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Petri网的结构性质.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灰色系統理論中的關聯分析 建國科技大學 温坤禮 電機工程學系 灰色系統粗糙研究室 (Grey System Rough Center: GSRC)
Advertisements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检索功能特点及使用说明
第十一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地方教育發展基金執行實務 王麗真、江明君、魏珮如 1.
第五章 二次型. 第五章 二次型 知识点1---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1. 线性变换与合同矩阵 2.
個人簡介 施再繁 台大電機所計算機組博士.
第二章 语音 第六节 音变 轻 声1.
第三章 函数逼近 — 最佳平方逼近.
汇报人:李臻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GIS教学体系探讨 ——以北京大学本科教育为例 邬 伦
跳楼价 亏本大甩卖 清仓处理 买一送一 5折酬宾. 跳楼价 亏本大甩卖 清仓处理 买一送一 5折酬宾.
§1 线性空间的定义与性质 ★线性空间的定义 ★线性空间的性质 ★线性空间的子空间 线性空间是线性代数的高等部分,是代数学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電資學院 院長候選人 蕭鳳翔 2010年4月29日.
形式化验证的非正式介绍 南京大学计算机系 赵建华.
課程:高等微處理機設計專題(0309) 授課老師:陳友倫 老師 連絡信箱: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 二、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积分公式及积分法则 四、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五、小结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決策分析研究室 巫沛倉 劉浩天 胡承方 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
陆哲明 博士、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研究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对抗技术研究所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計算方法設計與分析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lgorithms 唐傳義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n Some Fuzzy Optimization Problems
第二章 矩阵(matrix) 第8次课.
研究、論文、計畫與生活之平衡 演講人:謝君偉 元智大學電機系 2018年11月22日.
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計算機概論)
緣由 由於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IC)製造技術的精進,系統設計已由運用個別積體電路功能整合的方式進步至系統晶片(System-on-a-Chip, SoC) 設計的世代。原本分屬不同設計範疇的類比(Analog)積體電路設計與數位(Digital)積體電路設計已經必須同時整合,而進入新的混合訊號(Mixed-Signal)積體電路設計的世代。
计算机数学基础 主讲老师: 邓辉文.
§2 求导法则 2.1 求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下面分三部分加以证明, 并同时给出相应的推论和例题 .
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答辩材料剪辑 此获奖项目包含三大部分 这里仅介绍 神经网络非线性逼近理论 上世纪 90年代的热点课题
一般論文的格式 註:這裡指的是一般 journal papers 和 conference papers 的格式。
近期科研汇报 报告人: 纪爱兵.
第四章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模糊系统与模糊控制简介 --博士生论坛系列报告.
先生们,大家好! 尊敬的各位先生,下午好! 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 科学计算系 褚蕾蕾
学术论文:如何写?往哪投? 范崇澄 2000年11月.
資料結構 Data Structures Fall 2006, 95學年第一學期 Instructor : 陳宗正.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2 Separation of variables
§4 谓词演算的性质 谓词逻辑Pred(Y)。 是Y上的关于类型 {F,→,x|xX}的自由代数 赋值 形式证明
§4 命题演算的形式证明 一个数学系统通常由一些描述系统特有性质的陈述句所确定,这些陈述句称为假设,
线性代数 第二章 矩阵 §1 矩阵的定义 定义:m×n个数排成的数表 3) 零矩阵: 4) n阶方阵:An=[aij]n×n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报告人:王文星 作 者:王文星 闻立杰 谭士杰 单 位: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
复习.
第十章 双线性型 Bilinear Form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网址: gdjpkc.xmu.edu.cn
第四章 Petri网的结构性质.
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周期函数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 (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
定理21.9(可满足性定理)设A是P(Y)的协调子集,则存在P(Y)的解释域U和项解释,使得赋值函数v(A){1}。
第16讲 相似矩阵与方阵的对角化 主要内容: 1.相似矩阵 2. 方阵的对角化.
§3 向量组的秩.
§8.3 不变因子 一、行列式因子 二、不变因子.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1.设A和B是集合,证明:A=B当且仅当A∩B=A∪B
例:循环群的每个子群一定是循环群。 证明:设H是循环群G的子群,a是G的生成元。 1.aH
第五章 相似矩阵及二次型.
(二)盲信号分离.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高中数学必修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2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9.5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2.共线向量与共面向量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中学 纪迎春.
定义21.17:设P1=P(Y1)和P2=P(Y2),其个体变元与个体常元分别为X1,C1和 X2,C2,并且或者C1=或者C2。一个半同态映射(,):(P1,X1∪C1)→(P2,X2∪C2)是一对映射: P1→P2; : X1∪C1→X2∪C2,它们联合实现了映射p(x,c)→(p)((x),
第三节 函数的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陪集 例:三次对称群S3={e,1, 2, 3, 4, 5}的所有非平凡子群是: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數學系 & 統計資訊研究所 系主任 & 所長: 李錦鎣
学术报告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的几点体会 生态环境系.
緣由 由於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IC)製造技術的精進,系統設計已由運用個別積體電路功能整合的方式進步至系統晶片(System-on-a-Chip, SoC) 設計的世代。原本分屬不同設計範疇的類比(Analog)積體電路設計與數位(Digital)積體電路設計已經必須同時整合,而進入新的混合訊號(Mixed-Signal)積體電路設計的世代。
第三章 线性方程组 §4 n维向量及其线性相关性(续7)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章 Petri网的结构性质

