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章 核 能 4-1 核能概述 4-2 核分裂 4-3 核熔合
Note: There were also 6 reactors in operation in Taiwan 4-1 核能概述 Note: There were also 6 reactors in operation in Taiwan (http://www.iaea.org/cgi-bin/db.page.pl/pris.charts.htm)
4-1 核能概述 核能概述 相較於化石燃料,核能儲存空間甚小,不會排放空氣污染物至大氣中。如果從二氧化碳排放的觀點來看,核能發電無疑地更具吸引力。另外,燃料鈾的蘊藏量尚豐且價格合理,也是目前核能發電的優點。 但是,核能發電所排放的大量廢熱可能引起熱污染,造成海洋生態浩劫。特別是放射性核廢料的儲存及去處,目前已是極為棘手之問題。由於環保意識的抬頭,曾被認為有效解決能源問題的核能,如今已成為極不受歡迎的事物。
4-1 核能概述 核能利用的基本原理為愛因斯坦於1905在狹義相對論中所提出的質能互換理論,而其歷史可回顧至1938年漢恩與同事在柏林威廉大帝化學研究所首次的核分裂實驗。四年後 (1942年) 則在費米 (Fermi) 領導下於美國芝加哥大學 (University of Chicago) 產生了第一座簡單的核子反應爐,當時產生的能量為400瓦。1951年則於底特律 (Detroit) 附近建立第一座產生電力的核子反應爐,稱為「實驗滋生反應爐 (experimental breeder reactor)」。又六年後,於1957年在美國賓州西萍埔 (Shippingport) 產生了第一座商業運轉以產生電力的反應爐,其規模已達100 MWe。
重大物理與核子事件 年 代 事 件 1905年 狹義相對論提出 1916年 廣義相對論提出 1938年 首次的核分裂實驗展示 1942年 4-1 核能概述 重大物理與核子事件 年 代 事 件 1905年 狹義相對論提出 1916年 廣義相對論提出 1938年 首次的核分裂實驗展示 1942年 第一座核子反應爐於芝加哥大學產生 1945年7月 核彈於新墨西哥州進行試爆 1945年8月6日 核彈投於日本廣島 1945年8月9日 核彈投於日本長崎 1951年 第一座產生電力的核子反應爐建立 1954年 第一艘核子潛艇誕生 1957年 第一座商業核電廠開始運轉 1979年3月28日 三浬島事件 1986年4月26日 車諾比爾事件
4-1 核能概述 核能的應用因目的不同,而形成和平 ( 核電 ) 及戰爭 ( 核武 ) 重要的工具。不論是核電或核武的發展,鈾235 (235U) 的收集皆扮演一重要的角色。鈾同位素中,鈾238 (238U) 在地球的含量約佔99.3%,而鈾235僅佔0.7%,因而鈾235的提鍊及濃縮便成為核能應用一項重要的工作。此外,如欲核能發電,235U的濃度需達3% 左右,其餘97% 則是238U。但如欲發展核武,235U的濃度則需達到90% 以上方能產生核爆。換言之,一般核電廠並不會發生核子爆炸的現象。
4-2 核分裂 核分裂 核能發電的理論基礎為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公式,而如欲產生核分裂,其首要條件就是產生連鎖反應。連鎖反應係以慢中子撞擊鈾235使其產生核分裂而生成鋇 (Ba) 及氪 (Kr),典型的核分裂反應 ( 反應式有多種可能 ) 如下: 產生連鎖反應所需的最小燃料質量稱為「臨界質量」,鈾235約為15 kg,而鈽239則需9 kg。
4-2 核分裂 連鎖反應
4-2 核分裂 核分裂反應機率與中子能量關係
4-2 核分裂 當中子的動能為10-2 eV時,235U產生核分裂反應的機率為中子擁有106 eV動能或238U的千倍以上。而就前述之連鎖反應而言,核分裂所產生中子的平均動能約為2×106 eV 。因此如欲使中子持續產生連鎖反應,首要步驟就是降低中子的動能,此可藉由調節劑如水或石墨的使用以使中子的動能減少。當中子的動能降至0.025時,其發生核分裂的機率即可大幅提升,而在此能量狀態下的中子稱為「熱中子」。
