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集合论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主要内容 集合的基本概念 属于、包含 幂集、空集 文氏图等 集合的基本运算 并、交、补、差等 集合恒等式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实数与代数式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 是中考的必考内容.这部分知识散布于多个章节之中, 知识点琐碎,但概念性强,在中考试卷中多以填空题、 选择题、化简、探索或求值的形式出现.在复习中, 一定要加强对各个概念、性质和公式的辨析和理 解.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 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
Advertisements

說 劍 《莊子‧雜篇》─ 第 一 組 賴泊錞 謝孟儒 張維真 羅苡芸
总 复 习 四则运算 位置与方向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小数和意义和性质 小数和加法和减法 三角形 统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 二年级下册(五~八)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
第二章 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和基本规律 § 2.1 连续方程 § 2.2 动量方程 § 2.3 能量方程 § 2.4 方程的基本解法
温 度 定义: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国际单位:开尔文(K) 单位 常用单位:摄氏度(℃) 原理: 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校 招生录取办法 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处
9 有理数的乘方.
不会宽容人的人, 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 贝尔奈.
复习回顾 a a×a a×a×a a a×a×a= a×a= 1.如图,边长为a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为 平方厘米。
新准则与老准则 主要变更内容.
巧用叠词,妙趣横生.
销售部工作总结 二O一六年五月.
104年振聲國中 志願選填個別序位 說明會 104年06月08日 輔導室關心您.
民法总论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法律与行政学院 白 非.
9.5因式分解.
高二数学 选修2-1(理) 四种命题的关系 湖南省汉寿县第三中学 制作人:艾镇南.
命题.
第二节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常用逻辑语.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四种命题.
常用逻辑用语 第一章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和规律的科学. 逻辑用语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工具.
§1.2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 件与必要条件 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
概念 集合 简易逻辑 不等式的解法 关系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组) 命题 充要条件
1.1.1 四种命题.
“08高考化学学业水平(必修科目)测试的命题和教学对策研究”
离散数学 Discrete mathematics
群組未知 水蜜桃每4個裝一盒,爸爸買了5盒,一共買了幾個水蜜桃? 爸爸想把20個水蜜桃平分給他的5個朋友,每個朋友可以得到幾個水蜜桃?
勾股定理 说课人:钱丹.
江苏省2009年普通高校 招生录取办法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1-2 正負數的乘除法.
你一定要認識的數學家.
第三章 三角形 4 用尺规作三角形.
第 二 章 逻 辑 代 数 基 础.
語法與修辭 骨&肉 老師:歐秀慧.
数字电子技术 Digital Electronics Technology
第一讲 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 1、不等式.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 乘法分配律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意義 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解 等量公理與移項法則 自我評量.
12.3.1运用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
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 代入消去法 加減消去法 自我評量.
第一章 逻辑代数基础 本章的重点: 本章的难点: 1.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和常用公式。 2.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 3.逻辑函数的各种表示方法。
苏 教 版 五 年 级 数 学(上) 用字母表示数 青阳体仁小学 胡春雅.
《概率论》总复习.
数字电路.
數學少林寺 因式分解 寺址:新竹縣立中正國民中學 長老:林永章、廖玉真.
教学建议 学习目标 § 6.1 矩阵的概念 § 6.2 矩阵运算 § 6.3 矩阵的初等行变换与矩阵的秩 § 6.4 线性方程组的消元解法
7.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1).
课前注意 课前注意 大家好!欢迎加入0118班! 请注意以下几点: 1.服务:卡顿、听不清声音、看不见ppt—管家( ) 2.课堂秩序:公共课堂,勿谈与课堂无关或消极的话题。 3.答疑:上课听讲,课后答疑,微信留言。 4.联系方式:提示老师手机/微信: QQ:
大綱:整數的加法 整數的減法 蘇奕君 台灣數位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本节内容 本课内容 4.2.
第二章 实数理论 郇中丹 年度第一学期.
线段 射线 直线.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第三章 开关理论基础.
9.1.2不等式的性质 周村实验中学 许伟伟.
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利用和的平方公式因式分解 利用差的平方公式因式分解 綜合運用
分 解 因 式 保定市第二十六中学 刘彦莉.
第一章 集合论 集合是最基本的数学概念,没有定义 集合是所有数学的基础 两种集合论 朴素集合论:直观描述集合的概念,有悖论
§3 布尔格与布尔代数 一、布尔代数 定义16.10:有补分配格称为布尔(Boole)格, 习惯上写成(B;≤)。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手拉手 —小数的混合运算、简算.
美丽的旋转.
4-2 配方法與公式解.
1.8 完全平方公式(一) 锦州市实验学校 数学组(3).
乘法公式 麗山國中王綉瑗製.
乘法公式 麗山國中王綉瑗製.
第二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回顾与复习(一).
群只包含一个二元运算; 环、域等代数结构包含两个二元运算,两个二元运算之间也会有关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部分 集合论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主要内容 集合的基本概念 属于、包含 幂集、空集 文氏图等 集合的基本运算 并、交、补、差等 集合恒等式 第二部分 集合论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主要内容 集合的基本概念 属于、包含 幂集、空集 文氏图等 集合的基本运算 并、交、补、差等 集合恒等式 集合运算的算律、恒等式的证明方法