提纲 网的结构性质只由网的结构(基网)确定,而与网的初始标识无关。 一、结构有界性和守恒性 二、可重复性和协调性 三、不变量 四、可重复向量 五、死锁与陷阱

一、结构有界性和守恒性 定义4.1. 设N=(P,T;F)为一个网。如果对N赋予任意初始标识M0。网系统(N, M0)都是有界的,则称N为结构有界网。 定理4.1. 设A为网N=(P,T;F)的关联矩阵,则N为结构有界网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m(m=|P|)维正整数向量Y,使得AY0。

一、结构有界性和守恒性

一、结构有界性和守恒性

一、结构有界性和守恒性 定义4.2. 设N=(P,T;F)为一个网, P1 P 。如果对N的任意初始标识M0,每个pP1在(N, M0)中都是有界的,则称P1是网N的结构有界的库所子集。当P1= {p}时,称库所p 是结构有界的。若p不是结构有界的,则称p为结构无界库所。 定理4.2. 设A为网N=(P,T;F)的关联矩阵。 P1 P 是网N的结构有界的库所子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非平凡的非负整数向量Y,使得AY0,且piP1 ,Y(pi)>0。

一、结构有界性和守恒性 定义4.3. 设N=(P,T;F)为一个网。如果存在一个m(m=|P|)维正整数权向量Y=[y(1), y(2), …, y(m)]T,使得对N的任一个初始标识 M0和任意MR(M0)都有 则称N为守恒的。特别地,当Y=[1,1,… ,1]T时,得到 这时称N为严格守恒的。 定理4.3.设A为网N=(P,T;F)的关联矩阵。N为守恒网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m(m=|P|)维正整数向量Y,使得AY=0。

一、结构有界性和守恒性 推论4.1. 设A为网N=(P,T;F)的关联矩阵。N为严格守恒网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m(m=|P|)维的全1向量Y=[1,1,… ,1]T ,使得AY=0。 推论4.2. 若N是守恒网,则N必是结构有界网。 定义4.4. 设N=(P,T;F)为一个网。如果存在一个m(m=|P|)维非负整数向量Y, piP1 当且仅当Y(j)>0,使得对N的任意初始标识 M0和任意MR(M0)都有 则称N关于库所子集P1为部分守恒的。 推论4.3. 设A为网N=(P,T;F)的关联矩阵。网N关于库所子集P1为部分守恒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m维非负整数向量Y,使得AY=0。

二、可重复性和协调性 定义4.5. 设N=(P,T;F)为一个网。若存在N的一个初始标识M0,和一个无限的变迁序列,使得M0[>,且tT在中无限多次地出现,则称N为一个可重复网。M0称为N的一个可重复标识。 定理4.4. 设N=(P,T;F)为一个网。若A为N的关联矩阵,则N为可重复网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n维正整数向量X,使得ATX0。 推论4.4. 设N为一个可重复网,若存在N的一个初始标识M0,是N的一个可重复标识。那么对任意M M0,M也是N的一个可重复标识。

二、可重复性和协调性 定义4.6.设N=(P,T;F)为一个网。若存在N的一个初始标识M0和一个变迁序列T*,使得M0[> M0,而且tT :#(,t)1,则称N为一个协调网。 定理4.5. 设N=(P,T;F)为一个网,若A为N的关联矩阵,则N为协调网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n维正整数向量X,使得ATX=0。

