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行為觀察法與應用 第五章 教育專業之行為觀察
從教育研究法、及學習評量來看,行 為觀察可以分為質的觀察及量的觀察; 從教學工作來看,行為觀察是教師評量 其教學效果的方法,並且由觀察中決定 教學的方法或內容;從心理輔導來看, 行為觀察可以分為旁觀的觀察及參與的 觀察;就班級經營來看,行為觀察系學 生團體行為的監管。
*行為觀察與教育研究法 若觀察由天性或本能出發,很容易犯 上主觀或資訊接收偏跛之觀察誤失而不 自知。教育工作者的行為觀察必須在本 能反應之上,重新學習,學習搜集客觀 資訊的正確方法以及如何理性做思考及 判斷,以力求正確的觀察。
*行為觀察與教學 教學過程以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即「教 導心理學」,是研究教學活動中師生的行為 ,目的在提供有效教學的原理原則,以說明 、預測與控制教學行為,增進教學效果並達 成教學目標,歷程是:教師的知覺與認知過 程→教師的行動→引導學生的知覺與認知過 程→學生的行動。教師要解決這些問題,除 了專業知識及經驗之外,時時進行觀察、判 斷、回饋、自省、調適也是非常重要的。
草根式課程是由社會互動的環境中產 生課程,課程是由教師與兒童的互動中 而萌生的,家長或其他與教室接觸的人 也可能有其影響。
*行為觀察與學習評量 教學評量及行為觀察的意義是十分相似的 ,都是需要搜集學生的資料來做判斷,然而 行為觀察資料以「行為表現」為核心,學習 評量則以學生的「學習表現」為核心。
根據NAEYC之「適宜幼兒發展教學」認為,在 幼兒教育而言,幼兒行為的評估是要靠持續的觀察 及資料描述,即觀察記錄幼兒的特殊興趣及發展進 度,包括四個步驟: 1﹒由父母得到資料。 2﹒記錄幼兒在遊戲、日常規範及人際互動的觀察。 3﹒發展出每位幼兒之綜合圖示comprehensive picture )。 4﹒應用記錄資料再課程設計及實施 (Leavitt & Eheart﹐1991)。 觀察並做紀錄是教學評量及學習評量的主要方法。
*行為觀察與班級經營 班級經營的目的在於藉由這些團體因素促 進以學生學習成長為目的的管理、支持及運 作。學生不僅在正式的課程及教學中學習, 學生也受到環境設備、空間大小及同儕互動 的影響。 一個新任老師為使教學及班級管理達到 效果,首要工作便是瞭解班級文化,以掌握 與學生間的有效互動。而教師瞭解班級文化 的方法即由學生互動中來觀察搜集事實資料 ,或由訪談學生中來瞭解。
馬克林提出六個介入同儕互動的範圍:發展共 識、幫助兒童參與同儕遊戲團體、介入兒童的扮演 遊戲、利用社會規則、解決同儕互動的衝突、安排 物理環境以增進同儕互動。 輔導班級問題可以分為六個程序:覺察、診斷、 處方、輔導、評量、追蹤。覺察中,行為觀察的能力 是不可忽視的,不僅要注意學生的行為,而且要不斷 的去分析、判斷、提出可能的假設,而不應該視而不 見、聽而不聞,或以為可怕的事情不會發生,如果事 情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老師必須負起疏忽的責 任。
*行為觀察與心理輔導 心理輔導的方法很多,面對面的諮商是最基本的 技術,諮商分為「指導式諮商」及「非指導式諮商」 「指導式諮商」的特徵是諮商員是主導的地位,指導 輔導者如何瞭解自己、認識環境、計畫將來及解決眼 前的問題等,指導式諮商重視心理測驗及分析受輔者 的資料,根據這些資料諮商員可以做指導性的建議。 「非指導式諮商」將輔導過程視為受輔者自我成長的 教育機會,諮商者所要做的事是讓受輔者感到被接納 、被支持,而自願自己去澄清觀念、認識自己問題所 在,自己主動解決問題,諮商者要像一面鏡子,幫助 受輔者澄清、認識、發現,諮商者的技巧有傾聽、同 理心、反映、引導等。
