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暨公私立高級中學98年度南區 「校園性騷擾及性侵害事件行政處理實務運作研習」 校園性騷擾或性侵害事件危機處理 及媒體因應 國立暨公私立高級中學98年度南區 「校園性騷擾及性侵害事件行政處理實務運作研習」 校園性騷擾或性侵害事件危機處理 及媒體因應 主辦學校:高雄縣鳳山高中 主 講 者:國立中山大學 教育研究所 洪瑞兒副教授 時 間:98年5月12日(星期二)13:30~15:00
講座簡歷 學歷: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教育心理學碩士、博士 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 學士 經歷:國立中山大學 教育研究所/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 學士 經歷:國立中山大學 教育研究所/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兼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主任 高雄市第一、二屆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 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 財團法人社會慈善福利基金會華遠兒童服務中心 諮詢委員 台南科技大學 助理教授、副教授兼師資培育中心 主任 屏東師範學院 初等教育學系兼任講師 左營高中 國文老師、輔導老師兼主任輔導老師 行政院青輔會 助理研究員 國立員林農工 國文科教師兼導師 學術研究領域:性別教育、人格發展、道德認知發展、 測驗評量與評鑑研究
演講大綱 壹、Thinking about gender 貳、性騷擾/性侵害的定義 參、性別事件處處可見 肆、性別平等書籍導讀 伍、校園霸凌 陸、性別與媒體 柒、性別事件調查人員如何運用輔導與諮商? 捌、調查人員常遇到的問題 玖、調查人員如何發揮同理心? 拾、校園性別事件調查人員應有的基本素養 拾壹、校園性別事件處理原則 拾貳、維護校園性別事件當仁不讓 拾參、美國中學校園性騷擾影片
壹、Thinking about gender (1) Since the resurgence(再現) of feminism in the 1960s the term gender has been introduced and redefined and is now used two different, although interconnected ways. In a very clear essay “Interpreting gender" Linda Nicholson (1995) has outlined the history of its usage and I shall draw on this here
Thinking about gender (2) 1. Separating sex from gender( 性與性別 分開) 。 2. Subsuming sex in gender (包含性於性別 中) 。 3.Patriarchy, gender regimes and gender bargains (父權制、性別制度和性別協 議) 。
Thinking about gender (3) 1. Separating sex from gender( 性與性別分開) Sex depicts biological differences, gender in contrast describes socially constructed characteristics. In 1949, Simone de Beauvoir, the gender French existential thinker and feminist, published The Second Sex in which she claimed women are not born but made, and so challenged the assumption of biological determinism.
Thinking about gender (4) 2. Subsuming sex in gender (包含性於性別 中) 。 In its second, the term gender is not seen as distinguishable from sex; rather the latter is subsumable within the former. Nicholson (1995) draws from and quotes Joan Scott’s explanation in Gender and Politics of History of this second way of understanding or defining gender.
