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6.1 控制测量概述 §6.2 导线测量 §6.3 交会定点 §6.4 高程控制测量 §6.5 GPS控制测量简介
§6.1 控制测量概述 控制测量—为建立测量控制网而进行的测量 工作 。用较高精度测定控制点的 相对位 置(平面位置与高程)的工作。 控制点—具有准确可靠坐标(X,Y,H) 的基准点。 控制网— 由控制点按一定规律构成的几何 图形。 作用:①可控制全局;②为减少误差积累;
控制测量的原则: 1、分级布网、逐级控制; (由高级到低级) 2、要有足够的精度; 3、要有足够的密度; 4、要有统一的规格。 内容:平面控制、高程控制。
一、平面控制测量 确定控制点平面位置的工作。 常规方法:三角测量、导线测量 平面控制网: 国家平面控制网 城市平面控制网 小地区平面控制网
200Km 200Km 国家控制网—— 一等三角锁
国家控制网—二等连续网
城市平面控制网: 二、三、四等网。 一、二级小三角网、小三边网。 一、二、三级导线网。 图根控制网(导线网、交会定点)。 城市导线网
小地区范围:面积在15km²以内。 为大比例尺测图和工程建设而建立的 平面控制网。 一般采用小三角网或相应等级的 导线网。 包括:首级控制网、图根控制网
二、高程控制测量 布设原则:由高级到低、从整体到局部。 国家高程控制网:一、二、三、四等。 城市高程控制网:二、三、四等。 小地区高程控制网:三、四等及图根水准。 各级高程控制网均采用水准测量、 高山地区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
国家高程控制网 返回
§6.2 导线测量 一、导线测量概述 1.导线 ——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连接成直线而构成的折线称为导线。(图) §6.2 导线测量 一、导线测量概述 1.导线 ——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连接成直线而构成的折线称为导线。(图) 2.导线点,导线边——构成导线的各点称导线点,折线边称为导线边。 3.导线测量——测定各转角,各边,根据起算数据和一定的几何关系推出各点的坐标。 4.导线类型——按使用仪器和量边工具不同分为:钢尺量距导线,视距导线,(罗盘导线,视差导线),电磁波测距导线 5.导线布设形式——是根据测区的情况和精度要求而定。(见下页图)
二、导线的布设形式与等级 1、导线的布设形式: 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支导线。 附合导线 闭合导线 支导线 3 C B 1 2 D A 2 1 4 5
2、各级导线技术要求 (1)钢尺量距各级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附合导线长度 (km) 平均边长 (m) 测角 中误差 ˝ 测回数 (1)钢尺量距各级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附合导线长度 (km) 平均边长 (m) 测角 中误差 ˝ 测回数 角度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 闭合差 DJ6 DJ2 一级 2.5 250 5 4 2 1/10000 二级 1.8 180 8 3 1 1/7000 三级 1.2 120 12 1/5000 图根 ≤1.0M ≤1.5 测图最大视距 20 ┄ 1/2000 注:表中n为测站数,M为测图比例尺的分母
(2)城市导线及图根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1:2千 ±60 ±30 图根 1:6千 ±15 120 1.5 ±24 ±12 三级 1:1万 200 2.4 ±16 ±8 二级 1:1.4万 300 3.6 ±10 ±5 一级 全长相对中误差 测距中误差(mm) 平均边长(m) 附合导线长度(km) 方向角闭合差(″) 测角中误差(″) 等级
三、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1、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1)选点要求: ⑴相邻点间通视良好,地势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 (1)选点要求: ⑴相邻点间通视良好,地势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 ⑵点位应选在土质坚硬外,便于保存和安置仪器; ⑶视野开阔,便于施测碎部; ⑷导线各边的长度应大致相等不能大于0.7倍, 平均边长见表所示,全长也有要求; ⑸导线应有足够的密度,分布较均匀,便于控 制整个地区。
(2)建立标志 混凝土桩(永久性) 木桩(临时性)
点之记
2.导线边长测量 光电测距(测距仪、全站仪)、钢尺量距 当导线跨越河流或其它障碍时, 可采用作辅助点间接求距离法。 时 E F G H P b 改正内角,再计算FG边的边长:
3.导线转折角测量 一般采用J6经纬仪测回法测量,两个以上方向 组成的角也可用方向法。 导线转折角有左角和右角之分。 当与高级控制点连测时,需进行连接测量。 N 2 A 1 3 B 4 5
三、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计算步骤: (1) 计算角度闭合差fβ并进行调整; (2) 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3) 计算各边的坐标增量 X、 Y: (4) 计算纵、横坐标增量闭合差 fX、fY 和导线 全长闭合差 fD 及相对误差 K,并进行增量 闭合差调整: (5) 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Xi,Yi。