指導式諮商與非指導式諮商並非截然劃分 的,而是互融在輔導工作中。專業的行為觀 察可以幫助正確的行為判斷及建立信任關係, 心理輔導中的同理心、反映、引導等都需要以 「瞭解」為基礎,有瞭解才能做出適宜的同理 心、反映、引導,才能被受輔者接受而建立信 任關係。
第二節 觀察策略 不可由觀察本能出發,由本能出發的觀察 除了容易犯上觀察誤失之外,也犯上權威式的 教育方式,忽視教育對象之主動性及自我層面 第二節 觀察策略 不可由觀察本能出發,由本能出發的觀察 除了容易犯上觀察誤失之外,也犯上權威式的 教育方式,忽視教育對象之主動性及自我層面 。 現有的行為觀察的方法有日記法、軼事記 錄法、樣本記錄、行為檢核表、觀察量表等, 這些觀察法大多只重視觀察者搜集被觀察者行 為資料的方法,至於如何使資料達到客觀確實 、如何分析資料、如何提出解釋等要點上,似 乎仍渾沌不清。
*結構式觀察策略 依據一定的觀察記錄表來記錄。在記錄表 上,觀察主題、觀察情境、觀察事件的項目、 觀察時間間隔、觀察者的角色等都界定十分清 楚,結構式觀察策略對要觀察的行為都必須作 好界定,也都預測什麼情境、時間會發生什麼 類型的行為,對行為的後果也做了相當程度的 預估。
☆這種觀察法的優點是: 一、事先可慮觀察的信度及效度,短時間就可以有效的大量搜集可靠的資料。 二、使用在不同的被觀察者,但是必須屬於同一母群(例如:同班級、同年齡等)的被觀察者。 三、三、觀察者的角色屬於非參與的觀察,觀察時必須避免主觀及複雜性,以維持客觀正確的記錄。 四、以量的統計方法整理資料,相當客觀。 五、可以驗證觀察之前所提出的假設。
☆缺點是: 無法深入發現尚未被假設或解釋的部份, 結構式觀察都在事先界定及控制,在觀察進 行中只能按部就班來執行既定的任務,雖然 非常客觀,但卻未讓觀察者發揮其個人的敏 銳度及判斷力,很難在觀察歷程中有新的發 現。
*非結構式觀察策略 對觀察主題的探就在事先並未作嚴謹的計 畫,只作更具彈性及開放式的設計,整個計畫 是在觀察進行中逐步展開,在實施過程之中逐 漸修改而明朗、具體及實際化。 非結構式觀察並非隨便為之,只是在過程 中必須依據觀察者所作的判斷及假設,觀察者 必須時時考慮資料的客觀及判斷的理性,以使 觀察具有信度及效度,最大特色是資料搜集及 分析是參差進行的。
☆優點是: 一、能有深入的探究,發現一直未被發現的行 為意義或原因。 二、可以建立行為之落實理論之方法,可以說 明行為現象實質的、經驗的一面。 三、可以產生理論,但並不驗證理論。 四、樣本少,大多以參與觀察為主,在互動的 歷程中可以助長被觀察者的成長。 五、不論以參與觀察或非參與觀察,對觀察者 本人來說是智慧的考驗及成長,也能省思 其個人的感情層面。
☆缺點是: 一、太依賴觀察者本身的理性思考,如果觀察者的動機不夠,或感情用事,就會流於主觀。 二、只能針對少數被觀察者來進行。 三、費時間及精力。 四、觀察結果只能就被觀察者本身之主題行為來解釋,如果要使之成為普遍的行為理論就必須透過大量樣本之結構觀察來驗證。
*理論基礎 傳統的量的研究典範,是承認「社會」 比「個人」先存在,而且社會是個人意識詮 釋之外的客觀實體,社會的實際現象雖然是 由許多個人的行為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社會 現實卻超越個人的勢力,而自成生命力量; 個人的存在只不過剛好生活在這社會實體中 ,所以個人是受這社會的制約及控制的。
