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國文課程 台灣現代小說家 ─白先勇及其作品簡介 授課老師:劉慧珠
白先勇及其作品
寂寞的十七歲
〈驀然回首─《寂寞的十七歲》後記〉 早期小說內容稚嫩,情感太露,不知節制 此篇帶有自傳性色彩 第一人稱倒敘口吻書寫 自剖內在性格的陰暗面 反映現實環境中家庭、學校、社會無能觸及與無力關注的層面與角落 書寫一顆徬惶無助的靈魂,亟需被了解與安慰
十七歲何以寂寞? 是由少年過渡到青年的分水嶺 作為青春期特徵最為明顯的階段 臺灣升學體制的利與弊 極少數孤獨的遊魂何處去? 折翼天使 墮落的靈魂
孽子
孽子 法國書評家雨果‧馬爾桑 (Hugo Marsan)於法國第一大報《世界報》評介白先勇的《孽子》,讚譽這部小說是一齣「將悲情研成金粉的歌劇」。
評論一 馬爾桑以「令人震驚」形容《孽子》,它有傳奇故事的緊張、強烈,卻無強加的樂觀結局。《孽子》的魅力並不單在動人的情節,《孽子》的成功,其威力更多是來自作者的文筆,豐富而又令人不安,像上漲的江河那樣;他詩意地把真實的氛圍記錄下來,又以黑夜如夢一般的面紗使它改觀。
馬爾桑認為白先勇描繪的是一個邊緣世界,在被接納的邊緣之內的邊緣:「我們這個王國,歷史曖昧,不知道是誰創立的,也不知道始於何時,然而在我們這個極隱密,極不合法的蕞爾小國中,這些年,卻也發生過不少可歌可泣、不足與外人道的滄桑痛史。」
《孽子》有如一齣巴洛克式歌劇,美化了黑夜,讓一輪昏紅的月亮高掛在濕煤也似的空中。城市夜間那被掩蓋的一面在白先勇筆下是如此完美地被敘述著,以致讀者甚至忘掉世上還是有日出的地方。 馬爾桑強調,在心理分析作品貧乏的年代裡,白先勇是一位真正的作家,而《孽子》是一部傑出的小說。
書中的「孽子」是一些脆弱的孩子,被遺棄在街頭被逐出家門、屢次從家中逃跑或是未被了解,他們聚集在半明半暗的隱密處,沈湎於為錢而做的愛、屈服於為他們短暫命運設置信標的長者,而最終,他們畢竟還是要在彼此宿命的運數中那種粗暴的、劇烈的溫柔裡相互取暖。
聽到一則這隱密王國的傳說,他們都會目瞪口呆;這些孩子雖墮落和違反常情,但卻又感情豐富且樂於犧牲;前輩的故事在他們身上往往會起一種集體身分認同的作用。
評論二 《孽子》是非常有名的同志文學,電影、連續劇都以此為本翻拍過,故事之好、之曲折,人物李青、龍子、楊教頭、傅老爺子等經典典型,也都不需要再多所贅述,大家都非常熟悉。不過誠如作者自言,他想寫的不只是這一群人,他要寫的更是父子的關係,以及由父子擴大到的個人與國族的關係。
從故事一開始,就能感覺到作者的企圖。主人翁李青詳述了他們這方黑暗國度晝夜顛倒的作息、流浪奔逃的性質、隱藏不得見光的卑微性,然而主詞的性別卻不明說,要不就說「我們這個圈子的」,使得本書「男同志」的焦點是非常模糊的。
可以想像,在本書初版、相當保守的當年,讀者們是如何對這模糊的地帶感到神秘費解,卻又好奇渴知。或許作者不明寫出來,是礙於當時仍是保守緊繃的社會風氣,不好坦白言之,但也可能,他另有他想。
我覺得,因為不明說,因此使得這群被述說者的範圍擴大了,不只限於男同志,更包括了在這座大城市裡被大眾排斥、驅逐、不被認同的孤立者,要說政治犯、輟學者、叛逆青年、藝術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可以。不管何時,不論何地,被孤立者總是必須獨自忍受那樣的寂寞、殘忍與窒悶。《
孽子》將這份孤獨、徬徨、無望寫得很深,深到每顆人心都能感受到那灰色的靜默,雖然你我不是書中所謂的那一個圈子的人,卻還是可以感同身受,讀到悲愴處眼裡壓抑著眼淚卻不敢流,感覺若流了出來便一發不可收拾了。
《孽子》電視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gIsVdJUILI&list=PLn8Nn4pD-fejC0o54bSdt--FF1EimZTo_
三看白先勇
白先勇說崑曲
白先勇
簡歷1 1965年,取得碩士學位,至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並定居於此 1993年為治療暈眩症,開始練習氣功 於1994年退休
簡歷2 1999年11月1日發表〈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間國共第一次四平街會戰之前因後果及其重大影響)〉(台北《當代》第147期)一文,為父親白崇禧立傳。 現今白先勇的家族大多仍居住在台灣。
簡歷3 2004年,由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選集》,以及新作《奼紫嫣紅牡丹亭》。 另外,白先勇喜愛中國地方戲曲崑曲如《牡丹亭》,對於其保存及傳承,亦不遺餘力。
評價1 旅美學人夏志清教授曾說:「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得給後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於梨華和白先勇。」 他甚至讚譽白氏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
評價2 歐陽子認為,「白先勇才氣縱橫,不甘受拘;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式的題材。 而難得的是,他不僅嘗試寫,而且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講述故事的方式很多。
評價3 他的小說情節,有從人物對話中引出的《我們看菊花去》,有以傳統直敘法講述的《玉卿嫂》,有以簡單的倒敘法(flashback)敘說的《寂寞的十七歲》,有用複雜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表白的《香港——一九六○》,