1.坐标计算公式: (1) 坐标正算(由α、D,求 X、Y) 已知A( ), , 求B点坐标 。 O y x A B
(2) 坐标反算(由X、Y,求α、D, ) 已知A( )、B( ) 求 。 注:计算出的 αAB ,应根据ΔX 、 ΔY的正负, O y x A B 求 。 注:计算出的 αAB ,应根据ΔX 、 ΔY的正负, 判断其所在的象限。
2、附合导线的计算 方位角 和终止边的方位角 为已知。外业观测资料为导线边距离和各转折角。 如图,A、B、C、D是已知点,起始边的 A D 4 2 3 1 C A B 如图,A、B、C、D是已知点,起始边的 方位角 和终止边的方位角 为已知。外业观测资料为导线边距离和各转折角。
(1)计算角度闭合差: D 4 2 3 1 C A B +) 如图:以右转折角为例 计算 。 一般公式: 同理:以左角计算
即: 检核: (各级导线的限差见规范) (2)闭合差分配(计算角度改正数) : 式中:n —包括连接角在内的导线转折角数
(3)计算改正后的角度β改: 计算检核条件: (4)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α: (用改正后的β改) 计算出的 , 否则,需重算。
(5)计算坐标增量ΔX、ΔY: (6)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
由于fx ;fy存在,使导线 不闭合在C点上而是闭合 在C′点,其产生差值C C′ 长度称为导线全长闭合差 几何意义如图所示。 导线全长闭合差 fD值与导线总长∑D的比值K称为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7)分配闭合差 : 检核条件: (8)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 检核条件:
(9)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值: 依次计算各导线点坐标,最后推算出的终 点C的坐标,应和C点已知坐标相同。
例: 线边距离和各转折角见图中标注。 如图,A、B、C、D是已知点,外业观测资料为导 C 1 D 4 2 3 B A 前进方向 125.36m 98.76m 114.63m 116.44m 156.25m 前进方向 如图,A、B、C、D是已知点,外业观测资料为导 线边距离和各转折角见图中标注。
点号 观测角 (右角) °´" 改 正 数 ˝ 改正角 A 1 B 2 3 4 C D 辅助计算 坐标 方位角 α 距离 m 增量计算值 改正后增量 坐标值 Δx Δy x y 236 44 28 205 36 48 -13 205 36 35 1536.86 837.54 +0.04 -107.31 -0.02 -64.81 211 07 53 125.36 -107.27 -64.83 290 40 54 -12 290 40 42 1429.59 772.71 +0.03 -17.92 100 27 11 98.71 -0.02 +97.12 -17.89 +97.10 202 47 08 -13 202 46 55 1411.70 869.81 +0.04 +30.88 -0.02 +141.29 77 40 16 114.63 +30.92 +141.27 167 21 56 -13 167 21 43 1442.62 1011.08 90 18 33 116.44 +0.03 -0.63 -0.02 +116.44 -0.60 +116.42 1442.02 1127.50 175 31 25 -13 175 31 12 94 47 21 156.25 +0.05 -13.05 -0.03 +155.70 -13.00 +155.67 214 09 33 -13 214 09 20 1429.02 1283.17 60 38 01 1256 07 44 -77 1256 06 25 641.44 -108.03 +445.74 -107.84 +445.63
3.闭合导线的计算 闭合导线的计算步骤与附合导线基本相同,需要强调以下两点: (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 n边形闭合导线内角和的理论值应为:
(2)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 根据闭合导线本身的特点: 理论上 实际上 北 4 78.16m 129.34m 3 1 80.18m
闭 合 导 线 坐 标 计 算 表 观测角 (右角) °´" 改 正 数 ˝ 改正角 °´" 坐标 方位角 α 距离 D m 增量计算值 改正后增量 坐标值 点号 点号 Δx m Δy m Δx m Δy m x m y m 500.00 500.00 1 1 -0.02 -61.10 +0.02 +85.66 -61.12 +85.68 125 30 00 105.22 438.88 585.68 2 107 48 30 +13 107 48 43 2 -0.02 +47.90 +0.02 +64.30 80.18 +47.88 +64.32 53 18 43 3 73 00 20 +12 73 00 32 486.76 650.00 3 -0.03 +76.61 +0.02 -104.21 306 19 15 129.34 +76.58 -104.19 4 89 33 50 +12 89 34 02 563.34 545.81 4 215 53 17 78.16 -0.02 -63.32 +0.01 -45.82 -63.34 -45.81 1 89 36 30 +13 89 36 43 500.00 500.00 1 125 30 00 2 2 359 59 10 +50 360 00 00 392.90 +0.09 -0.07 0.00 0.00 辅助计算