4-2 核分裂 當238U捕集到中子後,其可形成另一可核分裂的燃料鈽239 (239Pu)。鈽並不存在自然界中,但可在反應爐中製造。基本上,鈽在反應爐中或核彈的發展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39Pu形成的過程是先由238U吸收一中子而形成239U,其半衰期 (T1/2) 為23分鐘,藉由貝他衰退 (beta decay) 再形成錼239 (239Np),T1/2 = 2.4天,而後再藉由貝他衰退才形成239Pu。其反應式表示為: 鈽的半衰期甚長,為24,400年。由於鈽受熱中子碰撞後造成核分裂的機率比235U還高,因此當鈽於反應爐中漸形成時,其亦能進行核分裂反應,進而貢獻能量。整體而言,燃料使用過程中約三分之一的能量由鈽所產生,此現象在燃料使用末期更顯著,約60% 的核分裂源自於鈽。
控制棒 Gadolinium (Gd): Control Rods 4-2 核分裂 控制棒 Gadolinium (Gd): Control Rods The thinner rods sticking up from the container in the picture are neutron-absorbing control rods for a nuclear reactor. By moving the rods into the reactor the nuclear chain reaction can be slowed, because the number of neutrons causing fission is decreased. http://genchem.chem.wisc.edu/lab/PTL/PTL/Elements/Gd/Images/Gd_Use4.html
4-2 核分裂 核子反應器 沸水式反應爐 壓水式反應爐
4-2 核分裂 燃料棒(Fuel Rod) http://www.cameco.com/uranium_101/uranium_science/nuclear_fuel/index.php#one http://www.tvel.com.ua/img_catalog/12/prZr_small.jpg
4-2 核分裂 燃料循環
4-2 核分裂 鈾的濃縮技術 氣體擴散法:讓六氟化鈾此氣體通過一系列薄而多孔的屏障。由於235UF6的分子量較238UF6小,因而在相同的溫度下前者的速度較快。經過多重的屏障後,即可得到2% 到3% 的濃縮鈾235。 離心法:當氧化鈾在高速下旋轉運動時,238U之化合物將向外移動,235U之化合物則向內層移動,以達分離出濃縮鈾的目標。 雷射濃縮法:先將鈾置於爐中使其形成蒸氣狀,而後以高能單色 ( 或單波長 ) 雷射光照射。照射後,235U原子將形成激態 (excited state),反之238U則不受影響。此時再以紫外線照射激發態的235U原子,以使其形成離子化,最後以電子設備收集之。
核熔合 核熔合產生能源的過程乃利用原子的結合以釋放能量。 4-3 核熔合 核熔合 核熔合產生能源的過程乃利用原子的結合以釋放能量。 自然界中,當一系統由較少的束縛 (binding) 或鍵結移向較多束縛的狀態時,能量將會釋放,例如化石燃料,當燃燒時會將氧原子及碳原子結合形成二氧化碳分子,此時能量狀態會較原始燃料及空氣的能量狀態為低,因此釋放熱能並喪失部份的質量。 當氘 (deuterium, 2H) 或重氫與氘反應,或氘與氚 (tritium, 3H) 反應而形成氦 (helium) 時,由於其內核子緊密的束縛並喪失部份質量而釋放能量。
氘與氚的反應稱為D-T反應,其反應式如下: D-T反應 而氘與氘的反應則稱為D-D反應,反應式為: D-D反應 或 4-3 核熔合 氘與氚的反應稱為D-T反應,其反應式如下: D-T反應 而氘與氘的反應則稱為D-D反應,反應式為: D-D反應 或 上式中,元素在左下角代表原子的中子數。一旦熔合反應發展成功,將造成一波新的能源革命,另外,熱核 (thermonuclear) 型態核子武器的能量釋放即是藉由D-T反應形成,如氫彈 (hydrogen bomb)。
值得注意的是,太陽的核熔合反應過程主要並不是D-D反應或D-T反應,而是二個氫核 ( 質子 ) 熔合開始, 4-3 核熔合 工程要產生核熔合現象並不容易,此係因氘核有一質子,其帶正價電子,當氘熔合時會彼此會產生排斥力的緣故。克服上述排斥力以使氘彼此靠近,進而產生熔合的方法之一是升高溫度。當溫度高到氘的熱速度 (thermal velocity) 足以克服電子排斥力時,核熔合就會發生。以太陽為例,核熔合主要發生於太陽核心,而其溫度即高達2×107 K。 值得注意的是,太陽的核熔合反應過程主要並不是D-D反應或D-T反應,而是二個氫核 ( 質子 ) 熔合開始,
