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7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在第一篇我们介绍的贸易理论,都是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讨论贸易的原因、贸易的模式以及贸易利益及其分配的。而事实上,所有的国家都会对国际贸易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包括关税(Tariff)和非关税(Non-tariff Barriers)措施。由于这些限制措施和法规与一国的贸易或商业有关,因而通常被称为贸易或商业政策(Trade.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國際行銷學:建構全球行銷能力 (3/e) .張國雄 著.前程文化 出版 第 2 章 國際經濟與科技環境.
Advertisements

1 5 中華民國經貿環境 授課教師: ____________ 兩岸暨東協經貿商務(附:人才認證檢定 1000 題庫 )‧ CNEEA 主編 前程文化.
国际贸易实务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ade by Quhaiqun Zhangyaqiong.
第十一章 旅游、医疗及教育 服务贸易 宁学敏. 学习目标 掌握旅游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掌握医疗卫生服务贸易的主要对象和特点 掌握教育服务贸易的特性 了解旅游贸易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 了解入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其政策选择 了解中国医疗机构政策演变及发展现状 比较 GATS 中各国教育服务贸易开放程度.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经济全 球化 表现 载体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利抓住机遇,积极参与 趋利避害,防范风险, 勇敢地迎接挑战 实质 含义 生产全球化 弊 跨国公司 发达国家主导.
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
第四章 全球經營環境.
第四章 当代世界经济 战后世界经济的格局与演变 战后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当代世界经济的主体、客体及运行机制 当今世界经济的趋势性特点
4.1 重商主义 4.2 保护关税论 4.3 幼稚工业保护论 4.4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4.5 中心-外围论 4.6 保护贸易新理论
過去的對大陸經貿政策 經貿隔絕( ) 默許轉口貿易( ) 開放接觸( )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商学院国际贸易特色专业
第三章 信用与利率机制 (Credit and Interest Rate)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
人民币 汇率 Economy 升值 America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Cross-Strait Service Trade Agreement)對台灣產業 的影響 報告人:龔春生.
大 綱 壹、債務管理之重要性 貳、當前財政狀況 參、公債法及自治區債務相關規定 肆、債務管理策略.
第9章 區域經濟整合.
第七章 行政倫理與非政府倫理 7.1 企業倫理的機制意涵 7.2 行政倫理的意涵與原則 7.3 政府的行政倫理議題
世新大學全球產業分析碩士班OECD組織介紹
国 际 金 融.
~國際行銷管理~ CH 1 國際行銷緒論 1.
通 關 實 務 講師 : 陳柏生.
新准则框架与首次执行 企业会计准则 主讲人:陈清宇.
世新大學全球產業分析碩士班 FTA自由貿易協定
课堂总结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的复杂的曲折的。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外贸缩减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23课 △课标要求:
全球化趨勢與東亞區域經濟 整合的前景.
經濟學100 第一章 無所不在的經濟學.
第十章 戰後經濟、社會的變遷 第一節經濟的成長與挑戰
國際企業 : 環境與策略.
CHAPTER 17 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
跨境电商让小企业买卖全球 Cross-border Ecommerce Enables SMEs Trade Globally
世界貿易組織與進口救濟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專題演講 主講人: 黃智輝 博士 中華民國94年12月9日.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面对经济全球化 2.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第十一章 非关税壁垒措施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非关税壁垒的产生、主要种类,掌握非关税措施的作用与影响。
第五章 非关税壁垒.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 4
第一章 觀看世界的方式 第一節 區域的意義及其劃分 第二節 文化景觀與文化區 第三節 國家間的結盟 第四節 經濟發展下的世界.
第24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会议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2011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本专题的中心和基本内容 一个中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总的发展态势。
山东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国际贸易》重点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之三 教学PPT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国际贸易》 学位考试辅导 姚惠峰
视频资料 中国加入WTO的历程. 视频资料 中国加入WTO的历程 资料卡片 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于2001年11月11日晚在多哈签署中国入世议定书。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General Equilibrium & Economic Efficiency 全面均衡 與 經濟效率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檢視開放經濟體系下的均衡 瞭解國際收支的內容 瞭解國際金融制度的演變 知道匯率是如何決定的
INNOVATION FOR CHINA’s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为推动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而创新
The Analysis of Competitive Markets 競爭市場分析
東南亞國際貿易與金融 國際貿易與金融.
第一讲 多边贸易体制的产生与发展.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明白不完全競爭市場之不完美 瞭解管制的經驗理論 區別社會管制與經濟管制 瞭解自然獨占管制
Ch3企業經營環境 章首案例:愛情經濟學 3.1 企業經營環境 3.2 全球環境 3.3 經濟環境 3.4 政治與法律環境
第二讲 世贸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第一篇 全球化.
僑隆興股份有限公司 指導教授:馮 遠 耀 班級:嶺 東 進 企 四 B 組別:第 四 組 組員:03號 陳世恩(第六章)
微利時代之全球化 供應鏈與運籌因應作法 民國94年12月05日.
新經濟地理學的最新發展- 兼論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遠景 ( )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第三篇 跨國貿易與投資.
與專有關之重要國際公約與組織 17 第一節 TRIPS 第二節 巴黎公約 第三節 PCT 第四節 WTO 第五節 WIPO.
第十二章 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措施 第一节 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措施 第二节 出口信贷和出口信贷担保措施 第三节 商品倾销和外汇倾销方面措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同济大学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
WTO與兩岸經貿投資專題 -加入WTO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之三
非关税措施的分类与特点 数量管理措施 技术性贸易壁垒 环境贸易壁垒
各位同學, 台灣的經濟成長率與您的日常生活有何關聯?
平面的基本性质 江苏省泰州中学 数学组 姜莹. 平面的基本性质 江苏省泰州中学 数学组 姜莹.
中文四 王雯麗 外交四 徐政祺 斯語一 陳妤屏 國貿二 陳于安
第6章 國際貿易下的政治經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Ch.7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在第一篇我们介绍的贸易理论,都是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讨论贸易的原因、贸易的模式以及贸易利益及其分配的。而事实上,所有的国家都会对国际贸易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包括关税(Tariff)和非关税(Non-tariff Barriers)措施。由于这些限制措施和法规与一国的贸易或商业有关,因而通常被称为贸易或商业政策(Trade or Commercial Policies)。在这一篇中,我们将集中讨论关税和其他措施对贸易以及一国福利的影响。 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类贸易壁垒就是关税。在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关于贸易限制事实上存在两条普遍接受的原则,一是为保护目的而设置的贸易障碍应以关税为限,而不应有其它贸易壁垒;二是不应对不同出口供应采取歧视性商业政策,也就是说,对从不同国家进口的商品,应征收同样水平的关税率。但是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特别是在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期间,这两条原则同时被打破了。特别是在最近几十年以来,各种非关税壁垒大量涌现,各种优惠贸易协定不断订立,经济区域化和经济一体化两种趋势同时并存。因此,国际经济学关于贸易政策的分析,就不能象过去那样仅限于关税问题,而必须扩展到非关税措施以及国际贸易协定等方面。

