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科學真相(五) 作者:取材自雜誌”新發現”.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死亡是人生必經的歷程 也是每個人最終都要面對的人生大事. 大多數人很避諱談論死亡,深怕說 出「死亡」會帶來惡運,還有和死 亡相關的禁忌如:醫院和飯店電梯 按鈕都沒有四樓,紅包避諱包和 相關數字,這些都是每個人心 中的禁忌。
Advertisements

中秋节 作者:杨露. “ 团圆节 ” “ 秋暮夕月 ” 的习俗 中秋拜月 热爱中秋佳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 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 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 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法規暨訴願審議委員會 102 年度原住民身分法實例演練講習: 原住民身分認定及救濟程序.
第 3 节 人类遗传病. 自主学习 新 知突破 1 .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 2 .掌握人类遗传病的调查方法、监测、预防。 3 .了解人体基因组计划和人体健康。
本校自民國 78 年於顏前校長世錫任內創設本系 設立鑑識科學學系大學部,專責鑑識人才之培養, 為目前國內唯一專門培育鑑識科學人才、研究鑑識 科學學術之大學學系,設系剛滿 20 年。自 85 年於姚 前校長高橋任內,設立鑑識科學研究所招收碩士生 ,民國 88 年於謝前校長瑞智任內先後獲內政部、教.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 什么叫做遗传? 2. 什么叫做性状? 3. 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
1.4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第二章:生物科學與食品 第三節:基因改造食品.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 与收集行动的组织与管理
第三章 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強制認領私生子首例 第十組組員:4970T012 劉柏宇 4970T013 黃偵泰 4970T035 陳建儒 4970T100 蔡維哲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 五十本优秀图书推荐名单 2014年11月20日.
簡單機械 生物的生存環境 能源利用和空氣污染 愛護自然環境
基因工程及转基因生物.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3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3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第21课时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考 点 聚 焦 专 项 突 破 1.
書名:認識毒物的七堂課 作者:田中真知 譯者:陳柏傑 出版社:晨星出版 讀書心得報告 五年一班楊穎丞.
实行多元化教学,全面提高《电磁学》的教学质量
國民中學 自然與生活科技 第二冊 第3章 生殖 3-1 細胞分裂 3-2 無性生殖 3-3 有性生殖.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六课 师爱助我成长 我爱我师 导入 新课 进行 新课 练习 拓展.
愛的書庫 智慧循環 愛與分享 謝志誠 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
愛的書庫 智慧循環 愛與分享 謝志誠 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
学校核心发展力 上海市建平中学 程红兵.
教学管理与学业评价改革 杭州市学军小学 杨一青 2017/3/12.
3.2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必修二 生物 (人教版).
第二十七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想一想 议一议 P74 我们常吃的蘑菇有根、茎、叶吗? 它们的生长是否需要光? 为什么说它们是真菌而不是植物呢?
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1).
三次科技革命 学习目标: 1.知道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发源地、理论基础、主要成就、主要特点及影响。 2.培养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轻者——脑充血、水肿,致使头晕、头痛 重者——脑细胞变性,神经传导抑制,出现阵过性或永久 性思维能力下降,感觉反应迟钝等。 若酒精毒性作用反复损伤脑细胞和神经传导,致使脑功 能极度减退反应能力低下,严重者发展为痴呆症。      
公司获评“一先两优” 集体和个人事迹风采展示
花 开 的 声 音.
102學年度期初校務會議—學務處 報告人:許慶雄主任.
生物工程药物和疫苗.
王永慶遺產分配 第三組民法報告 4970T011 劉昭妤 4970T037 吳品怡 4970T090 袁如意
台南在地美食文化介紹 台南市鳳凰城文史協會 理事長 歐財榮.
1.还原糖 2.脂 肪 3.蛋白质 10叶绿素 4.质流动 5.分 裂 6.酶温度 7.酶- PH 8.酶效率 9.酶水解 11.分 离 12.复 原 13.取DNA.
一、作者概說:    王壽來,民國三十八年生,山西省 五臺縣人,中興大學 法律系畢業,美國 喬治城大學碩士、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研究所碩博士。長期從事文化與外交工作,現任文建會 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主任。   王壽來靈感多取自生活經驗,善用中外名言,描繪人生百態。著有《公務員快意人生》、《藝術‧收藏‧我》、《公務員DNA》、《和世界偉人面對面》等書。
病原: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该亚科现有8个属,各属成员对动物的致病作用有明显的差异,但它们构造差异不大。
第一轮复习 绪 论绪论.mpeg.
寻找生命的螺旋 深圳市育才中学 黄俊芳.
     小壁虎借尾巴 小壁虎为什 么可以重新 长出新的 尾巴?.
导入新课 波能绕过障碍物产生衍射。既然光也是一种波,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呢?.
高中生物学必修Ⅰ 分子与细胞 前 言.
妇女心理保健讲座 硕放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丁惠芬.
13-14学年度生物学科教研室总结计划 2014年2月.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二章 第三节 细 细胞溶胶 内质网 胞 核糖体 质 高尔基体 线粒体 第一课时 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学 黄晓芬.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关注生物技术的 伦理问题.
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 (总论) 汕头市潮阳第四中学:陈钦发.
专题讲座—— 现代农业发展 趋势分析.
2015年高考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杨彩玲.
一日为医,终生奉献 ——记原瑞金医院院长李宏为 B 邱层凌
肝功能正常的小三阳注意事项.
突變 突變是指遺傳物質發生改變, 而影響到性狀的表現 例:白化症.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论是基因型的改变,还是环境条件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生物表现型改变,这就是
· 全球变暖 · 臭氧的破坏与保护 · 酸雨危害与防治
臺中市梧棲區衛生所 無菸環境最健康 阮淑惠 護士.
長生不老 組員: 指導老師: 許藝菊 張進發 黃柏凱 王志勝 徐至凱
黑妹品牌检验及 牙膏消费行为和态度调研报告
司法机关.
生物五界的分類方式.
4-7 生物的演化.
人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一个受精卵.
非同源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
小腦萎縮症 組員: 5號 周宇倫 13號 范華鈞 24號 陳嘉駿 40號 羅鍇揅.
证据运用 第八章 证据的运用 第一节 证据体系的结构及运用规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不可思議的科學真相(五) 作者:取材自雜誌”新發現”