以上反應伴隨著正電子(positron) 及微中子(neutrino) 的釋放。質子及氘則進行第二步反應: 4-3 核熔合 以上反應伴隨著正電子(positron) 及微中子(neutrino) 的釋放。質子及氘則進行第二步反應: 而形成原子量3的氦。接著的反應則為: 而形成原子量4的氦及質子,原子量4的氦又稱為阿爾發粒子 (alpha particle)。淨反應式為 以上特性可將質子視為燃料,而氦則視為灰燼,此又稱為質子 - 質子循環 (proton-proton cycle)。
4-3 核熔合 根據研究顯示,D-D反應所需的最小溫度是108 K,而D-T反應則是0.4×108 K。雖然這些溫度極高,但對於氫核的平均動能則僅有5 keV。當然,地球上並沒有如此高溫的環境產生核熔合現象,但卻可能運用儀器設備以產生類似條件而進行核熔合反應。
核熔合之所以視為未來能源乃基於以下數點事實: 氘在正常水中的含量甚豐,約每6,500氫原子就含有1個。 4-3 核熔合 核熔合之所以視為未來能源乃基於以下數點事實: 氘在正常水中的含量甚豐,約每6,500氫原子就含有1個。 每1克氘熔合 ( 或每8加侖的水 ) 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燃燒2,400加侖的汽油。換言之,一個國際標準游泳池中所含有的氘,其所產生的能源將可提供10萬人口都市需要之能源長達一年。 從水中分離出氘的技術並不特別困難或昂貴。 核熔合最終的產物是氫、氦及中子,所以不需要擔心核廢料的問題。
4-3 核熔合 D-T反應所需要的溫度較D-D反應低了許多,因此D-T反應是目前控制核熔合反應主要的焦點。氚為輻射性原子,半衰期12年,且在自然界含量不多。因此如欲進行D-T反應,首要條件就是製造氚。氚的製造方式是讓激烈的中子撞擊鋰 (lithium, Li) 並釋放射線。其反應式如下: 若能操作D-T反應,其分離出來的中子即可用於與6Li反應而生成氚。由於鋰在地球的存量遠少於氘,因此若D-T反應實現,地球上鋰元素的消耗將先殆盡,但估計仍可維持數千年的熔合反應。
4-3 核熔合 D-T融合反應及氚製造
羅森準則 當反應爐中溫度極高時,由於粒子的動能甚大,氘及氚的電子將脫離核的束縛而逃離到氣相中,離子化的氣體稱為電漿 (plasma)。 4-3 核熔合 羅森準則 當反應爐中溫度極高時,由於粒子的動能甚大,氘及氚的電子將脫離核的束縛而逃離到氣相中,離子化的氣體稱為電漿 (plasma)。 核熔合的反應如欲使能量淨輸出大於零,氘及氚離子的密度及其存在反應爐時間的乘積必須大於一臨界值,其稱為羅森準則(Lawson criterion) D-T反應 D-D反應
反應爐中央即為電漿區,中央高溫區隔離於容器內並避免與器壁接觸,以免冷卻了電漿並終止其反應。 4-3 核熔合 反應爐中央即為電漿區,中央高溫區隔離於容器內並避免與器壁接觸,以免冷卻了電漿並終止其反應。
4-3 核熔合 Tokamak 為了將電漿侷限於反應爐中央,通常利用強力磁場將其包封,因此離子化的粒子無法通過磁場。目前最知名的系統為「環面磁艙」,簡稱為「托卡馬克 (Tokamak)」
4-3 核熔合 Tokamak http://www.futura-sciences.com/sinformer/n/imprimer.php?id=4512 http://www.nyf.hu/others/html/kornyezettud/megujulo/Hidrogen/tokamak.jpg
4-3 核熔合 除了前述以磁場方式將電漿侷限於反應爐內,另一種方式則是利用「慣性侷限法 (inertial confinement) 」。當燃料受到外界快速加熱,其速度快到燃料粒子彼此間尚未進行排斥前已完成熔合反應,利用粒子質量所具有的慣性特性,在極短時間將粒子侷限,即稱為慣性侷限法。至於前述的快速加熱法,目前可運用高能雷射束 (intense laser beam) 進行,此即所謂的雷射誘引熔合 (laser induced fusion) 反應。
4-3 核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