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 國際貿易理論
學習目標 瞭解為何要跟其他國家進行貿易。 熟悉不同的貿易理論。 說明為何經濟學家相信沒有障礙的貿易行為能夠提升國家的經濟福利。 熟悉為何政府在某些產業之中能夠扮演增進競爭優勢的角色。 瞭解貿易理論在國際貿易上有何重要的意義。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貿易理論的綜述 自由貿易 (free trade) 指一國政府對於國家進口產品、以及將生產的產品出口到其他國家時不使用限額或者提高關稅的方式來加以限制的貿易行為。 亞當.斯密主張市場上有一隻看不見的手 (invisible hand)能決定一個國家的進口和出口的數量。他的論點隱含著自由放任 (laissez-faire)的貿易型態是一國最好的貿易政策。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貿易利得 亞當.斯密、李嘉圖以及黑克斯—歐林理論最大的貢獻,就是明確解釋國際貿易所能帶來的利益。 可以解釋為什麼某些國家明明能自己生產所有的產品,但仍然要經由國際貿易而獲取利益。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可解釋的國際貿易型態 難以解釋的貿易型態 國際貿易的型態 從氣候和自然資源可以解釋為何迦納要出口可可粉,巴西出口咖啡,沙烏地阿拉伯出口石油,以及中國出口小龍蝦。 可解釋的國際貿易型態 為什麼日本要出口汽車、消費性電子以及機械工具呢? 為什麼瑞士要出口化學用品、藥品、寶石以及手錶呢? 為什麼孟加拉要出口成衣呢? 難以解釋的貿易型態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貿易理論和政府政策 重商主義支持政府獎勵出口和限制進口的行為。 亞當.斯密、李嘉圖和黑克斯—歐林的理論則認為貿易應當要自由,沒有任何的限制。 新貿易理論和波特的理論則支持政府採行一些限制和干涉的行為,目的是可以扶植某些出口導向的產業。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重商主義 (mercantilism) 重商主義 認為一國最大的利益就是維持貿易順差,使出口大於進口 藉此可讓一國得以累積黃金和白銀,因而增加國家的財富及威望 缺點是將貿易視為零和賽局 (zero-sum game),一國獲利就代表另一國將會損失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絕對利益 若一國在生產某一產品較他國更有效率的話,那就表示該國在生產此項產品具有絕對利益 (absolute advantage)。 依據亞當.斯密的看法,一國可以專業化生產他們具有絕對利益的產品,然後再將這些產品和他國所生產的產品進行貿易。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絕對利益 我們想像一下迦納與南韓若有貿易時可能產生的效果。生產任何產品需要生產資源的投入,例如,土地、勞力及資本。 假設迦納與南韓都有同樣數量的資源,而且這些資源可用來生產稻米及可可。再進一步假設兩個國家都擁有 200單位的資源,迦納用 10單位資源能生產 1噸的可可,用 20單位的資源能生產 1噸的稻米。 因此,迦納不生產稻米的話,能生產 20噸的可可;或不生產可可的話,就能生產 10噸的稻米;或是可以同時生產稻米及可可,數量能有不同的組合與搭配。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圖5.1 絕對利益理論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絕對利益 迦納生產兩種產品的不同組合可用圖 5.1中的 GG'線來表示, GG'線就是迦納的生產可能區域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同理,假設南韓可用 40單位的資源生產 1噸可可,用 10單位的資源生產 1噸稻米。 因此,若南韓不生產稻米的話,則可生產 5噸的可可;或不生產可可,則可以生產 20噸的稻米;或是其他不同稻米與可可的組合。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絕對利益 南韓生產兩種產品的各種可能組合可用圖 5.1中的 KK'線來表示, KK'線就是南韓的 PPF。 很明顯的,迦納在生產可可上具有絕對利益,若南韓要生產 1噸的可可就需要比迦納更多的資源。而南韓在稻米的生產上具有絕對利益。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絕對利益 現在我們考慮一個情況:國家間沒有貿易的存在。兩個國家都用一半的資源生產稻米,用另一半的資源生產可可,而且必須自行消費他們所生產的產品。如此一來,迦納能生產 10噸的可可及 5噸的稻米 (圖 5.1的 A點),南韓能生產 10噸的稻米及 2.5噸的可可。 在沒有貿易的情況下,兩國的生產總額為可可 12.5噸 (迦納 10噸加南韓 2.5噸)及稻米 15噸 (迦納 5噸加南韓 10噸)。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絕對利益 假如兩個國家都生產具有絕對利益的產品,並與另一個國家交換缺乏的產品的話,迦納就可以生產 20噸的可可,而南韓可以生產 20噸的稻米。 這樣來看,藉由專業化的生產,兩種產品的總產量都增加了。