6.1 集合的基本概念 1. 集合定义 集合没有精确的数学定义 理解:由离散个体构成的整体称为集合,称这些个体为集 合的元素 6.1 集合的基本概念 1. 集合定义 集合没有精确的数学定义 理解:由离散个体构成的整体称为集合,称这些个体为集 合的元素 常见的数集:N, Z, Q, R, C 等分别表示自然数、整数、有 理数、实数、复数集合 2. 集合表示法 枚举法----通过列出全体元素来表示集合 谓词表示法----通过谓词概括集合元素的性质 实例: 枚举法 自然数集合 N={0,1,2,3,…} 谓词法 S={ x | x是实数,x21=0}

元素与集合 1. 集合的元素具有的性质 无序性:元素列出的顺序无关 相异性:集合的每个元素只计 数一次 确定性:对任何元素和集合都 1. 集合的元素具有的性质 无序性:元素列出的顺序无关 相异性:集合的每个元素只计 数一次 确定性:对任何元素和集合都 能确定这个元素是否 为该集合的元素 任意性:集合的元素也可以是 集合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隶属关系:或者 3.集合的树型层次结构 d A , a A

集合与集合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 ⊈, , ,  定义6.1 A  B  x ( xA  xB ) 定义6.2 A = B  A  B  B  A 定义6.3 A  B  A  B  A  B A ⊈ B  x ( xA  xB ) 注意  和  是不同层次的问题

空集、全集和幂集 1.定义6.4 空集 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 实例: { x | xR  x2+1=0 } 1.定义6.4 空集 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 实例: { x | xR  x2+1=0 } 定理6.1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证 对于任意集合A, A  x (xxA) T (恒真命题) 推论 是惟一的 2. 定义6.5 幂集:P(A)={ x | x  A } 实例:P()={}, P({})={,{}} 计数:如果 |A|=n,则 |P(A)|=2n. 3. 定义6.6 全集 E:包含了所有集合的集合 全集具有相对性:与问题有关,不存在绝对的全集

6.2 集合的运算 初级运算 集合的基本运算有 定义6.7 并 AB = {x | xA  xB} 6.2 集合的运算 初级运算 集合的基本运算有 定义6.7 并 AB = {x | xA  xB} 交 AB = {x | xA  xB} 相对补 AB = {x | xA  xB} 定义6.8 对称差 AB = (AB)(BA) 定义6.9 绝对补 A = EA

文氏图 集合运算的表示 A B A B A B AB A–B AB B A A B AB ~A

几点说明 并和交运算可以推广到有穷个集合上,即 A  B  AB =  AB =   AB = A A1  A2  …  An = { x | xA1 xA2  … xAn} A1  A2  …  An = { x | xA1  xA2  …  xAn} A  B  AB =  AB =   AB = A

广义运算 1. 集合的广义并与广义交 定义6.10 广义并 A = { x | z ( zA  xz )} 实例 {{1}, {1,2}, {1,2,3}}={1,2,3} {{1}, {1,2}, {1,2,3}}={1} {{a}}={a}, {{a}}={a} {a}=a, {a}=a

关于广义运算的说明 2. 广义运算的性质 (1) =,无意义 (2) 单元集{x}的广义并和广义交都等于x 2. 广义运算的性质 (1) =,无意义 (2) 单元集{x}的广义并和广义交都等于x (3) 广义运算减少集合的层次(括弧减少一层) (4) 广义运算的计算:一般情况下可以转变成初级运算 {A1, A2, … , An}=A1A2…An {A1, A2, … , An}=A1A2…An 3. 引入广义运算的意义 可以表示无数个集合的并、交运算,例如 {{x} | xR}=R 这里的 R 代表实数集合.

