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決 策 理 論 第一節 決策理論的淵源及涵義 一、決策分析的淵源 第四章 決 策 理 論 第一節 決策理論的淵源及涵義 一、決策分析的淵源 要研究或分析一國的外交政策,就一定要先瞭解該國制訂政策的整個過程。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社會科學家們開始對「決策」(Decision Making, D. M.)的過程及影響該過程的各類因素產生興趣。
二、「決策」的涵義 政治學大師伊士頓(David Easton)認為:政治生活是一組互動行為的概念,所有政治活動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而這個系統的運作主要包括下列的變項與程序:
(一)環境。 (二)輸入(inputs): l.需求(demands)。 (四)輸出(outputs)。 (五)回饋(feedback)。 2.支持(supports)。 (四)輸出(outputs)。 (五)回饋(feedback)。
根據上述的政治系統模式,顯然的,「決策」是屬於政治系統中的輸出項。任何人類在從事每一項行為時,都會涉及到「決策」,而政治上的決策和一般性的決策最基本的差異,就在於政治決策是指「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從驚爆十三天中說明美國總統決策之形成。陳十點的產生就牽涉到價值分配選舉議題之操弄亦是好例子,烏克蘭總統大選亦屬。
三、決策的種類 根據學者考普林(Coplin)教授的研究,決策的過程依其性質可分為:
(general foreign decisions)。 (二)行政性的決策(administrative (一)全盤的外交政策的決策 (general foreign decisions)。 (二)行政性的決策(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三)危機決策(crisis decisions): 如美國一九六二年的古巴飛彈 危機(Cuban Miss i1e Crisis) 決策。
第二節 決策理論的背景分析 一、學者陳漢文的觀點: (一)國外背景。 (二)國內背景:它大致包括 下列幾方面:
l.官僚政治體制。 2.政黨。 3.特殊利益團體。 4.一般民眾。
二、學者陶意志(Karl W. Deutsch)的觀點 : (三)個人背景。 簡化為共有五個層級的梯式模型。五個層次由上而下分別是: 個人背景:豬羅灣事件、慕尼黑會議對甘迺迪的影響
(一)社會與經濟菁英。 (二)政治與政府菁英。 (三)大眾傳播媒體。 (四)地方輿論領袖網。 (五)實際參與投票的選民。
第三節 體系與決策研究 一、體系概念的涵義 l.所有系統必須要維持平衡以求生存。 2.為達上述目的,所有系統必須發揮它 的功能。 第三節 體系與決策研究 一、體系概念的涵義 l.所有系統必須要維持平衡以求生存。 2.為達上述目的,所有系統必須發揮它 的功能。 3.功能由不同的成員來承當和發揮。
二、社會(即政治體系) 適應的各類方式 基本上,「決策」可以說是政治體系在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時,為適應或配合改變而做的一些調整。在外交政策方面,各個社會適應的方式有下列四種:
(一)慣性反應。 (二)謹慎反應。 (三)活潑的反應。 (四)驚動的反應。
三、外交政策因應環境 變化所產生的反應 (一)默認式反應。 (二)強硬式反應。 (三)促進式反應。 (四)保護式反應。
第四節 決策的模式 學者艾里遜(Graham T. Allison)從決策目標、決策人員、政策抉擇及政策評估各方面,來分析美國外交政策的決策過程。
他以一九六二年古巴飛彈危機為背景,提出三種模式:理性模式(Rational Model)、組織模式(Organization Model)、官僚議價模式(Bureaucratic bargaining Model)。
一、古典理性模式 (Rational Model) 它是以一些假設為存在的前提的: 1.決策者要始終處於一種自覺的、有 意識的過程中。 意識的過程中。 2.能夠達到決策者手中的情報、信息 必須充分,及時、準確。
3.決策者的目標或動機應當明確。 4.決策者必須瞭解和清楚一切可以 達到既定目標的方案與辦法,並 且有條件對它們作從容不迫的比 較和篩選。
二、古典理性決策模式的四個執行 階段:這種古典的決策模式基 本上包括四個理想階段:
l.界定情勢。 2.選取目標。 3.尋求達成目標的所有可能的辦法。 4.決定最後採用的辦法。