可可的產量由 12.5噸增加至 20噸,而稻米的產品由 15噸增加至 20噸。 專業化的生產導致可可的產量增加了 7.5噸,稻米的產量增加了 5噸。這些數字在表 5.1中有說明。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表5.1 絕對利益及貿易利得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比較利益 根據李嘉圖的比較利益 (comparative advantage)想法,一國應生產自己最有效率的產品,而向他國購買自己較不具生產效率的產品,即使該進口品是由自己生產會比該生產國更具有效率。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圖5.2 比較利益理論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貿易利得 假設迦納在生產可可及稻米都比南韓有效率,也就是說迦納生產這兩種商品都具有絕對利益。 若迦納可用 10單位資源生產 1噸的可可,以 13 1/3單位資源生產 1噸稻米,因此,在有 200噸資源之下,迦納若不生產稻米,則可生產 20噸的可可;或是不生產可可,則可生產 15噸稻米,或是 PPF線上任何一個組合 (圖 5.2中的 GG'線)。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貿易利得 而南韓 40單位資源可以生產 1噸可可, 20單位資源可以生產 1噸稻米,則南韓可完全生產 5噸可可,或是只生產 10噸的稻米,或是在 PPF線上任何一個組合 (圖 5.2中之 KK‘線)。 我們假設在沒有貿易的情況下,每一個國家使用一半的資源來生產稻米,另一半資源生產可可,則迦納可生產 10噸的可可和 7.5噸的稻米 (圖 5.2中之 A點),而南韓可生產 2.5噸可可及 5噸的稻米 (圖 5.2中 B點)。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貿易利得 迦納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皆具有絕對利益,那為什麼還要與南韓貿易?迦納在稻米及可可的生產上雖然具有絕對利益,但只有生產可可才具有比較利益。也就是說迦納所生產的可可是南韓的 4倍,而稻米只有 1.5倍,因此迦納生產可可會比生產稻米更具比較利益。 在無貿易的情況下,兩國可可的總產量為 12.5噸 (迦納 10噸、南韓 2.5噸),而稻米的總產量也是 12.5噸 (迦納 7.5噸、南韓 5噸)。在無貿易的情況下,各國必須消費自己所生產的產品。藉由從事貿易,兩國稻米及可可的總產量增加,而且兩國消費者能有更多的商品供給。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表5.2 比較利益及貿易利得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限制條件與假設 自由貿易可使世界獲得利得,這是基於簡單模型中的推論。此模型包括幾個與實際不符的假設: 假設世界只有兩個國家、兩種商品。但在真實世界中是有很多國家及很多商品的。 假設各國間沒有運輸成本。 假設各國間資源價格並無差異,不考慮匯率,並假設貨品的交換比率是1 比1 的。 假設生產資源可以在各產業間自由流動。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限制條件與假設 假設固定規模報酬,也就是說,迦納及南韓的生產越多,對於生產的產出量不會有影響。事實上,專業化生產的規模報酬遞增或遞減的現象是存在的,意即當一國專業化生產某一商品越多時,所需要的資源數量有可能增加或減少。 假設一國有固定的資源存量,自由貿易並不會改變一國使用資源的效率。此種靜態假設認為自由貿易對資源存量及使用效率所產生的動態效果不存在。 假設貿易對一國所得分配效果並不存在。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李嘉圖模型的延伸 固定的資源 報酬遞減 動態效果和經濟成長 薩繆爾森的評論 貿易和成長之間的實證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圖5.3 在報酬遞減下迦納的PPF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圖5.4 自由貿易對PPF的影響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黑克斯—歐林理論 瑞典經濟學家黑克斯 (Eli Heckscher, 1919)及歐林 (Bertil Ohlin, 1933)對比較利益提出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比較利益的產生起因於各國要素稟賦的差異。 要素稟賦 (factor endowments)是指一國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如勞動力、土地、資本等。 不同的國家擁有不同的要素稟賦,而不同的要素稟賦解釋了不同的要素成本,擁有越多豐富的要素條件,成本就越低。 