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技能訓練中學習者自律之研究-社會認知理論的應用 指導教授:郭峰淵 博士 研究生:吳文雄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報告大綱 壹、緒論 貳、文獻回顧 參、研究模式與設計 肆、資料分析(一):學習者自律模式的驗證 伍、資料分析(二) :自律機制相關課題的探討 陸、結論
壹、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現代的世界裡,各種學習無所不在,也是一個持續的(continuous)過程,如電腦技能(computer skill) 的學習(Compeau and Higgins, 1995a) 。 學習理論的觀點 內在趨力(Allport, 1961; Cattell, 1966) 外在環境(Skinner, 1953,1969,1974; Baum, 1973) 社會認知(Endler and Magnusson, 1976; Bandura, 1977) 在資管領域的相關研究中,有些學者(Webster and Martochio, 1993; Compeau and Higgins, 1995a)體會到社會認知觀點的重要性,而將此觀點應用在電腦技能訓練的課題中。 過去的研究具有相當的價值性,然而多數的研究是以橫斷面(cross-sectional)、描述性(descriptive)的方式進行資料分析與結果的討論。 假如能進行長期的(long-term)方式之研究,來觀察環境、學習者與其行為互動時的變化,想必會有更豐富的結果,Compeau and Higgins (1999)亦提出相同的看法。再者,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也相當缺乏,因此有必要針對這個課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研究目的 有關個人學習行為及自我概念的研究,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Bandura, 1986)是重要的理論之一, 該理論的觀念在於環境(E)、個人(P)及其行為(B)的交互作用(reciprocal determinism) 。 探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自律(self-regulation)是本研究的重點,而自律機制中主要是包括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及自我滿意(self-satisfaction)。 以電腦技能訓練中的學習,並透過長期的方式進行研究。 具體而言,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學習者自律模式與假說的驗證 自律機制相關課題的探討 當工作困難度改變時對學習者的影響 當提供口語與實質誘因時對學習者的影響 回顧性(backward)與前瞻性(forward)自我滿意之比較
貳、文獻回顧 電腦技能訓練 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認知理論與自律機制
電腦技能訓練 早期研究的重點在於探討訓練對組織的資訊化/電腦化的貢獻(Fuerst and Cheney, 1982; Igbaria et al., 1989; Guidce, 1990; Tannenbaum, 1990)。 爾後,相關研究的重點則轉移至如何提升學習者的學習績效與態度之討論(表2-1)。例如: 透過對學習型態(learning style)的瞭解,以適時適所地提供正確的學習方法,來提高學習者的學習績效(Bostrom et al., 1990 )。 不同的訓練方法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績效(Nelson and Cheney , 1987; Bostrom et al., 1990) 不同的訓練環境也會對學習者的學習績效造成影響(Webster and Martocchio, 1993)。
社會認知理論 概觀: 自我效能: 社會認知理論以環境(E)、個人(P)及其行為(B)等三個構面 的交互作用來說明個人的行為(圖2-1)。 定義:係指個人達成其特定(specific)工作的自我能力(capabilities)之評斷(judgment)(Bandura, 1986)。 自我效能的概念性架構(圖2-2) 相關研究請參考表2-2 自我效能在電腦技能訓練的應用(表2-3) 學習環境的影響(Compeau and Higgins, 1995b; Henry and Stone, 1994) 自我的影響(Martocchio and Dulebohn, 1994; Martocchio, 1994) 訓練方式的影響(Gist et al., 1989; Compeau and Higgins , 1995a)
社會認知理論與自律機制 自律機制 自律機制概念性架構 自律係指在某一期間及改變中的環境下,個人內心(internal)調節的過程,而該過程是一個引導個人去達成其目標的活動。 個人自律的過程(圖2-3) 電腦自我效能(computer self-efficacy) 自我滿意(self-satisfaction) 係指個人在特定工作上實際達成的績效之評估(Bandura, 1986) 電腦自我效能、績效與自我滿意為正向的關係(Henry and Stone, 1995; Bandura and Jurden, 1991) 自律機制概念性架構 請參考圖2-4 相關研究請參考表2-4
社會認知理論與自律機制(續) 微觀的研究策略(micro-analytic research strategy) 源由 特色 應用 有關自律的研究,學者傾向採用實驗室(laboratory)或教室模擬(classroom simulation)的研究方法來進行一連串的試驗,以觀察各構念的變化 (Karoly, 1993)。 特色 研究者可以瞭解環境、個人及其行為的交互作用。 應用 醫療方面 在不同的操弄下,觀察恐懼症病患自信心程度的變化(Bandura, 1982)。 決策管理方面 決策過程中觀察經理人在自我效能、決策績效及自我滿意的變化(Wood and Bandura, 1989a,1989b)。
參、 研究模式與設計 研究模式 研究設計
研究模式 研究模式 (請參考附圖一) 學習者自律模式與假說(圖3-1) 自律機制相關課題的探討 當工作困難度改變時對學習者的影響 當提供口語與實質誘因時對學習者的影響 回顧性與前瞻性自我滿意之比較