运算的优先权规定 1 类运算:初级运算, , , , 优先顺序由括号确定 2 类运算:广义运算和运算, 运算由右向左进行 混合运算:2 类运算优先于1 类运算 例1 A={{a},{a,b}},计算A(AA). 解: A(AA) = {a,b}({a,b}{a}) = (ab)((ab)a) = (ab)(ba) = b

有穷集合元素的计数 1. 文氏图法 2. 包含排斥原理 定理6.2 设集合S上定义了n条性质,其中具有第 i 条性质的 元素构成子集Ai, 那么集合中不具有任何性质的元素数为 推论 S中至少具有一条性质的元素数为

实例 例2 求1到1000之间(包含1和1000在内)既不能被5和6整 除,也不能被8整除的数有多少个? 解 方法一:文氏图 定义以下集合: 例2 求1到1000之间(包含1和1000在内)既不能被5和6整 除,也不能被8整除的数有多少个? 解 方法一:文氏图 定义以下集合: S={ x | xZ  1x1000} A={ x | xS  x可被5整除} B={ x | xS  x可被6整除} C={ x | xS  x可被8整除} 画出文氏图,然后填入相应的数字,解得 N=1000-(200+100+33+67) =600

实例 方法二 |S| = 1000 |A|=1000/5=200, |B|=1000/6=166, |C|=1000/8=125 |AB| = 1000/lcm(5,6) = 1000/33 = 33 |AC| = 1000/lcm(5,8) = 1000/40 = 25 |BC| = 1000/lcm(6,8) = 1000/24 = 41 |ABC| = 1000/lcm(5,6,8) = 1000/120 = 8 = 1000(200+166+125)+(33+25+41)8 = 600

6.3 集合恒等式 集合算律 1.只涉及一个运算的算律: 交换律、结合律、幂等律    交换 AB=BA AB=BA 6.3 集合恒等式 集合算律 1.只涉及一个运算的算律: 交换律、结合律、幂等律    交换 AB=BA AB=BA AB=BA 结合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幂等 AA=A AA=A

集合算律 2.涉及两个不同运算的算律: 分配律、吸收律 与 与 分配 A(BC)= (AB)(AC) A(BC)= A(AB)=A A(AB)=A

集合算律 3.涉及补运算的算律: DM律,双重否定律   D.M律 A(BC)=(AB)(AC) (BC)=BC (BC)=BC 双重否定 A=A

集合算律 4.涉及全集和空集的算律: 补元律、零律、同一律、否定律  E 补元律 AA= AA=E 零律 A= AE=E

集合证明题 证明方法:命题演算法、等式置换法 命题演算证明法的书写规范 (以下的X和Y代表集合公式) (1) 证XY 任取x, xX  …  xY (2) 证X=Y 方法一 分别证明 XY 和 YX 方法二 任取x,xX  …  xY 注意:在使用方法二的格式时,必须保证每步推理都是充 分必要的

集合等式的证明 方法一:命题演算法 例3 证明A(AB) = A (吸收律) 证 任取x, xA(AB)  xAxAB  xA(xAxB)  xA 因此得 A(AB) = A. 例4 证明 AB = AB 证 任取x, x AB  xAxB  xAxB  xAB 因此得 AB = AB

等式代入法 方法二:等式置换法 例5 假设交换律、分配律、同一律、零律已经成立,证明吸 收律. 证 A(AB) 例5 假设交换律、分配律、同一律、零律已经成立,证明吸 收律. 证 A(AB) = (AE)(AB) (同一律) = A(EB) (分配律) = A(BE) (交换律) = AE (零律) = A (同一律)

包含等价条件的证明 例6 证明AB  AB=B  AB=A  AB= ① ② ③ ④ 证明思路: ① ② ③ ④ 证明思路: 确定问题中含有的命题:本题含有命题 ①, ②, ③, ④ 确定命题间的关系(哪些命题是已知条件、哪些命题是要证明的结论):本题中每个命题都可以作为已知条件,每个命题都是要证明的结论 确定证明顺序:①②,②③,③④,④① 按照顺序依次完成每个证明(证明集合相等或者包含)

证明 证明AB  AB=B  AB=A  AB= ① ② ③ ④ 证 ①② 显然BAB,下面证明ABB. 任取x, ① ② ③ ④ 证 ①② 显然BAB,下面证明ABB. 任取x, xAB  xAxB  xBxB  xB 因此有ABB. 综合上述②得证. ②③ A=A(AB)  A=AB (由②知AB=B,将AB用B代入)

证明 ③④ 假设AB, 即xAB,那么知道xA且xB. 而 xB  xAB 从而与AB=A矛盾. ④① x(xAxB)  xAB  AB 与条件④矛盾.

第六章 习题课 主要内容 集合的两种表示法 集合与元素之间的隶属关系、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特殊集合:空集、全集、幂集 文氏图及有穷集合的计数 集合的, , , , 等运算以及广义, 运算 集合运算的算律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法 能够判别元素是否属于给定的集合 能够判别两个集合之间是否存在包含、相等、真包含等关系 熟练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普通运算和广义运算) 掌握证明集合等式或者包含关系的基本方法

练习1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为真 (1)  (2)  (3) {} (4) {} (1)  (2)  (3) {} (4) {} (5) { a, b }  { a, b, c, {a, b, c}} (6) { a, b } { a, b, c, {a, b}} (7) { a, b}  { a, b, {{a, b}}} (8) { a, b} { a, b, {{a,b}}} 解 (1)、(3)、(4)、(5)、(6)、(7)为真,其余为假.

