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rom one neuron to next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十八章 抗高血压药. # 概 述 高血压是常见病,又是脑血管病和冠心病的重要 发病因素, 世界高血压联盟( WHL )确定每年 5 月 17 日为世界高血压日。 我国于 1991 年调查 15 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达 11.26% 。估计我国目前有高血压患者有 9000 万 至 1.1 亿,高血压已是当前最大的流行病。
Advertisements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Adrenoceptor blocking drugs. 人体 β 1 - 肾上腺受体 受体 - 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和受体 - 磷 脂酶偶联示意图.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组成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2) 运动神经 1) 植物神经 ( 自主神经 ) 1. 按解学分类 :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第二篇 外周神经系统药.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外周神经系统主要由传出神经与传入神经系 统组成。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局麻药.
第 8 章 拟肾上腺素药. 亦称拟交感胺类药 拟肾上腺药 拟肾上腺药 基本化学结构 儿茶酚胺类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异丙肾上腺素 多巴胺 3 , 4 位为 OH 基.
第 二 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述.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 周围神经 中枢神经抑制药:镇静催眠药等 中枢兴奋药:咖啡因等 传出神经系统药 传入神经:局麻药 传出神经: 感受器 中枢神经 效 应 器 效 应 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局麻药 传出药物 交感副交感 运动神经.
1 拟胆碱药 Cholinomimetic drugs. 2 3 拟胆碱药分类 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拟胆碱药) M 、 N 受体激动药 M 受体激动药 N 受体激动药 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拟胆碱药) 可逆性 难逆性.
第 11 章 抗肾上腺素药. 定义 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缺乏或仅有微弱内在活性  受体阻断药  受体阻断药   、   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利其丁)、  妥拉唑啉、酚苄明   受体阻断药: 哌唑嗪(脉宁平) 
图 1-8 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图)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 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人 的口腔温度为 36.7 ~ 37 ℃ (平均为 37.2 ℃) ,腋窝温度为 36.0 ~ 37.4 ℃ (平均为 36.8 ℃ ),直肠温度为.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反射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九章 神经系统.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B 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 B 人脑高级功能 A
第10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药 理 学 Pharmacology 药理教研室.
⑴α、β受体激动药; ⑵α受体激动药; ⑶β受体激动药
第九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adrenoceptor blockers)
第十章 神经系统 主讲人:韩丽 生理学教研室.
纠错卡 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包括神经纤维、树突和细胞体三部分组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用手一碰含羞草,它的叶子合拢,就是反射。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其中感受器指的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给某点一个适宜强度刺激,可以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就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第 二 章 传 出 神 经 系 统 药 理 概 论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药理教研室.
生 理 学 PHYSIOLOGY 蔡文杰
第三章 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目的: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规律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三节 躯体运动的脊髓和脑干调控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九章 拟肾上腺素药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河北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拟肾上腺素药 Adrengic drugs.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adrenoceptor agonists)
模块十 神经系统的功能 知识点一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六章 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 Adrenoceptor Agents 沈志强 药学院 药理系 2014年9月.
拟肾上腺素药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adrenoceptor agonists):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肾上腺素样作用。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人体内环境自稳态的调节.
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之一: 通过神经系统 的调节
武松打虎 脸色苍白  乏力瘫软   吓得尿裤子 副交感神经兴奋 交感神经兴奋 怒目圆睁 心跳加快 血管扩张 肌肉收缩.
第九篇 神经系统的功能 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生 理 学 PHYSIOLOGY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3 肌细胞的收缩.
自主神经系统药理学 雷天落 生理楼205.
成分的相对稳定: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的含量稳定
第二篇: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第二篇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拟胆碱药 有机磷酸酯中毒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抗胆碱药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第一节 概 述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分类 自主神经 运动神经 神 经 节 换 元 心肌 平滑肌 腺体
第十章 神经系统.
药理学 第 二 讲 pharmacology 主讲教师: 杨世杰 教 授 主讲单位: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共 计: 48学时
2.突触的微细结构 (1)前膜 厚约7.5nm,膜内侧的胞浆内有较多的线粒体和大量的突触囊泡或称突触小泡(synaptic vesicle);囊泡内含有神经递质,前膜经胞吐作用释放递质。 (2)突触间隙 (20~40nm)充满细胞外液,是递质扩散的媒介。 (3)后膜 存在化学们控受体-通道蛋白或特异性受体和酶类。
第二篇 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教材:药理学 主编:扬世杰 讲授人:交大医学院 李增利
“神经调节”疑难解释和教学建议 陈钢.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山东大学医学院生理研究所.
甲状腺激素.
神 经 组 织 Nervous tissue.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Overview of Autonomic Pharmacology.
神经元间的信号传递 ----突触传递 一.研究简史: 二.突触的类型: 三.突触的结构: 四.递质和内源性活性物质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信号分子传递细胞信息的方式 脂溶性的信号分子扩散透过细胞膜,与胞内受体结合,然后发挥作用。
第二节 受 体.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根据肌肉的功能特性,可分为: 骨骼肌 心肌 平滑肌.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心 血 管 活 动 的 调 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局部血流调节 自身调节.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一、 神经元 (一)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循环系统疾病【双语】 开课说明 华西医院心内科 李晨
神经生物学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13 受体的亲和力, 内在活性; 受体的激动剂(agonist)和拮抗剂(antagonist)。
学习单元一 传出神经系统概论.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rom one neuron to next 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rom one neuron to next