三、不变量 定义4.7.设N=(P,T;F)为一个网,|P|=m,|T|=n,A为N的关联矩阵。 (1)如果存在非平凡的m维非负整数向量Y满足AY=0,则称Y为网N的一个S-不变量。 (2)如果存在非平凡的n维非负整数向量X满足ATX=0,则称X为网N的一个T-不变量。 引理4.1. 设Y1和Y2为N=(P,T;F)的两个S-不变量,X1和X2为N的两个T-不变量。那么 (1) Y1 + Y2是网N的S-不变量, X1 + X2是网N的T-不变量。 (2)若Y1 - Y2 >0,则Y1 - Y2也是网N的一个网S-不变量;若X1 - X2 >0 , X1 - X2是网N的T-不变量。 定义4.8. 设N=(P,T;F)为一个网,|P|=m,|T|=n,A为N的关联矩阵。如果Y1 ( X1)是网N的一个S-不变量(T-不变量),而且任意满足Y< Y1(X< X1)的m(n)维非负整数向量Y(X)都不是网N的S-不变量(T-不变量),那么称Y1 ( X1)为网N的一个极小S-不变量(极小T-不变量)。

三、不变量 定义4.9.设V1,V2,…,Vk和V都是非平凡的非负整数n维向量。如果存在一组非负整数c1,c2,…,ck,使得 V= c1V1+c2V2+…+ckVk 则称向量V可以被V1,V2,…,Vk非负整系数线性表出,或称V是V1,V2,…,Vk的非负整系数线性组合。 定理4.6. 一个网N的任意一个S-不变量(T-不变量)都是网N的极小S-不变量(极小T-不变量)的非负整系数线性组合。

三、不变量 证:设SI={Y1,Y2,…,Yk} 为网N的全部极小S-不变量的集合。对任意一个S-不变量Y,都存在一组非负整数c1,c2,…,ck,使得 Y= c1Y1+c2Y2+…+ckYk 用反证法。假设上式不成立,那么必存在一组非负整数d1,d2,…,dk,使得 Y > d1Y1+d2Y2+…+dkYk 而且,对任意YiSI,都有 Y’=Y-(d1Y1+d2Y2+…+dkYk ) Yi 由引理4.1知Y’也是网N的一个S-不变量。这样,就只能有下面两种情况之一: 或者Y’是网N的另一个极小S-不变量;或者存在网N的另一个极小S-不变量Yk+1SI,使得Yk+1 < Y’。两种情况都表明SI并没有包含网N的全部极小S-不变量,从而产生矛盾。

三、不变量 定义4.10.设Y和X分别为网N=(P,T;F)的S-不变量和T-不变量。记 ||Y||={pjP | Y(j)>0} ||X||={tiT | X(i)>0} 并分别称它们为S-不变量Y的支集和T-不变量X的支集。 定义4.11.设Y(X)为网N=(P,T;F)的一个S-不变量(T-不变量),||Y||=P1( ||X||=T1 )。如果任意满足||Y1||=P1( ||X1||=T1 )且Y1 < Y( X1 < X )的m(n)维非负整数向量Y1(X1)都不是N的S-不变量(T-不变量),则称Y(X)为立于支集S1(T1)上的极小S-不变量(极小T-不变量)。 定义4.12.设Y(X)为网N=(P,T;F)的一个S-不变量(T-不变量),||Y||=P1( ||X||=T1 )。如果任意P2P1( T2T1 )都不是网N的S-不变量的支集,则称P1 ( T1 )为网N的S-不变量的极小支集(网N的T-不变量的极小支集)。

三、不变量 引理4.2.设P1和P2为网N=(P,T;F)的两个S-不变量的支集,则P2 P1也是网N的S-不变量的支集(对T-不变量也有类似结论)。 推论4.5. 网N=(P,T;F)为守恒网的当且仅当N的库所集P是N的一个S-不变量的支集;N为协调网当且仅当N的变迁集是N的一个T-不变量的支集。 定理4.7.对每个极小支集P1 ( T1 ),立于极小支集P1 ( T1 )上的极小S-不变量(极小T-不变量)是唯一的。

三、不变量 证:下面只对S-不变量的情况进行证明。 设Y1和Y2都是立于支集P1上的极小S-不变量,但Y1Y2 。记 Y1=[Y1(1), Y1(2), …,Y1(m)]T Y2=[Y2(1), Y2(2), …,Y2(m)]T 显然,若piP1,则Y1(i) 0且Y2(i) 0。令 和 Y=Y2 (k) Y1 - Y1(k)Y2 则易知 AY=A(Y2 (k) Y1 - Y1(k)Y2)= Y2 (k)AY1 - Y1(k)AY2=0 i:Y(i)=Y2 (k) Y1(i) - Y1(k)Y2(i)0,且由于Y1Y2 ,至少存在一个j,使得 从而 Y(j)=Y2(k)Y1(j) - Y1(k)Y2(j) >0 知Y是N的一个S-不变量。且pkP1→Y(k)=0,说明P1不是N的极小支集。