(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 二、「有限理性」的決策模式 (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 「有限理性」決策模式的概念:西蒙認為「有限理性」決策模式的程序是:決策者按照順序對可供選擇方案逐一檢查,直到找到一個符合他最低限度要求的方案,也就是足以使他「滿意」的方案為止。
換言之,「有限理性」決策模式是以「滿意的」(satisfying)行為原則代替「最大化」或「最佳化」原則,所以此一決策模式又稱為「滿意」決策模式。
(small-incremental changes) 三、「小幅累積改變」決策模式 (small-incremental changes) (一)「小幅累積改變」決策模式的概念: 此一決策模式是由政治學者林布隆(Charles E. Lindblom)所提出的,
他否定了理性在決策過程中的作用,而特別強調經驗的重要性,這是一種相當保守的決策觀。此一決策模式又稱為「漸進模式」。
四、組織決策模式 (Organization Model) 1.此種模式認為外交決策的過程是根據決 策機構或組織的「標準作業程序」 策機構或組織的「標準作業程序」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SOP)來執行,亦即決策的過程是由組 織分明的機構所控制。
2.決策過程有一套既定規則可循。 就短期而言,「標準作業程序」 可以解決立即的緊迫問題;就長 期而言,「標準作業程序」可以 發展成為一套完備的程序。
3.該決策機構需要充分的資訊,以 確保決策無誤。而且,決策的最 後目標是在於完成使命。
(Bureaucratic bargaining Model) 五、官僚議價模式 (Bureaucratic bargaining Model) l.此決策模式也是由學者艾里遜所提出, 他認為外交政策是一種官僚體系「討價 還價」(bargaining)的結果。
2.由於官僚組織內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 值觀,以及帶來不同的資源到行政決 定的領域,再加上參與者各有其手 段,以期達到對自己有利的目標,所 以決策是不可能理性的,而是充滿妥 協的,往往是反映短期可接受的解決 方案。
個人行為偏離理性模型的因素 認知發生失誤或選擇性接收外界資訊 情感偏見 認知偏差
林信義將代表我國出席 APEC 。 法國暴動延續17天後有擴大趨勢,已波及比利時與希臘。近八千輛車輛遭焚燬,縱火破壞的商店、學校以及運動中心等大型建物與日俱增。 暴動意味著法國潛藏的種族歧視,但只對了一半。真正的背景,牽涉「公民民族主義」這哲學議題——若嫌名稱太學院化,我們可用街頭的名詞﹕「施丹主義」,也就是一種既承認多元文化、又拒絕為任何少數族裔建立獨立身分的國家價值。
施丹主義﹕沒有獨立身分的多元 法國是首個以公民社會劃分國民成分的歐洲國家之一。法國大革命以來,民族大熔爐變成法國立國理念﹔「法國民族主義」並不是「法蘭西族群主義」,而是「自由、平等、博愛」的公民民族主義。土生土長的移民子女成年後就是法國公民,不像2000年以前德國的「終身移民」。
這是「共同同化原則」﹕當移民/後裔成為公民,他們的族裔理論上「不說,就不再存在」,他們不會因種族議題被歧視或獲優惠。美國實行「平權主義」(affirmative action),是法國人看不起美國的原因之一,因這邏輯上反映少數族裔並未成為「真正的美國人」,即所謂「正面歧視」。
法國球星施丹的例子特別發人深省。他是法籍阿爾及利亞裔人,在法國奪得98年世界盃後成為國家英雄。但他並非以「法籍阿人」的身分長大,只是身為「另一種法國人」。阿爾及利亞位於法國對岸,就像台灣位於福建對岸﹔一度被宣布為法國正式領土而非殖民地,就像阿拉斯加之於美國。假如阿拉斯加獨立,留在美國本土的阿拉斯加人,也不會自覺身為「美籍阿人」。
「施丹主義」容易在不知不覺間成為「歸化精英主義」﹕出人頭地的少數族裔都不再參加原族裔向上爬遊戲,而是通過參與傳統法蘭西遊戲而獲成功。施丹主義固迎來眾多新移民,令法國成為歐洲第一穆斯林大國,但少數族裔權益卻失去原有的關注,因「族裔」根本是有違法國傳統的概念。可惜種族歧視總是客觀的存在,結果移民貧民區瀰漫濃烈反建制的次文化,比單單的正面/負面歧視,都成為更大隱患。
當法國缺乏公民認同以外的族群政策,政策又相對忽視社會接納程度,「施丹主義」並未協助少數族裔改善生計,反易讓包括少數族裔和白人在內的一切經濟失意人得到發難的藉口,認為自己是多元「包裝」下的受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