四、查找导线测量错误的方法 1、个别测角错误的检查 基本方法:通过导线计算来发现测角错误点。 闭合导线 附合导线 2″ C´ B´ 1″ 2 2´ 2 3 3´ 4 5´ 5 B(1) C(6) C´ B´ 1″ 2 3 A D 1 1´ 4´ 4
2、个别边错误的检查 例: — 导线全长闭合差f D的坐标方位角 凡坐标方位角与 或 相接近的导线边, 是可能发生量边错误的边。 2 3 1 4 1´ 4´ 5´ 5 例: — 导线全长闭合差f D的坐标方位角 凡坐标方位角与 或 相接近的导线边, 是可能发生量边错误的边。
五、城市图根导线测量的特点 及注意事项 图根控制点— 直接用于测绘地形图的控制点。 图根控制测量— 测定图根点平面位置和高 程的工作。 由于城市街区道路较多,所以图根控制 宜采用导线测量,在高级控制点基础上 进一步加密。
图根支导线测量时,用DJ6经纬仪对左、右 折角各测一测回,并应满足 , 边长往返丈量,K≤1/3000. 图根支导线平均边长及边数 折角各测一测回,并应满足 , 边长往返丈量,K≤1/3000. 图根支导线平均边长及边数 测图比例尺 平均边长/m 导线边数 1:500 100 2 1:1000 150 1:2000 250 1:5000 350 4
坐标法布设图根点。其中测角的方向较差不应 超过30″,边长应遵循下表规定。 利用电磁波测距仪和电子全站仪,采用极 坐标法布设图根点。其中测角的方向较差不应 超过30″,边长应遵循下表规定。 电磁波测距仪极坐标法边长 比例尺 边长/m 1:500 300 1:1000 500 1:2000 700 1:5000 1000 返回
§6.3 交会定点 分为测角交会和距离交会两类。 C B A P B A α β Da Db P 距离交会 α β B P α γ 侧方交会 §6.3 交会定点 分为测角交会和距离交会两类。 C B A P B A α β Da Db P 距离交会 α β B P α γ 侧方交会 后方交会 前方交会 B A A
一、前方交会 B A P 1.基本公式(余切公式) 当A、B、P逆时针编号时: α β
b a c 前方交会的计算 已知点: A (XA,YA), B (XB,YB) 待定点: P (需计算其坐标) 观测数据:, ( =180 - -) A B P b 计算各边方位角 : a c 98 46
计算各边长度 : A B P b a 计算待定点坐标: c 98
前方交会直接计算待定点坐标的公式: A B P 余切公式: 正切公式: 98 48
当A、B、P顺时针编号时:
二、后方交会 A B C α γ β 1.基本公式(仿权公式) C B A α γ β 式中:
注意事项: 1)α、β、γ必须分别与A、B、C的按上图所示关系对应,这三个角可按方向观测法获得,其总和应等于360°。 4)P点不能位于或接近三个已知点的外接圆(危险圆)上,否则P点坐标为不定解或计算精度低。
840.134 1001.542 844.422 1620.616 659.191 1282.629 76.2651 8.2414
三 、距离交会 1.基本公式 1)计算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 Da Db P 距离交会 2)计算A、B间的水平距离: A B
3)利用余弦定理计算∠A: 4)求AP边的坐标方位角: 5)P点的坐标为:
§6.4 高程控制测量 一、 三、四等水准测量 小地区的高程控制测量一般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 §6.4 高程控制测量 小地区的高程控制测量一般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 一、 三、四等水准测量 用于国家高程控制网加密、建立小地区首级高程控制。 布设形式: 符合水准路线、结点网的形式; 闭合水准路线形式;水准支线。
三、四等水准及图根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前后视距差m 等级 水准仪 型号 m DS1 100 1.0 1.5 三 3 6 0.3 DS3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累积差m 等级 水准仪 型号 m DS1 100 1.0 1.5 三 3 6 0.3 DS3 75 2.0 3.0 四 DS3 100 5 10 0.2 5.0 3.0 图根 DS10 ≤100 线路长度 观测次数 等级 水准仪 型号 每千米高差中误差mm 平地mm 水准尺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成 环线 k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往返各一次 山地mm DS1 因瓦 往一次 ≤50 三 6 DS3 双面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四 DS3 双面 ≤16 往返各一次 10 往一次 往返各一次 图根 DS10 单面 ≤5 往一次 20 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绕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n为测站数。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记录方法 1)一测站观测程序 ①后视黑面,读取下、上、中丝读数,记入(1)(2)(3)中; ②前视黑面,读取下、上、中丝读数,记入(4)(5)(6)中; 黑面尺 红面尺