(41) 地球上出生的人只有5%至10%現在還活着 自人類5萬多年前在地球上出現以來,共有1060億人出生。而今天地球人口總數大為約68億,僅相當於歷來出生人口數量的6%! 歷來人口出生總數只不過是推測數字, 是由美國人口資料局根據達到歷次人口大關所需的人口出生率估計值計算得出的, 人口平均壽命與饑荒, 戰爭等引起的突發人口流動是推算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

然而, 這一數據很可能還是切合實際的, 能夠反映現在人口爆炸或增長。 從公元前1萬年到公元1年, 全球人口從不到100萬增加到1億至3億。 此後人口總數直到1650年一直維持在5億左右, 之後便開始按指數函迅速增長, 1800年人口總數達到了10億, 而到2050年人口總數將突破90億。

(42) “洞穴人”在露天生活 一群毛髮濃密的男男女女圍坐在洞穴的火堆旁, 有的在分享肉食, 在的在打磨石器, 還有的在洞穴岩壁上繪出猛獁或公牛的形象……多麼令人熟悉的場景呀! 熟悉却不真實。 從300萬年前至公元前1.2萬年的舊石器時代, 不論是尼安德特人還是早期智人, 那些所謂的“穴居人”從未在洞穴內生活過。 法國尼斯泰拉阿瑪塔(Terra Amata)古人類學博物館收藏主任貝特朗‧魯塞爾(Bertrand Roussel)解釋說: “19世紀未的數十年間, 所有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跡都是在洞穴內發現的, 由此形成了這一固有觀點。”

究其原因, 貝特朗‧魯塞爾繼續說道: “同沒有任何跡象可供追尋的廣濶自然相比, 洞穴中存在古人類遺跡的可能性較高, 發現也較為容易。 而且, 在相對封閉的洞穴遺跡保留的完整程度要比在日曬雨淋的曠野中高。 有關“穴居人”的錯誤觀點就是由此形成的。事實上,被發現的遺跡通常位於洞穴口, 而不是陰暗潮濕, 熊類樂於光顧的洞穴底部。 而且, 有些“穴居人”所生活的地區根本就沒有洞穴!

