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黑龙江省医院 陈国俊 尖端扭转型室速的 诊断和治疗.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特殊类 型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通常在原发或 继发性 Q-T 间期延长的基础上发生,其心电 图特征、发病原理、病因及治疗均与一般 的室性心动过速不同。 1966 年 Dessertenne.
Advertisements

第 9 课 激素调节 浙教版科学总复习 考试内容考试要求 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活动的调节 1 、植物的感应性 1 )列举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a 2 )描述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 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a 2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列举激素对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的作用 a.
心肺复苏. 心源性猝死 : 在瞬间或在症状发作后一小时 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于 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病人过去可有 或无心脏病病史,以急性病症起始的一小 时突然意识丧失为先兆,在发病后 1 ~ 24 小 时内死亡。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心肺 复苏需措施,病人可能得救而存活.
心律不整用藥之認識 及臨床應用. 定義 正常心跳 – 由右心房的竇房結 (SA node) 來控制,經由房 室結 (AV node) 、希氏徑 (His Bundle) ,把電刺 激由心房傳到心室,引起心臟的收縮,以維持 正常的血壓及身體所需之血液供應。 – 正常成人在休息狀態每分心跳速率為 60.
奶及奶制品. 鲜奶的营养价值 奶类主要包括牛奶、羊奶、马奶和水牛 奶等。 奶类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 成分,组成比例适宜,而且是容易消化 吸收的天然食品。 它是婴幼儿主要食物,也是病人、老人、 孕妇、乳母以及体弱者的良好营养品。
牛常见病防治 延边综合试验站. 瘤胃积食 一次采食过量劣质、难消化 饲料; 突然改变饲喂方式; 偷食过量精料。
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 培训总结汇报 培训学校:哈尔滨商业大学 汇报人:陆 群 2010 年 1 月.
[ 儿童液体平衡的特点 ] 体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机体中水的生理 平衡是维系生命的重要条件。 体液中水、电解质、酸碱度、渗透压等的动态平衡 依赖于神经、内分泌、呼吸,特别是肾脏的正常调 节功能。 水是生命之源.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名称:《会计基础与实训》 课程编码: 服务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企业 财务方向) 主讲人:孟蒙 课程名称:《会计基础与实训》 课程编码: 服务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企业 财务方向) 主讲人:孟蒙.
CPR 用药 u 肾上腺素 (Epinephrine,Adrenaline) u 主要心血管作用 (α 和 β 肾上腺能激动剂 ) * 全身血管阻力 ↑ * 冠脉和脑血流 ↑ * 收缩压和舒张压 ↑ * 心肌收缩长度 ↑ * 心肌电活动 ↑ * 心肌需氧 ↑ * 使细颤转为粗颤 ↑ * 自律性 ↑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药学院 陈百泉. 慢性心功能不全 ( chronic 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 CHF ) 各种病因引起的多种心脏疾病 的终末阶段。适当静脉回流下,心 排出量绝对 / 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 体、组织所需的一种病理状态,同 时它又是一种超负荷心脏病,
内科护理学. 第四节 肝硬化病人的护理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李玉环 案例 李先生, 54 岁。因腹胀、乏力及食欲下降 1 年,意识不清 2 小时入院。既往乙肝病史 20 年。 查体:意识模糊,面色灰暗、巩膜黄染、腹部膨隆, 肝未触及、脾大,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 凹陷性水肿。 血液检查:
2013 新交规解读 党干训 周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 第 123 号 修订后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已经 2012 年 8 月 21 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 2013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第五章第四节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公安部部长 孟建柱.
1 第二十八章 抗心绞痛药. 2 目的要求  掌握硝酸甘油的作用及用途;  掌握普萘洛尔和硝苯地平的用途;
门冬氨酸钾镁口服溶液 国家医保药物(乙类). 药物类别与用途 1 、类别:电解质补充药。 2 、用途: ( 1 )适用于低血钾症,改善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 失常、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用于心肌炎后遗症, 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各种心脏病。 ( 2 )亦可用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汁分泌不 足和肝性脑病等辅助治疗。
抗心力衰竭药物 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 主讲:郝丽英 教授.