关税 关税(Customs Duty, Tariff)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赋

关税的种类 按征收关税的目的,可以分为财政关税、保护关税、自由关税和社会关税 按课税对象可分为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 按差别待遇可分为进口附加税、差价税、普通关税和优惠关税 按征税方法可分为从量税、从价税、复合税和选择税 此外,作为关税征收依据的海关税则(Customs Tariff)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列明征收关税的商品和适用的关税率,如果一种商品适用一种税率,称为单式税则或一栏税则,如果同一种商品区别不同情况(数量或原产国家、地区)采用不同税率,则为复式税则或多栏税则。我国目前采用二栏税则,美国、加拿大等采用三栏税则,欧盟等国实行四栏税则。

关税的效应:局部均衡分析(1) A国按从价税率t对进口的X商品征收关税,则会产生如下影响: 价格效应(Price Effect)。征收进口关税后使国内消费者和生产者面对的价格由p上升到。 消费效应(Consumption Effect)。征收关税后由于价格上升,使得国内消费由减少到,消费量减少。 生产效应或保护效应(Production or Protective Efect)。征收关税后由于价格上升,使得国内生产由增加到,生产量增加。 进口效应或贸易效应(Import or Trade Effect)。国内消费减少和国内生产增加的结果,使得进口减少+,即由原来进口减少到现在只进口。 财政收入效应(Fiscal Revenue Effect)。由于对每一单位进口产品征收数额的关税,使关税收入增加。 再分配效应(Redistribution Effect)。征收关税后由于价格上升,使消费者每购买一个单位的商品多支出的货币,从而购买数量的商品时,多支出数量的货币。其中转移给生产者,这部分称为关税的补贴等值(Subsidy-Equivalent of the Tariff),另一部分则形成政府的关税收入。由此可见,关税的征收与国内消费税有相同的效果,只不过在关税情况下,把国内消费税情况下政府税收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了生产者,从而发生了收入由消费者向生产者的再分配。

关税的效应:局部均衡分析(2) 从福利的角度,即从消费者剩余(Consumer’s Surplus)和生产者剩余(Producer’s Surplus)的角度来分析,小国征收进口关税是会发生福利损失的,这种损失称为关税的社会成本(Social Costs of a Tariff)。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异。在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总剩余可以用需求曲线下方,价格线上方和价格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表示。 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异。生产者总剩余是用供给曲线上方,价格线下方和价格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表示的。 当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剩余减少而生产者剩余增加。

关税的效应:局部均衡分析(3) 由于征收关税使价格上升,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生产者剩余增加a,政府关税收入增加c,征收关税的净福利损失为(a+b+c+d)-(a+c)=b+d。也就是说,征收关税使消费者剩余的一部分(a+c)转移给生产者(a)和政府(c),但却发生了(b+d)的福利净损失,这就是小国征收关税的社会成本。 其中b称为关税保护的生产成本(Production Cost of Protection),它是由关税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而产生的。因为在资源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关税保护使国内进口替代部门的生产增加,必然是使国内其他部门的资源向该部门转移的结果,这种资源的再配置被认为是缺乏效率的,因为进口替代部门相对来讲是缺乏效率的。值得指出的是,如果资源没有充分就业,就不会发生这类保护的生产成本,相反会引起关税保护的就业效应(Employment Effects of the Tariff)。 另一部分d称为关税保护的消费成本(Consumption Cost of Protection),它是由关税导致国内消费品相对价格扭曲而产生的。

关税的效应:局部均衡分析(4) 关税保护的成本比我们上面分析的还要大。它还应该包括管理成本(Administration Costs)和资源移置成本(Resource Displacement Costs)。为了征收关税,一国必须设立一种特定的管理结构(如海关,边境巡逻等),从而必须承担相应的成本,这项成本必须从关税收入中扣除掉,因而政府的关税收入实际比矩形c所表示的收入要少。关税的征收也引起国内进口替代生产的增加,而在资源充分就业的条件下,这需要将其它部门的资源向受保护的部门转移,由于资源专用性的存在,这种资源的移置,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这就是资源移置成本。

