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電路構裝 11月作業 通訊四甲 B09622027 李忠憲.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Copyright (C) 大椽股份有限公司 (DIGITIME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各世代麥克風技術演進 資料來源: DIGITIMES , 2009/ ~50 mm ~40 mm ~20 mm
Advertisements

LinkIt ONE開發板的簡介.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98學年大學部暨四技部 五大特色學程地圖 機電自動化學程 先進車輛學程 微機電與智慧型材料學程 熱流與能源科技學程
LED CUBE 預期規劃.
林 俊 吉 / J.J. Lin Education : M.S. in Applied Chemistry,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Taiwan, R.O.C. (1984) B.S. in Chemistry, National Cheng-Kung University,
日月光人力需求簡介 Robert Guo.
電子系學程簡介 半導體學程 電子元件學程 VLSI 設計學程
2010~2011年全球平板裝置依作業系統別出貨量比重及預測
光機電整合 學分學程 修課說明會.
3C整合領域-信號與系統整合組修課流程圖-大學部
本章學習目標 ERP系統的定義 企業應用軟體系統發展歷程 現階段ERP系統應用狀況.
Lab 6 SP601 Design Platform Introduction
UWB Bandpass Filter Students:Yu-fu chen Date :11/18/2010
主題五 CPU Learning Lab.
題目:十六對一多工器 姓名:李國豪 學號:B
製程能力說明 製作:黃律瑜.
記憶體的概況 張登凱.
100學年度第2學期 邏輯設計實習TA訓練 機 台 介 紹.
第一篇 Unix/Linux 操作介面 第 1 章 Unix/Linux 系統概論 第 2 章 開始使用 Unix/Linux
Thermaltake CPU Cooler Contac Silent 12
第1章 認識Arduino.
2-3 基本數位邏輯處理※.
數位相機運作原理.
Different Codec Technologies
第6章組合邏輯應用實驗 6-1 編碼∕解碼器實驗 6-2 多工∕解多工器實驗 6-3 七段顯示解碼器.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8吋前段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系統簡介 (Front-end PECVD)
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 基本原理及發展與應用
正弦波產生器 如何產生 sin, cosine 震盪,回授,負反饋 (Barkhousen Criteria)
半導體封裝.
數位電路的優點 電子電路有數位(digital)電路與類比(analog)電路兩大類,而數位電路較類比電路有以下的優點:
電子電路佈線與構裝 學號:B 姓名:顏得洋 老師:林君明老師.
Thermaltake CPU Cooler Riing Silent 12
Introduction of Flat Panel Device Laboratory
OpenID與WordPress使用說明
Jun. 18, 2015 TAIEX:8070 CWE Commit to Total Excellence.
SUPER ULTRASONIC CO.,LTD
電子概論與實習 第四章 電晶體與場效應電晶體 4-1雙極性電晶體性質 4-2電晶體放大電路 4-3電晶體開關電路的應用 4-5場效應電晶體
FTP檔案上傳下載 實務與運用.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網路安全技術 OSI七層 學生:A 郭瀝婷 指導教授:梁明章.
人力資源管理 班級:資 四 德 姓名:郭 軒 學號:
實習十五 積體電路穩壓器 穩壓器的基本分類 線性穩壓器(Linear Regulator)
邏輯設計--不穩多諧振盪器 通訊一甲 B 楊穎穆.
Dr. Rational You IEK/ITRI 2002/07/02
基本電學 資訊科杜文淵老師.
網際網路與電腦應用 林偉川 2001/10/11.
半導體製程實驗室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Lab.
鑽石計畫維基夥伴獎學金第一學期成果報告書
指導老師:周建興 老師 開發團隊:吳旻翰、池宗諺 淡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2015/12/11
電子量角器 撰寫人:董瑩蟬.
智 慧 型 環 境 系 統 實 驗 室 生態工程 環境評估 決策分析 人工智慧 資訊系統 永續發展
圖 計時 IC 的詳細圖.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s
電子電路構裝 10月底作業 通訊四甲 B 蕭惟尹.
產品設計與流程選擇-服務業 等候線補充資料 20 Oct 2005 作業管理 第六章(等候線補充資料)
第 7 章 主要商業功能.
單元 晶體振盪電路 單元總結.
黃影雯副教授講授 E_Mail Address:
第6章 電晶體放大電路實驗 6-1 小訊號放大電路 6-2 小訊號等效電路模型 6-3 共射極放大電路實驗 6-4 共集極放大電路實驗
一、簡介 電腦硬體設計:純硬體電路(hardware)及韌體電 路(firmware)兩種方式。
第四章 通訊與網路管理 授課老師:褚麗絹.
資料擷取與監控應用實務.
銘鴻電子FPGA影像編輯平台.
一 可靠度問題.
指導教授 :逄愛君 資訊三 B 莊惟舜 資訊三 B 張憶婷 資訊三 B 徐嘉偉
LED Pili LED 中州技術學院 電子系 副教授 余文俊.
第一章 電子商務簡介 第一篇 電子商務概論篇.
Chapter 4 Multi-Threads (多執行緒).
晶片系統國家型科技計畫National SOC (NSOC) Program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電子電路構裝 11月作業 通訊四甲 B09622027 李忠憲