——神经系统用药和治疗精神障碍药 药学部 2014年3月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第二十三章 围术期心律失常 牡丹江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
第三章 心律失常 甘肃中医学院西医内科教研室.
答: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上海交通大学 ·通识核心课 《投资创业与民商法文化》 凯原法学院教授、民商法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韩长印 20010年3月.
第八章 中药学概述 第一节 中药导论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凡是运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古代本草书籍所记载的中药至今已达8000余种,目前经整理的各种中药有3000多种。它以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为主要来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其中植物药较多,应用最广泛,因而也有“本草”的称谓。
腰部劳损.
Na K Ca 矿 物 质 07食检 丁丽杰.
第十九章 抗心律失常药antiarrthythmic drugs
趣味實驗集錦 化學實驗教學 之三.
——麻醉药、镇痛药、解热抗炎药等 药学部 2014年3月
Antiepileptic drugs and anticonvulsants
Drugs Used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各位茶友,大家好.
仓储与配送管理 汇报人:徐建 工商管理系物流教研室.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三章 心律失常 (Arrhythmia) 杜玉芝 学时数:4学时.
心房颤动 的研究进展.
强心苷对离体蛙心的作用 成都医学院实验技术中心
黃厚銘會計師 (華銘會計師事務所主持會計師)
奶牛精料喂量与发病 肖定汉 北京奶牛中心 一、饲料在瘤胃的变化 p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考考试说明解读 --政治生活.
女性心律失常的特点与分析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张 萍.
窦律的药物控制: 2011指南 & 临床集粹 16th 届 西京医院-Mayo 峰会 Thomas M. Munger, MD
第四篇 脉管系统 第一章 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 总论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 心 动脉 心血管系统 毛细血管 静脉 组成
实验复习专题 城东中学 刘学琴.
高血脂 CHENDEFANG
常见心律失常的处理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急救中心 蔡卫东.
2012年食品卫生状况大事件 塑化剂 毒胶囊事件 老酸奶事件 甲醛白菜. 2012年食品卫生状况大事件 塑化剂 毒胶囊事件 老酸奶事件 甲醛白菜.
第六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脏生理 第三节 血管生理 第四节 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第五节 器官循环.
高淳区沧溪中学初一备课组. 高淳区沧溪中学初一备课组 蝌蚪能够变成青蛙,刚出生的婴儿会吮吸乳汁,还有人遇到寒冷的刺激会打哆嗦,引起上述行为的是一种物质——激素。 激素是由人体的内分泌腺分泌的一些物质。
糖尿病足.
陈旧性会阴Ⅲ度裂伤 护理查房 妇科一病区.
诊断性操作与治疗的相关性疼痛 王建民 牡丹江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 诊断性操作与治疗的相关性疼痛 王建民 牡丹江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
第十四章 局部麻醉药 (Local anaesthetics ) 牡丹江医学院 药理 (张会常)
重金属通过食物富集到动物体内的研究 殷瀚之 刘邦媛 李琳慧 陈可歆 结题报告.
第十四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学习要求: 1.掌握心肌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 心动周期与心率;心脏泵血过程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鉴别试验 何应金 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
急诊心律失常与临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刘元生.
秘密 财务管理咨询报告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 2002年8月10日 班级:09工本2班 姓名:莫琳曼 学号:
教研室主任及专业带头人 专业建设能力提升 主讲:阚雅玲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
拜城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张伟伟 护士群号: 欢迎新护士加入我们的“天使之声”群
小小节水员自然科普课
血 液 循 环 Blood Circulation.
Circulatory system agents
第20章 平喘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教研室 赵鹏飞.
第八章 生物样品内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测定.
第十七章 抗心律失常药 刘丹花.
江苏省江阴职业教育中心校 五年制高职财务会计专业 薛莉
心搏暂停和心动过速依赖性尖端扭转性室速 Locati EH et al, JACC 1992
Antiarrhythmic Drugs Huifang Tang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 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徐志浩 遗传与基因工程教研室 院系楼西侧一楼 2016年.
环 境 杀 手 ——电子垃圾 小组成员:俞伟刚、许东辉、尤成懋 2019/5/25.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