自法國於上世紀70年代開展開國土整治工程以來, 多次發現了史前野外營地遺跡。 “隨着高速公路和鐵路的開闢, 終於形成了舊石器時代‘野居人’的說法。” 貝特朗‧魯塞爾高興地表示。 我們遙遠的祖先並沒有蟄居於洞穴中, 而是在其領地的要沖搭建了茅屋和帳蓬。 為此他們使用了大自然提供的各種材料: 獸皮、木材、骨頭、石块。 為了再現這一人們從未想到過的場景, 古人類學家對顯示支柱釘入留下的孔洞的不同構成, 顯示茅屋牆壁遗跡的不同殘留物(骨頭、礫石)等進行了分析。 這些痕跡雖然毫不起眼, 却能讓古人類學家推斷出史前住所的外形和結構。 以40萬年前的泰拉阿瑪塔遺跡為例, 火堆就設置在菜豆狀住所的中央。

(43) 人類和黃水仙有35%的基因是相同的 不同物種DNA分析結果顯示, 包括動物和植物在內的所有生物至少有25%的基因是相同的。人類和黑猩猩有98%的基因是相同的, 甚至和黃水仙(Narcissus jonquilla)有35%的基因是相同的! 由此可見, 人類不僅和靈長類“兄弟”有着共同的祖先, 而且和水仙同樣也有共同的祖先……只不過從時間上來說更為久遠擺了。

(44) 生態災難催生生命 氧氣是致命的災害? 沒錯, 至少對於生活在大約24.5億年至22億年前地球大氣層中的壓氧生物來說的確如此! 這些壓氧生物的滅絕是藍藻一手造成的。 藍藻是大約38億年至35億年前出現的單細胞生物, 能夠破壞二氧化碳取得其中的碳, 並釋放出氧氣。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 氧氣一直禁錮在礦物中(尤其是溶解於原始海洋中的鐵),直到達到飽和……多餘的氧氣被釋放到大氣當中, 經過數億年光陰, 其濃度從1%上升到10%。 這一前所未有的變化引發了生物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滅絶。今天我們所熟知的生命體系正是從此次“大氧化事件”(Great Oxydation Event, GOE)開始進化發展而來的。

(45) 並非所有恐龍都是龐然大物 在許多人的印象當中,恐龍就是重達數十噸、身高數十米的洪荒巨獸。然而,雖然部份恐龍的體形的確如此巨大, 如腕龍(Brachiosaurus)重達30噸,梁龍(Doplodocus)身30米……但是這些恐龍都來自龍腳類(侏羅記時期的食草恐龍)家族。 在已知的上千種恐龍當中,大部份的體形算不上巨大: 大的堪比大象, 如暴龍(Tyrannosaurus)和三角龍(Triceratops)重4至6 噸:小的僅如鳥鶇, 如赫氏近鳥龍(Anchiornis), 僅重110克!

有兩個原因使人們普遍以為恐龍必然是龐然大物, 首先是19世紀末對史前生物巨型骨骸的狂熱探尋, 其次是因為小型生物化石的難度較高。 而近期, 在中國遼寧恐龍遺址這樣保存條件很好的地方, 發現了完全出人意料的中小型恐龍區系(例如寐龍)。 然而, 雖然現有動物區系同樣以中小體形為主, 但是由於缺乏充足的化石証據, 對於恐龍的體形依然難以蓋棺定論。

(46) 納米技術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 納米技術是一種全新事物? 這可不一定。 的確,在如此小的尺度上(1至100納米) 對物體直接進行觀察並非很久以前的事情――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發明於1931年。 而生產出精密的納米級物體的年代更近――第一代碳納米管發明於1952年。然而, 早在公元9 世紀, 中東地區的製陶師就已經能夠將直徑僅有幾十納米的氧化鐵或氧化銅粉摻入陶胚, 使其形成金屬光澤。 19世紀照相乳劑的製造(納米級硝酸銀) 或炭黑的工業化生產(同樣也是納米級的)就是名副其實的納米技術……只是不過當時還沒有將其命名為納米技術而已。

(47) 宇宙大爆炸不是爆炸 1948年英國物理學家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提出了“宇宙大爆炸”(Big Bang)一詞, 用以對他所反對的宇宙學模型進行嘲諷……這一模型理論認為在137億年前,宇宙所有物質都高度密集於一點, 有着極高的温度, 因而在瞬間之內形成了宇宙。該理論逐漸贏得了天文學家的認同, 最終在証據支持下成為普遍接受的宇宙學模型……可是“大爆炸”的綽號却一直保留了下來。