关税的效应:局部均衡分析(5) 如果征收进口关税的是一个大国,则进口关税除产生上述影响以外,还会造成贸易条件效应(Terms of Trade Effect)。 大国征收关税时,由于减少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造成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对整个国家而言),导致大国贸易条件改善。 大国有可能征收一个正的最优关税(Optimun Tariff)以最大化大国的福利。在小国的情况下,征收关税会发生净损失,因而小国的最优关税率为0。

关税的效应:一般均衡分析 小国征收进口关税的一般均衡效应总结如下: 生产效应或保护效应(Production or Protective Effect)表现为征收关税后生产点由B点向点移动,国内进口替代商品X的生产增加,出口商品Y的生产减少,这种资源转移的效率损失由过点的虚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交(而非相切)表示,即X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高于X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相对价格,表明国内生产是无效率的。 消费效应(Consumption Effect)表现为征收关税后消费点由较高的无差异曲线II上的E点向较低的无差异曲线I上的点移动,可进口商品X的消费减少,消费损失表现为消费福利下降。 贸易效应(Volume of Trade Effect)由进口效应(Import Effect)和出口效应(Export Effect)共同构成。在图7—3(b)中,由于对X商品征收进口关税,使A国的提供曲线由征收关税前的G1位置向征收关税后的位置转动,使得A国X商品的进口和Y商品的出口同时减少。 财政收入效应(Fiscal Revenue Effect)可以通过比较以要素成本表示的国民产出价值与以关税后商品的国内价格表示的总量消费支出的差额来决定。事实上,征收关税以后,总量消费支出超过国民产品价值的部分就是关税收入。 进口关税的再一种效应是收入分配效应(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根据斯托尔珀(W.F.Stolper)和萨缪尔逊的研究,当某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时(例如由于征收进口关税使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生产该种商品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将上升。这一结论,通常被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简称S—S定理,它是H—O理论的第四个定理)。

关税保护的效果:有效保护率(1) 有效保护率(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简称ERP),是指关税对国内增加值(从而对国内就业)的保护程度。有效保护率是用征收进口关税后国内增加值的增加程度来度量的。如果某种商品征收关税前的国内增加值为V,征收关税后国内增加值为,则有效保护率为

关税保护的效果:有效保护率(2) 如果我们在关税结构上作出这样的安排,即随着加工程度的加深,进口关税率相应提高,这种阶梯形的关税结构(Cascading Tariff Structure)将有利于提高一国关税的保护效果。这种有效保护理论可以很好地用于解释关税结构中的关税升级现象。

非关税壁垒 除关税以外,理论上和现实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贸易限制措施,这些措施往往被统称为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简称NTBs),其中最重要的要算进口配额(Quotas)限制

进口配额 配额是对国际贸易的直接数量限制。 进口配额(Import Quota)是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进口的某些商品从数量或金额上所制定的限额。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额以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则不准进口,或者要征收较高的进口关税。 进口配额按限制的严格程度可分为绝对配额(Absolute Quota)和关税配额(Tariff Quota)两种形式。前者超过配额后一概禁止进口,后者则指在配额内的进口享受低关税或免税待遇,而超过配额的进口则征收高关税。 进口配额还可以按照实施方式不同,分为全球配额(Global Quota)、国别配额(Country Quota)和进口商配额(Importer Quota)三种形式。

进口配额的局部均衡效应 tQ即为配额的关税等值,Tarff Equivalent of a Quota

进口配额和等价的进口关税存在的差别 配额的租(Rents of a Quota) 除了政府收入这项差别以外,进口配额与等价的关税还有如下几点差别: 1.进口配额与等价的关税在影响上的等价性取决于国内外市场完全竞争的存在。如果不满足完全竞争的条件,进口配额与等价的关税的影响很不相同。例如,如果外国出口者不是在完全竞争市场经营的,当本国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时,外国出口商为了保持其出口市场份额,就会以降低价格的方式增加出口,而在进口配额的情况下,外国出口商不能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加对实施进口配额的国家的出口。由此可见,进口配额能比进口关税更严格地限制进口,从而能更有效地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 2.进口配额与等价的关税的另外一个区别是,进口配额对实施配额管制的国家的国内市场结构有重要的影响。进口配额能将潜在的垄断转化成现实的垄断,使得国内工业能完全消除国外产业的竞争。假定国内存在一个潜在的垄断产业,在关税的情况下,该产业不能将价格提高到高于世界价格加上关税的水平,否则,其销售量将下降到0。而在进口配额的情况下,由于进口量被限定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因而国内产业可以将其价格提高而不会面临销售额下降的威胁,从而使潜在的垄断转化为现实的垄断。 3.在关税的情况下,要想将进口量限制在一个愿望的水平上,就必须清楚地知道国内进口替代商品的供求弹性,而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在进口配额的情况下,则一定能将某种商品的进口限制在愿望的水平上(即配额的水平上)。