正常心律是心脏协调而有规律地收缩、舒张,能顺利地完成泵血功能,心脏舒缩活动节律的异常即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s),可引起心脏泵血功能障碍。一般按心动频数将心律失常分为两大型,即缓慢型和快速型。缓慢型有窦性过缓、传导阻滞等,常用阿托品及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快速型则较复杂,它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等。

最早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1914年发现的奎尼丁(quinidine),经过医学界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有几十种抗心律失常药可供临床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救治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注意到这类药物具有的不同类型的严重不良反应,如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s)。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有赖于对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等的认识。因此,在介绍各类抗心律失常药之前,先讨论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基础及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

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组成心肌的细胞大致可将其分为二类。一类为工作细胞,包括心房及心室肌,主要起机械收缩作用,并具有兴奋性及传导性而没有自律性。另一类为自律细胞,是一类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包括P细胞和Purkinje细胞等。它们具有自动产生节律的能力,也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

1.  兴奋性 兴奋的产生包括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以及有关离子通道的激活两个环节,这两方面如发生变化,兴奋性将随之而变化。 自律性 部分心肌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律性.根据其动作电位0相去极化的速度及超射幅度,又将其分为快反应自律细胞(包括心房传导组织、房室束及浦氏纤维)及慢反应自律细胞(包括窦房

结及房室结)。他们电生理特征的主要区别在于快反应细胞的自律性主要是由于Na+内流所产生,而慢反应细胞则由于Ca2+内流所产生。 3.  传导性 心肌细胞膜的任何部位产生的兴奋不但可以沿整个细胞膜扩布且可通过闰盘传递到另一个心肌细胞,从而引起整个心肌的兴奋和收缩。衡量传导性的指标是动作电位沿细胞膜扩布的速度。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很多,其中静息电位与兴奋阈电位之间差值改变对传导速度影响最大。传导速度改变对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二)心肌细胞的离子流及其通道 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是由于带有不同电荷的离子通过心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进出细胞而造成。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所引起离子流的变化则是近年来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及抗心律失常药研究的焦点。静息、动作电位的离子流及其通道见图14-2。

1.钠通道 心肌细胞已见有两种钠通道,一种是存在于心房肌、心室肌细胞和希浦系统(His-purkinje system)的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它所产生的内向电流INa主要使心肌产生快速除极,引发动作电位,即动作电位的0相。另一种是存在于窦房结和房室结中的非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它所携带的背景内向电流具有起搏作用。还有一种由Na+携带的内向电流If,通道的选择性不高,可通过多数的阳离子通道,是窦房结、房室结和希浦系统的主要起搏电流。

2.钙离子通道 目前已克隆出6种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即L-,N-,T-,P-,Q-和R-型。心肌细胞存在两种,一种是ICa-L,存在于心脏所有细胞,在窦房结和房室结它是主要的起搏电流;在心房肌、心室肌细胞和希浦系统,它主要产生动作电位的平台期。在早后除极所产生的尖端扭转型(torsades de points)心律失常中起主要作用。另一种是ICa-T,多见于心脏传导组织,对调节心脏的自律性有一定的作用。

3.  钾通道 心肌细胞钾通道种类最多,性质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内向整流钾通道IK1(inward rectifier potassium current),存在于心房、心室肌及房室结、希浦系统。参与维持静息电位及3期复极化晚期。 瞬时外向钾通道Ito(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包括Ito1和Ito2,Ito1可被4-AP阻断,是外向钾电流。Ito2可被Ryanodine阻断,是一种钙依赖性氯电流。在去极化时电压依赖的快速激活和失活,

