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的实验诊断程序与临床管理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刘莉莉 lilianxm@xmu.edu.cn
梅毒血清学检测分类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非特异性抗体) —RPR,TRUST,VDRL (2) 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特异性抗体) —TPPA,TPHA,ELISA,FTA-ABS,CLIA,WB —IgM、IgG —19S-IgM-FTA-abs
RPR和TPPA的敏感性 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分别于2周和4周后产生;即使患者经过足够治疗,其仍能长期存在,甚至终身不消失(TPPA测定总抗体)。 反应素产生较晚,一般在感染后5~7周产生,而且晚期梅毒、梅毒治疗后期以及潜伏梅毒可能阴性。假阴性--前带现象。反应素存在生物学假阳性。 因此, TPPA的阳性率、敏感性显著高于RPR。
实验室诊断模式 传统模式 RPR初筛,TPPA确证(Traditional) (美国疾病控制和防预中心推荐) 逆向模式 TPPA RPR CIA等(Reverse) TPPA CIA等 (ECDC) (公共卫生实验室协会、英国健康保护局和国际预防性传播疾病协会推荐) 逆向模式
1、3种不同的梅毒诊断方法即传统方法(Traditional)、逆向方法(Reverse)和ECDC方法,其差异在于是否梅毒血清学诊断中需要采用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学试验( 如RPR/VDRL 试验)。 2、诊断效能是否存在不同?
研究人群 横断面分析 收集2011年12月至2013年5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体检、门诊、住院人员的标本,共24124份。 梅毒血清学试验包括RPR、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 和一种新的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CIA),均重复检测。
梅毒患者的临床诊断和管理
梅毒患者的临床诊断和管理 假阳性、假阴性、漏诊;TPPA与CIA相当
3种梅毒诊断方法的精确度评估 诊断效能 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
逆向方法和ECDC方法是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理想方法
逆向方法和ECDC方法诊断一致性比较
结 论 我们的研究支持使用ECDC方法,即在高 结 论 1 我们的研究支持使用ECDC方法,即在高 发人群中先采用一种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作为初筛试验,再采用另一种不同的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进行确诊。 2 梅毒诊断不必采用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但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可以用来测定梅毒血清学活性和梅毒治疗效果。
实验技术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IgM、IgG、总Ig) 免疫印迹技术(反应素、IgM、IgG、总Ig) 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总Ig) EIA PCR技术(多靶检测)
知识产权 发明专利(3项) 实用新型专利(19项)
立 项 名称 来源 主持人 1 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联合快速检测试剂的研制及其应用 福建省卫生厅青年基金 2010年/林丽蓉 2 立 项 名称 来源 主持人 1 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联合快速检测试剂的研制及其应用 福建省卫生厅青年基金 2010年/林丽蓉 2 免疫蛋白质组学方法高通量筛选梅毒螺旋体抗原标志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11年/刘莉莉 3 梅毒螺旋体免疫原性膜蛋白在梅毒血清固定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1年/杨天赐 4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梅毒螺旋体多靶检测技术建立及临床应用 福建省社会发展重大研究计划 5 新的梅毒螺旋体基因分型系统的建立及其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 2012年/林丽蓉 6 梅毒螺旋体生物素-亲和素ELISA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7 亲神经亚型梅毒螺旋体在神经梅毒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2012年/杨天赐 8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Tp分子分型筛选及其预测价值的评估 2013年/张惠林
文 章 研究成果:发表梅毒相关SCI论著16篇
小 结 任重而道远 诊断 疗效判断、跟踪 治疗方案 监测 基础研究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