方法分析 (1) 判断元素a与集合A的隶属关系是否成立基本方法: 把 a 作为整体检查它在A中是否出现,注意这里的 a 可 能是集合表达式. (2) 判断AB的四种方法 若A,B是用枚举方式定义的,依次检查A的每个元素是否在B中出现. 若A,B是谓词法定义的,且A, B中元素性质分别为P和Q, 那么“若P则Q”意味 AB,“P当且仅当Q”意味A=B. 通过集合运算判断AB,即AB = B, AB = A, AB = 三个等式中有一个为真. 通过文氏图判断集合的包含(注意这里是判断,而不是证明

练习2 2.设 S1={1, 2, … , 8, 9}, S2={2, 4, 6, 8} S3={1, 3, 5, 7, 9} S4={3, 4, 5} S5={3, 5} 确定在以下条件下X是否与S1,…,S5中某个集合相等?如果是,又与哪个集合相等? (1)若 XS5= (2)若 XS4但 XS2= (3)若 XS1且 X ⊈S3 (4)若 XS3= (5)若 XS3 且 X ⊈ S1

解答 解 (1) 和S5不交的子集不含有3和5,因此 X=S2. (2) S4的子集只能是S4和S5. 由于与S2不交,不能含有偶数, (3) S1, S2, S3, S4和S5都是S1的子集,不包含在S3的子集含有 偶数,因此 X=S1, S2或S4. (4) XS3=意味着 X是S3的子集,因此 X=S3或 S5. (5) 由于S3是S1的子集,因此这样的X不存在.

练习3 3. 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AB = A  B= (2)A(BC) = (AB)(AC) (3)AA = A (4)如果AB = B,则A = E. (5)A = {x}x,则 xA且x  A.

解题思路 先将等式化简或恒等变形. 查找集合运算的相关的算律,如果与算律相符,结果为真. 注意以下两个重要的充要条件 AB = A  AB =  AB =   AB  AB = B  AB = A 如果与条件相符,则命题为真. 如果不符合算律,也不符合上述条件,可以用文氏图表示集合,看看命题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再给出证明. 试着举出反例,证明命题为假.

解答 解 (1) B=是AB=A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当B不空但 是与A不交时也有AB=A. (2) 这是DM律,命题为真. (3) 不符合算律,反例如下: A={1},AA=,但是A. (4) 命题不为真. AB=B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BA,不是A=E. (5) 命题为真,因为 x 既是 A 的元素,也是 A 的子集

练习4 证明要求 证明方法: 4.证明 AB = AC  AB = AC  B = C 解题思路 分析命题:含有3个命题: ① ② ③ 证明要求 前提:命题①和② 结论:命题③ 证明方法: 恒等式代入 反证法 利用已知等式通过运算得到新的等式

解答 方法一:恒等变形法 B = B(BA) = B(AB) = B(AC) = (BA)(BC) = (AC)(BC) = (AB)C = (AC)C = C 方法二:反证法. 假设 B  C,则存在 x (xB且xC), 或存在 x (xC且xB). 不妨设为前者. 若x属于A,则x属于AB 但x不属于AC,与已知矛盾; 若x不属于A,则x属于AB但x不属于AC,也与已知矛盾.

解答 方法三:利用已知等式通过运算得到新的等式. 由已知等式①和②可以得到 (AB) (AB) = (AC) (AC) 即 从而有 A(AB) =A(AC) 根据结合律得 (AA)B = (AA) C 由于AA = , 化简上式得B = C.

练习5 5.设A,B为集合,试确定下列各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 (1) AB=B (2) AB=BA (3) AB=AB

分析 解题思路: 求解集合等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可能用到集合的算律、不同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以及文氏图等. 具体求解过程说明如下: (1) 化简给定的集合等式 (2) 求解方法如下: 利用已知的算律或者充分必要条件进行判断 先求必要条件,然后验证充分性 利用文氏图的直观性找出相关的条件,再利用集合论的证明方法加以验证

解答 解 (1) AB=B  A=B=. 求解过程如下: 由AB=B得 (AB)B = BB (2) AB=BA  A=B. 求解过程如下: 充分性是显然的,下面验证必要性. 由AB=BA得 (AB)A=(BA)A 从而有A=AB, 即AB. 同理可证BA.

解答 (3) AB=AB  A=B. 求解过程如下: 充分性是显然的,下面验证必要性. 由AB=AB得 A(AB) = A(AB) 化简得A =AB,从而有AB. 类似可以证明BA. (4) AB=A  B=. 求解过程如下: 充分性是显然的,下面验证必要性. 由AB = A得 A(AB) = AA 根据结合律有 (AA)B = AA 即 B = , 就是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