是引起动作电位1相快速复极的主要离子流,Ito在心脏不同部位的分布差异较大。 延迟外向整流钾通道IK(delayed rectifier potassium current)其激活和失活过程均较慢。参与动作电位2相平台期的终止和3相复极过程。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快速激活电流Ikr,缓慢激活电流Iks,超速激活电流Ikur。 除此以外,还有ATP敏感钾通道IK(ATP),乙酰胆碱激活钾通道IK(Ach),Ca2+激活钾通道IK(Ca)及氯离子通道ICl等。

(三)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1.冲动形成障碍 (1)正常自律机制改变:正常自律活动只见于具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中,常受植物神经、电解质、缺氧、心肌牵引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参与正常舒张期自动除极化形成的起搏电流的动力学和电流大小的改变而引起的自律性变化称为正常自律机制改变。常见的形式为窦性心动过速。

(2)异常自律机制形成:具有非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出现异常自律性增高称为异常自律机制形成。异常自律机制发生与钾外流和钙内流参与相关,后者的参与是异常自律性提高的特征,主要引起室性心律失常。钙拮抗剂对这一类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颇佳。

2.  触发活动 触发活动(triggered activity)指冲动的形成是由于紧接着一个动作电位后的第二个次阈值除极化即后除极(afterdepolarization)所造成,分为: (1)早后除极(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是一种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后除极,常见于2、3相复极期中,因膜电位不稳定而产生振荡(图14-3A)。

引起早后除极的离子流,可能有延迟外向钾电流的减弱,对Ikr抑制作用较强,背景Na+内流和2相中残留钠电流INa的增多。诱发早后除极的因素有很多,如药物、低血钾等。早后除极引起的心律失常目前仍在研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引起Q-T间期延长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产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

(2)迟后除极(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是发生在动作电位完全或接近完全复极时的一种短暂的振荡性除极(图14—3B)。诱发迟后除极因素有洋地黄中毒、细胞外高钙、低钾等。钙拮抗剂及钾制剂疗效较好。

3.冲动传导障碍-折返激动 折返激动(reentrant excitation) 是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形通路折回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称为折返激动,是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另一重要机制。

4.心律失常发生的分子机制 有关心律失常的理论都是基于对心脏电生理的认识。Q-T间期延长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目前第一个被肯定的由基因缺陷引起复极化异常的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疾病,也是第一个从分子水平解释了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疾病。现已鉴定出LQTS的3个突变基因,即第3号染色体上的SCN5A基因,第7号染色体上的HERG基因和第 11号染色体上的

KVLQT1基因,这三个基因分别编码心肌细胞钠通道,Ikr通道的亚基及Iks通道。例如当编码Ikr的HERG基因突变,导致畸变亚基的合成,畸变亚基不能与正常亚基组装成有功能的Ikr通道,导致Ikr电流减小或消失,从而使心肌细胞复极化过程减慢,QT间期延长。获得性LQTS可见于心肌缺血,心动过缓,代谢异常(如低血钾和低血钙)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大多选择性阻断HERG通道,使复极化过程延长,导致QT间期延长。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方法有多种,如:临床应用分类法,膜反应性效应分类法,选择性抑制分类法及Vaughan Williams氏分类法等。Vaughan Williams氏分类法是1971年提出,本分类法主要根据药物作用的电生理学特点,将众多的化学结构不相同药物归纳成四大类:钠通道阻滞剂(如奎尼丁,利多卡因,氟卡尼)

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即钾通道阻滞剂(如胺碘酮);钙通道阻滞药(如维拉帕米)。通过作用于离子通道而影响心肌电活动,从而产生抗心律失常作用。 (一)钠通道阻滞药 此类又分为三个亚类,即Ⅰa、Ⅰb、Ⅰc。

