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文化資產保存與再生-8 文化與經濟理論 授課教師:梁佳美 授課日期:2014.04.17..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Chater 4 土地資源的經濟報酬 — 地租(上). 地租的意義 使用土地從事生產所產生或所應生產的經濟報 酬( economic return )。 經濟報酬包括使用土地本身及改良物 ( improvements )。 又可分為建地租( ground rents )與位置地租 ( site rents.
Advertisements

雷锋主题班会 高一四班下学期第二期班会 此课件由 360 大课堂 收集整理!
七种史学观简介.
第七章 健康管理.
影像與流行文化 --人文與資訊學系選修課程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策略 上海市科委 吴寿仁博士.
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常州市白云小学 曹月红 去除PPT模板上的--无忧PPT整理发布的文字 首先打开PPT模板,选择视图,然后选择幻灯片母版
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常州市白云小学 曹月红 去除PPT模板上的--无忧PPT整理发布的文字 首先打开PPT模板,选择视图,然后选择幻灯片母版
产生的原因 正确的预防 常见的损伤 正确的处理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学说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分析.
流行文化與大眾文學(3).
史學方法 歷史二邱寶萱 歷史二易 晨 歷史二彭詩庭 歷史二洪瑄璟 歷史二鄧潔宇.
腹有诗书气自华 邓 兵 2014年6月12日.
古代四大美女de风云 沉鱼 . 西施 落雁 . 王昭君 闭月 . 貂禅 羞花 . 杨玉环 编者:周惠婷,李雪蓉
後現代擬像 – 駭客任務.
政府採購法規概要 報告人:杜國正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企劃處.
电视文化接受论 第五讲.
引言 醫療人權為新興的權利概念,關於這項權利概念的範疇與具體內容,迄今學界尚無定論。原則上,參考國際公約、各國法制、與相關學者的討論,醫療人權可以從鉅觀與微觀兩個層面探討: 鉅觀層面:涉及民眾健康權益的維護與增進,與政府對醫療資源的管理與規範有關,目標在於平等就醫權的落實。 微觀層面:直接關涉到醫病關係,重點在於病患權利意識的提升。
基督教的生命觀 國立東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許芳銘.
2009年XX公司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报告人:精灵王 时间2010年XX月.
面對氣候變遷 政府應有之國土復育作為 林盛豐 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2010, 04, 22.
一、银行保证金质押 二、理财产品质押 三、银行卡被盗刷的责任问题 四、票据纠纷
活力 射 四 简报 种子发芽咯 de 国培(2015)小学数学四组 3/11/2017.
之 魔 析 妖 鬼 解 怪 大 沈家仪小组出品.
晚清駐藏大臣有泰在拉薩的宗教生活體驗: 兼論日記與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取向
第三章 企业战略策划 第一节 企业整体战略策划(一).
情境六 痄 腮 去除PPT模板上的--无忧PPT整理发布的文字 首先打开PPT模板,选择视图,然后选择幻灯片母版
情境三 风 痧 去除PPT模板上的--无忧PPT整理发布的文字 首先打开PPT模板,选择视图,然后选择幻灯片母版
課程:諮商概論 指導老師:李秀玉老師 閱讀書籍:傷癒—低估自我的醫治(一) (P.60~69)
保护文物. 保护文物 一则关于长城的报道: 有些地段的长城状况令人担忧。大量游人涌入,给长城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破坏。塑料袋、矿泉水瓶、废纸、果皮等垃圾随处可见,城墙被乱涂乱画。当地居民“靠山吃山”,在垛口处和通往长城的小路上私自搭设梯子,设点收费。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在保护区内建起了许多与长城很不协调的建筑物,加速了长城周围自然景观的破坏。