其它非关税壁垒与新保护主义 老保护主义(The Old Protectionism)的典型工具是关税和无差别的进口配额(全球配额) 最近20~30年来,各种新的保护主义(The New Protectionism)措施层出不穷,它们主要表现为各种花样翻新的非关税壁垒。这些非关税壁垒以其灵活性、有效性、隐蔽性和歧视性等特点,取代了传统的关税和无差别的配额措施,而成为新贸易保持主义的主要手段。 新保护主义措施迅速增长的原因在于: (1)GATT(或WTO)的成员国已经达成协议,不再使用歧视性的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措施,而使用新保护主义的措施,则不会有打破GATT(或WTO)规则之嫌。 (2)新保护主义措施在政治上更易于实施。传统的关税或配额措施的实施,需要通过立法过程或高度透明的行政程序,而新保护主义措施的实施,可以通过高度保密的协商过程来实现(如自愿出口限制,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s,简称VERs)。 (3)游说政府的一些利益集团发现,寻求不需要立法程序或透明的行政程序的新保护主义措施的保护,比起老保护主义措施来,更为便利。

1.自愿限制出口 自愿限制出口(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简称VER)是出口国家与进口国家达成的一项协议,在这项协议下,出口国“自愿”减少对进口国的出口。这项措施的另一个名称是有秩序的市场安排(Orderly Market Agreements)。自愿限制出口对出口国来说,是对进口国可能实施的关税或配额措施的一个替代选择。 由于VER对进口国来说象进口配额一样也是一种进口的数量限制,只不过在形式上是通过出口国“自愿”实施的,因而更具有隐蔽性。因此,在局部均衡的框架下,对于小国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与分析进口配额同样的方法,来分析VER对进口国的影响。我们发现,VER对进口国国内价格和产出的影响,与在进口配额情况下基本相同。 VER与进口配额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配额的租 ( )·Q归谁所有。

2.补贴 补贴(Subsidy)既可以应用于出口部门,也可以应用于进口部门。对于应用于出口部门的补贴而言,既可以是出口补贴(Export Subsidy)的形式(只对国内生产者产出的出口部分给予补贴),也可以是生产补贴(Production Subsidy)的形式(对国内生产者的全部产出给予补贴)。

出口补贴

生产补贴 生产补贴的结果使生产者的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到 位置,且在出口厂商的产量水平为q4时,单位产品的补贴额为P·ts,但政府的补贴支出增加为Pts·q4,国内价格也保持(在世界价格水平P上)不变。因内消费不变(仍为q2),但国内生产因补贴导致供给曲线右移而增加为q4,出口增加为(q4—q2)。很显然,在生产补贴的情况下,由于不发生价格扭曲,因而不发生消费扭曲,消费者剩余不发生变化。生产者剩余增加(a+b+c),政府补贴支出增加(a+b+c+d),生产补贴的福利净损失为d。由此可见,生产补贴比出口补贴优越。

对国内进口替代部门进行生产补贴

3.国际卡特尔 国际卡特尔(International Cartel)是指处在不同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一群企业达成协议,限制它们之间在市场、价格、销售条件等方面的竞争,从而形成一个该产品生产的垄断集团的情况。国际卡特尔通过限制产量和出口来控制国际商品价格,从而获得垄断利润。

4.倾销 倾销(Dumping)是一种国际价格歧视现象,它是指生产者在国外以低于国内价格的价格销售产品。倾销是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方式,即生产者通过在国内外市场以不同价格销售商品,使其总利润最大化。 通常我们可以将倾销分为三种类型: 偶然性倾销(Sporadic Dumping) 持续性倾销(Persistent Dumping) 掠夺性倾销(Predatory Dumping)

5.其他非关税措施 (1)技术、安全、健康及其他管制 (2)歧视性政府采购 (3)国家垄断贸易 (4)保证金要求 (5)限制性援助(Tied Aid) (6)边境税调整(Border-Tax Adjustment) (7)出口禁运(Embargo)

最优关税的决定

Ch.8贸易保护的依据 现实中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说明保护主义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理论上也有不少有影响的论据支持贸易保护主义。 这些理论观点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从一国整体利益出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贸易保护可以提高本国现在或未来的福利,如最优关税论、幼稚产业论、战略产业论等; 另一类则从收入再分析的角度出发,把贸易政策的制定看成是利益集团院外活动的结果,这类观点通常被称为保护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最优关税论 大国征收进口关税可以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这意味着,关税有可能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也就是说,实施贸易保护有可能获得比自由条件下更多的利益,这正是最优关税论(The Optimum Tariff)的核心思想

幼稚产业论 按照幼稚产业论的观点,处于婴儿期的国内产业是不可能与国外成熟的产业平等竞争的,因此,对国内幼稚产业实施关税保护,给它一定的时间让它成长,使其能够与国外产业平等竞争后,再取消保护,这对发展一国的生产力是极为重要的。由此可见,幼稚产业论的观点,指出了落后国家保护国内幼稚产业的必要性。 所谓幼稚产业(Infant Industry),是指处于创建期或成长阶段、尚未成熟的产业,这种产业具有潜在的优势,如果对其实行暂时性的保护,它便可以迅速成长起来而获得现实的优势,从而在取消保护的情况下也能与国外成熟的产业平等竞争

幼稚产业的判定标准 1.穆勒标准(Mill’s Test) 2.巴斯塔布尔标准(Bastable’s Test) 3.肯普标准(Kemp’s Test)