1.Ⅰa类药物 适度阻滞钠通道,降低0相上升速率,不同程度抑制心肌细胞膜K+、Ca2+离子通透性,延长复极过程,且以延长ERP更为显著。有膜稳定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局部麻醉作用。以奎尼丁为代表。 2.Ⅰb类 轻度阻滞钠通道,轻度降低0相上升速度,抑制4相Na+内流,降低自律性,促进K+外流,缩短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且以缩短APD更显著,有膜稳定或局麻作用。以利多卡因为代表。

3.Ⅰc类 明显阻滞心肌细胞钠通道,显著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的作用最为明显。以普罗帕酮、氟卡尼为代表。Ⅰc类药物恩卡尼,氟卡尼具有很强的钠通道抑制能力,在消除冲动行成及传导异常上均有作用。据CAST试验报道,使用这两种药可使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几乎降到零,但却明显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

(二)受体阻滞药 能抑制肾上腺素能神经对心肌的受体效应,同时具有阻滞钠通道和缩短复极过程的作用。表现为减慢4相舒张期除极速度而降低自律性,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而减慢传导。代表药物为普萘洛尔。

(三)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Ⅲ类药又称钾通道阻滞药,作用于心肌细胞膜可降低细胞膜K+电导,减少K+外流,延长动作电位2期及3期复极,从而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但不影响动作电位幅度和去极化速率。如:已用于临床多年,对各种心律失常均有效的溴苄胺(bretylium),索他洛尔(sotalol)和胺碘酮。

目前国外已开发了不少新的Ⅲ类钾通道阻滞药,其中大部分药物对Ikr具有高度选择性,这些新Ⅲ类药物大多为甲磺酰胺类及其衍生物。研究较多的是Dofetilide(UK68798),E-4031,d-sotalol等。 该三类药的共同特征是:(1)对离子通道的阻断作用有高度选择性,对Ikr抑制作用较强。电生理效应只延长APD和ERP,不影响0相Vmax。(2)APD的延长,使2相坪台期延长,增加钙内流,使Ⅲ类药

表现出正性肌力作用。(3)抗室颤效应。(4)延长APD的药效呈负性频率依赖性。心率慢,延长APD愈明显。心率快,延长APD的药效减弱,甚至消失。当心率徐缓时,APD的延长十分明显,大量Ca2+内流可诱发早后除极(EAD),EAD被认为是尖端扭转型室速的主要原因。选择性阻断Ikr的药物具有的抗心律失常及抗室颤作用已成为共识,但其负性频率依赖性及致心律失常的特征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影响了该类药物的临床使用。

(四)钙通道阻滞药 钙通道阻滞剂的电生理特点均是通过阻滞L-型的钙通道,从而使ICa-L下降。该类药物降低窦房结、房室结细胞的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延长房室结细胞膜钙通道恢复的时间,延长其不应期。代表药物为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diltiazem)。

三、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一)第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 1.Ⅰa类药 奎尼丁 quinidine 奎尼丁是从金鸡纳(cinchona ledgeriana)树皮中分离出的一种生物碱,为奎宁的右旋体,1918年发现该药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作用与作用机制】 该药与心肌细胞膜快钠通道蛋白结合并阻滞之,低浓度即可阻滞Na+内流。高浓度尚具有阻断延迟外向整流钾电流(IK)、内向整流钾电流(IK1)及L型钙电流作用。奎尼丁阻断钠通道,可降低心肌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速度。阻断钾通道,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心电图显示QRS波及Q-T间期延长,并且有负性频率作用,即在心率减慢时,此作用尤为明显。

奎尼丁阻断钙通道,减少Ca2+离子内流,具有负性肌力作用。此外,该药还具有明显的抗胆碱作用和阻滞外周血管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静脉应用,可降低外周阻力,血压下降。 【临床药动学】 本药口服后几乎全部被胃肠道吸收,经1~2小时达血药浓度高峰。生物利用度为70%~80%。该药与血浆蛋白和组织亲和力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约80%,组织中药物浓度较血药浓度高10~20倍,心肌浓度尤高。体内