電子系統朝向高度微小化與數位整合 現代電子產品的功能不斷在擴張,強調多功能、體積小、及重量輕等訴來,促使晶片功能持續增加,相對應地I/O點數目也快速增加,同時晶片尺寸持續在縮小,以進而提供更佳之性能表現。尤其要將具備不同功能之元件,例如將被動元件(Passive)、微機電元件(MEMS)等進行異質元件整合。此外,因操作頻率增加,導線互連長度縮短,以及新增數位類比(New Digital / Analog)功能,所以系統整合構裝技術必須持續發展創新,以降低成本及滿足未來量產需求。電子構裝趨勢,是由二維結構進展到三維製程技術,然後發展到三維系統整合,以減少構裝尺寸及增加矽的效率,並且以更短導線作電性連接。

從傳統電子產品進步到目前的數位系統整合,系統整合構裝技術的發展佔有極大的影響力,它結合微電子與資訊技術,相關的技術範圍,則含括:硬體、軟體、服務、與應用等知識領域。系統整合構裝是目前美國、日本、歐洲、臺灣、韓國和其他參與國家,於這幾十年來,在科學、技術、工程、先進製造、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從經濟面觀察,系統整合構裝技術在目前國際市場上,已成為一項價值高達萬億元的產業,其中硬體佔有超過7,000億美元比例。半導體佔2,500億美元。至於微系統構裝(Micro-System Packaging, MSP)技術,在不含半導體情況下,將佔有2,000億美元市場。MSP最簡單的定義方式(如圖一所示),可定義為元件與終端產品系統之間的橋樑。微系統構裝如今已具有2,000億美元市場,佔整體IT市場10%,MSP已成為策略性(Strategic)與關鍵性(Critical)之技術。MSP決定終端產品尺寸、性能、成本和可靠度。它將成為數位-整合電子系統的關鍵技術。在未來MSP將不局限於微電子領域,亦包括:光學(Photonic)、射頻(Radio Frequency; RF)、微機電系統(MEMS)、感測器(Sensors)、機械(Mechanical)、熱(Thermal)、化學(Chemical)和生物(Biological)等功能。

從手機到生醫(Biomedical)應用,現代人的生活希望藉由系統整合技術,進而將各種複雜性產品整合成單一可攜式產品,以滿足完全個人化需求。如此的系統整合技術,必須滿足尺寸微縮與功能提升兩大訴求。回顧1970年代的電腦,其體積非常龐大,每秒只可計算數百萬個指令。接著到1980年代,電腦每秒可計算數十億個指令,進而到更小尺寸之個人化電腦。目前仍然致力於這些小型化計算系統的發展,例如:將IC整合到單晶片處理器、將構裝體整合到多層有機薄膜、以及其他微小化技術之研究。圖二顯示電子產品從過去到未來之發展趨勢,此種趨勢將繼續前進,未來希望在一立方公分系統內,將具備百萬功能(Mega Function)。不僅具備計算、溝通、生醫和消費性電子等功能,且將進一步具有感知功能,以進行感測(Sensor)、數位化(Digitize)、監測(Monitor)、控制(Control)、以及經由網路傳送資訊(Transmit)到各個地方。