Thinking about gender (5) 3.Patriarchy, gender regimes and gender bargains (父權制、性別制度和性別協 議) 。 The belief that patriarchy or gender regimes are a structured set of inequalities has recently come under attack from deconstructive (解構) and postmodern(後現代) arguments about the impermanence of the very categories “Woman” and “man”
貳、性騷擾/性侵害的定義 Fitzgerald(1990)提出最具功能性的定義 與分類: 1.性別騷擾(Gender harassment) 2. 性挑逗(Seductive behavior) 3. 性賄賂(Sexual bribery) 4. 性要脅(Sexual coercion) 5. 性侵害(Sexual assault)
性騷擾/性侵害的普遍性(1) 2006~2008年間,共發生288件校園性侵害案件,受害者幾乎都是學生,具教育部及內政部統計,受害人共有248人,其中68%未成年。師生關係的性侵害案件中,發生在非私人場所中,以學校的69%為最高;私人場所中,以加害人住所的37%為最高。顯示被害人與加害人有一定程度的信任關係,而遭受性侵。
性騷擾/性侵害的普遍性(2) 立法司法及法治委員會在2009年4月20日初審通過「教育人員任用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增列狼師條款,教育人員涉及性侵害行為,並經學校性別平等委員會調查屬實者,不得為教育人員,已任用者,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于以解聘或免職。
1.性別騷擾(gender harassment):指表現出帶有性 別歧視的言語或行為,亦即因對方的性別而表現 出侮辱、詆毀的評論或行為。 2.性挑逗(seductive behavior):指包含一切不受歡 迎、不合宜而帶有性引誘的書面、口頭或肢體上 的行為。 3.性賄賂(sexual bribery):指同意以利益交換(如 :僱用、升遷、加給、加分或及格)的方式,要 求性行為或與性相關的活動。 4.性要脅(sexual coercion):指以威脅的方式,要求 性行為或與性相關的活動。 5.性侵害(sexual assault):包括強暴及強行撫弄觸碰 等任何具有傷害性、攻擊性或虐待性的性暴力及性 行為。
性騷擾的界定 1.必須是被行為人所「不歡迎」的言行舉止。 2.性別中立: 性騷擾可能發生在異性間及同性間 男女都有可能成為騷擾者或被騷擾者 3.美國EEOC將性(sexual)騷擾擴展含括性別 (gender)騷擾:性騷擾不一定要跟「性」或 「身體」有關,也含括「性別騷擾」。 4.首重被害人的主觀感受,但也需兼顧客觀認 定標準,並需衡酌事發情境。
性騷擾的共同特質 1.以性別為基礎; 2.具有性本質; 3.違反當事人的自由意願; 4.發生於上對下的權力關係中; 5.對當事人的就業或就學有負面影響。
參、性別事件處處可見(1) 1.家庭會傷人 基本防衛系統: (1)夢幻枷鎖:否定事實,幻想美好。 (2)遺棄之後:自我受到羞辱,“我很差勁, 一無是處”否定,防衛,意識脫離,情緒 轉置。 (3)假我形成:在家庭系統中迷失自己 “我只能按 照腳本,演出固著而僵化的角色”失落真我, 否定真感受。
性別事件處處可見(2) (4)內射與外射:把父母的態度內射,再投射 到別人身上(包括陌生人)用控制、求全 暴怒、挑剔來抵制心中羞愧的感覺。 (5)內化羞愧成為自貶:內在的羞愧如漩渦般自動 運轉,“所有情緒、慾望、需求,都很丟臉” 退縮起來,隱藏自己。 (6)耽溺成習:找到一帖止痛劑,“我在上癮的事情 上,忘了痛苦”形成強迫性耽溺行為。
性別事件處處可見(3) 2.學校的性別事件: (1)校園遊戲 (2)校園安全地圖 (3)課程與教學:教師教學與評量。 (4)師生關係:Thorne (1993)小學時期中低年級的無 性(asexual)->青少年期的有性(sexual) 。 (5)侵犯與保護: “強者侵犯弱者”, Thorneu(1993)研 究指出男生不只在言語上侵犯女生, 把嘲笑當成 遊戲。 (6)校園霸凌(School Bully): 包含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 霸凌(排擠同儕, 播散謠言中傷別人),反擊霸凌。
肆、性別平等書籍導讀一 《台灣查甫人》王浩威:(p.104) 提到父親,傳統的刻板印象就是不茍言笑的“嚴父”,是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是屬於一種遙遠的,高高在上的微笑。他永遠是付出的,默默的承擔著全家的生計。他的沉默不抱怨,更加深了子女的敬意,也同時拉長了距離。 在心理學和精神醫學裡有一個字:alexithymia ,是指“沒有可以用來表達心情的詞彙”。傳統的父親就是這樣,他們雖然很會講道理,卻是不曉得如何表達情緒,也沒有自己習慣的字彙去表達自己的愛、關心或挫折。在說理上他們是巨人,在言情方面卻又是死不承認的侏儒。
