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瑞穗证券讲座 演讲者 高级研究员 大久保 清和 第1回 《日本泡沫经济和银行动态》 2006年5月22日 瑞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演讲者 高级研究员 大久保 清和 瑞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经营调查室
学习本讲义有关内容 泡沫经济的定义 日本泡沫经济的发生时期和规模(不动产、股价的上涨幅度) 泡沫经济产生的两大要素和两个增幅·加速要因 归纳日本金融自由化特征及其给银行收益带来的影响 长期的金融缓和政策及其背景、资产价格动向 残留于银行经营战略上的选择和实际选择的内容 对于不动产的融资倾斜及其背景 泡沫经济时期的相关不动产税制特征 银行持股的增大和股份帐外利润的BIS自有资本比率规制上的操作 泡沫经济的终结及其诱因 企业倒闭情况的推移 银行坏账余额变化和坏账处理损失的规模 大银行抛售持有股票的实际状况和持股构造的变化 自有资本的两大风险资产(坏账和持有股份)比率的变化 总括泡沫经济的处理成本(银行和企业法人) 1
名目GDP和商业地价指数及东证综合股价指数(TOPIX)的变化 何谓泡沫经济? 名目GDP和商业地价指数及东证综合股价指数(TOPIX)的变化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FY1975 FY1977 FY1979 FY1981 FY1983 FY1985 FY1987 FY1989 FY1991 FY1993 FY1995 FY1997 FY1999 FY2001 FY2003 名目GDP 6大都市-商业地价指数 TOPIX 1975年末 = 1.00 泡沫 经济 (资料来源)依据内阁府「计算国民经济相关统计」、财团法人 日本不动产研究所、东京证券交易所资料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本讲义中「泡沫经济」的定义 ⇒名目GDP增长率等很大程度背离了经济基本原则,引发了不动产和股票价格上涨的经济现象 日本八十年代后期(1985年到1990年)的增长率 ⇒名目GDP: 37.4% ⇒6大城市(东京市区·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的商业地价指数:3.1倍 ⇒东京证券综合股价指数(TOPIX):1.6倍(1983年到1988年:2.8倍) 2
发生泡沫经济的原因(从银行的举动着眼) 在八十年代里,这两个倾向的持续是导致 银行往不动产相关融资倾斜的直接性原因 不动产相关税制 发生泡沫经济的两大要素和两个增幅·加速要因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银行的传统性业务收益日益下降 经过长期的金融(对内需扩大和日元升值萧条采取相应措施) 在八十年代里,这两个倾向的持续是导致 银行往不动产相关融资倾斜的直接性原因 不动产相关税制 的缺陷 银行持股过多 特别是不动产相关税制的缺陷和 银行持股过多(充分利用所含利益的高杠杆经营) 扩大和加速了泡沫经济的形成 3
日本金融自由化特征 金融自由化 ---3个主要领域的发展 企业融资的自由化 =>八十年代快速发展 存款利率自由化 企业融资的自由化 =>八十年代快速发展 主要动向==1979.4:松下电器发行完全无担保可转换公司债 →1981.12:大荣发行附带新股承销权的公司债→1984.4:居住者欧元债发行自由化 → 1985.1:TDK 发行完全无担保普通公司债→ 1987.2:无担保公司债和无担保可转换公司债的发行标准缓和以及评级制度的导入→ 1987.6:私募债市场自由化→ 1987.11:开始设立国内CP市场→1993.9:5年公司债、浮动利率债发行解禁→ 1996.1:撤销大藏省「发债标准」(1987年以后,数次缓和发债标准) 存款利率自由化 =>八十年代后期大致结束 主要动向== 1984.5:日美间日元美元委员会工作部门会议中关于我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开放的报告书上提及了以2-3年为期限大宗存款利率的自由化 → 1985.3: MMC(市场利率连动型存款)开始销售 (最低寄存单位5,000万日元,存入期限1个月-6个月)→ 1985.10:导入自由利率的大宗存款(最低存入单位为10亿日元,存入期限3个月-2年)→ : 1989.6小额MMC销售(最低存入单位300万日元、存入期6个月、1年) =>这些自由利率型存款根据经过数次存入单位的减少和存入期的多样化来实施: 1989年10月 → 大额定期:最低存入单位1,000万日元,存入期1个月~2年,MMC:撤销、1990年4月:小额MMC 最低存入单位100万日元、存入期限3个月~2年 =>定期利率存款的自由化结束 →1992.6:流动性存款市场利率连动型产品「储蓄存款」开始销售 