微系統構裝(MSP)是元件與終端產品系統之間的橋樑 電子系統朝向高度微小化之數位整合趨勢前進

系統整合技術之演進 系統整合技術之演進如圖三所示,傳統在電路板上作系統整合(System-on-Board; SOB)的方式,其整體系統包括:體積龐大的IC構裝體、分離式元件、連接器、訊號傳輸線、電池、輸入與輸出點、大量的散熱架構、印刷電路板等,此種系統整合方式稱為SOB。其中,傳統構裝體約佔據總體積之80~90%,而系統製造占總成本的70%。根據文獻所述[1~9],系統整合技術可區分為三種主要方式:(1) SOC:主要是進行積體電路之整合工作。(2) SIP:包括晶片尺寸構裝(Chip Scale Package; CSP)、二維多晶片模組(Two-Dimensional Multi-Chip Modules; 2D MCM),以及後續之3 D系統級構裝(System In Packaging; SIP)。此方式主要是注重於模組層次之構裝整合 (Module-level Integration)。(3) SOP:系統層級之構裝整合(System-Level Integration)。

其中,在晶片上作系統整合之技術,稱為系統晶片(System-on-Chip; SOC)。此種技術需要持續發展,在到達具備經濟效益時,才能被業界所廣泛接受。在1980和1990年代,IBM、Hitachi、和NEC等公司,已發展出高度成熟之次系統構裝體,稱之為多晶片模組(Multi-Chip-Module; MCM) 構裝。至於MCM三維結構(3-D Structure) 製造,則是使用60層到100層的預燒金屬化陶瓷薄板,將其一層一層堆疊而成,採用高導電性金屬,例如:鉬、鎢、或銅等金屬,以進行導線互連。完成的MCM結構,由於在Z軸的尺寸和X軸與Y軸的尺寸相比,Z軸的尺寸相當薄,所以看起來很像二維結構(2-D Structure)。

                                                                                               系統整合技術之演進

當MCM技術尚未進入量產時,1980年代的Gene Amdahl 使用晶圓級整合(Wafer Scale Integration, WSI)技術,將構裝體和IC整合於單一矽晶圓載板上,其後衍生出所謂的Silicon-On-Silicon技術,例如IBM和Bell實驗室便是採用CMOS工具及製程,來發展Silicon-On-Silicon技術。但那時因為某些原因,而曾經一度放棄此種技術。然而在不同應用領域上,此種技術又再度受到重視。由於1980年代行動電話的出現,更加強化電子產品的微小化趨勢,所以不同於二維SOC或MCM之三維設計理念,迅速成為不可或缺的新需求。其中SIP系統級構裝,可將薄化晶片朝第三方向堆疊的概念,又稱為IC堆疊和構裝(Stacked IC and Package; SIP)。它首先將薄形化晶片堆疊在其他IC上,以進行模組之導線互連,接著使用表面黏著技術與系統基板作結合。在早期SIP技術發展上,大部份都採用打線(Wire Bonding)方式以進行導線互連,近年來改採用先進覆晶(Flip Chip)及矽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 TSV)等技術,則可進一步大大縮小構裝體之尺寸。

在90年代中期,喬治亞技術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構裝研究中心,提出系統整合構裝(System On Packaging; SOP )的概念。此種SOP概念是一項展新的系統整合技術,它可縮小元件(Device)、構裝體(Package)和系統基板(System Board),以成為單一系統構裝體,並且具備系統各項功能。相對於IC整合之摩爾定律,SOP可謂電子系統整合第二定律,其主要目的是進行系統微小化及高度整合。 SOP技術理念,著重於兩大特性:(1)、它結合IC、構裝體、系統基板,進而成為單一系統構裝體,所以稱為系統整合構裝。(2)、它將整體系統(Entire System)進行微縮及整合(Miniaturization and Integration),有如在元件內將IC進行整合。由於SIP在進行IC晶片堆疊時,目前並未作真正的構裝整合;然而SOP可將IC晶片及構裝體之所有系統元件進行整合,使之成為完整的薄膜或結構,並且包括以下元件:被動元件(Passive Component)、互連導線(Interconnection)、連接器(Connector)、熱結構(Thermal Structure)(例如:散熱和熱介面材料)、電源(Power Suppliers)、系統基板(System Substrate)等。SOP所整合的單一系統,可提供所有系統功能,例如:計算、無線網路溝通、消耗性電子、以及在單一模組內具備生醫功能(Biomedical Function)。

