壓接近一常數
接面曲面效應(Junction curvature effect) 形成pn接面的過程會有一因擴散而多出的區域,此區域會有更高的電場密度,崩潰電壓會更低。
4.8 異質接面
Figure 4-32. (a) Energy band diagram of two isolated semiconductors Figure 4-32. (a) Energy band diagram of two isolated semiconductors. b) Energy band diagram of an ideal n-p heterojunction at thermal equilibr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