业务管制自由化 =>由于1993 年金融改革相关法的施行,逐渐的部分实现了银行和证券的混业经营 主要动向==1983.2:公共债开始在银行窗口抛售 →1983.2:大藏省 大幅度的缓解了金融机关的分店规定 → 1984.6:开始抛售银行公债→ 1991.6:金融制度调查会银行、证券的相互渗入的金融制度改革汇总最终报告 → 1992.6:相关金融制度改革相关法成立(于93年4月施行:部分实现通过子公司的银行、证券的相互渗入)→1996.11:桥本首相 发表了促进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的相互加入等的普及整个金融领域的规定缓和政策「日本版金融大爆炸构想」 →1998.3:相关金融控股公司2法实施、金融控股公司解禁 → 1998.12:金融系统改革法成立 → 1999.10:银行、金融信托、证券间子公司的相互渗入的完全自由化 日本金融自由化从整体来说就是按照企业融资自由化=>存款利率自由化=>业务管制自由化的顺序进行。业务管制自由化与其他领域的自由化相比以更缓慢的步调进行 4
对大企业的贷款和对中小企业及个人贷款的变化 (以全国银行为基准) 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对大企业的贷款已达到极点 对大企业的贷款和对中小企业及个人贷款的变化 (以全国银行为基准) 50 100 150 200 250 FY1970 FY1972 FY1974 FY1976 FY1978 FY1980 FY1982 FY1984 FY1986 FY1988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对大企业(左轴) 中小企业和个人(左轴) 对大企业的构成比(右轴) (兆日元) (%) (资料来源) 依据「日本银行统计」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金融自由化就是从企业融资时的各种各样的制约中解放出来 =>八十年代,有关企业「发行公司债」自由化先于其他领域发展的结果,大企业能够以直接金融的手段来融资 =>1980年中后期,对大企业的贷款余额已达到了极点,总贷款所占比率急速下降 5
(资料来源)依据全国银行协会「全国银行财务诸表分析」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自由利率存款筹措比率急速上升 自由利率存款和管制利率存款的余额变化 (以全国银行为基准) (注)统计对象为存款和可转让性存款。其中,大额定期存款、MMC、小额MMC、可转让性存款、非居住者日元存款及外币存款作为「自由利率存款」 (资料来源)依据全国银行协会「全国银行财务诸表分析」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存款利率自由化急速发展 => 1984年、日美货币委员会发表了有关日本金融资本市场开放的报告书。承诺在2~3年内实现大额存款利率的自由化。1986年到1990年,自由利率存款的筹措比率持续急速上升 6
(资料来源)依据「日本银行统计」及全国银行协会「全国银行财务诸表分析」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利率自由化的发展---银行收益能力降低 修正业务纯利基准ROA和资金毛利差额的变化 (以全国银行为基准) 0.30 0.35 0.40 0.45 0.50 0.55 0.60 0.65 0.70 0.75 0.80 FY1982 FY1984 FY1986 FY1988 FY1990 FY1992 FY1994 FY1996 FY1998 FY2000 FY2002 FY2004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2.20 修正业务纯利润ROA(左轴) 资金毛利润(右轴) (%) (注)修正业务纯利是指从业务纯利中扣除债券5核算账尾、普通坏账准备金转入额、信托账户的坏账处理损失后的纯利。1988年以前的数值是推算值。总资产是把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的平均值假设成平均余额。资金毛利差额是国内业务部门的资金回利和存款债券等回利的差。 (资料来源)依据「日本银行统计」及全国银行协会「全国银行财务诸表分析」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八十年代发展的金融自由化使得银行的收益能力降低 ⇒ 对大企业的直接金融的转移 (=加大了降低贷款利率的压力)、由于自由利率存款筹措比率的上升 (=存款成本的上升)、出现了不规则的年度差异现象八十年代银行的收益能力出现恶化倾向 7