测站计算和检核 ③前视红面,读取中丝读数,记入(7); ④后视红面,读取中丝读数,记入(8)。 ①视距计算 前、后视距差: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 过3m,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5m。 前、后视距累积差: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5m,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10m。
②同一水准尺红、黑面中丝读数的检核 同一水准尺红、黑面中丝读数之差,应等于该尺红、黑面的常数差K(4687或4787), 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2mm,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3mm。 ③计算黑面、红面的高差 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3mm,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5mm。 ④计算平均高差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双面尺法) 水准尺读数 ( m) 方向及尺号 平均高差 (m) 备注 点号 黑面 红面 后 前 K为尺常数: 后-前 下丝 下丝 后尺 前尺 水准尺读数 ( m) 测站编号 方向及尺号 平均高差 (m) 上丝 上丝 备注 点号 K+黑-红 后视距 前视距 黑面 红面 视距差d(m) Σd(m) (1) (4) 后 (3) (8) (14) 前 (2) (5) (6) (7) (13) K为尺常数: K1=4787K2=4687 (9) (10) 后-前 (15) (16) (17) (18) (11) (12) 后距、前距=(下丝-上丝) ×100 要求视距≤100m 1536 1030 后1 1242 6030 -1 BM.1-TP.1 0947 0442 前2 0736 5422 +1 1 58.9 58.8 后-前 +0.506 +0.608 -2 +0.507 +0.1 +0.1 1954 1276 后2 1664 6350 +1 TP.1-TP.2 5773 前后视距差=后距-前距 要求≤±3m 1373 0694 前1 0985 -1 累积差=本站(11)+前站(12) 要求≤±10m 2 +0.679 +0.577 +2 +0.678 58.1 58.3 后-前 -0.2 -0.1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双面尺法) 水准尺读数 ( m) 方向及尺号 平均高差 (m) 备注 点号 黑面 红面 后 前 K为尺常数: 后-前 下丝 下丝 后尺 前尺 水准尺读数 ( m) 测站编号 方向及尺号 平均高差 (m) 上丝 上丝 备注 点号 K+黑-红 后视距 前视距 黑面 红面 视距差d(m) Σd(m) (1) (4) 后 (3) (8) (14) 前 (2) (5) (6) (7) (13) K+黑-红≤±3.0mm K为尺常数: K1=4787K2=4687 (9) (10) 后-前 (15) (16) (17) (18) (11) (12) 1536 1030 后1 1242 6030 -1 BM.1-TP.1 0947 0442 前2 0736 5422 +1 1 58.9 58.8 后-前 +0.506 +0.608 -2 +0.507 +0.1 +0.1 高差=后视-前视 1954 1276 后2 1664 6350 +1 TP.1-TP.2 5773 高差中数= [(15)+(16) ±0.1]/2 1373 0694 前1 0985 -1 黑红面高差之差 要求≤±5mm (15)-[(16)±0.1] 2 +0.679 +0.577 +2 +0.678 58.1 58.3 后-前 -0.2 -0.1
二、三角高程测量 三角高程测量原理 A、B两点间的高差: 若用测距仪测得斜距: Dtanα v B hAB i HB A D HA 大地水准面 α D HA hAB HB Dtanα v i 三角高程测量原理 A、B两点间的高差: 若用测距仪测得斜距:
三、公式中使用注意问题 1 、注意α正负号 2 、两差改正 当两点距离大于300米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及大气折光对高差的影响,所以加两差改正。
三角高程测量的观测与计算 测距仪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返回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四等、五等)、经纬仪三角高程; 可布设三角高程网或高程导线,也可布置为闭合或附合的高程路线。 测距仪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 测回数 三丝法 中丝法 指标较差 ˝ 竖直角较差 ˝ 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 附合或环型闭合差mm 四等 五等 图根 DJ2 DJ6 1 3 2 ≤7 ≤400D ≤10 返回
第六章 小结 基本内容: 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 控制点;控制测量;控制网; 导线测量; 交会测量; 三、四等水准测量; 三角高程测量;
重点掌握的内容: 导线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的基本形式) 外业:选点(布设导线)、建立标志、测角 (连接角)、量边; 内业:导线计算。 三、四等水准测量:外业、内业; 三角高程测量:测竖直角、量距、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