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與世界文明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與天然災變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知道什么是遗传 能够分辨什么是相对性状 知道基因、 DNA 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掌握基因的传递过程 课堂总结与课后延伸.
Advertisements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 王國安
3.《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小规模纳税人适用)》填写
当计算机智能超越人类 ——《奇点临近》导读 城乡发展战略研究所 2013年7月.
啟示錄第八章 生態災劫.
中國圖書分類簡表 500●社會科學類 000●總類 ●史地類 100●哲學類 800●語文類 200●宗教類
〝奇異恩典〞~陳進成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 以為大喜樂;因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 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
耶利米书.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志愿服务个案 张田吉
列王紀概覽.
会计电算化 录入期初余额 北京科技宏远有限公司总账系统启用日期有二种方案,一是2006年1月,二是2006年2月,其他初始设置完全一样,假定你是该公司会计主管,你选哪种方案?为什么?? ?
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海局势总是引起各方关注,特别是美国。为什么美国对台湾虎视眈眈?
明新科技大學 工藝實作研究室 簡 介 負責老師:陳建成 地點:明學樓1樓 Updated :2016/07/05.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北京一师附小 韩玉娟.
大河與文明 兩河、印度與中國文明.
異端與異教 基督信仰.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生命樹 (種系發生樹)
西洋哲學史 西洋哲學的創始:古希臘哲學 (一)
模仿、認識與現象學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文琪副教授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第十單元 Comment compter en français ?
數學與文化:以數學小說閱讀為進路 洪萬生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生日願望
第二講:初步認識釋迦摩尼佛的生平與教學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蔡耀明 教授
Survey of Selected Western Classics Unit 6: 聖經中的詩- Psalms
Investigating the Earth
空氣的組成 地球生物活動範圍的氣體俗稱空氣,空氣的密度約為1.32g/L;純淨、乾燥的空氣所含成分如下: 氮 78.08﹪ 氧 20.95﹪
功與能量的轉換 當外力對物體作功時, 會增加物體的位能或動能 功: 重力位能: 動能: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虎克定律與簡諧運動 教師:鄒春旺 日期:2007/10/8
中研院誠徵博士後研究員 一、基礎方面的研究: 二、應用方面的研究: 三、資格: 四、意者請備履歷、自傳及論文於104年06月30日前
歐盟法與生命文化 (二) 第八單元 Protestantism Spirit of Reformation
動物世界.
授課時間:2012年10月25日(四)16:30~18:20 授課地點:博雅教學館 405、406室
Operations Management Unit 3: Project Management (2)
小學常識科簡報 導師﹕Prof. Mak Se Yuen 姓名﹕邱慧萍.
1999 Chi-Chi Earthquake (ML=7.3 MW=7.6)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系 王業立 教授
研習題目 蘇門答臘西南地震.
臺灣現代主義小說 Reading Taiwan's Modernism Fiction 第一講:課程簡介
雷雨 Thunderstorm
法學入門 第 1 單元:法學入門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第 1 章 人與地球環境 1-1 人與地球環境綜覽 1-2 探索地球的起源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太 陽 的 秘 密 檔 案.
2-2.1 原核生物界 1、全為單細胞,缺少核膜以及膜狀胞器, 例如:細菌和藍綠藻。.
Array I 授課教師 Wanjiun Liao
水與綠建設計畫 滾動式檢討報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93年7月1日.
第 一章 生物學的概念與方法 生物學: 就是對生命的科學研究 生命是什麼? 難以定義, 只能描述生命如何工作(How life works.) 生命 是一個早期事件的結果。在這個事件 中,無生命物質聚集到一個活細胞中 ,成為生命體。 生命 是一種能夠捕獲、並使用能量及基礎 物質的方法.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人類的石油年代.
八大 行 星 科目 : 常識 年級 : 六年級 教節 : 一節 作者 : 郭雅志 使用方法: 按滑鼠去到下一個項目.
S.1D(5,29,35,36).ppt 神創造的世界 S.1D 游浩軍 王惠成 陳惠雁 丁衍光.
全球視野、在地實踐 UNESCO
Operations Management Unit 4: Developing a Process Strategy
Chinese Internet Marketing Opportunity
Operations Management Unit 5: Analyzing Processes (1)
第二單元(2):Case Study- Li & Fung
我們的太陽系 開始撥放.
全球環境的變遷 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現象 臭氧層的破洞 森林的消失 物種快速滅絕 酸雨的危害 人為沙漠.
細胞.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組長:黃天翀(4A 30) 組員:李澤城(4A 18) 鄭俊謙(4A 4) 陳嘉樂(4A 2)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環工二 賴建霖 森林二 王柏堯 財法四 張燁峰 中文二 蔡雅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土木工程與世界文明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與天然災變 土木工程與世界文明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與天然災變 洪 如 江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中央大學名譽工學博士