性別平等書籍導讀二 身體空間的體驗 《內在革命》格羅莉亞.史坦能Gloria Steinem:(p.168) 許多人,特別是女人,盡量使自己佔很小的空間。其他的人,特別是男人,佔去了最大的空間。 當佔很小空間的人張開他們的雙腳時,他們經常說他們一開始覺得怪怪的或有暴露的感覺,然後便覺得很強、較有信心了。 當佔大空間的那群人收斂他們的身體時,他們通常說他們起先覺得像小孩,然後覺得比較弱、比較不可見。
性別平等書籍導讀三 等待蛻變的女孩 《拯救奧菲莉亞》瑪莉.派佛博士Mary Pipher, Ph. D. 少女們慢慢將自己的童年埋藏,捨棄她們全權獨立的自我,柔順地進入成人的世界。「女孩們的真我不復存在,而開始了扮演。」 於是女孩成了「女性模仿者」,她們想的不再是「我是誰?我想要什麼?」,而是「我要怎樣才討人喜歡?」 有個女孩這麼形容:「我是根完美的紅蘿蔔,而所有人都想把我變成玫瑰。我這根紅蘿蔔有美麗的顏色和漂亮茂盛的葉子,可是當我被雕刻成玫瑰後,就逐漸枯黃凋萎了。」 女兒長大開始探索世界後,大多數「吾家有女初長成」的父母,都以保護她們的安全為目標。父母的職責在於保護,女兒的職責在於探索,這兩種南轅北轍的努力,往往會在父母與女兒的關係中製造緊張。
伍、校園霸凌(School Bully) (1) 校園各種霸凌行為是充斥在社會各種霸凌行為之縮影,兩者皆肇因於單一之霸權標準所延伸對種族、膚色、宗教、出身、族裔、性別、性傾向、身心障礙等類別產生之刻板印象甚或歧視,進一步以語言或肢體暴力,以強者姿態欺壓弱者,旁觀者或靜默或幫腔助陣,助長霸凌之氣焰與普及。 以美國華盛頓州2003年開始施行之「反霸凌法」(The Anti-Bullying Act)為例,舉凡散播謠言、開不當玩笑、繪不當圖畫、發表貶抑評語、做不當姿勢、惡作劇、肢體攻擊、威脅等皆為轄區內大多數學校所禁止的行為。少數學校甚至更嚴苛規範不被允許之行為,如社團迎新時之不當入會儀式(hazing)、稱呼不當綽號、故意排擠同學、勒索財物、不當碰觸、發佈不當電子郵件、毀壞同學私人物品等。
校園霸凌(School Bully)(2) 三天兩頭媒體網路報導或票選之校園美少女、美女教授、美女空服員、美女警官、美女啦啦隊員等各種美字號,廣告媒體每日疲勞轟炸單一女性美之標準,時時且處處警惕規範女性,使得不僅肥胖與容貌抱歉都是罪過,幾乎所有女性都動輒得咎,不夠白、不夠纖細、不夠性感、不夠年輕。於是多數小女生都渴望當「紙片人」,厭食症也不再只是個案,這也難怪各種與女生身材容貌有關之校園性霸凌行為層出不窮。 霸凌行為絕非「隱形暴力」,而是日常生活隨處可見之語言與肢體暴力。妳我都有可能深受單一霸權價值及其刻板印象與歧視心理所洗腦,常成為霸凌行為之施暴者、幫襯者或是默許者而不自覺。而各種霸凌行為之受害者,常因權力不對稱而吃悶虧不敢反擊,或反擊無力。
校園霸凌(School Bully)(3) 霸凌行為絕非「隱形暴力」,而是日常生活隨處可見之語言與肢體暴力。您我都有可能深受單一霸權價值及其刻板印象與歧視心理所洗腦,常成為霸凌行為之施暴者、幫襯者或是默許者而不自覺。而各種霸凌行為之受害者,常因權力不對稱而吃悶虧不敢反擊,或反擊無力。 追根究底要想減緩校園甚或社會霸凌行為,勢必要打破各種單一霸權價值之壟斷地位,出自內心真正尊重多元差異。不僅不做霸凌者,更要在目睹霸凌行為時勇敢站出來譴責。對抗霸凌行為,每一個人都責無旁貸。 中山大學黃競娟 副教授)【2006-10-09 聯合新聞網】
校園霸凌(School Bully)(4) 不怕校園霸凌,因為身材就是她的優勢-《穿14號又怎樣》資料來源:馥林文化 玫格‧卡波新作《穿14號又怎樣》6月無畏上市日本知名卡通《多啦A夢》裡,胖虎常常欺負比他弱小的主角大雄和其他同學,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雖然只是卡通,但卡通也某種程度反映了現實,校園霸凌是許多人成長過程中的痛。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小學生不敢去上學,因為他們說在學校裡,也有胖虎會欺負他們。前幾天在屏東縣有二名國中女生,因為抽菸起爭執,相約在校外談判,雙方大打出手,沒想到其中一人竟然把對方衣服脫掉,當時有好幾名男同學在一旁圍觀,不但沒人出手制止,甚至還用手機拍下過程,PO上網炫耀,事發之後,這些學生當然遭到學校懲處。其實校園霸凌之情形不只發生在台灣、日本,歐美各國也有類似情形發生。大雄有多啦A夢可以幫助他,但現實中這些被傷害學童的多啦A夢又在哪裡呢?
校園霸凌(School Bully)(5) 旁觀者培養道德勇氣 打擊校園小霸王YES NO守則 霸凌現象普遍存在於校園,小霸王可惡,受害者可憐,其餘小朋友知情,但不知該如何是好。其實,面對霸凌是激發孩子道德勇氣的最佳時機,今日做校園中的和平主力,明日就是穩定社會的優質國民。 Yes:遇到被嘲笑或欺負,要溫和但堅定的表達:「我不喜歡這樣,請你馬上停止。」 Yes:遇到其他小朋友被嘲笑、排擠或欺負,應該要想辦法阻止。如果擔心欺負人的小朋友會反過來欺負幫忙的你,就請老師來幫忙,幫助弱小是正確的行為,跟「打小報告」是完全不同的喲! No:不要因為其他人都這麼做就跟著做。雖然你的好朋友可能都排擠某個人,但這不是值得學習的好行為,你可以勇敢的說不!