表现分布容积为2~3L/kg,消除半衰期为5~9小时,有效血药浓度为2~5μg/ml,超过6μg/ml已引起毒性反应。 本药主要经过肝氧化代谢,其羟化代谢物仍有药理活性。其代谢物及原型均经肾排泄,其中原型占排泄量10%~25%。

【适应证】 奎尼丁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适用于房颤、房扑、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的转复和预防,以及频发室上性和室性早博的治疗,是最重要的心律失常转复药物。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用药初期,常见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用药时间长,可出现“金鸡钠反应”,头痛、头晕、耳鸣、腹泻、恶心、视力模糊等症状。较为严重的是心脏毒性,治疗浓度可致心室内传导阻滞,Q-T间期延

长。诱发心律失常主要是较强抑制钠电流所致。高浓度致完全传导阻滞。奎尼丁晕厥(quinidine syncopy)是偶见严重不良反应,发作时患者意识突然丧失,伴有惊厥,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甚至室颤,发作前心电图Q-T间期过度延长,产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用本药的患者每次服药前应检查心率、血压和心律变化。若出现明显心率减慢(<60次/分)、收缩压下降(90mmHg)、Q-T间期延长(>30%),均应停药。奎尼丁能加速房颤或房扑时的心室率,故复律前应先用强心苷类药物治疗和减慢心室率。

【剂量与用法】 用于心脏复律时,先试服本品100mg,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无反应则可服200 mg,每2小时一次,共5次。若无效,翌日重复同一剂量,如仍无效,则第3日可改为300 mg,2小时一次,共5次。剂量不宜超过每2小时400 mg。复律成功后可用维持量200 mg,每6~8 小时一次。

【相互作用】 本药与地高辛(digoxin)合用,使后者肾清除率降低而增加其血药浓度;与双香豆素、华法林合用,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使后者抗凝血作用延长;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能加速奎尼丁在肝中的代谢,应加量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普鲁卡因胺 procainamide 普鲁卡因胺是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的酰胺型化合物,自50年代起就被用于抗心律失常治疗。该药对房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比奎尼丁弱,对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似优于奎尼丁。

【作用与作用机制】 该药对心肌的直接作用与奎尼丁相似,但无明显阻断胆碱能或-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该药抑制浦氏纤维的自律性,治疗浓度能降低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0相上升最大速率与振幅,因而减慢传导速度,使折返激动的单向传导阻滞变为双向传导阻滞。延长心房、心室及浦氏纤维的APD及ERP,为绝对延长ERP。治疗剂量对P-R间期作用较小,却延长QRS及Q-T间期。

【临床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1小时达高峰血药浓度,肌肉注射后0 【临床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1小时达高峰血药浓度,肌肉注射后0.5~1小时、静脉注射后仅4分钟血药浓度即达峰值。生物利用度约80%。有效血药浓度为4~10μg/ml,约20%与血浆蛋白结合,体内分布广,但不易透过脑组织,表观分布容积为2L/kg。消除半衰期为3~6小时。本药在肝代谢为仍具活性的N-乙酰普鲁卡因酰胺(NAPA),NAPA也具

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但与母药在电生理学上有不同的特性,它几无Ⅰ类药物作用,具有明显的Ⅲ类药物的作用,其有效血药浓度为10~20μg/ml。本药原形及代谢物均经肾排泄,原形占30%~60%。 【适应证】 主要用于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或滴注用于抢救危急病例,对室上性心律失常也有效。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口服时可有胃肠道反应,静脉给药可引起低血压。大量有心脏抑制作用。过敏反应较常见,出现皮疹、药热、白细胞减少、肌痛等。中枢不良反应为幻觉、精神失常等。长期应用,少数患者出现红斑狼疮综合征。 用药时(口服或注射)要连续观察血压和心电图变化,肾功不全时应减量。