三、不变量 求解不变量 t1 t2 t6 t7 X1={2,2,0,0,1,1,1}T X2={0,0,2,2,1,1,1}T p2 t3 t4 t6 t7 X1={2,2,0,0,1,1,1}T X2={0,0,2,2,1,1,1}T X3={1,1,1,1,1,1,1}T 求解不变量 J.Martinez, M.Silva, A Simple and Fast Algorithm to Obtain All Invariants of Generalized Petri Nets, Springer-Verlag,1982, pp.301-303 C.Lin, S.T.Chanson, T.Murata, Petri net Models and Efficient T-invariant Analysis for Logic Inference of Clauses, 199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mes, Man and Cybernetics, Beijing, China, October 14-17, 1996, pp. 3174-3179.

三、不变量 定理4.8. 一个网N的任意一个S-不变量(T-不变量)都是网N的立于极小支集上的极小S-不变量(极小T-不变量)的非负有理系数的线性组合。 定理4.9.如果N的每个立于极小支集上的极小S-不变量(极小T-不变量)都是0/1向量,那么网N的任何一个S-不变量(T-不变量)都是立于极小支集上的极小S-不变量(极小T-不变量)的非负整系数的线性组合。

四、可重复向量 定义4.13. 设N=(P,T;F)为一个网,A为N的关联矩阵。若n(n=|T|)维非平凡的非负整数向量X满足ATX0,则称X为N的一个可重复向量,称 ||X||={ti T|X(i)>0} 为可重复向量X的支集。 结论 网N的T-不变量也是N的可重复向量 若X1和X2为网N的可重复向量,则X1+X2 也是网N的可重复向量 若T1和T2为网N的可重复向量的支集,则T1T2也是网N的可重复向量的支集 网N为可重复网当且仅当T为N的可重复向量的支集

在网系统运行过程中,一个不含有标识的死锁,永远不会得到标识;一个含有标识的陷阱,永远不会失去标识。 五、死锁与陷阱 定义4.14. 设N=(P,T;F)为一个网, P1  P。 •P1  P1• ,则称P1为网N的一个死锁(Siphon) ;如果P1•  •P1,则称P1为N的一个陷阱。 p2 t1 t2 p1 死锁 陷阱 在网系统运行过程中,一个不含有标识的死锁,永远不会得到标识;一个含有标识的陷阱,永远不会失去标识。

五、死锁与陷阱 定理4.10. 设N=(P,T;F)为一个网, 如果P1  P是网的一个死锁, P2  P 是网N的一个陷阱,那么,对任意初始标识M0,在网系统PN=(N,M0) 中 (1)若存在M1R(M0),使得 则对MR(M1),都有 (2)若存在M1R(M0),使得 则对MR(M1),都有

五、死锁与陷阱 定理4.11. 设N=(P,T;F)为一个网,A为N的关联矩阵。 如果P1 ={pi1, pi2 ,…, pik} 为网的一个死锁(陷阱)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关于P1 列的列生成子阵中,每个非全零行至少包含一个“-1”(或“1”)元素。 M. D. Jeng and M. Y. Peng, “Generating minimal siphons and traps for Petri nets,” in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Vol. 4, 1996, pp. 2996-2999. M. Kinuyama, “Generating siphons and traps by Petri net representation of logic equations,” in Proceedings of 2th Conference of the Net Theory, SIG-IECE, 1989, pp. 93-100. K. Lautenbach, “Linear algebraic calculation of deadlocks and traps,” in Concurrency and Nets-Advances in Petri Nets, Voss, Genrich and Rozenberg, Ed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7, pp.315-336. R. Cordone, L. Ferrarini, and L. Piroddi, “Characterization of minimal and basis siphons with predicate logic and binary programming,” in 2002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ided Control and System Design, 2002, pp. 193-198. M. Yamauchi, S. Tanimoto, and T. Watanabe, “Extracting siphons containing a specified set of places in a Petri net,” in 199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Vol. 1, 1998, pp. 142-147. E. R. Boer and T. Murata, “Generating basis siphons and traps of Petri nets using the sign incidence matrix,”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Fundamenta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Vol. 41, 1994, pp. 266-271. A. Taguchi, S. Taoka, and T. Watanabe, “An algorithm GMST for extracting minimal siphon-trap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fficient computation of Petri net invarian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Vol. 3, 2003, pp. III-172-III-175. D. Y. Chao, “An incremental approach to extracting minimal bad siphon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 23. 2007, pp. 203-214. M. Yamauchi and T. Watanabe, “Time complexity analysis of the minimal siphon extraction problem of Petri nets,” IEICE Transactions on Fundamentals, Vol. E82-A, 1999, pp. 2558-2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