幼稚产业保护的实际困难 幼稚产业论的观点虽然在理论上有其正确性,但在实际执行中会有许多困难 第一,幼稚产业论显然只适用于资本市场不能发挥其适当功能的发展中国家,而不适用于资本市场功能完善的发达国家 第二,在现实中,当产业还没有充分发展时,很难准确判断哪一个产业符合幼稚产业的标准。例如,就穆勒标准而言,在产业没有充分发展时,如何确定产业的平均成本曲线的走势,是一个需要大量信息的工作,这在巴斯塔布尔标准下,困难还会增大,更不用说肯普标准了。而实践经验证明,如果一旦对某产业实施了保护措施,要想取消保护,就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既得利益者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政治决策过程,以维持该产业受保护的现状 第三,如果能够正确选择幼稚产业,则采用什么政策保护该幼稚产业,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从经济理论上看,生产补贴不改变商品相对价格,从而不会发生消费扭曲,保护的成本较低;关税保护则会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生产和消费两方面都发生扭曲,保护的成本较高。因此在理论上,生产补贴比关税保护更为优越。不仅如此,生产补贴需要政府支出,当政府财政受到赤字压力时,就容易作出取消保护的选择,使保护符合短暂性的要求;而在关税保护情况下,政府不仅不需要支出,而且还会取得关税收入,因而也就没有动力令其改变保护的现状,从而容易使保护持续下去。但在现实执行中,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普通比较紧张,因而都偏向于保护成本更高的关税保护,这样就容易造成保护的永久性和国内产业生存和发展对保护的依赖性。而且实践结果还证明,受关税保护发展起来的产业,普遍缺乏效率,难以取得现实的竞争优势。

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Strategic Trade Policy)是20世纪80年代在新贸易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它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政策分析,可以适用于发达国家对其战略性产业(Strategical Industry)发展的保护。这种政策观点之所以被冠以“战略性”的“标签”,是因为它主要是针对寡头市场结构提出来的。在寡头市场结构下,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干预的目的,是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以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R&D补贴与国际贸易 空 中 客 车 生产 不生产 波音 -10,-10 100,0 0,100 0,0

战略性出口补贴

次优理论与贸易保护 当福利最大化或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的条件不能全部满足时,那么尽可能满足比较多的条件也不一定能够产生福利的增加,这就是次优理论的基本原理。 根据次优理论原理,由于现实世界存在着各种扭曲,如垄断因素、外部性、信息不完善和信息不对称等等,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所有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自由贸易的结果,往往导致一国朝着错误的专业化分工方向发展,从而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而贸易的限制,则可能有利于减少或消除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价格扭曲,矫正资源的错误配置。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由贸易不一定自动改善一国的福利,有时反而会引起一国福利水平的下降;相反,保护贸易也不一定导致一国福利状况的恶化,有时反而会引起一国福利的改善。因此次优理论就从理论上为贸易保护找到了依据。也就是说,在市场扭曲和竞争不完善性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一国采取恰当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完全必要的。

贸易保护的非经济动机 贸易保护的非经济动机有如下三种: 一是国防动机(Notional Defence Motive) 第二是所谓国家荣誉动机(National Pride Motive) 第三种动机是对外政策(Foreign Policy Motive) 很显然,如果我们将国防、国家荣誉、对外政策目标等因素,作为一国的社会福利函数的变量来考虑,并让这些因素具有高于一般经济福利的重要性,则对与这些目标实现有关的产业实施贸易保护,就有利于提高更广义上的国民福利。

贸易保护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把公共选择理论(Theory of Public Choices)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应用于贸易政策问题的研究中,从实证的角度对现实中的贸易现象进行了解释,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贸易政策或保护主义的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Policy or Protectionism)。 贸易政策或保护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是: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可能会影响到一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Interest Groups)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受益的一方自然会支持这项政策,而受损的一方则会反对这项政策,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最终决定政策的制定或选择。

次优理论 (1) 考虑如下最优化问题: 假定有某个附加约束条件限制了帕累托最优的其中一个条件不能满足,比如

次优理论 (2) 通常情况下,当帕累托最优的其中一个条件不满足时,满足帕累托最优剩下的 所有条件,也不一定能带来次优的结果

Ch.9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推动下,多边贸易自由化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化,这种趋势通常被称为经济全球化(Globalization);另一种是以有差别的优惠性贸易协议或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 or Arrangement)为宗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根据博弈论的观点,博弈的参与者越多,达成合作协议就越困难,博弈的参与者越少,则越容易达成合作的协议。因此,与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相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势头更猛。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虽然实现了局部的贸易自由,却使区域之间的贸易摩擦增大。 首先我们将介绍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形式,然后以关税同盟为例,分析一下关税同盟的各种效应,最后,我们介绍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进程,包括关贸总协定(GATT)的各轮谈判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基本情况。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经济一体化按其程度不同可分为五种形式 特惠贸易协定 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联盟。

关税同盟理论(1) 关税同盟的经济影响,通常被分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两个方面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和贸易转向(Trade Diversion) 所谓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是指关税同盟成立之后,由于同盟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而产生的一个同盟成员国低效率(高成本)的国内生产,被另一个(一些)同盟成员国的高效率(低成本)生产所取代,从而产生的同盟成员国之间贸易扩大,及由此而引起的福利增加。 所谓关税同盟的贸易转向(Trade Diversion),是指形成关税同盟之后,由于取消了同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税但保留了对非同盟成员的关税,从而发生了同盟成员的低效率(高成本)生产取代非同盟成员的高效率(低成本)生产,即在差别待遇的影响下,某一同盟成员把原来向非成员国的低成本进口转向向同盟成员国的高成本进口,以及由引而产生的进口成本增加的损失。