黑克斯—歐林理論是用來說明各國會出口該地區豐富的要素條件下所生產的產品,而進口該地區較不能生產的產品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李昂鐵夫矛盾 李昂鐵夫指出,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在資本上具有相對的要素稟賦優勢,照理說美國應該是出口資本密集產品而進口勞力密集產品的大國。 然而,他卻發現美國反而是進口資本密集產品多於出口。由於結果與理論預測有差異,於是就成了著名的李昂鐵夫矛盾 (Leontief paradox)。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 (product life-cycle theory)最早是在 1960年代中期,由雷蒙德.弗農 (Raymond Vernon)所提出。 弗農認為這現象是因為美國市場的財富及市場規模,讓美國企業有強烈的動機去開發新的產品。 高昂的美國勞工成本,促使美國企業開發製程成本較低的創新產品。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 弗農進一步主張,在產品生命週期的初期階段,新產品在美國的需求快速成長;而其他國家對新產品也會有需求,但僅限於高所得的國家。 對於這些高所得先進國家的需求,在當時還不值得該國企業去生產這項新產品,只需要從美國進口即可。 其他先進國家 (例如,英國、法國、德國、日本 )經過一段時間後,對新產品的需求也開始成長,這時對國外生產者而言就是值得生產的時刻。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 美國企業也可能會在這些需求成長的國家中設廠生產,結果導致美國出口新產品的數量受到限制。 當美國及其他先進國家的市場趨向成熟,產品也變的標準化 (standardized)後,這時價格就成為競爭的武器。在這種情況下,成本就成為競爭的重要角色。 一個結果是其他勞工成本比美國低的先進國家 (例如,義大利、西班牙 )會將生產的產品外銷到美國。若是成本壓力一直存在,那麼這種程序就不會停止。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 美國的生產優勢被其他國家取代的循環會一直發生,最後就變成開發中國家 (例如,泰國 )比其他先進國家更具生產優勢。因此,全球生產的位置會從最初的美國,移轉到其他的先進國家,最後再由其他先進國家移轉到開發中國家。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的評論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並非毫無缺點。從亞洲或歐洲的立場來看,弗農認為新產品都是由美國開發及先在美國上市的想法似乎太過獨斷。 新產品 (如筆記型電腦、光碟機和數位相機 )在美國、日本和歐洲先進國家是同時引進到市場的。伴隨著全球生產的想法,新產品所需要的零件能在全球具有要素成本和技術組合的地點生產是最合適的。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圖5.5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 A.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圖5.5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 B.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圖5.5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 C.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新貿易理論 新貿易理論 (new trade theory)始於 1970年代,當時許多經濟學家指出企業獲取規模經濟的能力對國際貿易有重要的涵義。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增加產品的多樣性和降低成本 現在考慮如果兩國彼此有貿易,兩個國家的市場整併為一個較大的市場。市場規模因為貿易而擴大,讓企業能獲得更佳的經濟規模。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規模經濟、先佔優勢和貿易模式 世界的貿易模式可能是規模經濟和先佔優勢所造成的結果。 新貿易理論主張當某一項產品具有規模經濟、且在市場上有一定的市佔率時,那麼產品的先佔者可以獲得比後進者更具優勢的成本利益。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新貿易理論的涵義 建議一個國家可從貿易獲得利益,即使他們沒有在資源稟賦或是科技上有所特色。 貿易讓一個國家能在某些產品上專業生產,以規模經濟的生產方式來降低產品的成本,並從其中國家購買自己不生產的產品來增加自己國家產品的多樣性。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新貿易理論的涵義 一個國家在一項商品的出口上佔有優勢,是因為這國家中有一間或多間企業首先生產此類商品。 這些企業透過規模經濟的方式,在產業中先行進入市場,不但能佔有全球市場的地位,亦能阻礙後來的進入者。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新貿易理論的涵義 新貿易理論與黑克斯—歐林理論並不相同。 新貿易理論最重要的涵義是對政府的干預政策及策略性貿易政策提出理論上的辯護。 