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授:溫英幹 教授 國際經濟研究所 二年級 69442016 蘇建豐 The new Development Economics- Development and Geography Current Debate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Hugb Goodacre 指導教授:溫英幹 教授 國際經濟研究所 二年級 69442016 蘇建豐
報告流程 前言 經濟地理和發展經濟 Paul Krugman的新經濟地理 Jeffrey Sachs的地理轉向 Development, Geography and Institutions Development, 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 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 Legacy of Colonialism 結論
前言 地理轉向(geographical turn)的概念是在主流經濟學(mainstream economics)之下超過十年的一個方向。像Paul Krugman所提出的新經濟地理(new economic geography),還有其他有相同貢獻的代表學派,例如:Robert Barro、Paul David和Jeffrey Sachs。發展經濟學的領域提供特別適當研究的範圍,不僅僅因為發展經濟問題被經濟學家冠上地理學的經濟內容,而且由於理論傾向介於Krugman地理方面的精神和發展經濟的後華盛頓共識,所以學者們做了許多相同的分析研究。
前言 Krugman和Sachs的地理轉向概念檢驗主流經濟和經濟地理所評論之歷史背景。接下來,比較兩個對立的地理學精神也提供了機會去提出更廣泛的內部和相關學科的區域經濟問題。總結來說,以上主張促進當時介於學科平衡的區域經濟和穩定了解更多包含和有助益發展地理學的研究方法,而且集中政治經濟的基本問題和殖民主義的歷史遺產是有必要的。
Economic Geography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經濟地理學在廣泛的地理學研究領域中有特殊的特性,它有屬於它自己的傳統理論、方法和研究。這些傳統在有清楚拒絕的假設和相鄰經濟學科中盛行的方法原則之下發展。甚至,經濟地理文獻是由許多方式所構成的,其中有正統經濟內在的評論,這些評論致力於提供實證方向和多元的理論選擇。 先前,地理學家努力評價和合併空間經濟行為,尤其這些從German所發展的區位理論(location theory)研究方法所繼承下來。此精神提供了經濟地理學一個實證學科的觀點,使最後成熟的理論和方法與主流經濟學結合。
Economic Geography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舉例來說,在資源經濟的領域中,經濟地理學第一次達到學術界的立足點,就是在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時候,而OPEC為卡特組織也被主流經濟學分解成簡單的模型來當作教科範例。經濟地理學在有更多經驗的方向和對於石油或其他資源問題不同的研究方法上保持活躍。同時,運輸研究幾乎是藉由量的模型其容易處理的優點來分析,所以使得經濟地理學變得不吸引人;直到最近有人對於運輸和溝通感興趣。
Economic Geography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只要有精確的模型將經濟學派中現有的優勢提升,則會變成在經濟地理中一個少數的事務。次學派反而被一波波由Marxism所提出的理論和方法精神所掃蕩,例如:調節理論(regulation theory)、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制度轉向(institutional turn)。
Economic Geography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在1980年代發展經濟學面對大部分果斷且贊同的評論,一般稱為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而後華盛頓共識(post- Washington Consensus)則是將非正統的評論元素納入。發展經濟學在經濟歷史上面扮演了一個相對重要的角色。相對來說,經濟地理學的領域被理論和方法先佔據了,而不是政治。
Development Issues in Paul Krugman’s New Economic Geography Krugman的新經濟地理提供機會去建立一個研究方法為了解決主流可接受的發展問題,同時建立理論架構的一些觀點開啟了和傳統學派真正交流的可能性。他給了一些樂觀的觀點,藉由發起他的創始精神,此精神串聯以及回復了像Myrdal和Hirschman等等發展經濟學先驅的歷史研究方法。Krugman主張他們的眼光失敗於他們的理論在數學上沒有公式化,而極大化-極小化被視為主流經濟學的基礎。他要求的這些公式現在可以將技術進步納入在經濟方法中,他的理論再一次以數學公式化,擴大發展經濟學的領域。
