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式畫作介紹 製作人:60602張哲瑜 60604林冠儒 60605黃威誠
西方畫作_拾穗 米勒 拾穗 1857 畫布油畫 83.5×111cm 法國奧塞美術館 逆光的人物,落日的餘暉,流暢沉靜的色彩,平實的表現出收割後,農婦拾取殘穗的景象。
作者介紹 米勒(Millet,1814-1875)正是此一時期的主要畫家之一,他出身 於法國諾曼第的一處貧苦農家,自小酷愛繪畫,由於經濟上困難,廿十歲始得習畫。廿三歲那一年,獲獎學金負笈巴黎,經常涉足羅浮宮,這是他在物質困頓之餘,極大的精神慰藉。1840年以「肖像畫」入選沙龍,如願的躋身畫壇,當然在物質上並沒有給他多少的助益。 此一時期畫作仍然來回在「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之間,表現多為肖像畫及神話式的裸婦等,這一方面是創作上的鍛練與摸索,另一方面則是應付買畫者的現實需要。 1849年,由於巴黎政局不穩,街頭暴動頻仍,於是偕同妻兒遷居巴黎近郊,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這也是他最窮困潦倒的時期,雖然三餐不繼,經常借貸度日,不過對田園的熱愛,及藝術的堅持,更確立了他創作上的平淡實樸的風格,完全摒棄了早期為了糊口而迎合他人的態度。 當時在巴比松聚集的畫家尚有盧梭、柯洛等若干人,由於有著相同的特質,走出畫室,描繪自然,後漸為世人所知,遂有「巴比松派」或「楓丹白露派」之稱。但他們並沒有共同的主張或宣言,而是各自獨立創作。 1875年,正當米勒的繪畫生涯達到顛峰之際,卻突然咯血病逝,終以最光彩的英姿,結束了窮困潦倒的一生。
東方畫作_水牛群像 水牛群像 黃土水 1930 石膏 555 x 250 cm 台北市中山堂典藏 這座浮雕,寬555公分,高250公分,主要內容是芭蕉樹下,三位幼童與五隻牛的悠閒片刻,作品旋律悠揚而溫婉。
作者介紹 黃土水生於台北市艋舺,1907年,因父親去世投靠大稻埕三哥處。因黃土水三哥為木匠,受其影響,對雕刻產生興趣。1917年於師範學校畢業後,受師長推薦前往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留學,是第一位東京美術學校台籍生。1920年,再入該校研究科。除此,他並先後學藝於日本知名雕塑家高村光雲與朝倉文夫。 1920年,他的《蕃童》雕塑作品入選日本帝展,為臺人第一。之後並有《釋迦牟尼像》、《水牛群像》、《甘露水》(帝展)、《擺姿態的女人》(帝展)、《郊外》(帝展)等知名作品。1930年他因腹膜炎病逝於東京池袋寓所,年僅35。 黃土水的作品於1980年代後期台灣本土化之後,大受歡迎。其作品常視為台灣雕塑界的逸品。
作品分析 分析:透過這次的藝術作品介紹,我發現兩 件作品的不同處有拾穗是表現婦女努力工作 撿拾稻穗的情形,而水牛群像則是表現出水 牛和兒童在巴蕉樹下乘涼的優閒片刻。 而兩件作品的相同之處在於都是捕捉寫實的 田園生活。
感想 透過這次的中西式畫作介紹,我覺得不但可 以了解兩位作家的畫風,又可以暸解中西式 畫作的不同以及中西式田園生活的的不同, 真是獲益良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