一、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方式 the pattern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rom one neuron to next (一)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又称经典突触(Classical synapse)

1.化学突触的结构: ⑴ 突触小体: A.小体轴浆内有:线粒体;内 含神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 的大小形态不同的囊泡vesicle

B.前膜:

⑵ 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 宽20nm,与细胞外液相通;神经递 质经此间隙扩散到后膜;存在使神 经递质失活的酶类。

⑶ 突触后膜(Postsynaptic membrane): 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异受体、 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后膜对电刺 激不敏感(直接电刺激后膜不易 产生去极化反应)

2.突触的分类: ⑴ 根据神经元的接触部位分为: ① 轴突-树突式突触 ② 轴突-胞体式突触 ③ 轴突-轴突式突触 ④ 树突-树突式突触

其它方式:树突-胞体式突触;树突- 轴突式突触;胞体-轴突 式突触;胞体-树突式突 触;胞体-胞体式突触等。 特殊部位的突触:如神经-骨骼肌接 头等。

⑵ 根据突触的组合形式分为:

⑶ 根据突触的传递功能分为: ① 兴奋性突触 (Excitatory synapse) ② 抑制性突触 (Inhibitory synapse)

(二)电突触 Electrical synapse 1.结构特点: ⑴ 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 Gap junction ⑵ 两个神经元间紧密接触部位膜 间距仅为2-3nm;

⑶ 膜两侧胞浆内不存在vesicle,两侧 膜上有沟通两细胞胞浆的水相通道 蛋白质,允许带电离子通过; ⑷ 无突触前、后膜之分,为双向传递; ⑸ 电阻低,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 潜伏期。

2.功能意义: 使许多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放电或 同步性活动。

(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1.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结构: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 ① 不存在特化的突触前、后膜结构; ②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 曲张体可支配多个效应细胞;

③ 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离一般大于 20nm,远者可达十几μm;递质扩 散距离远,耗时长,一般传递时 间大于1s; ④ 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 器细胞有无相应受体。

二、突触传递过程与突触后电位 The process of synaptic transmission & Postsynaptic potential (一) 突触传递过程 process of synaptic transmission

1.突触前过程: 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 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 通道开放→膜外Ca2+内流入前膜→轴 浆内[Ca2+]升高→① 降低轴浆粘度; ②消除前膜内侧负电荷→促进囊泡向 前膜移动、接触、融合、破裂→以出 胞作用形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入间隙。 (囊泡膜可再循环利用)

2.间隙过程:神经递质通过间隙并扩散到后膜 。

3.突触后过程: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 受体或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后膜对某 些离子通透性改变→带电离子发生跨 膜流动→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 产生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总之,在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末梢去极化是诱发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Ca2+是前膜兴奋和递质释放过程的耦联因子;囊泡膜的再循环利用是突触传递持久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 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⑴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记录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RP= -70mV,电刺激传入纤维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去极化,产生EPSP。 随刺激强度增加,EPSP发生总和而逐渐增大,当EPSP总和达到阈电位-52mV时,就在轴突始段出现电流密度较大的外向电流,从而爆发可扩布性的AP

⑵ EPSP产生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 作用于后膜受体,提高后膜对Na+ 和K+,尤其是Na+的通透性,导致后 膜局部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⑴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记录

⑵IPSP产生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 膜,后膜①Cl-通道开放,Cl-内流, 膜发生超极化;②对K+的通透性增 加、K+外流增加,以及Na+ 或Ca2+ 通道关闭,膜发生超极化。

