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領導能力與溝通
一、領導 領導 Leadership 人際關係的程序 影響他人支自動行為 有助於達成群體目標 - 非誰莫屬? 上司? 屬下? - 領導力定義 - 非誰莫屬? 上司? 屬下? - 領導力定義 「實踐職務上的必要手段」 「跨越自己的裁量,影響&帶領人並共同 完成必要之任務」 人際關係的程序 影響他人支自動行為 有助於達成群體目標
二、領導的基本條件 1. 機能與效果 2. 必要條件 3. 領導能力的根本 4. 領導與危機處理 5. 信賴 6. 問題解決能力 1. 機能與效果 2. 必要條件 3. 領導能力的根本 4. 領導與危機處理 5. 信賴 6. 問題解決能力 7. 開發能力 8. 培育部下能力 9. 人際關係 10. 改革能力
三、領導之相關研究 特質理論 行為理論 權變理論 新魅力領導理論
3-1.特質理論(1930~1950) 特質: 外貌 性格 (自尊、支配、權威) 能力 (智力、創造力、性向) 現代: 性格 (自尊、支配、權威) 能力 (智力、創造力、性向) 現代: Robert Katz: 有效管理者應應具備概念化能力、人際關係、專業技術能力 Gary Yukl: 應含創造力、組織能力、說服力、交際、圓融、知識
3-2. 行為理論(1940~1960) 俄亥俄州立大學: 行為向度 主動結構 & 體恤 2. 密西根大學: 生產導向 & 員工導向 3. 管理方格(Blake&Mouton):5個領導風格 鄉村型俱樂部、團隊型領導、組織人型領導、赤貧型領導、權威型領導
3-3. 權變理論(Fiedler 1967) 主張: 團體的績效取決於領導風格與有利 程度 互動下的產品 情境有利程度的變項: 領導效能: 領導者與部屬的關係 任務結構的程度 (高或低) 領導者的職權 (強或弱) 領導效能: 任務導向效能:在最有利或最不利的情境 關係導向效能:稍有利或稍不利的情境
3-4. 新魅力領導理論(1970年代) House&Adiyta 特徵 領導者成功領導組織成員完成艱鉅任務 特定的領導者如何激發部署與贏得信任 感情取向的領導型+認知取向行為 重視部屬的自尊感、動機與情緒
4-1. 溝通: 溝通的意義 將資訊與意思傳遞與他人的程序Beach,1970 溝通程序模式(Berlo,1960) 溝通來源 變碼 信息 通路 解碼 6. 溝通接受者
溝通的程序 溝通的完整架構 傳遞訊息 管道 溝通意思 變碼 解碼 接受者 來源 溝通效果 回 饋
4-1-1.溝通內容訊息 事實或意見 記錄 數字 預測 技術性資料 溝通者之態度及外在表現的訊息 態度 情緒 信任 懷疑 贊成 反對
4-1-2. 變碼及解碼 將溝通內容以某種方式或符號作表現 例 : 文字 語言 圖畫 符號 面對面溝通: 語言表現 35%+肢體語言 4-1-2. 變碼及解碼 將溝通內容以某種方式或符號作表現 例 : 文字 語言 圖畫 符號 面對面溝通: 語言表現 35%+肢體語言 衣著 用具 地點=傳遞意思 依接受者之解釋
4-1-3. 溝通管道 語言之表達 訴諸於文字 相片 媒體
4-2. 外在環境的影響 干擾因素: 噪音 外界的影響 電話 通路發生錯誤 時間的壓力 身分地位不對稱
4-3. 溝通程序中接受者的影響作用 解碼過程:各自構想 溝通無效 興趣問題:選擇性知覺 態度問題:先入為主 信任問題:信任程度左右成效 解碼過程:各自構想 溝通無效 興趣問題:選擇性知覺 態度問題:先入為主 信任問題:信任程度左右成效 ★ 刻板印象(Walter Lippman 1921) 月暈效果
4-4.組織內部之溝通型態 1.正式溝通 下向 上向 水平 外向 2.非正式溝通 依組織成員動機和知覺知需求 可跨部門 單位 階層 下向 上向 水平 外向 2.非正式溝通 依組織成員動機和知覺知需求 可跨部門 單位 階層 ★ 口頭不留證據&負責 傳言 閒聊
4-5. 組織的非語言溝通 環境 人際距離 姿勢 動作 臉部表情 聲調
4-6. 溝通風格 侵略型 果斷型 非果斷型 操控型 智慧型
4-7.改善溝通技巧 面對面說話 傾聽 書寫 非語言溝通
5. 談判與達成協議 談判目標與類型 談判障礙 有效能的談判過程
5-1.談判目標與類型 定義: 雙方已彼此同意的比率已交換商品 或服務 類型: 1.分配型:雙方在固定大餅中爭奪較 大比例 2.整合型:雙贏局面
5-2. 談判障礙 先入為主:受過去交手經驗所影響 固定大餅的迷思 非理性情緒 檯面下的理由 談判者的人格因素
5-3. 有效能的談判過程 準備及規劃:確認議題 設定談判的基本原則:篩選議題 澄清與辯護:不憑個人之感受 協商與問題解決:合作與尋求 結束並執行:文字化與簽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