与金融自由化近乎于同时发生的长期金融缓和 长短期主要利率和资产价格的变化(八十年代的金融缓和期)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98003 198103 198203 198303 198403 198503 198603 198703 198803 198903 翌日活期贷款利率(有担保) 法定利率 长期最低贷款利率 10年国债平均收益率 (%) 1.0 2.0 3.0 4.0 5.0 6.0 FY1979 FY1980 FY1981 FY1982 FY1983 FY1984 FY1985 FY1986 FY1987 FY1988 6大都市-商业地价指数 TOPIX 1975年末 = 1.00 利率的低落使资产持有成本低落。特别是从1987年到1988年 这一时期,国内景气过热时,为避免日元升值的 金融缓解对资产价格的上升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资料来源)依据「日本银行统计」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八十年代是金融自由化的时代,同时也是金融缓和(利率低落)的时代 =>1980年8月从9.0%降到8.25%的法定利率,在这之后曾9度降低利率(最后下降是1987年2月的3.0%→2.5%)。1989年5月实施提升(→3.25%)为止,持续了不到9年的长期金融得以缓解 8
①以不动产担保为背景,偏向不动产业和非银行的贷款以及 收益能力持续降低过程中银行的选择 追求多样化利益(复合型银行路线) 经营资源集中于缩小规模后的擅长领域(利基市场/Niche market 的确立) 倾向于有价证券投资(通过对债券和股票的投资,弥补陷入对大企业的贷款) 转移到新市场贷款(对中坚中小企业的贷款和不动产相关贷款等) 上述选项的组合 迅速的接受了金融自由化洗礼的长期信用银行和都市银行当初描绘的经营战略是「银行路线」=>业务管制自由化迟迟没有进展(例如:银行及证券公司双方通过子公司方式可互相进军各自的业务领域金融制度改革于1993年逐渐得到实现=>环球银行路线受挫。未收获之前,泡沫经济已经崩溃 据事后评价,1985年以后银行选择的方针是 ①以不动产担保为背景,偏向不动产业和非银行的贷款以及 ②持股的大幅增加 9
(资料来源)依据「日本银行统计」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银行选择的道路 其1---倾斜于不动产相关融资 对制造业、3种管制对象行业、非制造业的贷款构成比率的变化(以全国银行为基准) 80年代,管制的3种行业和制造业 的贷款构成比率大致倒转过来了 (资料来源)依据「日本银行统计」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银行选择之一就是大幅度重组贷款组合行业的行业分类构成 =>具体内容为对不动产、非银行、建设(管制的3种行业)等不动产相关融资的急剧的贷款转移。80年代,面向管制的3种行业的贷款构成比率从16%上升为29%,另一方面、面向制造业的构成比率从30%急速下降至15%(1980年末和1989年末的比较) 10
转让收益(特别是短期)高税率不动产税制的特征 导致地价上升的局面下,最大限度地延迟土地抛售 促成泡沫经济形成的税制缺陷 泡沫经济期不动产相关税制的特征 对于土地转让利润的高征税(1988年开始对超短期持有加大征收税金) 例: 个人( 1988年~1990年: 非居住用,只是一般的转让案例 短期持有(5年以下 ) :40% 长期持有(超过5年) :20% (转让费在4,000万日元以内) +转让费的1/2作为综合税金(超过4,000万日元的分) 法人(1988年~1990年):一般的法人税率 (88年:42%、89年:40%、90年:37.5%) 超短期持有(2年以下 ) :+30%的追加税率 短期持有(2年以上5年以下 ) :+20%的追加税率 长期持有(超过5年) :一般法人税率 持有税率的低下(相当于地价上涨,税金标准额的上升空间很小) 对持有低税率 转让收益(特别是短期)高税率不动产税制的特征 固定资产税实效税率变化图 导致地价上升的局面下,最大限度地延迟土地抛售 (%) 0.50 0.40 0.30 商业地(全国) 住宅地(全国) 近一步抑制土地的供给, 使得泡沫经济后半期的 土地价格进一步上涨 0.20 0.10 0.00 FY1975 FY1977 FY1979 FY1981 FY1983 FY1985 FY1987 FY1989 FY1991 FY1993 FY1995 (资料来源) 自治省「固定资产税价格等概要调剂书」、经济企划厅(现 内阁府) 「国民经济计算年报书」 11