黑克斯—歐林理論主張一個國家有較佳的要素稟賦時,該國會充分的利用該要素的優勢來製造產品並出口; 新貿易理論主張美國能出口商用客機並不是因為美國擁有較多生產飛機的要素,而是因為先進入該產業。 新貿易理論最重要的涵義是對政府的干預政策及策略性貿易政策提出理論上的辯護。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國家競爭優勢:波特的鑽石理論 波特的理論認為一個國家有四個特質會影響企業競爭所面臨的環境,這些特質對競爭優勢的創造具有提升或阻礙的作用 要素稟賦( factor endowments):即一國生產要素,像是技術勞工、或是在產業所需的基本建設。 需求狀況(demand conditions):即國內對工業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情況。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國家競爭優勢:波特的鑽石理論 相關及支援產業(relating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在一國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供應商及相關產業。 企業策略、結構及競爭狀況( firm strategy, structure, and rivalry):即如何創造、組織和管理企業,及國內相關競爭者的種類。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圖5.6 國家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波特的鑽石模型 企業競爭、結構及競爭狀況 需求狀況 相關及支援產業 要素稟賦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要素稟賦 生產要素依照不同的層次,區分成 基礎要素 (basic factors)(包括天然資源、氣候、位置及人口 ) 高階要素 (advanced factors)(例如,通訊、基礎設施、技術性勞工、研究設備及技術知識 ) 高階要素才是提高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需求狀況 國內需求對於產品屬性及品質的壓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波特認為若一個國家的消費者非常精明挑剔,則該國企業將可獲得競爭優勢。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相關及支援產業 一國必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供應商及相關產業,藉由相關產業投資在高階生產要素所產生的利益,可以在該產業中產生外溢 (spill over)效果,進而幫助該產業建立強大的國際競爭地位。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企業競爭、結構及競爭狀況 結構和在國家內的競爭狀況,有兩個重點: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管理意識型態」 (management ideologies),這會幫助或阻礙競爭優勢的建立。 國內競爭狀況激烈與否,對產業競爭優勢的創造和持續有很大的關係。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波特理論的評論 波特主張一個國家的產業要能成功,主要會受到要素稟賦、國內需求狀況、相關及支援產業和國內競爭等因素所影響。 若想要讓國家展現出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則必須重視鑽石理論中的四個要素。 波特也認為政府有能力影響鑽石理論中的四個要素,藉由補貼、制定市場政策及教育政策……等,都可以影響到要素稟賦; 政府可藉由設定當地產品標準等方式影響購買者的需求,改變國內的需求狀況;而政府亦可透過資本市場管制、稅賦政策及反托拉斯法等政策來影響企業間的競爭情況。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對管理者的涵義 在本章談到的內容,對國際企業有三個主要的涵義: 區位涵義 (location implications) 先佔者涵義 (first-mover implications) 政策涵義 (policy implications)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區位 從利益的觀點來看,這些理論認為應該把生產活動分散到最有效率的國家來執行。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先佔優勢 企業若具有先佔優勢,未來將具有支配全球貿易的能力。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政府政策 企業會出口產品及進口其他國家的產品,企業會藉著遊說政府,制定出有助於貿易或是限制貿易的政策,因此企業對於政府要制定貿易政策時會產生強大的影響力。 Copyright © 滄海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