3.突触后电位的特点: EPSP和IPSP均属局部电位 ① 等级性:大小与递质释放量有关; ② 电紧张扩布: 这种作用取决于局 部电位与邻近细胞RP之间的电位 差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电位差. 越大,距离越近, 影响越大。 ③ 可叠加性

4.EPSP和IPSP在突触后神经元的整合 (integration)

三、突触的抑制和易化 Synaptic inhibition & Synaptic facilitation (一)突触抑制 1.突触后抑制 Postsynaptic inhibition ⑴ 突触后抑制特点:由抑制性中 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突触后神 经元产生IPSP;

⑵ 突触后抑制的分类及意义:

① 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 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Reciprocal inhibition 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 起来。 ② 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意义:使发出兴奋的神经元的活动 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 多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步调一 致。

2.突触前抑制 Presynaptic inhibition ⑴ 突触前抑制的概念:通过某种生理 机制改变突触前膜活动,使其兴奋 性递质释放减少,造成突触后神经 元产生抑制效应。 ⑵ 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轴 型突触的存在。

图中A纤维末梢与神经元C形成突触,可兴奋该神经元C;B纤维末梢与A纤维末梢形成轴—轴型突触。B纤维兴奋可引起A纤维膜部分去极化。

如先兴奋B纤维,当A纤维再有兴奋AP传到其末梢时,AP的幅值会相对减小,由此引起进入A纤维末梢的Ca2+数量减少,A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使神经元C的EPSP变小,达不到阈电位,造成神经元C抑制。

⑶ 突触前抑制产生机制: ① B纤维兴奋→释放GABA→激活A末梢 上GABAA受体→A末梢Cl-电导(通透 性)↑→Cl-外流→A末梢去极化→ 传到A末梢AP幅值↓→Ca2+内流入A 末梢量↓→递质释放↓→突触后 EPSP变小→神经元C抑制。

②在脊髓后角初级感觉传入神经元和交 感神经末梢(相当于图中A末梢)存在 GABAB受体。B末梢释放GABA与GABAB受 体结合→G蛋白介导→A末梢膜上K+通 道开放→K+外流→Ca2+内流入A末梢数 量减少。(或对百日咳敏感的G蛋白可 阻滞Ca2+内流入A末梢→递质释放↓)

③ 除GABA外,其他递质也能通过G 蛋白介导影响K+通道和Ca2+通道 功能而介导突触前抑制。

⑷ 突触前抑制的特点和意义: ① 特点:是一种去极化抑制;多发 生于感觉传入路中;需经两个以 上中间神经元多突触传递;产生 的潜伏期长(20ms); ② 意义:调制感觉传入活动

(二)突触前易化 Synaptic facilitation 在与突触前抑制相同的结构基础 上,由于A纤维动作电位时程延长, Ca2+通道开放时间增加,递质释放 增加,神经元C的EPSP变大而产生 的。如:海兔缩鳃反射的敏感化 (sensitization)的产生。

四、突触传递的特征 Characteristics of synaptic transmission (一) 单向或向前性传递 (二) 突触延搁(Synaptic delay), 又称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 (三) 总和(Summation)

(四)兴奋节律的改变 (五)易疲劳 (六)对环境因素变化敏感:突触部位 易受内环境理化因素变化的影响, 如碱中毒、酸中毒、低氧、药物 等,而发生传递能力的改变。

(七)具有可塑性(Plasticity):突触易受 已进行过活动的影响而发生传递 效能的改变,此现象称为突触功 能可塑性。如:突触易化、长时 程增强(LTP)、长时程抑制(LTD)、 强直后增强等。

五、神经递质和受体 Neurotransmitter & Receptor (一)神经递质 1.神经递质的概念:在突触间起 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 2.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 3.神经调质 Neuromodulator 的 概念及调质的调制作用

⑴ 神经调质:虽由神经元产生,也作 用于特定受体,但不在神经元间起 信息传递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 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的一 类化学物质。

⑵ 调制作用(Modulation):调质所 发挥的作用称为调制作用。 例:阿片肽对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 甲肾上腺素的调制作用: 作用于δ- receptor,促进末梢 释放NE,加强血管收缩。 作用于κ- receptor,抑制末梢 释放NE,抑制血管收缩。

4.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分类 ⑴ 胆碱类 Cholines: ⑵ 单胺类 Monoamines: ⑶ 氨基酸类 Amino acides: 谷氨酸 (Glu),天冬氨酸 (Asp), 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 (Gly)等,前两种为兴奋性氨基酸, 后两种为抑制性氨基酸。

⑷ Peptide(肽类): ① 下丘脑调节肽 ② 阿片肽 ③ 胃肠肽 ④ 其他: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加 压素(VP),催产素(OXT),心房 钠尿肽.