*方法的比較 一、世界觀 質的觀察和量的觀察是以兩種完全不同的 研究典範,其差異P 析如下: 量的研究將人類世界是作已被決定的客觀 實體,而不因個人的個別經驗及詮釋而改變。 質的研究則將人類世界是作不斷改變的複雜歷 程,因個人與個人、團體與團體的互動而不斷 的變化。
二、觀察重點 量的研究是以相同單位的觀察橫量多數社 會結構或多位個人經驗中的客觀存在的事實; 例如班級社會互動行為的觀察,是觀察許多班 級的人數、教室大小、師生比率、社會行為類 別等。質的研究則觀察個別的或特殊的現象中 的展開性變化過程;班級社會互動行為的觀察 ,觀察某一個班級情境中所發生的師生互動行 為及同儕互動行為的發展。
三、觀察資料的搜集 量的研究有其客觀的觀察工具以為觀察紀錄 的尺度,例如測驗、問卷、檢核表、評量工具 等,質的研究不使用任何測量行為的工具,最 多是使用協助行為記錄的工具,錄影機、錄音 機、照像機等,觀察者本身是最必要的觀察工 具,觀察者本身是質的研究必要的工具,觀察 者以其感官接收的行為觀察資料,以文字敘實 的方法做記錄,史觀察客觀、詳實及深入,觀 察時間及次數較多較長。
四、觀察資料的分析 量的研究分據分析或序列來發現現象的外表 特徵,以固定尺度來測量可操作、可觀察記錄 次數或等級的變項,其資料分析的方法是以統 計的方法來計算團體平均、或個人在團體中的 標準分數或百分等級等。質的觀察的資料分析 則是將文字所描述的的要點標示出來,並發現 觀察未明之疑難問題,以作為下一次觀察的指 引。
五、觀察結果的解釋 量的觀察結果,解釋被觀察變項行為的出現 頻率、即在該被觀察變項行為上,團體與團體 、個人與個人間的比較。質的觀察結果則在於 對個別的特殊現象或行為發展的深入探究,深 入即指被觀察者的角度詮釋行為的意義,若無 法深入瞭解被觀察者的詮釋,以觀察者的角度 所給予的詮釋應抱持著質疑及繼續求反證的態 度。
六、觀察的歷程 質是內在的、絕對的、不可分割的,而量是 可分割並可重組計算的,現實的存在本是一種 很難分割的,量個研究若要將之分割,並利用 統計處理,量的研究歷程:理論→假設→製作 工具→以工具搜集觀察資料→以統計整理資料 →驗證假設→推理→通則,質的研究歷程:觀 察者進入觀察情境→以文字詳實、客觀的記錄 →分析記錄資料並繼續觀察工作→再分析、再 觀察→整體的瞭解→特殊化的瞭解→假設性的 解釋。
七、觀察結果的應用 量的研究由於搜集大量資料作成統計結果 ,所以可以根據數字資料作推論及預測;但 質的研究只就各現象作深入探討,因此其結 果不能套用在不同的各現象上,故僅能就觀 察的個別現象作瞭解與解釋,而不作推論及 預測。
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是兩種不同的典範, 其觀念、價值及技術各有不同。質的研究學 者往往以對量的研究提出質疑出發,但是質 的研究本身之研究方法可說還是相當籠統的 。 量的觀察容易犯的觀察誤失:不正確的推 論、先診斷後觀察、期望的影響、社會分辨 的影響、教育理論的套用、觀察工具的誤用 等。 質的觀察有其缺點:費時、費精力、而且 只能針對微觀的現象解釋。
◎問題: 1﹒教育研究法如何應用在行為觀察上, 有何益處? 2﹒教學、輔導、評量如何應用行為觀 察? 3﹒試比較質的觀察法與量的觀察法之相 處異及相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