关税同盟理论(2) 贸易转向的关税同盟(Trade Diverting Customs Union )既产生了贸易转向效应,也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这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各成员国的福利,而非成员国的福利肯定是被减少了。而贸易创造的关税同盟(Tarde-Creating Customs Union)只导致贸易创造,因而肯定地会增加各成员国的福利,同时通过其外溢影响,也会使非成员国的福利增加。因此,形成关税同盟,实现局部区域的贸易自由化,在不改变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的条件下,应该说是使整个世界贸易向自由贸易迈进了一步,但它对世界福利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它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世界福利。贸易创造的关税同盟肯定地会增加世界的福利,而贸易转向的关税同盟对世界福利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

关税同盟理论(3) 关税同盟导致福利增加的条件 显然,关税同盟越是倾向于贸易创造,越有利于增加各成员国和世界各国的福利;相反,关税同盟越是倾向于贸易转向,则越不利于各成员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福利的改善。因此,导致福利增加的关税同盟是那些更有可能产生贸易创造的关税同盟。根据不完全的研究,在下述情况下,关税同盟更可能产生贸易创造,因而更有可能增加福利。 (1)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同盟之前的贸易壁垒越高,形成关税同盟之后越有可能产生贸易创造效应。 (2)关税同盟成员国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贸易壁垒越低,形成关税同盟之后,越不容易产生代价高昂的贸易转向效应。 (3)参加关税同盟的国家数越多,高效率的生产落在同盟内的概率就越大,从而越不容易产生贸易转向的效应。 (4)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经济的竞争性越大,互补性越小,越容易产生贸易创造,越不容易发生贸易转向。 (5)关税同盟成员之间地理位置越接近,运输成本就越低,越有利于同盟成员之间的贸易创造(运输成本不会成为限制贸易的自然障碍)。 (6)形成关税同盟之前,潜在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交往越密切,形成关税同盟之后,就越有利于产生贸易创造,越不容易发生贸易转向。

关税同盟理论(4) 关税同盟的其它静态效应 第一,行政管理费用的节约。形成关税同盟之后,各成员国的海关人员、边境巡逻人员将减少,从而节约成员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开支。 第二,贸易转移的关税同盟倾向于减少对同盟外的商品进口需求和出口供给,从而有利于改善同盟整体的贸易条件;而对于贸易创造的关税同盟,由于可能存在外溢效应,因而很难判断其对同盟外的商品进口需求和出口供给的变动趋势。但一般而言,由于同盟的建立会导致同盟整体的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可能会增加从同盟外的进口需求,导致同盟整体贸易条件的下降。但就某个同盟成员国而言,贸易条件在形成关税同盟之后会如何变化,则取决于各成员国的具体情况。 第三,任何一个关税同盟,都是以整体参与国际贸易谈判的,因而较之各个成员国独立行动而言,无疑具有更大的讨价还从能力。

关税同盟理论(5)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关税同盟除了上面所讨论的静态效应(Static Effects)以外,它还会产生一些重要的动态效应(Dynamic Effects)。研究表明,关税同盟的动态利益大约是其静态利益的5~6倍。因此,获得关税同盟的动态利益,是成立关税同盟的重要原因。 关税同盟的动态利益主要来自于竞争的加强、规模经济、刺激投资以及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

多边贸易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为了重建国际经济和贸易秩序,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希望建立一个调整各国经济和贸易关系的组织和制度框架,以便各国能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开展国际经济交往和贸易。经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在签订多边贸易协定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95年1月1日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使之同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一起,成为调节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三大支柱。 首先介绍关贸总协定(GATT)及其各轮谈判的基本情况 然后介绍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情况 最后介绍中国与GATT及WTO关系的基本情况。

关贸总协定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简称GATT)是调整各国关税和贸易关系的多边国际协定。 由于GATT特殊的签订背景及其多年的运行特点,使它成为带有制度性和组织性的多边贸易协定。

GATT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GATT的宗旨 GATT明确指出,缔约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务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发展生产和交换为目的。并期望通过达成互惠互利的贸易协议,促进进口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的大幅度削减,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GATT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达成互惠贸易协议削减关税,实行公平贸易以实现下述目标:①提高生活水平;②提高就业水平;③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增长;④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⑤发展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因此,GATT积极倡导自由化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GATT的基本原则 GATT规定了8个方面的原则,即自由贸易原则、非歧视原则、关税减让原则、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公平贸易原则、自我保护原则、透明度原则和磋商调解原则。 GATT的内容中处处体现着以市场为基础开展自由贸易的原则。它规定,GATT的缔约国应该是市场经济国家,并以市场经济的竞争为基础开展自由贸易。

GATT的多边贸易谈判 自GATT签字以来,在其组织下曾进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就谈判所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言,GATT多边贸易谈判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以进口关税减让为主阶段,在GATT的安排下,以关税减让为目的谈判共进行了6轮 以非关税减让为主阶段:第七轮谈判 一揽子解决多边贸易体制根本性问题阶段:第八轮谈判

GATT多边贸易谈判的主要成就 首先,通过GATT组织的8轮谈判,各缔约国的进口关税水平都有明显的下降。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从1947年的40%左右下降到4%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也下降到13%左右,保证了战后的国际贸易能够在一个比较自由的贸易环境下展开。据统计,1913—1938年间,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7%,而1948—1973年间,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达7.8%;1950年世界贸易总额仅603亿美元,而1994年世界贸易总额已高达5万多亿美元,年平均增长6%,为各国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GATT创造了良好的国际贸易秩序。尽管GATT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组织或国际贸易体系,但是,它的存在,使国际贸易能够有一个比较公认的法律或规章制度,从而能够规范国际贸易朝着自由化的正确方向发展。 第三,作为具有组织性的协定,GATT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由于GATT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且这种利益大于由此带来的损失,所以它的吸引力逐渐增加,以致使GATT的缔约国由最初的23个增加到1994年底的128个