⑸ 嘌呤类Purine: 腺苷adenosine,ATP; ⑹ 脂类Lipid: 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 如前列腺Prostaglandin(PG) ⑺ 气体类:NO, CO;

5.神经递质的共存 ⑴ 戴尔原则: 一个神经元的全部末梢均释放同 一种递质。近年来递质共存现象 的发现突破了这一原则,该原则 应修改。

⑵ 递质共存现象: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一个 神经元内可以存在,同时末梢也可 释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 (包括神经调质)。 如:外周颈上神经节中有些神经元 末梢可同时释放NE和NPY(神经肽Y); 有些腹腔交感神经纤维可同时释放 NE和生长抑素;

⑶递质共存的意义: ① 协调某些生理过程: 如:支配猫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ACh 和VIP共存: VIP:不引起唾液腺分泌,但增加唾 液腺血液供应,增加唾液腺上 ACh受体的亲和力,从而增强 ACh分泌唾液的作用; ② 可能与信息的化学编码有关。

(4)戴尔原则似应修改为: 一个神经元的全部末梢均释放相 同的递质。

(二)Receptor(受体) 1.Receptor的概念

2.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 Agonist and Antagonist ⑴ 激动剂: 能与Receptor发生特异性结合并 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质(一 般指药物制剂)。

⑵ 拮抗剂: 只与Receptor发生特异性 结合, 但并不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 质(一般指药物制剂)。 ⑶ 配体(Ligand): 激动剂、拮抗剂及神经递质、神 经调质、激素等化学信号物质统 称配体。

3.Receptor与Ligand结合的特性 ⑴ 相对特异性; ⑵ 饱和性; ⑶ 可逆性; ⑷ 竞争性;

4.关于神经递质受体 ⑴ 受体有亚型:对每个配体来说, 有数个亚型。这样同一ligand 在与不同亚型受体结合后,可 产生多样化效应。

⑵ 受体存在部位:受体不仅存在于突 触后膜,而且存在于前膜。大多数 前膜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其作用是 抑制前膜递质的进一步释放,如NE 作用于前膜α2受体可抑制NE的释放。 少数突触前受体能易化递质释放。

⑶ 受体的分类: 根据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引起 突触后膜产生生物学效应的 机制的不同,受体分为两类:

① 与离子通道耦联的受体:此类受体又 称化学门控通道。如: A.位于终板膜和自主神经节节后神经 元膜上的N型ACh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B.氨基酸类递质的促离子型受体。

② 通过G蛋白 和蛋白激酶途 径的受体。 大多数神经递质受体为此类受体。如:自主神经节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

(三)外周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Peripheral neurotransmitter & Its receptor 1.ACh及其受体 在外周神经系统,末梢释放递质 ACh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Cholinergic fiber。

⑴ 胆碱能纤维的分布: ① 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②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③ 支配骨骼肌血管舒张的交感神经 的节后纤维; ④ 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⑤ 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⑥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⑵ 胆碱能受体: A.胆碱能受体分类: 分N、M两类。 N受体:即烟碱受体 Nicotinic receptor, 是配体化学门控通道。

a.ACh与其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 烟碱样作用(N样作用)。如: 兴奋自主神经节节后神经元、引 起骨骼肌收缩等。

b.N受体又分为N1、N2两个亚型。 N1亚型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 神经节节后神经元膜上,又称为 神经元(节)型烟碱受体; N2亚型分布于骨骼肌终板膜,又称 为肌肉型烟碱受体。

c.N受体的阻断剂是筒箭毒碱 (Tubocurarine); N1受体的阻断剂是六烃季铵 (Hexamethnium); N2受体的阻断剂是十烃季铵 (Decamethonium)

M受体:即毒蕈碱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 a.ACh与其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毒蕈 碱样作用(M样作用)。如心脏活动 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 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加、汗 腺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舒张等。

b.M受体又分为M1、M2、M3、M4、 M5等亚型。M1亚型在脑内含量丰 富;M2亚型存在于胰腺腺泡和胰 岛组织,介导胰酶和胰岛素分泌; M2和 M4亚型存在于平滑肌;M3 和M5亚型作用不清。 c.M受体的阻断剂是阿托品(Atropine)。

B.胆碱能受体的分布: 分布于胆碱能纤维所对应的突触 后膜上,即: ① 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神经元细胞 膜上:(N1受体); ② 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所支配的 汗腺腺细胞膜上 :(M受体);