3.1 地球演化的簡介 地球之能源:萬有引力的動態平衡;公轉及自轉的動能; 內部質、能轉換所產生的能源;太陽能。 3.1.1 太初之時 約於150至200億年前:宇宙誕生。 約50億年前:太陽系開始形成。 約46至45億年前,地球形成。 地球之能源:萬有引力的動態平衡;公轉及自轉的動能; 內部質、能轉換所產生的能源;太陽能。 約38億年前:太古生命誕生,「單細胞細菌」開始形成於海洋之中,可能與「能階」(energy level)的突昇有關;極可能是某一次雷電所致(約相當於1000個核能電廠能量的突然釋放) 。

3.1 地球演化的簡介 3.1.1 太初之時 某些厭氧的太古原始細菌,排泄物為氧氣,長期大量繁殖後,反而被自產毒素所圍困,被逼團結數以千計或萬計的不同種類細菌,在大約20億年前演化成功為「真核單細胞生物」,其體積比原始細菌大幾萬倍。 事關遺傳重任的DNA被嚴密地保護在其細胞核之內,細胞核之外的組織則負責燃燒毒素(氧氣)為生長之用。 以太古原始細菌與真核單細胞生物為基礎,演化出最原始的「真菌」、「動物」、與「植物」。約6億年前,海濱出現海藻、海棉、水母及海蜇等等生物。

3.1 地球演化的簡介 3.1.2 地球水分及各種氣體的誕生 今日夏威夷火山爆發的氣體約含: 水-79%、 氫氣-0.6%、 二氧化碳-11.6% 一氧化碳-0.37%、 硫、氮、氯、及氬-微量。 形成海洋的水分,最早來自火山爆發所帶出來的水。今日冰島火山區 間歇泉的成分,大部分是水。 紫外線的光分解作用 (photolysis)使水分解成氫及氧。 太古原始細菌一類的細菌,排泄氧氣。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釋放大量氧氣。

3.1 地球演化的簡介

3.1 地球演化的簡介 3.1.4 板塊運動 5億7千萬年前(古生代開始之初):地球上的各大陸開始向一點移動。 2億年前,各大陸都已經連接成一超級大陸,德國氣象學家魏吉納(Wegener)於1912年稱之為Pangaea(譯為盤古大陸)。 然後,各大陸逐漸漂移開來,以至今日。 魏吉納(Wegener)首創的「大陸漂移說」(Continental Drift),在當時 受到各方的反對。 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板塊運動學說」(Plate Tectonics)建立,大陸飄移之事實一再受到證實。 板塊間之運動,除了「飄移」之外,尚有「碰撞」與「剪動」。

Published by : U.S. Geological Survey 美國地質調查局 http://creationwiki.org/File:Continental_drift.jpg#filelinks

Published by : U.S. Geological Survey 美國地質調查局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d-Atlantic_Ridge#/media/File:Iceland_Mid-Atlantic_Ridge_Fig16.gif

3.2 亞非大裂谷(The Great Rift Valley)與人類的起源 土耳其東南角 今之約旦河谷 死海(地球表面最低點,目前約-450m) 阿卡巴(Aqabah,近地表) 阿卡巴灣 紅海(Red Sea) 東非大裂谷(南北長約五千公里)

Created by NASA, JPL/http://photojournal. jpl. nasa

Created by NASA, JPL/http://photojournal. jpl. nasa

3.2 亞非大裂谷(The Great Rift Valley)與人類的起源 約2千萬年前,東非隆起一條南北向之山脈(最高峰Kilimanjaro海拔5895m),長約6千公里,筆者稱之謂「東隆起帶」。 約1千萬年前,原隆起山脈之西又隆起一條南北向之山脈,筆者稱之謂「西隆起帶」,其西邊廣大的非洲大地仍然得到大西洋吹過來的濕潤空氣,森林依然茂盛,環境依然適合古靈長類動物生存下去。 但西隆起帶之東(包括大裂谷),日漸乾燥,森林逐漸消失,費時大約500萬至600萬年,成為草原和許多湖泊。

