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會學
課程內容 1. 教育社會學導論 2. 教育社會學的發展與主要理論 3. 教育功能之社會學分析 4. 教育政策之社會學分析 5. 社會階層化與教育 6. 族群與教育 7. 性別與教育 8. 教育機會均等 9. 社會變遷與教育 10.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 11.班級社會體系 12.課程之社會學分析 13.教學之社會學分析 14.教育專業
教科書 陳奎憙(主編)(2004)。現代教育社會學(增訂二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參考書 田心喻(譯)(1988)。文化霸權。臺北市:遠流。 李芳森(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縣:群英。 李錦旭(譯)(1987)。Blackledge與Hunt 著。教育社會學理論。臺北市:桂冠。 吳曲輝等(譯)(1992)。Turner著。社會學理論的結構。臺北市:桂冠。 林生傳(1982)。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美玲(2003)。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清江(1972)。教育社會學。臺北市:臺灣書店。 林清江(譯)(1978)。Banks著。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
參考書 林義男、王文科(1998)。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陳奎憙(2007)。教育社會學(增訂三版)。臺北市:三民。 吳根明(譯)(1988)。批判理論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馬信行(1991)。教育社會學。臺北市:桂冠。 孫中欣(1999)。學業失敗的社會學研究。臺北市:揚智。 高宣揚(1998)。當代社會理論。臺北市:五南。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臺北市:揚智。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學富。
參考書 黃純敏(主譯)(2006)。Y. Pai與S. A. Adler著。教育的文化基礎(Cultur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臺北市:學富。 黃瑞祺(1996)。批判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黃菁瑩(1999)。性別與教育機會。教育資料文摘,43(2),152-169。 楊 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詹棟樑(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葉至誠(2006)。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威仕曼。 陳奎熹(198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參考書 陳奎熹、高強華、張鐸嚴(1995)。教育社會學。臺北縣:空中大學。 陳奎熹(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照雄(2006)。當代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心理。 謝高橋(2004)。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謝維和(2002)。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譚光鼎(201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學富。 鄭世仁(2000)。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一、教育社會學導論
本章內容 1. 社會學的定義與研究範圍 2. 社會學的演進與發展 3. 教育社會學的意義、性質與目的 4. 為什麼要研習教育社會學
社會學的定義 龍冠海(1966):社會學是研究社會關係的一門科學。
社會學的研究範圍 4-1 依據研究範圍的大小分: 1. 鉅觀社會學(macro-sociology) ─ 研究人所構成的社會 2. 微觀社會學(micro-sociology ) ─ 研究社會中的人
社會學的研究範圍 4-2 依據研究現象的性質分: 1. 社會「靜學」(social statics) 2. 社會「動學」(social dynamics)
社會學的研究範圍 4-3 依據研究的目的分: 1.「純粹」(理論的)社會學 2.「應用」(實用的)社會學
社會學的研究範圍 4-4 依據研究的內容分: 1.「普通」社會學 2.「特殊」社會學
社會學的演進 7-1 1. 孔德(A. Comte , 1798-1857 )(法) 2. 史賓塞(H. Spencer , 1820-1903 )(英) 3. 華德(L. F. Ward, 1841-1913)(美) 4. 涂爾幹(E. Durkheim, 1858-1917)(法) 5. 馬克思(K. Marx , 1818-1883)(德) 6. 韋伯(M. Weber , 1864-1920)(德)
社會學的演進 7-2 1.孔德(A. Comte) 社會學之父 創用「社會學」(sociology)一詞 致力於建立科學的社會學
社會學的演進 7-3 2.史賓塞(H. Spencer) 提出「有機比擬論」(organic analogy)
社會學的演進 7-4 3.華德(L. F. Ward) 提出「社會導進論」(social telesis)
社會學的演進 7-5 4.涂爾幹(E. Durkheim) 提出社會連帶(social solidarity)與集體意識(collective conscience)
社會學的演進 7-6 5.馬克思(K. Marx) 階級意識與階級鬥爭 經濟決定論
社會學的演進 7-7 6.韋伯(M. Weber) 理想類型(ideal type) 科層體制(bureaucracy) 同理瞭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 )
社會學的發展 社會學的研究趨向: 1. 隨著時代的進展,社會學的內容越充實,概念越豐富,理論體系越完整。 2. 從綜合的討論演變到分析的研究。 3. 脫離社會的思辨而著重科學實證研究。 4. 理論社會學與應用社會學並行發展,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相輔相成,各有相當豐碩的成果。
教育社會學的意義 教育社會學是探討教育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它是運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概念分析教育制度,以充實社會學與教育學理論,並藉以改善教育,促成社會進步。
教育社會學的性質 1. 教育社會學是一門介於教育學與社會學的邊際性學科。 2. 教育社會學運用社會學觀點分析教育制度,進一步解決教育問題。
教育社會學的目的 1. 理論目的 2. 應用目的
為什麼要研習教育社會學? 1. 教育社會學知識為構成教育學理論的一部分 2. 教育社會學研究可使教育決策者重視影響教育的社會因素 3. 教育社會學的知識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了解其角色任務
參考資料 陳奎憙(2004)。什麼是教育社會學。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增訂二版)(頁1-14)。臺北市:師大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