陸、性別與媒體
性別與媒體 性別歧視廣告 歐盟喊禁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歐洲聯盟婦 女權益委員會最近公布一份報告,主 張禁止帶有性別歧視與男女不平等意 味的電視廣告,不僅是內容猥褻的廣 告不能登,任何以性別為賣點的宣傳 都在查禁之列。這份報告已被歐洲議 會表決通過,雖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但歐洲各國政府得以援引,要求廣電 主管機關訂立相關規範或以既有法律 來約束。 美國女星伊娃曼德斯為人道對待動物組織所拍攝的反皮草照,強調寧願裸體也不願穿皮草。根據歐盟通過的新規定,任何加強性別刻板印象,把女人視為性玩物的廣告,都將遭到禁止。(美聯社檔案照)
性別與媒體 新規定擺明禁止任何宣揚女人為男人性 玩物或強化性別刻板印象的廣告,勢必會對 產業界造成衝擊,因為模特兒不論男女,以 後就算是拍內衣廣告,也沒辦法穿得太暴露。 這可能意味著,以後在歐洲國家的電視上看 不到性感美女擦香水,也看不到家庭主婦在 廚房做家事,或者男人從事居家修繕。 這份報告也特別關切「紙片人」模特兒 成為女孩模仿對象問題。她說:「廣告的性 別刻板印象猶如給女人、男人、女孩與男孩 穿上緊身衣,限制個人只能扮演預先決定好 的角色與人造角色,而這些角色又時常矮化、 醜化與愚化兩性。」
柒、性別事件調查人員如何運用 輔導與諮商? (一)暸解案情、探究真相。 (二)情緒支持、協助復原。 (三)轉介輔導、諮商。 (四)處理危機、解決困難。
捌、調查人員常遇到的問題 (1) (一)加害者的防衛心理,加害者常見之心 理狀況包括: 抗拒、否認、避重就輕、憤怒、認知扭 曲、不合作、反擊等。 (二)暸解受害者的創傷與階段 創傷階段 1.預感期:合理化、壓抑 2.影響期:懼怕 3.恢復期:憂傷、自責、否認、症狀 4.重整期:憤怒
調查人員常遇到的問題 (2) 2、創傷症候群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1)會不由自主倒述已發生的創傷經驗。 (2)會陷入麻痺心理狀態,或無法融入外在環境。 (3)自主神經系統過度反應。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極度害怕、無助或恐懼的反應。 (2)停滯在創傷事件發生當時的情緒狀態。 (3)用逃避的態度來面對事情。 (4)神經系統出現問題。 (5)生活上、工作上明顯的不適應現象。 發現的症狀至少持續一個月以上。
玖、調查人員如何發揮同理心? (第一級)沒有做到同理,否認,再保證或忠告 (第二級)對案主的情緒做到正確的回應,但不了 解,僅注重內容忽略感受。 (第三級)對案主所敘述的內容、感受做出正確 的回應。 (第四級)對案主的情緒、所敘述的內容與感受 做出正確的回應,確認其缺憾之處。 (第五級)洞悉案主在表達之外的內容與情緒、感 受,且能做出正確的回應使案主恍然大悟 的感覺,同時能有具體的行動,呈現瞭 解,方向和行動的步驟。 調查過程以2-4級為主。
拾、校園性別事件調查人員應有的 基本素養 校園確實存在著明顯的權力與階級的關係,處理的過程中也堅實受著傳統師生倫理與團體榮譽所制約。因此 1.消除調查人員對威權的恐懼, 2.避免事實認定時的主觀堅持, 3.以及情緒化處理問題等心理障礙,應在校園性 別事件調查處理前被認真對待, 4.而個人豐富的經驗與學識、堅定與正確的性別 平等意識,以及強烈與負責的使命感,則為突 破此障礙,順利處理事件,以使學校渡過難關 的重要關鍵。
拾壹、校園性別事件處理原則 學校處理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應依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暨其相關法令,並應重視以下之原則 : 1. 積極維護基本人權,保障受教權(學生)與工作權(教 師)。 2. 處理過程中應嚴守行政一體,專業倫理,尊重隱私, 採取必要之保密措施。 3. 統整校內外資源並提供必要之經費,以維護當事人權 益、提供最大協助。 4. 重視相關當事人之權力對等關係,並提供適當之措施 以維護公平、正義。 5. 審慎因應事件對學校之衝擊
拾貳、維護校園性別事件當仁不讓 學校是教育的場所,父母、社會都堅信其環境安全、教師專業,也因此獲得其之信任與託付。一旦發生校園性別事件,不論是學生與學生,或是學生與教師間,甚至教師間的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往往會成為新聞報導的焦點,加以「性平法」公佈實行,學校已因法入校園,而有更明確的規範與責任。
拾參、美國中學校園性騷擾影片 校園性騷擾影片
謝謝各位老師 熱烈參與,提供卓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