電子數位整合之五大系統技術 2-1.系統基板(System-On-Board; SOB) 系統基板是將分離式元件於系統級基板上進行導線互連。目前SOB系統製作,首先製作分離式元件,接著將其整合於系統基板上。此技術之系統微小化方式,主要是將各別元件之節距(Pitch)縮小,將每層結構之線路與絕緣體尺寸,都進行微小化。但此技術在數位整合上,則遇到極大之瓶頸,從IC的I/O點到系統製作,其體積非常龐大且成本高昂,在IC構裝性能與可靠度考慮上,遭受極大限制。在系統級基板上,由於含有太多元件導線之互連接點,所以其電性與機械強度亦受到極大影響。

2-2.系統晶片(System-On-Chip; SOC) SOC可在單一晶片上建立部分系統,具有兩種或更多功能。由於半導體向來為IT產業之基石,自從電晶體發明之後,微電子製造技術持續致力於電晶體的高度整合,以持續降低成本,其所生產的電子產品對於人類生活已產生極大影響。例如:汽車、消費性電子、電腦、電信、太空、軍事等應用領域。未來電子產品將朝向系統整合,其中系統晶片(SOC)便是其中一種解決方案。SOC以水平方式整合數種系統功能於單一矽晶片上,如圖四所示。首先SOC晶片希望能夠在具有成本效益下進行設計與生產,經由整合主要元件以及其他元件,來構成完整的終端系統。接著進行晶片保護、外部導線連接,提供電源和冷卻等構裝步驟,進而執行計算、溝通和消費性電子產品 (處理、記憶、無線和繪圖) 等功能。而且, SOC如果可以大量生產,它將是提供最佳性能、高密度、以及具備輕巧特性之系統解決方案,這也是ITRS於2006年所提出的Roadmap。

2-3.多晶片模組(Multi-Chip Module; MCM) 由於電晶體的速度與數量持續在增加,致使系統的速度不在受限於積體電路,目前系統的瓶頸已移轉到IC的連線與構裝,為了彌補IC與PCB之間在連線技術上的限制,因而衍生出多晶片模組(MCM)的概念。多晶片模組可將兩種或多種IC進行二維整合,以提高系統之電性,圖五為多晶片模組(MCM)示意圖。MCM是由IBM、Fujitsu、NEC和Hitachi於1980年所發展出來。由於在原先矽晶圓上無法製造出相當高良率的大晶片,所以必須使用一個基板來將許多良好的裸露IC進行導線連接。 剛開始的MCM為水平二維結構,使用高溫共燒陶瓷基板(High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 HTCCs),材料為多層陶瓷,例如:氧化鋁(Alumina),並連接許多共燒鉬(Co-fired Molybdenum)或鎢(Tungsten)金屬。其後,第二代MCM採用高功能低溫共燒陶瓷 (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 LTCCs)基板,材料為低介電常數之陶瓷,例如:玻璃陶瓷,並連接電性較佳之銅、金或銀-鈀金屬。第三代MCM特別使用多層有機介電材料(更低介電常數)和導電材料(濺鍍或電鍍銅),以進而提升性能。由於多晶片模組具有提升系統效能和縮小構裝尺寸之優點,主要應用於無線通訊系統和消費性電子產品等,然而良裸晶(Know Good Die; KGD)的供應,以及KGD高測試成本,這些皆是MCM發展上之主要障礙。