3.2 亞非大裂谷(The Great Rift Valley)與人類的起源 大裂谷,持續裂開下沉,兩側高山的百川及所夾帶的土壤匯流谷中,形成許多「終點湖」,發展出生物多樣性的環境。 大裂谷的主要部分,氣溫在10-31度;北溫帶尚被厚數百公尺冰層覆蓋。 被封閉在大列古草原的古靈長類動物,不得不直立起來的,眼界更廣更遠,雙手從地面釋放出來,可以使用工具,才能與猛獸鬥爭而生存下去。

Wikimedia Commons/Author: NASA, JPL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Mount_Kilimanjaro_Tanzania-NASA.jpg/瀏覽日期: 2016/2/27。本作品為公共財。

3.3 「古靈長類動物」到「真人」的演化過程簡介 人類的起源 單源說:源自東非大裂谷。 多源說:世界各地,例如中國,都有可能。 單源說:西方學者在非洲從事長期的田野工作,建立一套有關 「古靈長類動物」→「古猿」→「人猿」→「猿人」→「真人」演化 的推理與推論基礎。 多源說: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尚難被完全否定。許多古文明興盛之地, 位於大河三角洲,即使曾經有更早的人類祖先或人類祖先近親的古人猿類遺骸,也可能被沖到大海或被深埋在地下,而難見天日。

3.3 「古靈長類動物」到「真人」的演化過程簡介 古靈長類動物(Primate): 猴子、猩猩、黑猩猩、與矮黑猩猩(Bonobo,根據DNA分析,其基因與人類 有99.8%(一說98%)相同,為人類之最近親,但非人類之祖先)等等。 在大約5千萬年前,已經生活於非洲的叢林之中,主要靠植物為生。 古猿(Ape): 還是經常四肢着地的猿。其遺骸中,暱稱為Toumai者,定年約700萬年前, 腦大約350立方公分(現代人可達1350立方公分);暱稱為Orrorin者,定年約 6百萬年前,身高約150公分,體重約40公斤。 人猿(Man-Like Ape): 有點人樣的猿。遺骸暱稱為Lucy者,腦大約400立方公分,身高約100公分,體重約20公斤,定年310-320萬年前。

3.3 「古靈長類動物」到「真人」的演化過程簡介 猿人(Ape man):還有猿樣的人。 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 Man):定年20-4萬年前。 相當於智人? 在2.5萬年前已經消失。 智人(Homo Sapien),真人:出現於10萬年前。 詳細資料參考Coppens(2004)、英國BBC的“Ape Man” 史前人類 生存時間(萬年前) 巧人(Homo Habilis) 300-170 匠人(Homo Ergaster) 200-100 直立人(Homo Erectus 200-20

3.4 天然災變(Natural Hazards) 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類,難免生、老、病、死的輪迴。 人類成為地球上生物的主宰者之後,也難免受到 「氣候變遷(例如溫度劇變、颱風、豪雨、降雪、乾旱、等等) 」、 「洪水」、「地震」、「火山爆發」、「暴潮」、「海嘯」、 「坍方」、「土石流」、「細菌」、「病毒」、「其他動物」、 等等「天然災變」的威脅。

3.4 天然災變(Natural Hazards) 這些天然災變,自然現象,未必造成「災害(disasters) 」 (人命傷亡、財產損失、環境破壞)。 只要人類不與這些天然災變交會或接觸,通常不發生災害。 但是,有些災變發生的時間與地點,難以預測; 也有些災變,強度太大,非人類或人造防衛設施所能抵抗,也會發生「不可抗力」的災害。 不可抗力的事件,在基督教社會,常稱作「上帝的意思」(Act of God);在伊斯蘭教社會,常稱作「阿拉的意思」(Allah means)。

3.4 天然災變(Natural Hazards) 地質時間劃分表中,「代」與「代」分界時間點所發生的「大滅絕」事件(Mass extinction),或「紀」與「紀」分界時間點所能發生的「滅絕」事件(Extinction),都是「不可抗力」的「巨災」(catastrophe)。 至於所謂的「天災」(natural disasters),通常指因為天然災變所導致的 災害(natural hazard(s) induced disaster(s))。 但是,大部分的所謂天災,其實是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包括: 進入危地(如山崩活躍地區、洪水或土石流必經之地、常發生雪崩之地等) ,過度開發,超限利用,濫墾,濫伐,濫建、濫開道路上山,超抽地下水、 排放溫室氣體、排放污水等等。

