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行業展望 曙光乍現? 范維華 資深協理,中華信評 台北,2006年3月
議題 產業風險與展望 台灣銀行業整併趨勢 雙卡效應之衝擊
產業風險與展望
產業風險概況 以銀行產業整體而言: 產業風險: 中等 展望: 穩定 以個別銀行發展而言: 風險結構: 兩極化趨勢
與亞太鄰近國家之比較 經濟體風險 產業 風險 非常高 高 中高 中 中低 低 澳洲 香港 紐西蘭 新加坡 台灣 南韓 馬來西亞 日本 紐西蘭 新加坡 台灣 南韓 馬來西亞 日本 泰國 印度 菲律賓 印尼 中國大陸 越南 產業 風險
穩定中求發展… 穩定之展望係基於下列預期: 台灣銀行產業在中期內應不會有顯著的結構性變化 財務結構可望維持允當 (包括資產品質、獲利能力、資本水準及流動性等面向) 穩定的經濟及法規環境
主要風險因子 高度零散的產業結構;同質性高之產品線 高度集中的收入結構,大幅仰賴利息收入 偏低的獲利水準 風險控管尚待加強
主要支撐因素 趨於穩定的資產品質 允當的資本結構 良好的流動性 穩定的總體經濟環境 政府維持金融體系安定之決心
主要風險因子 高度零散的產業結構 (1) 前五大銀行放款市占率偏低 尚未有銀行具價格主控權
主要風險因子 高度零散的產業結構 (2) 同質性高之產品線 銀行仰賴價格策略進行競爭 產品研發能力及意願 產品複製快、產品週期短 客戶支付服務費的意願低 主管機關對開放新產品之態度 銀行仰賴價格策略進行競爭 主要產品出現價格戰現象
主要風險因子 高度集中的收入結構 收入結構大幅仰賴利息相關收入 儘管銀行致力提升非利息收入,特別是手續費收入方面,惟進展仍受限於國內競爭情勢及客戶屬性等影響
主要風險因子 偏低的獲利水準 價格競爭導致利差持續縮減 提存前盈餘走勢近似於利差趨勢 呆帳費用仍是影響銀行獲利的敏感因子之一;預計2006年獲利仍將因提存雙卡呆帳費用而受限
主要風險因子 風險控管尚待加強 除依循主管機關訂定的規範外,尚需追求更精進的風控能力 面對愈加複雜的新產品,銀行的風控能力似未充分驗證 風險控管三大重要元素: 系統、人才及紀律 (執行風控準則/政策的決心)
主要支撐因素 趨於穩定的資產品質 不良資產持續下滑;資產揭露的透明度亦有提升 授信損失覆蓋率逐年上升,強化損失承擔能力,惟此一比率個別銀行差異甚大
主要支撐因素 允當的資本結構 相較於銀行承擔之風險程度,台灣銀行業的資本結構堪稱允當 資本的組成結構佳,第一類資本占調整後資本約達90%;惟在銀行追求資本效能提升之際,第二類資本的運用將逐步增加
主要支撐因素 良好的流動性 市場資金寬鬆,流動性佳 隨著投資/籌資工具之開放,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愈加多元
主要支撐因素 穩定的經濟環境 自2003年起放款成長隨著景氣復甦而加溫 預計中期內整體經濟環境仍將維持平穩
主要支撐因素 政府維持金融體系安定之決心 政府有支援問題金融機構之案例(台灣未曾發生銀行倒閉事件) 官方機制 (存保/重建基金/公開標售) 同業支援 (公營/大型行庫) 後“金融重建基金時代” 早期預警指標 (Early warning signal) 立即糾正措施 (Prompt corrective action) 中華信評與標準普爾預期政府仍將維持高度的決心維繫市場安定及秩序
兩極化趨勢 (1) 個別銀行在風險結構的差距逐漸擴大….. 業務/產品線日益多元 風險控管能力有所區隔 主要驅動因子: 業務/產品線日益多元 風險控管能力有所區隔 金控效應----趨近於集團整體信用結構 資本管理策略改變/資本上繳計畫 購併行動 海外擴張
兩極化趨勢 (2) 獲利指標的差距逐步擴大….
金控銀行之崛起 金控旗下銀行在獲利方面已居主導性地位….
台灣銀行業整併趨勢
整併概況 與政府政策息息相關 自2002年起受政府政策及市場動能激勵,整併逐步加溫 金控公司成立 進入第二階段金改
主要驅動因素 法規環境的支持 提供法規誘因鼓勵合併 問題銀行的標售 金控公司成立後市場競爭加劇 公營行庫的民營化 外資持股管制放寬
近期合併案例 合併銀行 合併對象 合併時間 合併銀行資產市占率(%) 合併驅動力 2005** 2000*** 台新銀行 大安銀行 2002 3.4 1.3 市場 國泰世華銀行 國泰銀行 2003 3.9 3.1 中國信託銀行 萬通銀行 5.6 4.1 玉山銀行 高雄企銀 2004 2.0 1.1 市場及法規 台北富邦銀行 富邦銀行 2005 3.8 3.0 聯邦銀行 中興銀行 1.2 0.9 陽信銀行 高新銀行 0.9* 0.5 台灣新光銀行 (前稱誠泰銀行) 1.3* 0.7 中國國際商業銀行 交通銀行 2006¶ 6.9* 4.2 合作金庫銀行 中國農民銀行 9.7* 8.0 政策 建華銀行 台北國際商銀 3.5* 臺灣銀行 中央信託局 2007¶ 10.8* 10.6
目前觀察現象 對於市場競爭態勢之影響仍屬有限 市占率之提升不等同於獲利及經營效率之提升 合併綜效並不明顯 業者謹慎面對日益升高的購併成本及勞資對立 主管機關暫緩新分行執照的影響
可能衍生的風險 過度積極的購併價格導致支付高額溢價 大幅舉債因應資金需求 整合風險,特別是在資訊系統及員工方面 企業文化差異導致被併一方員工大規模離職 潛在/隱藏資產品質問題 客戶流失
雙卡效應之衝擊
快速成長衍生之資產品質問題… 快速成長付出的代價... 成長趨緩後問題開始浮現…
…尚在可管理的範圍內 現金卡與信用卡占整體銀行授信規模尚小 整體銀行業允當的資本結構應可提供緩衝 然而,對擁有較高現金卡/信用卡授信餘額的銀行而言,短期內在獲利方面的衝擊勢難避免
情境分析 雙卡放款的各種情境對台灣銀行體系資產報酬率的影響 穩定環境之假設 * 情境 1. 授信成本提高 2. 放款利率降低 3. 融資成本提高 至 20% 至 30% 至15% 至10% 至 4% 至 6% 銀行體系之稅前資產報酬率(%) 0.70 0.43 0.16 0.57 0.40 0.64 0.59 資料來源:中華信評與標準普爾估計值。 *假設平均雙卡放款之平均信用成本為10%、融資成本為2%、放款利率為20%、營運支出 為4%。
與其他國家之比較 受景氣不佳影響,香港信用卡不良資產在2002年時攀升;而台灣目前處於經濟相對平穩的情況 基於信用卡市場結構及個人債務負擔情形之差異,台灣信用卡市場應不致複製韓國在2003年時經歷的泡沫現象
雙卡問題之延伸 過度積極拓展單一產品 授信品質 vs. 業務成長之權衡 產業過度競爭導致產品週期縮短 個人金融策略與消費者之再教育 信用緊縮之隱憂---連鎖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