语文园地五.
资产评估学.
學習目標 瞭解生涯規劃的意義及其功能 說明生涯規劃的責任者及其應擔負的職責 闡述生涯的發展階段 列舉並解說生涯規劃的影響因素
第1課 經濟學基本概念 俗物無好貨── 選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 比較利益.
春节 The Spring Festival. 春节 The Spring Festival.
低碳生活,从小事做起 编辑人:刘瑞兴 指导老师:麦文燕 吴霞 编辑地址;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编辑时间:
【主講人】 組織發展中心 陳銘燕主任 教學研發中心 謝瑛娟主任 本會理事/旗津國小 林冠老老師
“三江并流”在中国云南省境内,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澜
漫漫人生 主办:平远县田家炳中学 总第一期 2008年2月 主编:初二(11)班 肖遥.
第九章 长期资产及摊销 2017/3/21.
講者:洪有義教授 時間: 地點:國立馬公高中崇正堂
體育非專長教師增能研習 石榴國小 吳承典.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三讲 现代汉语语法的句法分析.
視覺藝術的媒材與技巧 蘇虹融 湯詩婷 指導老師:李建緯老師.
学风建设推进会 学习楷模 传递能量 生技121团支部.
班主任专业素养 漫 谈 普陀区教育局德研室 陈镇虎
大綱 第一部 從麥芽作坊到英國貴族 第二部 關於人口論 第三部 劍橋第一位經濟學家 第四部 人口理論與經濟學理論 邏輯一致性 第五部 小 結.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陳建熊 田家炳中學校長 綜合人文科 (中四至中五) 對高中學生的價值.
舞台劇在香港的前途.
资产宣传推介手册 2017年10月.
單靠技術性的知識是不夠的,必須超越技術,使得那藝術成為從無意識中生出的「無藝之藝」。
Transaction Cost and the Law of Demand by De-Xing Gua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May 24, 2017.
圖書館管理 管理的演進 及其對圖書館的衝擊 謝寶煖 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2008年3月6日.
第四讲:外交思想(上) 一、定义 二、现实主义 三、自由主义.
第五讲:外交思想(下) 马克思主义 建构主义.
文化经济学引论 陈平 (个人主页) (学生论坛) 2009年3月20日(周五) 10:00-12:00 a.m. 理教 121.
經濟問題 Chapter 2 ECONOMICS.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 第一课:科技带给我们什么 协雄乡中心小学教师:白玛德西.
The Artistic Aesthetics of Movie
台北市南港高中(國中部) 97學年度上學期 健康與體育領域 教學研究會
第陸章 幼兒人際關係發展 陳薏如 老師.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装昆虫的口袋.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朝陽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系 什麼是經濟學? 凃鈺城 2009.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 第一堂課 黃春興 清華大學 經濟學系.
本章內容 組織的基本概念 什麼是組織理論 企業組織的系統觀 組織的績效 組織管理的趨勢 Chapter 1
第六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戒波罗蜜多.
經濟學 ECON 經濟學是什麼 黃春興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 科管院 717室 (03-57)42890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產業文化資產保存與再生-8 文化與經濟理論 授課教師:梁佳美 授課日期:2014.04.17.