評價4 更有用「直敘」與「意識流」兩法交插並用以顯示給讀者的《遊園驚夢》。……他的人物對話,一如日常講話,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調濃厚,一如油畫的文字,《香港——一九六○》便是個好例子。 而在《玉卿嫂》裡,他採用廣西桂林地區的口語,使該篇小說染上很濃的地方色彩。他的頭幾篇小說,即他在台灣時寫的作品,文字比較簡易樸素。
評價5 從第五篇《上摩天樓去》起,他開始非常注重文字的效果,常藉著文句適當的選擇與排列,配合各種恰當『象徵』(symbolism)的運用,而將各種各樣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傳達給了讀者。」
與同性戀社群的關係 1 白先勇曾在香港公開表示自己為同性戀者,但在台灣公開場合極少提及自己的性傾向。 白先勇曾說,他相信父親知道其同性戀傾向,但並沒有真正和他談論過此事。
與同性戀社群的關係2 白先勇唯一的長篇小說《孽子》(1983年)除骨肉親情外,書中對於台北部分男同性戀社群的次文化,以及同性性交易等情節不避諱的描寫,格外引人注意。
與同性戀社群的關係3 《孽子》是以一名因其同性性傾向遭父親逐出家門的少男「李青」為視角,講述一群以1970年代臺北新公園為集散地,不為主流社會所接納的男同性戀者的故事;
與同性戀社群的關係4 父子親情的描寫,亦是本書的主題之一。 2003年,台灣公共電視台將其改編拍攝為同名電視劇,引起社會上各種關於同性戀議題的談論。
出版履歷1 2008年,《白先勇作品集》,天下文化出版。全套12大冊,隨書附《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一百DVD》。 2008年,《白先勇書話》,隱地編,爾雅出版。 2007年七月二十日,《紐約客》在台灣出版。 2004年,《奼紫嫣紅牡丹亭》在大陸出版。 2002年,《樹猶如此》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
出版履歷2 2001年,《臺北人》出版30周年紀念典藏版。 1995年,《第六隻手指》。爾雅出版。 1984年,《明星咖啡館》。皇冠出版。 1983年,出版長篇小說《孽子》。 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說選》出版。
出版履歷3 1980年,《白先勇小說選》出版。 1978年,《驀然回首》散文集出版。 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歲》小說集。遠景出版。 1971年,作品開始被譯成英文(第一篇為《謫仙記》),其作品陸續被譯成英文、韓文、德文等語言。
出版履歷4 1971年,出版《臺北人》,短篇小說集。晨鐘出版社。 1968年,出版《遊園驚夢》,短篇小說集。仙人掌出版社。 1967年,出版《謫仙記》,短篇小說集。文星書店。文星叢刊。
主要著作1 《夜曲》──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九七九年。收錄於《紐約客》。 《孽子》──長篇小說「孽子」開始連載於「現代文學」復刊號第一期,一九七七年。 《秋思》──刊中國時報,一九七一年。收錄於《台北人》。 《國葬》──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收錄於《台北人》。 《花橋榮記》──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二期,一九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主要著作2 《冬夜》──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一期,一九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孤戀花》──刊現代文學第四十期,一九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滿天裏亮晶晶的星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收錄於《台北人》。 《思舊賦》──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收錄於《台北人》。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收錄於《台北人》。
主要著作3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收錄於《台北人》。 《梁父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歲除》──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遊園驚夢》──刊現代文學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收錄於《台北人》。 《一把青》──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收錄於《台北人》。
主要著作4 《謫仙記》──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五期。《紐約客》首篇 《火島之行》──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 《永遠的尹雪豔》──刊現代文學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台北人》首篇。 《安樂鄉的一日》──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 《香港:一九六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