然而, “宇宙大爆炸”模型同爆炸並沒有任何關係. 它所描述的是宇宙從t=10 -43秒 (0 然而, “宇宙大爆炸”模型同爆炸並沒有任何關係! 它所描述的是宇宙從t=10 -43秒 (0.0000……01秒, 小數點之後42個這一刻開始的歷史, 也就是說雖然宇宙的年齡只有一瞬間, 但是的的確確已經存在了。法國馬賽呂米尼理論物理研究中心科學家卡爾洛‧羅威利 (Carlo Rovelli)指出:“我們對零時刻的宇宙幾乎一無所知, 因為我們所知的物理學法則不允許我們追溯 t=10 -43秒那一刻之前。實際上, 宇宙也許並未經歷過零時刻, 即使零時刻存在, 也肯定和炸彈爆炸毫無相似之處。”

(48) 工具在人類誕生之前就已經問世 開創類工具使用歷史的榮譽應當歸於大約250萬年的驚奇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garhi)。1992年,考古學家在埃塞俄比亞驚奇南方古猿遺跡地區發現了經過粗略打製的石器。雖然考古學家並未同時發現骨骼化石以便對這些石器主人的身份進行確認, 但是在20萬年至30萬年後的人(Home hablis)出現之前, 應該已有多種人屬生物使用過打製石器。 雖然在這一問題上仍有爭議, 但可以肯定的是使用工具絶非人類獨有的能力, 其他許多動物也會使用工具。

首先要提到的當然是猴類: 黑猩猩會削尖木桩用來打獵、製作吸水布料用來喝水和洗澡、 製作可以伸進螞蟻洞的細枝捕捉螞蟻: 大猩猩會使用木棍測量水深: 卷尾猴會把石块組合起來當作鐵砧和錘子來砸開核桃! 工具的使用不是猿猴的絶技, 甚至都不只是哺乳動物的專長: 海獺會用石頭砸碎貝殼: 大象會製作蓋子保護它們的飲水坑: 白兀螀會用石块砸破蛋殼……

(49) 6000年前的撒哈拉是綠色世界 面積達到900萬平方公里的撒哈拉沙漠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沙漠。 不過, 撒哈拉地區曾經在一萬多年間一直是片熱帶草原, 當時的氣候變暖所帶來的大量季候風的滋潤下, 那裏曾是湖泊星羅棋布的綠色世界, 是大象、羚羊、河馬等許多動物安居的故鄉。 6000年前地球氣候發生劇變, 導致雨量減少, 直到那時起昔日的葱郁才逐漸消失在流沙之下。 幾百年還是幾千年, 科學家對於撒哈拉沙漠化過程的時間長短仍無法給出準確的簽案。 今天, 隨着地球氣候再次變暖, 撒哈拉大沙漠的部份不毛之地又一次披上了綠裝。

 (50) 人類並非猿猴的後裔 和人們通常所說的相反, 提出“人是猿猴後裔”這一說法的並不是達爾文, 而是曲解了進化論的反對者! 實際上, 人並不是進化樹上一段老枝突然爆出的新芽, 許多最新化石証據表明,“枝繁葉茂”的靈長類分支從未停止過進化。 就進化程度而言, 靈長類的諸位“代表”並不比人類差, 只不過根據其共同祖先在時間上的先後, 在形態上呈現出或多或少的差異。

因此, 人並非猿猴的後裔, 而是猿猴的一種! 更為確切地說, 人屬於間鼻亞目(具有鼻子, 而不是好像潮乎乎的“松露”的器官)人科, 從遺傳學角度來說與黑猩猩、猩猩和大猩猩這些沒有尾巴的“類人猿”有着不同程度的親緣關係。這種親緣關係是多麼的緊密呀! 美國韋恩州大學(位於底特律) 2003年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 人属與黑猩猩属(黑猩猩和倭黑猩猩) 有99.4%的功能基因是相同的。

鑒於兩者之間如此之高的相似程度, 研究人員提出應該把這些披毛裸體的“堂兄弟”也歸入人属 鑒於兩者之間如此之高的相似程度, 研究人員提出應該把這些披毛裸體的“堂兄弟”也歸入人属!其實這種相似程度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人和黑猩猩源於生活在800萬年至700萬年前的“最近共同祖先”。這位“最近共同祖先”還有待我們去發現,考古學家已經根據年代相比之下較近的乍得沙赫人“圖迈”圖根原人和地猿“阿爾迪”的化石描繪出“最近共同祖先”的特徵。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