(资料来源)依据「日经公社债信息」、东洋经济新报社「金融商务」、「全国银行财务诸表分析」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银行选择的道路其2 --- 持股的急增 与持股的购买价格以及帐外资产收益的总资产・自有资本的对比(以全日本银行为基准)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FY1982 FY1983 FY1984 FY1985 FY1986 FY1987 FY1988 FY1989 FY1990 FY1991 FY1992 FY1993 FY1994 FY1995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股票帐外资产收益(左轴) 股票购买原价(左轴) 股票购买原价占总资产比率(右軸) 股票购买实价占总资产比率(右轴) (兆日元) (%)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FY1982 FY1983 FY1984 FY1985 FY1986 FY1987 FY1988 FY1989 FY1990 FY1991 FY1992 FY1993 FY1994 FY1995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股票帐外资产收益(左轴) 自有资本(左轴) 帐外资产占总资产比率(右轴) (%) (兆日元) 股份里帐外资产收益 达到自有资本的2~4倍 就构成了风险缓冲, 并支撑 不动产的相关融资的倾斜 (注) 股份对象是「有市场的股份」 (资料来源)依据「日经公社债信息」、东洋经济新报社「金融商务」、「全国银行财务诸表分析」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持股购买价格的总资产构成比率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一路飙升 ⇒BIS自有资本比率管制中的「持股帐外资产收益的45%等量额」为增补资本项目(Tier2 capital) →被股票市场水准所左右的银行资产可能增加额度结构的导入 12
(资料来源) 依据日本银行资料、「日经公债和社债信息」、「全国银行财务诸表分析」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1999年为止持股的帐外资产损益分歧点的上涨 持股的帐外资产损益分歧点和TOPIX的变化(以主要银行为基准) (注) ·「主要银行」是指瑞穗金融集团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三井住友金融集团、RESONA 集团、三井托拉斯金融集团、包括住友信托。关于这些经营合并以前的数值只是把个别银行的数值简单地相加。所指的股份是到99年为止的「有市场的股票(个体基准)」、2000年以后「归类为其他有价证券的股票(以统一结算为基准)」(以下与主要银行的资料相同) ·股份所有含价值分歧点=期末TOPIX×期末持股购买原价÷期末持股时价 (资料来源) 依据日本银行资料、「日经公债和社债信息」、「全国银行财务诸表分析」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股票抛盘和之后的收盘(抛盘交叉点)削弱了主力银行的实力 ⇒1990年为止为维持股票的行市平衡关系,大多使用了用于决算对策的「抛盘交叉点」、主要行的股份帐外资产收益的帐外资产损益分歧点到1999年后持续上升(=恶化) ⇒ 帐外资产损益分歧点的上升导致银行减弱对股票价格变动的抵抗力。(帐外资产亏损状态→Tier1capital减少) 13
泡沫经济崩溃的诱因是? 长短期主要利率和资产价格的变化(九十年代前期的银根紧缩期与其后的缓和期) 大藏省针对不动产业的融资总量管制实施时期 (把不动产贷款增长率控制在总贷款增长率之下) 在提高利率的同时缩小资金供给。 紧追领先下跌的股票价格使 不动产的价格开始真正下降。 (资料来源)依据「日本银行统计」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以1989年5月的公定利率为开端,股价开始上涨。 ⇒ 从1989年5月开始到1990年8月期间,日本银行已第5次实施上调公定利率(3.25%→6.0%)。由长期实施的金融缓和局面突然转换成急剧的金融紧缩局面 ⇒ 再加上利率的提高,大藏省于1990年4月到1991年12月间实施的「针对不动产的融资总量管制」,不动产的价格下跌倾向已很明显 14
(资料来源)依据「东京商工调研」数据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紧随于资产价格下滑的「倒闭企业」的剧增 倒闭企业数量及倒闭企业负债总额的变化 5 10 15 20 25 30 FY1975 FY1977 FY1979 FY1981 FY1983 FY1985 FY1987 FY1989 FY1991 FY1993 FY1995 FY1997 FY1999 FY2001 FY2003 -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倒闭企业负债总额(左轴) 企业倒闭数量(右轴) (兆日元) (件) 0.0 1.0 2.0 3.0 4.0 5.0 6.0 FY1975 FY1977 FY1979 FY1981 FY1983 FY1985 FY1987 FY1989 FY1991 FY1993 FY1995 FY1997 FY1999 FY2001 FY2003 倒闭企业负债总额/GDP (%) (资料来源)依据「东京商工调研」数据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从1991年开始,倒闭企业数量、倒闭企业负债总额同时剧增 ⇒ 不动产和股票等的资产价格下跌,不仅导致担保价值降低和股票帐外资产价值风险缓冲变弱,而且破坏银行收益和资本的坏账损失危险也在急速加大 15