文化經濟學理論 Economics and Culture

▓文化與經濟理論 ▓文化的定義 專書導讀: David Throsby, 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1.人類學與社會學常解讀的方式:用來描述任何群體(group)所共有的態度、   信仰、習慣、風俗,價值,規範等。這種群體可以是政治的、地理的、宗   教的、種族的,或是其他可具體指涉的。而用來界定群體的是一些特徵,   其應具備下列具體的形式:符號、象徵、文字、語言、笧品,成文與不成文   的傳統,以及其他的形式。 2.實用導向:文化標示著人類從事某種活動,而這些活動的產物與人類生活的   知識、 道德與藝術層面有關。而在此定義下,文化透過活動是具有某些特   徵的,大致歸納如下:   (1)在生產活動中融入「創意」(creativity) (2)活動涉及了「象徵意義」(symbolic meaning)的產生與傳達 (3)該活動的產品含有某種形式的「智慧財產」

▓文化唯物論(cultural materialism) ▓文化的經濟脈絡 經濟體系下的經濟論述和經濟活動能在文化脈絡下運作,反之,文化的關 係及過程也能存在於經濟環境中。 如果文化是一個群體所共有的信仰、價值、習慣等體系,那麼在群體之間 ,或在這些人與其他群體成員之間的文化互動,就可在經濟化的架構下,以 象徵或實體的商品交易來刻畫。 ▓文化唯物論(cultural materialism) 文化乃是所有經濟活動的根基 William Jackson認為,文化唯物論提供了一種方法,將文化納入物質世 界中,就像經濟學一樣。 Jean Baudrillard認為,把文化放在一個社會經濟現象的變動範圍裡,不 論此現象是有形還是無形的。形象或模仿(simulation),和其所展現的真實 或超現實(hyperreality),二者之間的界線並不明顯。 Baudrillard (布希亞)曾 說過,迪士尼樂園比起它所模仿的「真實」美國,要真實多了。 在一經濟體系裡,文化商品、 服務的生產與消費活動通常都牽涉到經濟 交易,並且這些活動能以某種方式納入一範圍,而這些貝納進範圍裡的,可 稱作產業並加以分析。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individualistic and collective) 經濟的驅動力(impulse)是個人主義的,文化得驅動力是集體的。 新古典經濟模型中,市場的存在使互蒙其利的交換成為可能,只要確定經 濟體系內所包含的個體,並給定初始的 所得分配,像這樣的市場在某些條件 下便能達到最大的社會福利。 在生產面而言,許多藝術商品與服務被群體活動製造出來,由此而展現一 集體努力的結果,而參與者承認這樣的結果含有一種價值或意義,它超越了 所有參與者投入加總之所值。 同樣的,藝術的消費,例如看戲劇或聽音樂會,通常是一個集體活動,它 被一種感覺所驅使, 那就是群體經驗超越了個別消費者感受的加總。 經濟的驅動力是社會成員依其本身利益所展現出來的個人慾望,文化的驅 動力是社會群體為了展現各類文化而結合在一起的集體慾望。 ▓價值理論 18世紀末的現代經濟學家Adam Smith,就已經知道運用直接或間接的 方式,試圖理解經濟活動裡的文化脈絡(culture context)。

1.為什麼要有價值? 基本上,「價值」(value)的概念是所有經濟行為的起因跟動機。 在經濟的範疇裡,價值跟效用、價格,以及個人或市場對商品的評估有 關。而在文化上,價值存在於文化現象的某些屬性中;廣義的說,它是指 一個物件、作品、經驗、或其他文化事物的所值。 我們可以嘗試把價值的概念視為是一種「所值為何」(worth)的呈現, 這不僅具有一種靜態或被動的意義,也存在於一個動態和主動的方式中, 如同一種協商(negotiated)或交流(transactional)的現象。 2.經濟學中的價值理論 Adam Smith 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他是第一位 去區別商品的使用價值(value in use)和交換價值(value in exchange)的人, 前者指的是滿足人們慾望的能力,後者指的是一個人為了獲取一單位的商 品,願意放棄其他物品和服務的數量。 價值理論是奠基在生產成本上。 價值理論裡的所得分配法則,就是事物的價值乃是取決於生產過程中所 投入(inputs)的成本。

3.勞動理論 Adam Smith 與其後的Ricardo和Max所提出的勞動理論中,共同的 觀點就是:價值是由一個物品所體現的勞動數量來決定。 對於馬克思而言,其他要素(factor)的報酬(利潤、紅利、租金、利息) 是所謂的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而此價值超越了勞動價值。因此馬 克思的價值理論是一種由社會中階級關係所分配而成的理論,勞動價值 留給工人階級成為工資,其餘的剩餘價值則歸給了統治階級。 古典價值理論 18-19世紀關於價值議題的重要基礎是「自然價值」(natural value)的 概念,這是一種由生產與成本條件所決定的價格。而另一個相關的概念 是「絕對價值」(absolute value)或「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的概念 是指附屬於一物品的價值評量,獨立於任何買賣交易,也與時間地點無 關。 但是上述的古典價值理論被後來19世紀的許多經濟學家大肆抨擊,原 因是,John Ruskin & Carlyle都認為:商品的價值是決定於市場過程,並 可用貨幣單位來表示,這樣的觀點違背了內在價值的原則,因為他們認