Development Issues in Paul Krugman’s New Economic Geography 對於全部的數學模型,Krugman的基本原則是很簡單的。基本建構是兩個部門(製造-農業)核心-邊緣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經濟整合 ( Economic Integration ) 與經濟全球化 ( Economic Globalization ) 是目前產業經濟與區域經濟重要研究之議題。
Development Issues in Paul Krugman’s New Economic Geography 首先探討 Krugman ( 1991 ) 之規模報酬遞增及產業聚集模型,Krugman ( 1991 ) 首次將 Dixit and Stiglitz ( 1977 ) 之獨佔競爭模型,納入空間及貿易的觀念,探討廠商在區域之間移動及聚集之現象,此為著名之核心一邊陲模型。在此模型下,有一個原本的均衡條件存在,那就是兩個區域的製造分配對稱,所以在此兩個區域貿易的話,高運輸成本是不被允許的。運輸成本下降的話,則貿易會增加,而且兩個區域中的其中一個區域會在製造中取得優勢。則會引起更多廠商去有優勢的區域設廠以獲取生產的經濟規模,導致前向和後向聯繫(forward and backward linkages)
Development Issues in Paul Krugman’s New Economic Geography Krugman 提出,產生群聚的價格效應或製造業前向聯繫( forward linkage ),是指上下游產業聯結以降低運輸耗損與運輸成本。而產生群聚的市場規模效應或製造業後向聯繫( backward linkage ),則是指廠商聚集,促使各分工勞動力聚集,市場規模擴大,工資率上升,吸引非產業群聚區域勞動力移入,市場效果吸引更多廠商。最後,一個新的均衡出現,此區域會變成製造中獨占或是核心,減少邊緣的農業產出。
Development Issues in Paul Krugman’s New Economic Geography 這樣簡單的概念以前被認為去合併新古典主義是很棘手的;Krugman主張解決獨占性競爭模型建立的問題就是廠商必須能夠自由進出區域和規模報酬遞增,而且要求將表面上看起來不相容的自由競爭和獨占模型相容在一起。現在Krugman使用新的分析手法發展出經濟中規模報酬遞增循環(increasing returns revolution in economics)。
Development Issues in Paul Krugman’s New Economic Geography
Development Issues in Paul Krugman’s New Economic Geography 在這個觀點之下,Krugman模型的驅動力可以從融合其它當下的想法中看到,那些想法是深根在古典經濟學研究方法到國際經濟學之中,也就是勞動價格均衡或國際所得與財富鼓勵。Krugman模型有效地重新敘述這個過程-減少貿易成本、消除全球國家財富不均等問題。 Krugman回復到傳統新古典經濟學研究方法,更進一步藉由在Mexico國內經濟地理國際貿易的效果模型來表示。在此模型Krugman和他共同夥伴主張改變國家出口產業的區域到沿著美國邊緣的區域,不僅僅可以緩和在墨西哥城嚴重的負經濟成長問題,也可以在新的區域提供一些產業群聚的優勢。
Development Issues in Paul Krugman’s New Economic Geography 不過在主流經濟學的領域裡面,仍然太早而不能表示Krugman的首創精神是否能站穩他所謂的知識市場位置。他徹底分解廠商行為引來評論,他嘗試去用經濟類別來建立地理發展模型。他被原本展現一個低資料模型比率所反對,不過這個模型卻證明了他至今的成就:self-referential,但是這些成就沒有大量用在實際理論優勢,而是用在新的高技術條件。Krugman在政治上的標準點之一致性也有疑問;他認為從他的模型得到的政治結果是不成熟的。
Development Issues in Paul Krugman’s New Economic Geography 地理學家實際上承認Krugman的新經濟地理,更喜歡標榜為地理經濟學。對地理學家而言,空間是社會結構或是廣大社會敘述的一部分。舉例來說,從他們的觀點,全球化的分析不可以用Krugman的運輸成本減少的效果來解釋,必須用一個方法來得到支持,去解釋全球化的結果,此結果在社會經濟力量中,指出一個島極端財富是用貧窮、社會排斥和社會經濟力量侵蝕所點綴出來的。 這樣的結構被應用在發展經濟學的核心邊緣概念,建立在沒有推論的理論架構上面,不過從16世紀以來有描述國際殖民政策和貿易的歷史。由Jeffrey Sachs提出許多理論去考量其它形式與Krugman不同的地理轉向。
The Geographical Turn in the Development Economics of Jeffrey Sachs Krugman的”新經濟地理”引起許多經濟地理的評論,不過大部分都關心政治問題勝過理論。而Jeffrey Sachs的概念是最接近在經濟中的地理轉向,包含每人資本所得水準、經濟成長率、其它經濟和人口統計方面,這些與氣候區域、疾病學、邊界的距離有強烈相關,或許富有和貧窮國家最強的相關性是區域和每人資本所得。
The Geographical Turn in the Development Economics of Jeffrey Sachs Sachs最主要是注意非洲的情形。他和其他學者發現有六個因素會互相影響這些具有勞力以及殖民地角色國家的經濟發展。1、主要出口依賴 2、反國際政治制度 3、不好的經濟政策 4、人口增加 5、深厚的種族社會情勢 6、低落的社會資本水準。然而,這些大陸有非常不利的地理環境,有高的疾病負擔和農業生產力低的特徵,而且國家中大部分區域交通運輸都不方便。最後是用Smith的國富論來加以改良,他以Barro-type cross-country regressions統計方式來探討,此方式是加權2/3的非洲成長短缺,然後加權1/3的經濟政策與制度來探討經濟發展。