③ 交感神经的节后舒血管纤维支配 的骨骼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 (M受体); ④ 副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神经元细胞 膜上:(N1受体); ⑤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 应器细胞膜上:(M受体);

⑥ 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骨骼肌终板膜 上:(N2受体) *: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产生一 种对抗和破坏骨骼肌终板膜上N2受 体的抗体,使骨骼肌不能接受运动 神经元释放的ACh的调控而产生肌无 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2.NE 及其受体: 在外周神经系统,末梢释放递质 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称为肾 上腺素能纤维(Adrenergic fiber)。

⑴肾上腺素能纤维的分布: 除了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交 感神经节后纤维以外的所有交感神经 节后纤维。

⑵肾上腺素能受体: 能与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NE) 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但 作为外周神经递质来说,只有NE。  

①肾上腺能受体分类及阻断剂: α1受体:哌唑嗪; 酚 妥 拉 明 α2 受体激动剂:可乐定Clonidine。由 于其可激动α2受体,抑制NE释放, 因而用于治疗高血压。 α受体 Prazosin Phentolamine α2受体:育亨宾; 对α1受体作用强。 Yohimbine

普拉洛尔 β2受体:丁氧胺 β 3受体:参与脂肪 代谢。 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心脏病患者应 该用心得宁。 β受体 普 萘 洛 尔 β1受体:阿提洛尔 普拉洛尔 β2受体:丁氧胺 β 3受体:参与脂肪 代谢。 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心脏病患者应 该用心得宁。 Atenolo氨酰心安 β受体 普 萘 洛 尔   Practolol心得宁 Propranolol心得安 Butoxamine 心得乐

②肾上腺能受体的分布: 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 应细胞膜上(汗腺和受交感舒血管纤 维支配的骨骼肌血管除外)。但不一 定都有α和β受体,有的仅有α受体 (如,皮肤血管),有的仅有β受体 (如,支气管平滑肌),有的α和β 受体均有如,心肌)。

③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后的效应: A.与受体特性有关: 肾上腺素和NE与α受体(主要是α1 受体)结合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以兴 奋为主,如:血管收缩,子宫收 缩,扩瞳肌(虹膜辐射肌)收缩 等;但也有抑制性的,如小肠舒 张。

肾上腺素和NE与β受体(主要是β2受体)结合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以抑制为主,如:血管舒张,子宫舒张,支气管舒张等;但与心肌β1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是兴奋性的。

B.与配体的特性有关:(以其对心血 管的作用为例) a.NE对α受体作用强,对β1受体作 用弱,对β2受体几乎无作用。 NE与α受体结合,使皮肤血管、胃 肠道及肾血管收缩→外周阻力↑→ 血压上升。(用作升压药) *:NE用于抗休克,提升血压;用于消 化道出血,收缩血管产生止血效应

b.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作用均强。 与β1受体结合:心肌收缩力↑,心 率↑→心输出量↑→血压↑ 与α受体结合:皮肤粘膜血管、内 脏尤其肾血管收缩→血压↑ 与β2受体结合:骨骼肌血管、冠脉 舒张→血压↓

由于对骨骼肌血管的舒张作用抵消 了皮肤粘膜血管的收缩作用,故血 压总的变化不大,只是血流在身体 各部位的重新分布。这样,对β1受 体的作用变得突出,故肾上腺素是 强效心脏兴奋药。

c.异丙肾上腺素对β受体作用强。 与β1受体结合:对心肌有正性变时、 变力、变传导作用,缩短收缩期和 舒张期。与肾上腺素比较,其加快 心率、加速传导作用较强。

与β2受体结合:使骨骼肌血管舒张,对冠脉也有舒张作用。在以每分钟2-10μg速度静脉滴注时,由于心脏兴奋和外周血管舒张,使收缩压↑、舒张压略↓,此时冠脉流量增加;但如静脉注射给药,则引起舒张压明显↓,降低了冠脉灌注压,此时冠脉流量不增加; 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比肾上腺素略强。 用于支气管哮喘、房室传导阻滞、心脏骤停,但冠心病禁用。

C.取决于器官上两种受体的分布情况: 如器官上有α和β两种受体,其效 应取决于何种受体数量上占优势。 例如:血管平滑肌上有α和β受体,在 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上α 受体数量上占优势,肾上腺素产生 的效应是血管收缩;而骨骼肌和肝 脏的血管β受体占优势,肾上腺素 产生的效应是血管舒张。

(四)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Central neurotransmitter & Its receptor) 将在后续课程中结合神经系统 各部分的功能予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