(资料来源)依据「金融厅」的坏账的相关数据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1992年开始银行也开始公开坏账信息 公开坏账金额的变化(以全日本银行为基准:风险管理债权标准)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FY1992 FY1993 FY1994 FY1995 FT1996 FY1997 FY1998 FY1999 FY2000 FY2001 FY2002 FY2003 FY2004 1.0 2.0 3.0 4.0 6.0 7.0 8.0 9.0 破产公司债 滞纳债权 三个月以上的滞纳债权 贷款条件缓和债权 减免利率债权 坏账比率(右轴) (兆日元) (%) 公开标准变更 (第1次) 公开标准变更 (第2次) (资料来源)依据「金融厅」的坏账的相关数据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从1992年开始,虽不全面但银行已开始针对坏账信息进行公开 ⇒ 现行的「风险管理债」为基准在实现公开化是在1997年以后。坏账比率(所占坏账贷款余额比率)已达到6%左右,也印证了银行坏账问题的深刻性 ⇒ 但在1997年、1998年随着大型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败,也大大动摇了公开坏账数据的相关市场参与者的信任 16
1993年到2003年间坏账处理损失给银行收益带来巨大压力 坏账处理损失的变化 (以全日本银行为基准) 0.0 2.5 5.0 7.5 10.0 12.5 15.0 FY1992 FY1993 FY1994 FY1995 FT1996 FY1997 FY1998 FY1999 FY2000 FY2001 FY2002 FY2003 FY2004 0.5 1.0 1.5 2.0 3.0 直接偿还和大量推销 (左轴) 坏账交易额转入额(左轴) 处理坏账损失/修正业务纯利润(右轴) (兆日元) (倍) 超过1倍 =靠银行主业利润不能填补坏账处理损失的情况 (注) 修正业务纯利润是指从业务纯利润中扣除债券5核算账尾、普通坏账准备金转入额、信托计算的处理损失额计算出来的 (资料来源)依据「金融厅」的坏账相关数据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从1993年到2003年间,出现了修正业务纯利润不能填补坏账处理损失的情况 ⇒银行如果要给泡沫经济崩溃后难于处理的时期下一个定义的话,大概可以称为「1993年后的11年间」。此期间银行的本行业利润几乎与修正业务纯利润相当,或是处理损失额大幅度上升 17
(资料来源)依据银行有价证券报告书、短信附加说明资料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银行面临的另一个问题资产处理 持股抛售动态(以主要银行为基准) 1.7 1.0 2.6 3.1 5.3 6.5 4.3 2.0 8.4 13.8 20.2 24.6 26.5 2.7 11.8 3.7 24.4 20.1 16.3 7.4 9.7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FY1997 FY1998 FY1999 FY2000 FY2001 FY2002 FY2003 FY2004 持有股份年度网上销售额(左轴) 持有股份销售额累计(左轴) 1997~2004年销售累计额构成比(右轴) (兆日元) (%) 62% 75% 115% 148% 147% 153% 0.0 10.0 20.0 30.0 40.0 FY1998 FY1999 FY2000 FY2001 FY2002 FY2003 FY2004 40% 70% 100% 130% 160% 股票购买原价 (左轴) Tier1 资本 (左轴) 股票购买原价的Tier1资本比率 (右轴) (兆日元) (资料来源)依据银行有价证券报告书、短信附加说明资料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和坏账并列的持有股份为基础的抛售从1997年后开始正规化 ⇒从公布持股的抛售罚款额主要银行的案例来看,从1997年到2004年的8年间抛售了大约27兆日元的持股(购买原价为基准) ⇒ 持股购买原价与Tier1资本的比率,从1998年底的153%降低到2004年底的62% 18
