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治療與生命安頓 陳玉璽教授著
意義治療學緣起 存在主義哲學和存在心理學的共同關注: 追求意義是人的基本需要。由此發展出意義心理學。 意義治療學緣起 存在主義哲學和存在心理學的共同關注: 追求意義是人的基本需要。由此發展出意義心理學。 失落意義使現代人精神空虛,不健康和不快樂,也帶來吸毒,酗酒,暴力,性氾濫等社會問題。故現代社會迫切需要意義。 弗蘭克(Viktor Frankl)以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苦難經驗創立意義治療學。 傅偉勲教授曾構想結合意義治療學與東方心性哲學,發展臨終精神醫學,幫 助臨終者找到生命意義和死亡意義。此即「終極關懷」和終極意義。
意義的各種表達方式 尼釆說:「參透為何而活,就能忍受任何困難。」徹底明白為何而活,就是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如此就能忍受任何艱難困苦。 儒家以天命/天道表達意義:「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體認艱難困苦是上天的考驗,要我承擔重大使命,因此感到受苦自有其意義。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聖人體證天道時,領悟到生死一如的道理,如此 對死亡就無所畏懼,死亡具有終極意義。 佛家從因果業報,同體大悲等義理攝取意義:受苦是為消業,故有其意義。助人利他的善行體現眾生一體的大愛,故具有崇高意義。了悟「我是誰?」是終極意義。 從神愛找到受苦理由及意義:耶穌受難是為救世人。天主俯視我們受苦/天主不會忘記你的眼淚(引自《活出意義來》)。
使命與責任的意義 藉由使命與責任的承擔獲得意義 基督徒:主耶穌交托愛心的使命,使得養育無手嬰兒具有非凡意義。 乙武洋匡:我無手腳是上天交托的使命。 集中營囚犯:為所愛的人/為完成著作而堅強活下去,活出意義來。 意義三部曲:愛心→責任→意義(思考照顧植物人王曉民的意義何在?)
苦難和死亡的意義 悲劇性樂觀(tragic optimism)的終極意義 從苦難和死亡的絕望中發現終極意義和希望(Frankl,1995 and 2002 ;Wong,2002)。 歷經苦難烈火的鍛鍊才能發現你內在生命的精粹本質(Wong,2002)。 超越肉體生命和死亡的終極希望乃源自永恆的“靈性本體”(Spiritual Reality)(Wong, 2002)。即對上帝或淨土的信仰帶來終極希望和意義。 癌末病人由悲觀變成樂觀的生命轉化(詳見下述,Yalom,2002)。
宗教性或精神性的生命安頓 由於對生命的終極關懷而探索救贖和解脫的靈性道路,作為安頓生命的根本。包括以下: 佛教淨土宗、基督教等追求死後生命(life after death)的精神家園; 禪宗及其他佛教行者證悟真心本性(佛性)或涅槃解脫,是終極關懷和終極意義。 儒家立命於天道,道家與道玄同,印度教梵我合一(涅槃),這些都具有安頓生命的終極意義。
維也納心理治療三學派 1.弗洛依德的心理動力學:求快樂的意志(will to pleasure)是人的主要動機; 2.阿德勒的自卑理論:求權力的意志(will to power)是人的主要動機; 3.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求意義的意志(will to meaning)是人的主要動機。
弗蘭克對三學派的評論 快樂和幸福是實現意義的附帶結果,不能成為追求的目標,正是追求快樂的心態使人得不到快樂。Frankl認為人只有在缺少意義時才會以追求快樂作為代替品。他說:『在正常情況下,人的主要動機不是追求快樂,幸福和快樂是人在生命中自我超越的附帶結果;一個人若為理想獻身,或為另一個人付出愛,自然會產生幸福和快樂。然而追求快樂的動機郤與人自我超越的品質相矛盾,而且自相挫敗,因為幸福和快樂只能是附帶結果,不能被追求,正是追求快樂的心態使人得不到快樂。一個人愈是把快樂當作目標,就愈錯失目標。』(Frankl,2000,p.89-90)
追求比他人優越的力量(power,或譯權力)是出自自我中心的動機(阿德勒以個人受自卑感驅策而追求比別人更卓越,作為心理補償),與求快樂的動機一樣,都是被動的心理驅力(drive),而不是主動的精神力量,因此不能帶來真正的健康和快樂。 只有追求意義的意志才是積極的主動的精神動力,也是增進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 他說:『求意義的意志不但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真純表現,也是衡量精神健康的可靠標準。』(Frankl,2000,p.89)