世界贸易组织(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 WTO与WTO协定的形成是GATT“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一项重大意外成果。 WTO的宗旨是:协定的成员方认识到,在发展贸易和经济关系方面,应当按照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定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生产和货物与服务贸易的观点,为着持续发展的目的,以扩大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寻求对环境的保持和维护,并根据它们各自需要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加强采取相应的措施。 WTO协定由正文16个条款和4个附件组成。正文只是就WTO的组织结构,决策过程,成员资格、接受、加入和生效等程序,作了原则性规定,并未涉及规范和管理多边贸易关系的实质性规定。实质性的规定都体现在4个附件中,这4个附件包括13个多边货物贸易协议。

WTO的基本原则 WTO适用的基本原则主要来自于1994年GATT、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of Services,简称GATS)以及历次GATT多边谈判特别是“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一系列协定 它由若干规则和一些规则的例外所组成,主要有: 无歧视待遇原则; 贸易自由化原则; 透明度原则; 市场准入原则; 公正、平等处理贸易争端原则; 给予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原则等

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和机构 世贸组织的职能是:为该协定和各多边贸易协议的执行、管理、运作和进一步目标的实现提供方便并提供框架,为该协定及其附件有关各成员方的多边贸易关系谈判提供场所,为在部长级会议决定下谈判结果的执行提供框架,为该协定附件2有关争端处理规则和程序谅解书进行管理,以及对贸易政策评审机构进行管理。此外,为在全球性的经济决策方面形成较大的协调,世贸组织还应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及其附属机构进行适当的合作。

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的特点 (1)管理范围扩大 (2)体制统一 (3)法律健全 (4)完善了争端解决机制 (5)建立了贸易政策审议机制 (6)加强了全球经济决策的协调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相互需要 (1)中国复关和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使全球贸易体系趋于完善 (2)中国复关和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将给我国国内带来深远的影响 从政治上考虑 在对外贸易方面 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 当然,复关和进入世贸组织,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承受国际竞争的压力 总之,进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经济是利大于弊

Ch.10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有关贸易和发展最必须理解的几个问题: (1)传统贸易理论关于贸易与发展关系的观点 (2)关于解说发展中国家贸易的理论 (3)发展中国家与新贸易理论 (4)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与政策。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关于贸易与发展关系的观点 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关于贸易和发展问题的结论是: 第一,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贸易能扩大一国的消费可能性,增加世界产出,为参与贸易的国家提供在世界范围内获取稀缺资源和进入世界市场的可能性。没有贸易,穷国将不可能增长。 第二,在要素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贸易将使得各国要素价格均等化,贸易有利于促进国内和国际平等,提高贸易各国的实际收入,使得各国和世界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第三,通过促进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的发展,贸易有助于一国实现经济发展。 第四,在自由贸易中,国际价格和成本决定着一国为了使其国民福利最大化的贸易量,各国应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而不要试图干预自由市场的运作。 第五,要促进增长和发展,就要采用外向型的国际政策。在任何情况下,封闭或半封闭的政策,相对于无限制的自由贸易而言,都是缺乏效率的。

关于解说发展中国家贸易的理论 贸易与资源增长:南-北不平等贸易模型 失业、资源非充分利用与剩余的出路贸易理论 贸易条件理论

发展中国家与新贸易理论 规模收益递增与贸易 不完全竞争和贸易 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与政策 出口鼓励与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和出口鼓励各有优缺点。与出口鼓励相比,进口替代的优点在于:第一,贸易条件效应。如果一国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市场,出口鼓励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而进口替代则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 第二,信息需要。出口鼓励需要关于世界市场的知识和信息,而在进口替代的情况下,根据所观察到的实际进口,就能估计国内需求。 第三,确定性。出口鼓励的主要问题是,如果出口鼓励战略成功,就会引起进口国的不满,如日本、台湾、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大量出口的成功,就引起了欧美国家日益增强的保护措施。即使忽略这一点,出口鼓励由于要求更大的专业化,因而当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就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第四,独立性。如果世界经济不稳定,出口鼓励与进口替代相比,会使国内经济受到更大冲击。人们通常认为,出口鼓励增加经济的依附性,这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是有害的,特别是在讨价还价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同样,与进口替代相比,出口鼓励也有其优点: 第一,比较优势。出口鼓励使一国开发比较优势,进口替代则因为保护引起的扭曲而破坏比较优势,因而出口鼓励更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第二,专业化。出口鼓励比进口替代更强调专业化分工,因而就能通过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降低成本。 第三,透明度。出口鼓励通常采用出口补贴政策,其成本是明显的,这就导致经常性的政策评估;而进口替代通常依耐于进口关税和进口配额,其成本是隐含的,也不需要政府支出,因而会导致政策固定化。 第四,管理难易。出口鼓励采用固定汇率和出口补贴,这比进口替代所采用的配额更容易管理,因为配额分配通常会引起寻租,出口鼓励政策在这方面则要健康得多。 第五,长期影响。如果认为进口替代和出口鼓励都是暂时性的政策,那么,与进口替代相比,出口鼓励更有利于朝正确的方向变化,因为出口鼓励使得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这就使得一国经济变得更有弹性,更能适应外部的冲击和抓住外部的机会。