主要银行的股份抛售导致持股构造的变化 持股构造变化(所有上市企业vs.主要银行) 所有上市企业基准 主要银行 (资料来源)依据东京证券交易所资料、东洋经济新报社「大股东数据」、各个银行的有价证券报告书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主要银行的股份抛售、带来了日本股票市场的「股份持有构造的变化」这一附带产物 ⇒ 企业法人和固定持有金融机构(互持股东)的持有比率下降,相反外国投资者的持股比率却明显升高 19
(资料来源) 依据「日经公社债信息」、东洋经济新报社「金融商务」、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数据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自有资本的相对两大风险资产比率在2003年后快速得到改善 自有资本的未担保公布坏账和持股VaR的比率变化(以全国银行为基准) 仅破产方债权和 延滞债权作为 可公布坏账 阶段 (注) ・从自有资本里扣除股票等的评价差额金。股票对象为1999年前有市场的股票、2000年后归类为其他有价证券 ・按归类为其他有价证券(或者是有市场)「股票」时价的最大损失额来(VaR:Value at Risk)来计算。根据这种推算,可靠水平达到了99%,按天数的历史波幅(观测期间为每年度1年时间),持有时间假定为1年。并且,股价变动假定为TOPIX全速连动(β=1.0)。 (资料来源) 依据「日经公社债信息」、东洋经济新报社「金融商务」、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数据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坏账和股票这两大风险资产的处理推进结果使自有资本的资产比率在2003年后得到大幅度改善 ⇒银行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可用自有资产进行公有资金的偿还以及分配到其他战略性商业活动中 20
银行和企业法人合力处理泡沫经济崩溃的成本大约有208兆日元 全部花费在1992年~2004年的13年间泡沫经济崩溃的处理上 1992年~2004年13年间的总括(泡沫经济处理成本) 全日本银行基准收支核算书(简略版) 企业法人的泡沫经济处理成本 修正业务纯利润累计额: 66兆5,000亿日元 债券销售盈亏等累计额: 6兆2,000亿日元 股票销售盈亏等累计额: 13兆7,000亿日元 收益累计额: 86兆4,000亿日元 坏账处理损失累计额: 96兆4,000亿日元 收支不足额: ▲10兆日元 公有资本投入额: 9兆6,000亿日元 自有资本减少额: 4,000亿日元 法人企业统计的 「特别损失-特别利润」累计额 111兆3,000亿日元 此期间的经常利润累计额为 374兆4,000亿日元 除去上述特别损失(净损失) 支付法人税等金额 企业法人全体的最终利润只 有70兆日元(年平均5.4兆日元) 只占累计销售余额的0.4% (注)共有资本投入额不包括次级债贷款和次级债投入部分 银行和企业法人合力处理泡沫经济崩溃的成本大约有208兆日元 全部花费在1992年~2004年的13年间泡沫经济崩溃的处理上 21
日本的泡沫经济的善后处理---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的失败及其教训(泡沫经济后的处理⇒避免延期、零星处理方式) 1. 金融自由化的推进方法(为了避免泡沫经济的发生) 若单纯先行推出让银行利润变低的利率自由化会有危险。应具备同时进入新的收益领域机会(=业务管制自由化) 。 2. 金融政策运作的重要性(为了避免泡沫经济的发生 以及 避免过快的逆转 ) 不发生过度的泡沫经济最重要。有必要充分认识长期金融缓和的危害。并且、发生过一次泡沫经济,基本上需要软着陆。急剧的金融紧缩所产生的副作用很大。 3. 银行信息公开能确保市场参加者对其的信任(为了顺利推进崩溃处理) 对于坏账银行不应进行零星信息公开。依据国际标准的早期公开极为重要。若对银行信息公开的信任产生动摇,则需很长时间才能回复到原状。 4. 避免问题的延后处理 (为了顺利推进泡沫经济崩溃的处理) 银行经营者和金融监督当局有必要共同避免问题的延后处理(=等待地价和股价的回复)。经营者不选择「问题的延后处理」,必须发挥监督当局的监测和股东的公司管理机能。 5. 安全措施和会计、税制的完善(为了顺利推进泡沫经济崩溃的处理) 为了处理金融机关的失败和保护存款人的安全应采取能丰富投入公有资金的制度(不能零星推出)。并且,为了顺利推进坏账的处理需提前完善会计制度和税制。 22
