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奇觀----敦煌 音樂:大夢敦煌
我們一行昨晚8點從蘭州出發,整整一夜12小時,第二天早上8點到達了敦煌。
敦煌是甘肅省酒泉市轄的一個縣級市,中國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敦煌火車站的氣派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敦煌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
在發達的旅遊業的支撐下,這座邊陲小鎮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小城市。
敦煌,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步履蹣跚地走過了近五千年漫長曲折的里程。悠久歷史孕育的敦煌燦爛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輝煌;那遍地的文物遺跡、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使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綠洲越發鬱鬱蔥蔥、生機勃勃,就像一塊青翠欲滴的翡翠鑲嵌在金黃色的大漠上,更加美麗,更加輝煌。
市容整潔,賓館很多,建築多具邊疆西域文化特色。
和所以的景區一樣,到處都有旅遊紀念品集市,但這兒到處可見所謂的“夜光杯”,玉石、駱駝玩具和各種土產品。
聞名天下的鳴沙山和月牙泉離開市區僅幾分鐘車程,遠處的浩瀚沙山已經映入眼簾。
鳴沙山位於敦煌市南郊七公里處。古代稱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積而成,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山峰陡峭,勢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濕的沙土層,風吹沙粒振動,聲響可引起沙土層共鳴,故名。據史書記載,在天氣晴朗時,即使風停沙靜,也會發出絲竹管弦之音,猶如奏樂。
一架又一架的動力滑翔機從頭頂越過,200元飛一次,不過我們沒這個膽量。
整裝待發的駱駝隊正等候著遊客的到來
駱駝隊常由5到7頭駱駝組成,由一個駝工步行在前面牽著,來回約40幾分鐘。
串串駝鈴聲在大漠中迴響
沙漠之舟——駱駝,憨厚老實,自從鼻子被穿上韁繩後,只得終身聽任擺佈。今年十一大假,遊客太多,鳴沙山景區就活活累死了兩頭駱駝,真是可憐。
敦煌境內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羅布泊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餘脈相接。
沙漠景點特有的活動項目——滑沙,但我看到的是背著沉重的滑沙板,攀爬沙山的工人的辛苦。
每年六月一日,敦煌市舉辦一次大型滑沙節,當上百名滑沙愛好者一齊從山頂順坡滑下,整個山體發出雷鳴般的轟鳴聲,五公里外的城內都能清晰的聽到這一聲音。
沙漠摩托越野車隊
爬沙山可不容易,走五步滑下來三步,很快我們就總結出經驗,要麼沿著山脊走,要麼踩著別人的腳印窩走,否則相當費力。
看著也就十六、七歲,已經開著摩托謀生了。
沙漠中的舞者
駝影
月牙泉,在風景照片中都看到過,當時多麼嚮往,今天月牙泉就在我們腳下。
月牙泉在鳴沙山下,古稱沙井,俗名藥泉,景區內的羅布麻、枸杞等藥材很多,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徹”。
月牙泉旁邊的沙山猶如被刀雕刻過一樣
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
有點意思的指路牌
路燈上的奇怪文字
從未看到過這麼多的駱駝
敦煌民俗博物館
在此多停留幾分鐘,好好看看文字說明。
已經乾涸的大泉河河床
我們帶著虔誠、敬仰和崇敬的心情步入莫高窟的大門。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於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下,因地處莫高鎮而得名。它是我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分佈在鳴沙山崖壁上三四層不等,全長一千六百米。
現存石窟492個,壁畫總面積約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偉渾厚,小的精巧玲瓏,其造詣之精深,想像之豐富,是十分驚人的。
石欄內就是參觀區域,每個旅遊團配備一個專職導遊,引導參觀大約10個窟,每個人配有無線耳機,聽導遊講解。絕對不能拍照。
以下照片均攝于莫高窟展示館內的仿製石窟和壁畫,應該和我們實地看到的沒什麼兩樣。
看了不少西方的教堂,但還是感到中國的佛堂博大精深,真是深不可測。洞窟內的佛像,最大者高33米,最小者僅0 看了不少西方的教堂,但還是感到中國的佛堂博大精深,真是深不可測。洞窟內的佛像,最大者高33米,最小者僅0.1米,均為泥制彩塑,分為單身像和群像,造型生動、神態各異。
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
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著名的敦煌壁畫有九色鹿救人、釋迦牟尼傳記、薩錘那捨身飼虎等著名的壁畫故事。
壁畫除佛教題材外還繪有出資建造石窟的供養人像和耕作、狩獵、捕魚、婚喪、歌舞、雜技、旅行等生產、生活情景。
壁畫中多為黑色,其實是因為年代久遠,色彩退去,露出黑底色的緣故。
敦煌壁畫中描述了前秦2000多年以來歷代的佛教文化、歷史、生產、戰爭和生活等場面,不聽導遊講解根本不知道看些什麼,只能感歎自己對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淺薄。
買了一套中日聯合攝製的大型六集紀錄片《敦煌》DVD,它詳細介紹了30個最精華的石窟和壁畫,回去再好好回味。
三危山是敦煌歷史的一座名山,是敦煌文明歷史的發源地,據山海經記載,三危山是神鳥三青鳥居住的地方,三危山隔大泉河與莫高窟毗鄰,莫高窟則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
遠處的破舊的石窟是當年畫工們居住的地方
在這戈壁荒沙灘中這幾朵小花顯示了人類文明的無限生命力,也給大漠荒原平添了幾分生機。
在莫高窟展示館內,右邊是原樣複製的七個最經典的石窟和壁畫,左邊是圖片介紹和實物展示。
當年莫高窟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的照片。
發現藏經洞的道士王圓籙,人們將永遠記著他。
這四張照片講述一位文物工作者,從年輕的姑娘起一直在此工作到老年的故事。她將其畢生都奉獻給了敦煌石窟和壁畫的考古、保護和修復事業。
左邊是未經修復的樣子,右邊是經過精心修復後的樣子。
通過絲綢之路,由印度傳過來的部分佛像。
當晚,我們觀看了《敦煌神女》,大型歌舞雜技藝術表演。
帶來的長焦鏡頭派上了大用場,效果還過得去。
Have a nice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