為,藝術品的價值會與製造物品的工人加以連結,工人的努力不僅取悅 了自己,也將這些好處賦予給使用此物品的人。 所以, John Ruskin 價值是透過具有創造力的生產過程來賦予。 █文化商品與服務的經濟評價 1.私有文化商品的個人消費 2.公共文化商品的集體消費 █文化價值 ◆文化價值必須具有某些特定的特徵,例如: 1.美學價值(aesthetic value); 2.精神價值(spiritual value) ; 3.社會價值(social value) ; 4.歷史價值(history value) ; 5.象徵價值(symbolic value) ; 6.真實價值(authenticity value) ◆文化價值評估的特定方法(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使用的評估法) 1.關係圖(mapping) ; 2.深描(thick description); 3.態度分析(attitudinal analysis) ; 4.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 5.專家評價(expert appraisal)

█文化資本與永續性 文化資本的三種類型: 1.實質資本(physical capital):指實體物品的存量,例如廠房、機器、 建築等 2.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把人們的技術與經驗以具體方式展現 3.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只大自然所提供可再生(renewable)與不可 再生(non-renewable)資源的存量 文化資本造成文化價值及經濟價值,普通經濟資產只提供了經濟價值。 我們將文化資本定義為一種資產,它除了擁有經濟價值外,還內涵並 貯藏或提供了文化價值。如同其他種類的一本一樣,必須分別其存量 (stocks)與流量(flowa)。 文化資本的存量是指在某一時刻該資本以適當單位所衡量的存在數量, 隨著時間逝去,資本存量會產生一種服務流量,它不適被消費掉就是被用 於生產其他的商品與服務。

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

在《日常生活的實踐》(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一書中,法國的文化理論家Michel de Certeau探討了一般消費者超越被支配的文化生產的「操作方式」,他認為消費者總是從日常生活中透過無數方式在他人的產業上盜獵(poaching),從而創造了自己。 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明確的指出生活中一再重複的行為、一再遊歷的旅程、以及我們久住的空間。每日日常生活呈現出生活中常態與非常態間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具有若干可以解釋的意義,若從這些可以解釋的意義來說,把日常生活當作是一種價值與特性來看,也就是「日常性(everydayness)」。 日常性的日常生活其特別之處,就在於它沒有特別之處,是一種總是被忽略的、不顯眼的、不突出的生活模式與情境。如果說「日常生活」是我們最熟悉、最能夠認得的事物,那麼,當世界被一種「陌生(unfamiliar)」所干擾與破壞、對於「新穎的震撼(shock of the new)」動搖了日常生活的核心,我們對於日常生活的熟悉度與認知感也會有所改變與衝擊。因此,日常生活變成為各種動態過程(dynamic process)的運作背景,像是從陌生到熟悉、不習慣到習慣、衝突到融合、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活模式等等(Ben Highmore,2002)。

Harry Harootunian(2000) Harry Harootunian堅持以跨文化描述日常生活,從日常生活提供的一種細微且 複雜的解釋文本,說明「現代性」如何以不同的地理環境進行自我闡述。 在這個思維下,現代性是資本主義驚人成就所造成的全球(global)局勢,然而, 日常生活也變成現代性的文經驗(culture experience),日常生活也成為文化生存與 重生的角力場,也是在對現代性的範圍下,對特定傳統進行重新配置,並藉由將 現代化的全球普遍性,以及地區(regional)和歷史(historical)文化的連續性,非連 續 性這二者連結在一起,這在日常生活對於現代性的跨文化研究來說,Harry Harootunian認為是一種特別適當的論述觀點。