3.5 人類有史以來重大災害的案例 3.5.1 愛琴海地震海嘯與克里特島「邁諾安古文明」之死 邁諾安文明,在希臘文明之前,興起於愛琴海克里特島。 1500BC或略早,北方的昔拉島(今之聖托里尼)火山爆發,克里特島 北岸遭浪高250m海嘯的侵襲而受重創。 ─ Kerrigan, 2011; 許瓊瑩譯, 2003 約1475BC,地震摧毀首都諾薩斯,希臘半島上的邁錫尼人(Mycenaeans) 乘機入寇,進一步焚燒已經嚴重損傷的神廟及宮殿,「邁諾安文明」於1380BC滅亡。 ─ Mchitosh & Twist, 2011; 余幼珊等譯, 2003 愛琴海及環地中海的許多古文明地區,建築多採「圬工」(砌石、砌磚、 或夯土)建造,易被強烈地震摧毀。

3.5 人類有史以來重大災害的案例 3.5.2 義大利「威蘇威」火山爆發與龐培城的埋沒 西元79年,義大利西岸那波里(Naples)附近的「威蘇威」火山(Mount Vesuvius) 爆發。 當時濱海大城龐培(Pompeii)被埋,約20,000人遇難,僅四分之一的 居民逃生。 不久之後,大雨將「威蘇威」火山山坡上疏鬆的火山灰泥沖進龐培西方海邊小鎮Herculaneum,埋深達18公尺。 西元79年至今,「威蘇威」火山爆發40多次,其中,1631年的那次爆發,18,000人遇難;1906年的爆發,有幾個城鎮被摧毀。

3.5 人類有史以來重大災害的案例 3.5.3 南亞2004年的地震海嘯災難 印尼蘇門答臘西方海域(3.3N/95.8E)發生百年內第四大強烈地震,至2005年 1月27日已知有28多人遇難,數百萬人無家可歸。 主要災難係因地震所引發的海嘯,其在海域之時速可達800公里,在陸地的 時速可達250公里,浪高10公尺以上。 南亞地震海嘯事件中,受災各國,久未經驗重大海嘯之攻擊,缺乏防災整備、測報與預警之能力,難怪反應不及。 日本在海嘯的經驗最為豐富,其防災整備、測報、預警、與反應,已建立 一套相當成熟的制度與標準作業程序。但也多次受到嚴重海嘯災害,可見 人類對海嘯尚未充分了解。

3.5 人類有史以來重大災害的案例 3.5.4 日本2011年(03.11)的地震海嘯災難 2011年3月11日14:46 JST,日本東海岸發生規模(Mw)9.0強烈地震(最大震度IX,尖峰加速度2.99 g),最大海嘯高度40.5m。 截至2012年9月中,約1萬8千6百人遇難(包括失蹤2千7百多人), 6千多人受傷。 多部核能電廠爆炸,幅射線外洩。 直接經濟損失超過美元2100億。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圖示 來源/作者 5 本作品由著作權人 洪如江 教授創作,並授權本課程使用, 您如需使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7 8 10 Published by U.S. Geological Survey 美國地質調查局/ http://creationwiki.org/File:Continental_drift.jpg#filelinks / 瀏覽日期:2016/02/27。本作品為公共財 11 Published by U.S. Geological Survey 美國地質調查局/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d-Atlantic_Ridge#/media/File:Iceland_Mid-Atlantic_Ridge_Fig16.gif /瀏覽日期:2016/02/27。本作品為公共財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L%27IMPERO_ROMANO_125.svg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圖示 來源/作者 12 本作品由著作權人 洪如江 教授創作,並授權本課程使用, 您如需使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14 Created by NASA, JPL http://photojournal.jpl.nasa.gov/catalog/PIA04965/ 瀏覽日期: 2016/2/27。本作品為公共財。 15 Created by NASA, JPL/ http://photojournal.jpl.nasa.gov/catalog/PIA04965 / 18 Wikimedia Commons/Author: NASA, JPL /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Mount_Kilimanjaro_Tanzania-NASA.jpg / 瀏覽日期: 2016/2/27。本作品為公共財。 22 本作品由著作權人 洪如江 教授攝影,並授權本課程使用, 您如需使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L%27IMPERO_ROMANO_125.svg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圖示 來源/作者 27 本作品由著作權人 洪如江 教授創作,並授權本課程使用, 您如需使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28 29 30 本作品由著作權人 洪如江 教授攝影,並授權本課程使用, 您如需使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31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L%27IMPERO_ROMANO_125.svg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圖示 來源/作者 32 本作品由著作權人 洪如江 教授創作,並授權本課程使用, 您如需使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33 35 36 本作品由著作權人 洪如江 教授攝影,並授權本課程使用, 您如需使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37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L%27IMPERO_ROMANO_125.svg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圖示 來源/作者 39 本作品由著作權人 洪如江 教授創作,並授權本課程使用, 您如需使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40 6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L%27IMPERO_ROMANO_125.s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