2-4.系統級構裝(Stacked ICs and Packages: SIP): SIP可將兩種或多種薄形化IC作三維堆疊構裝,以進行系統微小化。相對于SOC水平整合方式,SIP可將同質或異質IC元件進行垂直堆疊構裝,以克服SOC之一些限制,在晶片尺寸及厚度縮小條件下,SIP具有較佳之潛在優勢。SIP也被定義為完全系統級構裝,如果可以將所有系統元件,例如:被動元件、互連導線、連接器、散熱結構及熱介面材料等、以及電源和系統基板,皆進行微縮及整合,以形成一個完整系統,如此SIP與SOP就沒有任何不同之處。由於SIP可以解決IP問題,減少IC製程及大量的光罩步驟,目前可以滿足半導體廠之短期目標。 如果SIP在進行垂直堆疊構裝時,只能延伸摩爾定律於第三軸作單純的IC整合,針對整個系統也只能進行10~20%的系統整合。因垂直堆疊的IC受限於CMOS制程瓶頸,其終端產品也會遭受CMOS奈米或奈米以下之制程限制,所以SIP技術仍存在著SOC所面臨的製程瓶頸。目前SIP技術具有明確的優勢,則包括:設計及驗證簡單、製程中可減少許多複雜的光罩步驟、上市時程短、IP問題少等優點。目前有大約有50多家IC廠和構裝廠正積極準備投入SIP技術之生產。 SIP技術大體上可區分為兩大類(圖六):(1) Non-TSV技術:採用傳統打線(Wire Bonding)、TAB或覆晶(Flip Chip)技術,進行裸晶或構裝IC之垂直堆疊構裝;(2) TSV技術:採用矽導孔(Through Silicon Via; TSV)技術,進行裸晶或構裝IC之垂直堆疊構裝,而不使用傳統打線(Wire Bonding)或覆晶(Flip Chip)技術。由於TSV技術可進行高密度導線垂直連接,通常又稱為三維構裝整合(3D Package Integration)技術。 目前有許多種基於堆疊方式的三維構裝技術,包括:在晶片上進行3-D整合,即在一個晶片上沈積各種功能性薄膜層;晶片到晶片或構裝體到構裝體之3-D堆疊技術(package-on-package [POP] 或 package-in-package [PIP]); 以及 IC三維整合,其中使用矽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 TSV)作晶片到晶片之互連技術,在所有三維構裝(3-D Packaging)技術中,TSV技術可以提供最短和最直接的垂直連接。圖七為目前已生產及發展中之各式各樣SIP垂直堆疊構裝示意圖。

目前已生產及發展中之各式各樣SIP垂直堆疊構裝 SIP技術大體上可區分為Non-TSV及TSV兩大技術

2-5.系統整合構裝(System-On-Package; SOP) SOP希望將構裝體和系統基板,進行微縮及整合成單一系統,故稱為系統整合構裝。此系統構裝體含有許多IC元件,經由共同設計與製造,進而將數位(Digital)、射頻(Radio Frequency;RF)、光學(Optical)、微機電系統(MEMS)、以及微感測器(Microsensor)等功能,整合於IC或系統構裝體上。 SOP採用晶片內外之最佳整合技術,發展出超微小、高效能、多功能的終端產品。SOP為IC與系統之最佳整合,可進行系統之超微小化,具備百萬功能、超高性能、低成本與高可靠度等優勢。SOP除了進行IC整合之外,可進一歩達到真正系統整合,致力於解決80~90%的系統問題。IC的摩爾定律是以每平方公分具有多少電晶體,以作為整合度之量測;SOP以每立方公分具有的功能數或元件數,以作為整合度之量測。SOP包含兩大部份:(1)數位CMOS或IC元件整合;(2)系統構裝體及其相關元件整合,如圖八所示。SOP使用薄膜整合技術,針對系統中非IC部份的80~90%元件,在短期內可縮小到釐米級之尺寸,長期目標將達到奈米級之尺寸。 SOP將結合IC制程及系統整合技術,解決SOC及SIP所面臨CMOS制程之瓶頸,以達到完全系統整合構裝之目的。矽技術(Silicon Technology)雖可大大增加電晶體的密度,但對於其他系統整合元件,例如:電源(Power Source)、熱結構(Thermal Structure)、構裝本體(Package)、基板(Board)、以及被動元件(Passives),則必須仰賴SOP技術,使用奈米材料和結構,進行系統微小化及整合。

由於目前半導體微小化在2D構裝技術上已面臨瓶頸,無法依賴現有技術來解決高速、大容量資料傳輸等問題,可想而知在未來將被3D構裝技術所取代。3D構裝技術除了持續在積層數和厚度上進行發展外,亦將結合微機電系統、光電、3D構裝於一體等技術,以達到多功能微小化之目標,最終實現 System-on-Package (SOP)之整合性系統概念。SOP整合性系統概念為IC與系統之最佳整合,使用薄膜整合技術,可針對系統中非IC部份進行整合與微小化,短期內可縮小系統元件到達釐米級尺寸,長期目標將達到奈米級尺寸。至於SIP如果可以將所有系統元件,例如:被動元件、互連之導線、連接器、散熱結構及熱介面材料等、以及電源和系統基板,皆進行微小化及整合,以形成一個完整系統,如此SIP與SOP就沒有任何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