Lefebvre, Henri(1974/1991) 專書導讀 Lefebvre討論日常生活觀點時,「節慶la féte(the festival)」是他持續用來參考 的一個主要觀點。節慶在日常生活中有兩種意義,一是大眾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也是每日生活(daily life)被重置(reconfigure)的時刻,但是事物的不同秩序,被 展現於日常生活本身之中,「只有累積在日常生活的力量,藉著日常生活而爆 發出來,節慶才與日常生活有所不同(Lefebvre(1947)1991a:202))」。另一種意 義,就是每日生活甚麼都是,但是就是不是「日常」。 Lefebvre同時也提出異化(alienation)與去異化(de-alienation)的觀點,強調應賦 予日常生活轉變的創造力(讓日常生活變成一個藝術品)(Lefebvre 1984:204),並 且認清在中心組織起來的社會已經走向式微。(因為資本主義現代性的特徵是一 種矛盾,因為它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增強了同質性(過普遍的商品化,使大家的工 作與目標被標準化),但是在同一時間裡,社會差異也正不斷擴大與加深(階級、 種族、性別等階層制度的深化)。 專書導讀 1.Lefebvre, Henri(1974/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Basil Blackwell. 2.Foucault, Michel(1986), “Of other space,” Diacritics, 16(1)(spring):22-27. 3.John Storey(1999),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Arnold. 4.Certeau, Michel. De(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文化消費理論

文化消費的信度考驗 1.消費動機 2.影響來源 3.商品訊息

時間地圖 時間地理學理論

理論緣起 瑞典地理學家托斯登·海格斯川所提出的概念,強調人類活動空間中 的時間因素。他認為人類受到許多結構因素的影響使其在地表空間的生 活範圍出現限制。主要限制有三: 1.權力限制:在管理者的要求下,限制個人僅可訪問某些地方或領域。 2.能力限制:限制個人的自然生活供給,例如食物、飲水和睡眠。 3.結合限制:限制個人與他人合作執行任務。

時間地理學的主要觀念與架構 時間地理學的基本目標是發展一個社會行為(或活動)模式,此模式是將行為( 或 活動)模擬在時間、空間和地方之中,並給予一個彈性,此彈性是複雜的生活軌 跡和不斷改變的地方兩者之間的調適(時間一空間流動)。 時間地理學具有下列的觀念: 1.constraints觀念 時間地理學,係以時間和空間兩層面為架構來分析人類活動的時一空行為。 在 時間地理學中,強調每自一個人都有目標(Goals),為完成目標,人們必定設立 計 畫(Projects),此計畫是指在一限制環境中,某時、某地所必須進行之一連串活 動。 人們為了完成計劃,則必須克服環境的限制,時間地理學將這些限制分為 (a)能力限制:在人生理限制下,藉助某種交通工具,可移動的範圍。 (b)結合限制:人與其他人或物結合,以達生產、消費和社會諸活動之目的, 為達此目的必定有停留與聚集之場所。 (c)管理限制(John R.Short,1991)。

2.時空動態圖 3.生活軌跡(Path) 時間地理學強調限制的觀念,並以時一空圖來表達此一觀念。所謂時一空圖 是 時間地理學的主要觀念與架構 2.時空動態圖 時間地理學強調限制的觀念,並以時一空圖來表達此一觀念。所謂時一空圖 是 以動態地圖來表示個體在時一空中移動的路徑,基本上,時一空圖是三度向量的 動態地圖,即二維向量空間加上時間軸所組成。基本上,時一空圖是藉由人們的 移動路徑(Path)、停留地點(Station)和活動束(Activity bundle)三者來說明人們 在 時間與空間的預算下所展現的空間行為(John R.Short,1991)。 3.生活軌跡(Path) 所謂生活軌跡,乃是時間地理學者為了將日常活動中時間與空間結合起來而 提 出的觀念。此一觀念認為每一個人在連續不斷的行動和事件中,會塑造每一個人 之存在的時間與空間屬性,因而每一個人的歷史可以概念化為在時、空中連續不 斷的生活軌跡。此一概念不但可用於人,也可以應用於城市中的任一場所及人造 物(陳坤宏,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