(资料来源)依据「日经金融年报」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参考资料)日本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金融自由化年表 年 金融自由化相关项目内容 1975年 ·政府为改善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的不景气现状颁发并施行了财政特例法。大量发行国债时代到来。 1976年 ·大藏省传达了现地交易相关的办理标准。正式允许现地交易。 1977年 ·开始发行5年贴现国债。 1978年 ·开始发行3年附息国债(征集投标方式)。 1979年 ·颁布了无担保国内公司债及可转债的适用标准,美国的希尔斯·罗巴克发行了日元本位制无担保公司债,松下电器产业也发行了无担保可转债。 ·金融机构开始发行可转让存款(自由利率)。 ·解除部分不规定用途贷款的禁令。 ·开始发行2年附息国债(征集投标方式)。 1980年 ·野村证券 、中期国债基金已上市。 ·日银也进入大型证券的短期市场。 ·实施新的外汇法、外国人也能自由购买股票。 1981年 ·解除可发行新股交易权的公司债(附认股权公司债)禁令。 1982年 ·颁布了日本企业所发行的无抵押外债的适用标准。 1983年 ·大藏省放宽了对金融机构设新店的管制。 ·都银等开始有窗口销售国债。 ·大藏省决定解除对日本企业发行欧元债的禁令(从84年4月开始解禁) 1984年 ·撤销外汇交易的「实需原则」。 ·日元・美元委员会发表了关于开发日本金融资本市场的报告书。 ①2~3年内实现巨额存款利息的自由化②认可外银单独的信托业务进出③设立构建欧元市场自由化的BA(银行交易票据)市场。 ·对银行国债交易(未满2年的债)实施解禁。 1985年 ·TDK、发行国内首个完全无抵押一般公司债。 ·都银等实行国债完全交易 。 ·开始短期无抵押交易。 ·巨额存款利息自由化(10亿日元以上)。 ·东证开始进行债期货交易。 1986年 ·开始发行短期国债(6个月)。 ·长期国债、初次征集。 ·开设东京境外市场。 1987年 ·解除邦银海外分店的海外CP交易禁令。 ·大证 、股票期货交易开始。 ·巨额存款的最低存入额降低到1亿日元。 ·解除了国内CP以及境外欧元CP的发行禁令。 1988年 ·废除○优(少额储蓄免税制度)原则。 ·转账存款和巨额存款的最低存入额从1亿日元降低到5000万日元。其中巨额存款更是降低到3000万日元(秋)。 ·东证 、大证、 开始进行股价指数期货交易。 1989年 ·银行的债期货经理业务开始。 ·大证 、东证 、开始进行股价指数选择交易。 ·巨额存款的最低存入金额降低到1000万日元。 年 金融自由化相关项目内容 1990年 ·撤销适应债标准的财务标准。 1991年 ·金融制度调查会听取了银行、证券相互渗入的金融制度改革的最终报告。 1992年 ·证券公司开始MMF(短期公有公司债投资信托)交易。 ·通过金融制度改革相关法。 ·开始市场利率连动型的流动性存款「储蓄存款」交易。 1993年 ·定期存款利率的完全自由化 ・公司债发行市场的改革(撤销公司债发行限制, 导入公司债管理制度。) ·开始施行金融制度改革法 (依据不同的业态类别分公司方式,对业态间的相互渗入有了阶段性的认识)。 ·大藏省解除了 5年公司债的 滑动利息还贷机制的禁令。 1994年 ·利率的完全自由化。 ·开始股票交易手续费自由化(超过10亿日元)。 1995年 ·大藏省解除了对归还期限不到2周的CP发行禁令。 ·行政改革委员会 和管制缓和委员会颁布了最终报告。加入了对控股公司的解禁以及证券行业的注册制度转移。 1996年 ·公司债发行的完全自由化(适合债标准的撤销)。 ·大藏省撤销了租赁、信用贷款公司CP筹措资金的使用限制。 ·大藏省撤销了公开征集增资管制以及短期外资的限额。 ·大藏省、通产省解除了租赁、信用贷款公司的资产担保证券(ABS)的发行禁令。 ·桥本首相发表了「日本式金融大改革构想」。 ·发表了针对证券交易审议会证券市场的活性化的论点归纳。提倡控股公司制度的导入、各种手续费的自由化、扩大投资信托的销售网等。 1997年 ·大藏省、发表了对行业类别分公司业务范围的重新看法。 ·东证 、大证 、开始个别股票期权交易。 ·金融制度调查会、证券交易审议会、保险审议会召开了各自的总会,来谅察金融系统改革的相关3个法案。 1998年 ·施行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2法、解除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禁令。 ·外汇业务自由化。 ·5,000万日元以上的股票买卖手续费自由化。 ·通过金融系统改革法。12月银行的投资信托窗口开始销售业务。 1999年 ·大藏省实施30年的国债招标。 ·股票交易手续费完全自由化。 ·银行信托证券间相互渗入的完全自由化。 ·银行内债发行的自由化。 2000年 ·解除银行、证券公司渗入到保险领域的禁令。 (资料来源)依据「日经金融年报」为基础,由瑞穗证券经营调查室整理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