主要著作5 《上摩天樓去》──刊現代文學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現代文學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 《那晚的月光》──又名「畢業」,刊現代文學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 《寂寞的十七歲》──刊現代文學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 《藏在褲袋裏的手》──刊現代文學第八期,一九六一年。 《青春》──刊現代文學第七期,一九六一年。
主要著作6 《小陽春》──刊現代文學第六期,一九六一年。 《黑虹》──刊現代文學第二期,一九六○年。 《玉卿嫂》──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年。 《月夢》──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年。 《悶雷》──刊筆匯革新號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 《骨灰》——收錄於《紐約客》。 《等》
主要著作7 《謫仙怨》——收錄於《紐約客》。 《我們看菊花去》 《Danny Boy》──收錄於《紐約客》 《tea of two》──收錄於《紐約客》
父親與民國 我寫《臺北人》,卷首即表示,是為了--紀念先父母及他們那個憂患重重的時代。這部身影集,正是那一整個時代的縮影。 -白先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2/04/30
父親與民國 《父親與民國》系列書為白崇禧將軍之子、知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為其父編著的畫傳,分上下兩冊, 上冊為《戎馬生涯》,分〈北伐〉、〈蔣桂戰爭.建設廣西〉、〈抗戰〉、〈抗戰勝利.國共內戰〉四章; 下冊為《台灣歲月》,分〈台灣歲月〉及〈家族親情〉兩章。
全書收錄約600張白崇禧將軍的珍貴影像、報導剪影,並由白先勇先生撰寫圖說及一篇篇小故事。全書洋溢著深刻雋永的父子情,更有許多還原歷史現場的珍貴畫面與史實追記。
上冊【戎馬生涯】 父親一生參與了民國的興衰,他本人就是民國史的一部份。在卷帙浩繁的民國史冊中,父親的身影應當立在相當醒目的位置。 白崇禧,一八九三年三月十八日生,廣西臨桂縣人。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晚,武昌起義那一槍,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十八歲的他,瞞著家人參加「廣西學生軍敢死隊」,隨軍北伐。兩位哥哥到桂林城北門去守候攔截,誰知他暗暗將武器裝備託付同學,自己卻輕裝從西門出去,翻山越嶺與大隊會合。十八歲踏出桂林西門那一步,他便走出了廣西,投身入滾滾洪流的中華民國歷史長河中。
北伐軍興,他率部由廣州打到山海關,對完成北伐做出貢獻。抗日戰爭,他運籌幃幄,決戰疆場,抵抗異族入侵,立下汗馬功勞。國共內戰,他更率部與共軍戰至一兵一卒,是與共軍戰到最後的一支軍隊。為了保衛民國,他奉獻了一生。
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他自海南島飛台灣。在風雨飄搖之際,他選擇入台,與中華民國共存亡,用他自己的話,是「向歷史交代」。
下冊【台灣歲月】 台南天壇重修落成,他替鄭成功書下「仰不愧天」的匾額。綜觀父親一生,這四個字他自己也足以當之。 -白先勇
白崇禧將軍在台的十七年,雖然過著平淡日子,但內心是沉重的,大陸淪亡一直是他痛中之痛。他念茲在茲的仍是反攻復國的大業。 民國五十五年,離過世前不久,他託人攜帶一封長信給旅居香港昔日同僚廣西省省長黃旭初,信中言不及私,通篇都在分析國際大勢及國軍反攻大陸的可能性。
他在台灣的晚年也過得並不平靖,沒有受到一個曾經對國家有過重大貢獻的軍人應該獲得的尊重。但他並未因此懷憂喪志。 在台灣,他於逆境中始終保持著一份凜然的尊嚴,因為他深信自己的功在黨國,他的歷史地位絕不是一些猥瑣的特務跟監動作所能撼搖。最後他死在中華民國的土地上,是他求仁得仁。
作者簡介 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台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 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民國四十一年來台與父母團聚。
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民國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民國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是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著作極豐,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台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
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關於白先勇文學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近年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目前致力撰寫父親白崇禧的傳記,本書為資料豐碩的圖文傳記。