新型贸易战略模式——“保护性出口促进”战略

刺激(+) 出口替代活动 非刺激(-)

Ch.11国际要素流动与跨国公司 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外国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国际劳动力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 追求更高的资本报酬 追求更低的投资风险 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 国际资本流动是由投资者的对外投资行为引起的,因此,有关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的探讨,也就是对投资者对外投资行为的动机的探讨。 对外投资主要有两种形式,证券投资(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s)是用一国货币计量的纯金融资产,比如股票和债券。对于债券,投资者只是借出他的资本,以便持续、间隔地获得固定报酬,并在一个预定的日期收回债券面值。 直接投资(Direct Investment)则是对工厂、资本货物、土地和存货的直接投资,资本和管理都由投资者一手安排,投资者保留着对已投资资本使用的控制权。 追求更高的资本报酬 追求更低的投资风险 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1)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2) 国际资本流动使资本流出国国内总产值减少,国民收入增加,资本的利率上升,劳动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减少,资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增加,产生有利于资本的收入再分配。 国示资本流动使资本流入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同时增加,资本的利率下降,劳动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增加,资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减少,产生有利于劳动的收入再分配。 就整个世界而言,国际资本流动提高了资本在世界范围的配置效率,从而使整个世界的产出和福利增加因此,从人均收入来看,国际资本流动使资本流出和流入国的福利都增加。 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及其它影响 就短期而言,国际资本流动直接影响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 资本输出对资本输出国国际收支的长期影响,是很难断定的。 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入国国际收支的长期影响,也是不确定的。 资本流动还因不同国家的税率和投资收益不同而产生另一种重要的影响,那就是资本输出使资本输出国的税基和税收收入减少,而资本输入则使资本输入国的税基和税收收入增加。 资本流动还会通过影响产品量和贸易量,进而影响资本输出和输入国的贸易条件。然而,贸易条件具体如何变化,还取决于两国的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国际资本流动还会影响国际技术的转移,影响资本输入国经济和政治的独立性等等。

外国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简称MNCs)是在多个国家拥有、控制和管理生产设施的公司。 外国直接投资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解释外国直接投资发生的原因、机制和结果。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

1.垄断优势理论 金德尔伯格和海墨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拥有某些垄断优势。这些垄断优势包括:①对某种专门技术的控制;②对某些原材料来源的垄断;③规模经济优势;④对分销渠道的控制;⑤产品开发和更新的能力;等等。跨国公司可以凭借这些垄断优势,有效地与当地企业竞争,或寻求与当地企业串谋,共同赚取垄断利润。

2.产品生命周期学说 弗农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包含如下四项基本假设:①消费者偏好依据收入的不同而不同;②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或协调成本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③产品生产技术和营销方法会随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发生可预料的变化;④国际技术转让市场存在不完全性。 产品生命周期学说有两个缺陷:①虽然产品生命周期学说可以预测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但不能量化地描述事件以及各事件相隔的时间差;②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企业一般分别地考虑以下三种决策,一是产品开发过程的投资决策,二是怎样有效地服务于国外市场,三是如何与国外企业竞争。而事实上,跨国公司往往同时整体地考虑上述三项决策。另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加速,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对产品需求或偏好的差别越来越小,新产品已不再总是在美国市场或发达国家市场产生,被发达国家市场淘汰的产品也不一定会在发展中国家畅销。因此,产品生命周期不再是静态的、事先设置的过程,而是动态的、变化中的过程。

3.寡头垄断行为学说 战略性竞争反应可以分为三类:①跟随战略;②交换威胁;③动态竞争。在第一种情况下,如某一竞争者率先投资进入某一区域,其余竞争者都会跟随而进。在第二种情况下,各竞争者相互侵入对方市场或威胁对方的市场地位,因此而导致投资互动现象。在第三种情况下,一旦市场均衡被打破,一系列连锁反应会诱发一个动态竞争过程,只有在新的市场均衡实现以后,这个动态过程才会暂停。

4.市场内部化学说 市场内部化(Internalization of Market),是指外部市场(External Market)机制造成了中间产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术、知识、经验等)交易的低效率,为了提高这种交易的效率,跨国公司通过其有效的手段——行政结构,将外部市场内部化。

5.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学说 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基本要素有三个:①所有权优势(Ownership);②位置优势(Location);③市场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这就是所谓的OLI(Ownership-Location-Internalization)模式 ,或称为国际生产的折衷理论(Eclectic Theory)。 所有权优势包含两部分内容:①对有价值的资产的拥有,如对原材料产地的垄断权,对某种生产技术的垄断权等等;②跨国公司有效的行政管理能力。 位置优势是指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具有不同的价格结构和质量,通讯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状况也不一样,有时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不同。 跨国公司进行外国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①国外生产成本低于国内生产成本;②跨国公司自己在国外生产的成本低于当地企业的生产成本。当一个企业决定进入国外市场时,其决策过程一般分两步。第一步,决定产品是在国内生产然后出口到国外,还是在国外生产。这一步决策取决于国内国外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的高低以及关税和非关税贸易障碍等因素,即位置优势。第二步,决定通过市场途径,还是通过行政途径来为国外市场服务。

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1.外国直接投资对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影响。 (1)实际影响 (2)金融影响 (3)跨国公司对资本输入国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2.外国直接投资对资本输出国的影响 (3)跨国公司可能对资本输出国产生的不利影响

国际劳动力流动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动机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脑力的流失(Brain D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