現代人為何失落意義? 一、人神關係的疏離 宗教心理學的觀點:榮格(Carl Jung)認為深層潛意識(集體潛意識)具有宗教功能,即人需要與生命本源(Source of Life,上帝/道/梵)建立聯繫。榮格的臨床治療紀錄顯示,「三十五歲以上中年人的精神病症大多起因於一種焦慮,即不能透過宗教找到人生的根本意義。」(Jung, 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 Harcourt, Brace and Co., 1933, p.225;張志剛宗教學是什麼,北京大學,2002,頁81)
腦神經學的觀點:大腦具有感受神聖力量的神經機制,早期人類與神明邂逅的神秘體驗乃是生命價值和意義的主要來源。(Newberg,2003)但是現代科技和物質文明的發達使人類喪失了體驗神聖的能力,人神關係已愈來愈疏離。
宗教現象學:早期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與神相聯繫,一切自然物都被認為具有神性根源,生命目的是要回歸此根源,與生命源頭再度合一。早期人類藉由自然物的神性象徵,體驗到他們與終極本源的連結與冥契,由此確立生命的終極意義。與宇宙神性相感通的宗教經驗,便是發現和肯定終極意義的靈性體驗。(黎志添,2003)
但是近現代的科學實證論否定神的存在(因為科學家認為神性不能以感官經驗證實,故否定神的存在);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以後的西方理性主義以人取代上帝的主宰地位,以為人才是宇宙的主宰;現代物質文明和科技主義壓制宗教和靈性需求,使大多數人的宗教情操變成冷漠,靈性趨於遲鈍。(Houston Smith)
Frankl:「在本(二十)世紀,被神化的理性和狂妄自大的科技變成了一種鎮壓結構(repressive structure),它壓制了宗教情操,使人不敢追求宗教。」(Frankl,2000,p.75) 人類的雙重失落:存在精神病學家把“心靈性精神官能症”歸因於人類的雙重失落所引起的“存在空虛”(existential
vacuum),第一重失落是人類自古以來就已喪失了動物本能的原始安全感,第二重失落是現代人失去了早期人類所擁有的傳統價值,「當他們失去傳統上對宗教和倫理權威的信仰以後,找不到可以代替的東西,因而陷入靈性空虛的破產狀態。」(Medical Aid Encyclo- pedia,p.430; 弗蘭克,1995,頁131)
二、現代社會的疏離異化 唯物價值觀、個人主義思想、工業社會結構變遷、資本主義的工具理性和競爭等因素造成人際關係和人倫關係疏離異化(alienation),加重現代人的精神空虛和心靈貧困,生命意義隨之而失落。存在主義思潮的興起正反映出現代人失落意義的困境。
缺少意義的後果 心靈性精神官能症:「精神科醫生正在治療一種最近才被認識的病症,叫做“心靈性精神官能症”(noogenic neurosis),患者人數愈來愈多,其病徵是感到生命無意義,以及對生命存在的一般狀況感到絕望。」(Medical Aid Encyclopedia,p.430) 弗蘭克一再強調,精神官能症不僅來自弗洛依德所說的欲望和感情壓抑,更來自求意義的意志被壓抑,前者屬心理性精神官能症,後者屬心靈性精神官能症。
憂鬱症:求意義的意志受挫造成存在空虛和心靈性精神官能症,對生命的虛無感足以導致嚴重憂鬱症(Frankl, 2002, p
社會道德問題:調查顯示,由缺少意義所造成的存在空虛,導致了性氾濫、吸毒、酗酒以及侵略性和破壞性的行為。弗蘭克說:「統計數據可以證實我的一項假設,即當人們感到空虛和缺少意義時,最有可能變成侵略性。心理學家Robert Lifton 跟我有同樣看法,認為『當人們被無意義感所控制時較容易殺人』。」(Frankl,2000, p.104)
犯罪問題:專家研究顯示,犯罪與生命目的感具有反面相關,青少年犯罪更生院的犯人普遍缺少生命目的和意義,因此專家認為意義治療法特別適用於對治青少年犯罪,意義教育為青少年感化教育打開了廣闊遠景。(Frankl,2000, pp.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