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 療傷止痛‧二二八關鍵十六天 白崇禧將軍來台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4/03/10
作者簡介 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台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廖彥博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曾經參與國史館《二二八事件辭典》條目撰寫,目前同時從事翻譯與著述。
廖彥博 著有《蔣氏家族生活秘史》、《三國和你想得不一樣》、《愛新覺羅.玄燁》、《一本就懂中國史》等;譯有《大清帝國的衰亡》、《中國將稱霸21世紀嗎?》、《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OK正傳》、《驚悚大師希區考克:重返驚魂記》、《鱸鰻變律師》等書。
本書是白崇禧將軍之子──名作家白先勇與歷史學者廖彥博,共同尋訪耆老,蒐集湮沒史料,還原關鍵十六天的史實真相。 本書抱持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態度,運用各項檔案、電報、函件,以及相關當事人的日記與口述訪談紀錄,重建白崇禧奉命來台宣慰的前因後果,盡量以每個小時作為單位,近距離觀察這平撫傷痛的關鍵十六天。
本書附錄除了完整收錄與白崇禧宣慰台灣相關的函電、講詞,一字不易,全文照錄之外;為彌補官方檔案之不足,更收進白先勇教授與「二二八」見證人蕭錦文、受難家屬楊照等人的六篇口述訪談,以最新的史料提供讀者來自民間社會庶民記憶的不同觀察角度。
「二二八」事件 是台灣近代歷史上最慘痛的悲劇,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至今仍未消散。目前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多半集中在二月二十七日事件爆發起,到三月上旬這一段時間。然而對於「白崇禧來台宣慰」這段歷史,卻仍然沒有專門、詳盡的討論。
◎白崇禧如何成為來台宣慰的人選? ◎這十六天當中,白崇禧作了什麼決定?發生了什麼作用? ◎前後期間遭受到什麼樣的困難和阻撓? ◎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發展與善後,還有往後的台灣,又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民國三十六年三月十七日,國防部長白崇禧上將奉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之命,帶領十餘名隨員,由南京飛抵台北松山機場。他所承擔的使命,是要宣慰「二二八」事件之後,全島六百萬顆惶恐震懼的心靈;他要查明的,是台灣軍政當局千方百計想要隱瞞的真相;他所面臨的,是躁動不安的局面,和紛亂如麻的善後處置。
從三月十七日飛抵台北,到四月二日返回南京覆命,總共十六天的時間,白崇禧將軍以沉著的態度,明晰的智慧,悲憫的胸襟,為遭受「二二八」重創的台灣民眾止痛療傷。他在重重掣肘之中,查明台灣軍政高層濫施捕殺的真相,並拯救了眾多民眾的性命。
這是一段被隱藏淹沒多年的故事,也是台灣近代歷史上不可不知的關鍵十六天。 收錄二二八見證人、受難家屬最新訪談史料
推廣崑曲 白先勇幼年時與家人在上海聽了梅蘭芳復出演唱的崑曲《游園驚夢》(俞振飛、言慧珠等合演),21世紀在全世界做了大量工作推廣崑曲,自許為崑曲義工。
編著、主編的崑曲推廣讀物 《白先勇說崑曲》(2004年) 《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2004年) 《牡丹還魂》(2004年) 《奼紫嫣紅開遍:青春版牡丹亭巡演紀實》(2005年) 《曲高和眾: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2005年) 《色膽包天玉簪記:琴曲書畫崑曲新美學》(2009年)
崑曲大型舞台公演製作 《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4月29日世界首演,台灣公視錄製全程實況多次轉播,巡迴公演已超過200場,涵蓋英國、美國等全球多國) 《新版玉簪記》(2008年11月8日世界首演) 《崑曲走進校園2009台灣行》(《西廂記》、《爛柯山》、《長生殿》、新版《玉簪記》2009年台灣首演)
白先勇 2014.02.16【台灣演義】白先勇 湯顯與牡丹亭 台大崑曲新美學第三講 【經典】白先勇說白崇禧、民國、蔣中正
蔣勳談青春版《紅樓夢》 Published on Dec 6, 2014 藝術工作者蔣勳老師述說「紅樓夢」大觀園的生活故事,探討大觀園主角人物語源中發生青春記事!有愛有鬱有眷戀也有眼淚!而緣是糾纏,因果也是糾纏。講因果講得如此透徹,佛經的因果,卻似乎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愛、恨、恩、仇,還淚或還命,都是纏縛。
纏綿或纏縛,不解脫了去,也就沒有修行的緣份。 因果是緣分的兩面,我們珍惜緣份,卻又深深知道,緣份都是纏縛,也都耍解脫。將勳老師期待透過紅樓夢青年版的剖析,透過這些故事中以愛為教育核心的概念!成為當代世界青年的救贖。
7分鐘透視「我的少女時代 Published on Aug 16, 2015 電影「我的少女時代」描述高中談酸澀的單純戀愛,片中充滿90年代的復古氛圍,有笑也有淚受到熱烈歡迎,讓飾演男主角徐太宇的王大陸也因為此片,因此爆紅。
簡報結束 感謝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