研究設計 問卷設計與變數衡量: 概觀: 樣本特徵: 進行程序: 前測與試測 學習Visual Basic 語言 目標為設計「客戶查詢資訊系統」 樣本特徵: 170位工業與商業類科的一般生與在職生 (請參考表4-1 ) 進行程序: 請參考圖3-2 問卷設計與變數衡量: 過去的績效與電腦績效(Compeau and Higgins, 1995a,1995b) 電腦自我效能(Compeau and Higgins, 1995b) 目標認同(Hollenbeck et al., 1989; Locke et al., 1984) 自我滿意(Bandura and Cervone, 1983,1986; Bandura and Jurden, 1991; Barki and Hartwick, 1994) 前測與試測 委請另外兩班VB課程的學生進行前測與試測
四、資料分析(一): 學習者自律模式的驗證 四、資料分析(一): 學習者自律模式的驗證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效度與信度 學習者自律模式與假說檢定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170位學生(包括一般生與在職生) 請參考表4-1
效度與信度 收斂與區別效度 請參考表4-2 信度 請參考表4-3
學習者自律模式與假說檢定 構念的相關係數、平均值與標準差 整體結構方程模式 結構方程模式的估計值、標準差與z值 研究結果與討論 請參考表4-4 整體結構方程模式 請參考圖4-1 結構方程模式的估計值、標準差與z值 請參考表4-5 研究結果與討論 請參考圖4-2及表4-6 學習者自律模式的七個假說都獲得實證的支持
五、資料分析(二): 自律機制相關課題的探討 五、資料分析(二): 自律機制相關課題的探討 工作困難度改變時對學習者的影響 口語與實質誘因對學習者的影響 回顧性與前瞻性的自我滿意之比較
工作困難度改變時對學習者的影響 議題1-1:當面對不同的工作困難度時,所有學習者(一般生與在職生) 的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績效及自我滿意是否會改變。 結果與討論 請參考圖5-1至圖5-3 當面對不同的工作困難度時,所有學習者(一般生與在職生)的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績效及自我滿意會有變化。另外,在各試驗中,一般生的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績效及自我滿意都高於在職生(試驗4的自我滿意除外)。
工作困難度改變時對學習者的影響(續) 議題1-2:當面對不同的工作困難度時,不同能力的學習者(一般生或在職生)的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績效及自我滿意的變化是否有差異。 結果與討論 全部試驗 請參考表5-1與表5-2 一般生與在職生的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績效及自我滿意都有差異。 試驗與試驗之間的差異 請參考表5-3至表5-5 當工作困難度低時,一般生與在職生的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績效及自我滿意變化的差異較不顯著。然而,當工作困難度由低轉為中等時,一般生與在職生的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績效及自我滿意的變化則有顯著的差異。
口語與實質誘因對學習者的影響 議題2-1:當學習環境有提供口語與實質的誘因時,對所有學習者(一般生與在職生)的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績效及自我滿意是否會有正面的影響。 結果與討論 請參考圖5-4至圖5-9 當學習環境有提供口語與實質的誘因時,對所有學習者的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績效及自我滿意會有正面的影響。
口語與實質誘因對學習者的影響(續) 議題2-2:當學習環境有提供口語與實質的誘因時,不同能力的學習者(一般生或在職生)的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績效及自我滿意的變化是否有差異。 請參考表5-6與表5-7 一般生的電腦績效與自我滿意的變化有顯著的差異,而他(她)們的電腦自我效能的變化並無差異。在職生的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績效與自我滿意的變化都有顯著的差異(試驗6至試驗7的電腦自我效能的變化除外)。
回顧性與前瞻性的自我滿意之比較 議題3:回顧性與前瞻性的自我滿意之比較 結果與討論 請參考表5-8至表5-12 對一般生而言,他(她)們對於回顧性與前瞻性自我滿意的評估 都有所區別。對在職生而言,當工作困難度增為中等程度時, 他(她)們對於回顧性與前瞻性的自我滿意的評估並無區別,然 而當學習環境有提供口語及實質誘因時,他(她)們對於這兩個 自我滿意構念的評估則有所區別。 上述的發現只能視為一個探索性的結果,因為從環境、個人 及其行為的交互作用來看,任何一個構面的變化都可能使其 它構面產生變化。因此,若要獲得更為完整、週延的結果, 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陸、 結論 研究貢獻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方向
研究貢獻 在學術研究方面 在實務應用方面 建立一個學習者自律模式 在電腦技能訓練中以長期的方式觀察學習者在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績效及自我滿意的變化 在實務應用方面 在電腦技能訓練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習者自我效能及自我滿意的瞭解 在電腦技能訓練的過程中應依據學習者的能力而給予不同工作困難度的負荷並且應提供適當的外在誘因以提高學習的效果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研究限制 未來研究方向 國內外學習者的電腦自我效能之比較研究 學習者自我滿意的研究 群體層次的研究 樣本的選擇 訓練主題的選擇與整體訓練時間的考量 未考量其他因素的影響(如行為模仿) 未來研究方向 國內外學習者的電腦自我效能之比較研究 學習者自我滿意的研究 群體層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