The Geographical Turn in the Development Economics of Jeffrey Sachs 這個方法被Sachs和其它學者應用到全世界每個區域。他們發現一個因素可以充分影響去壓過這些效果。那就是地理變數通常不能消滅自然資源的跡象,他們藉由實證來看財富衝擊導致不能交易物品有超額需求和同時用交易活動壓榨利潤來解釋。最後結論是海邊且溫帶區域的經濟顯著高於熱帶區域島嶼的經濟。溫帶大概有全世界8%的居民居住,23%的全世界人口,53%全世界GDP。
The Geographical Turn in the Development Economics of Jeffrey Sachs Landes(1998)認為西方有不可避免的地理和氣候優勢。另一個主要的概念是由McNeill、Curtin和Crosby所提出的,他們主張人類疾病是主要影響。由Diamond(1997)所延伸,他主張人口統計學受到內在的美國人和其他人接觸所導致的災難,歷史學家將此災難歸因於:戰爭和種族屠殺、奴隸、謀殺和強制驅離、改變美國人印地安社會、文化和隨著歐洲殖民主義的生存型態。 以上兩個概念導致富有國家和貧窮國家的經濟背離,Sachs雖然用簡單的地理因素表達出世界地理不均衡發展,但是沒有考量社會以及歷史背景,所以他的地理轉向在同時間也轉向社會理論了。
Development, Geography and Institutions Acemoglu懷疑Sachs的結論,他認為把制度因素的影響納入是不適合的,特別是那些和原本殖民主義不同的方面。 他發現17世紀到19世紀,監督、士兵、船員的死亡率被歐洲殖民力量所配置,而且和目前的國家GDP成強烈的負相關。他們結合一項發現,也就是不健全的環境和歐洲呈反向,導致殖民地大部分都是在剝削的情況下發展,造成目前世界上不均衡。不過Sachs也提出評論,他認為以地理原因來說沒有注定貧窮的國家,強調經濟政策的重要性。他認為與其改善非洲的制度,不如致力於對抗AIDS、結核病、瘧疾、其它疾病、地理隔離、低落的技術生產力和資源限制,這些使非洲貧窮。
Development, Geography and Institutions 後來他提出了效率經濟政策(efficient economic policies),鼓勵貧窮國家變為富有。最主要是促進開放貿易和保護私有財產權。 後來Rodrik和其它學者一般都支持Sachs的概念,不過他們在地理、制度之外又增加了一個變數,那就是國際貿易或整合(integration)。這一點實現了Krugman在地理領域的原始精神,也使得彼此對立的情況更進一步被一一探索。
Development, 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 Krugman和Sachs最主要對立的情況是Krugman對於政策問題採取保留態度與在Sachs地理著作中壓倒性政策優勢的問題。Sachs的政策優勢有時候處於隱含經濟下滑的範圍,他解釋在此時,經濟學家應該提起他們的注意在總體經濟政策和市場自由化的上面。他採用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approach來分析。這一點和Krugman用的方法類似。
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 Legacy of Colonialism Ohlin認為國際貿易是簡單的區位理論而且隨著國際水準上升。Krugman更進一步詳盡說明這個觀點,他主張國家邊界不能作為新的問題,而是要存在於區域和城市水準;於是他提到邊界是隨心隨欲的線。 後殖民時代普遍被經濟地理學家使用來討論性別差異、種族對立等社會類型。此結果用盡了經濟地理文獻中的殖民概念,就是強迫定出學派的界線,包括婦女問題、種族歧視、還有環境問題,儘管用最大的努力來考量全部,但是不可避免地會呈現出外來的理論特徵。
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 Legacy of Colonialism 用不切實際的方法分割勞力,在發展經濟學中非正統的評論似乎提供最直接適當的領域擴大新古典經濟學到國際水準。發展經濟學不論是”new”或者是”new neo”,都需要更多普遍迴響,不管內在學派的界限,這是歷史遺產和新古典學者的延續概念。
Conclusions 此篇展現出任何試圖去建構選擇或是基本的分析方法,去解決今天世界上經濟地理面臨到兩個主要的妨礙。一個就是在正統的地理轉向之下的未改造的市場基本主義。另一個就是表面上不能挽回經濟地理評價的合併。 Krugman試圖用新新古典線去重建發展問題;而Sachs不用個體經濟的理論,也不用特別的經濟理論,而是用平民式的干預,像Landes和Diamond。不過地理學家評論這些原始精神之後,分割Krugman的新經濟地理的實際位置(real place),雖然忽視了在同時間缺乏理論的Sachs概念,不過沒有轉移地理轉向在主流經濟學的注意,他也有效的解釋殖民主義造成目前全球不均衡的原因。這些都反映出政治經濟的基本問題和它的歷史遺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