【剂量与用法】 紧急复律时,每分钟20mg速度静脉滴注,有效后以每分钟1~4mg静静滴注以维持疗效。口服片剂500mg,每2小时一次,共5次,若无效,最大量为每次1g,每日3次,维持量是250~500mg,每4~6小时口服一次。

丙吡胺 disopyramide (吡二丙胺,达舒平) 丙吡胺药理效应与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相似,该药于1967年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作用与作用机制】 抑制浦氏纤维4相除极速率而降低自律性,抑制快反应细胞0相上升速度而减慢传导,延长心房、心室的APD及ERP,且二者延长的程度相同。该药也具有明显的抗胆碱能作用,此作用也参与延长APD及ERP。

【临床药动学】 口服后80%~90%被吸收,生物利用度甚高,0 【临床药动学】 口服后80%~90%被吸收,生物利用度甚高,0.5~3小时达血药浓度高峰,其血浆蛋白结合量具有剂量依赖性。治疗血药浓度为2~5μg/ml。表观分布容积为1.0L/kg。消除半衰期为6~9小时。该药主要由肾脏排泄,其中40%~60%为原形,35%为肝脏降解后的代谢产物。

【适应证】 室性早搏,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对心肌梗死引起心律失常有效。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主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压及心脏抑制。还可见口干、便秘、尿潴留、视力模糊等。该药还可引起Q-T间期延长,易产生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 左室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时慎用。房颤或房扑时应先用洋地黄,以避免增加心室率。

【剂量与用法】 紧急复律时静脉注射每次2mg/kg,在5~15分钟内注完,一次不应大于150mg。维持量为静脉滴注每小时20~30mg,口服片剂100~200mg,每日3~4次。 【相互作用】 与肝药酶诱导剂苯妥英合用可降低本药的血药浓度。与-受体阻断剂合用可加强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疗效。可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

2.Ⅰb类药 利多卡因 lidocaine 利多卡因为局部麻醉药。於1943年合成,1963年用于治疗心律失常,是目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作用与作用机制】对INa有抑制作用。抑制心肌的自律性,以心室肌和浦氏细胞为主,并提高阈电位。减慢受损的希-浦系统的传导,改善单向传导阻滞而终止折返激动。促进心肌细胞膜K+外流,缩短浦氏纤维及心室肌动作电位APD和ERP,以前者为主,ERP相对延长。

【临床药动学】口服后虽吸收良好,但肝脏首过消除明显,仅1/3进入血液,难以达到临床有效血药浓度,故需经静脉注射给药,静脉注射给药作用迅速,仅维持20分左右。该药在血中有70%与血浆蛋白结合,体内分布广泛,表观分布容积为1L/kg 。有效血药浓度1.5~6.0μg/ml 。该药几乎全部在肝中代谢、脱乙基,消除半衰期为2小时,经肾排泄,原形占总量10% 。

【适应证】只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如急性心肌梗死或强心苷中毒所致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亦可用于心肌梗死急性期,以预防心室纤颤的发生。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本药静脉注射过快,出现头昏、嗜睡或激动不安,甚至出现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和低血压。 在心衰、肝功不全者长期滴注后可产生药物蓄积,特别是儿童或老年人应适当减量。

【剂量与用法】 静脉注射100mg,若无效,10分钟之内再注射一次,累积不超过300mg,静脉维持剂量为每分钟1~4mg。急性心肌梗者入院前可肌注250~300mg(用6%或10%溶液)预防室性心律失常。 【相互作用】西米替丁和普奈洛尔可增加利多卡因的血药浓度。

美西律 mexiletine (慢心律,脉律定) 美西律其化学结构和细胞电生理效应与利多卡因相仿,常用于维持利多卡因的疗效。 【作用与作用机制】降低浦氏纤维的自律性,提高阈电位,其抑制0相的作用大于利多卡因,使传导速度减慢。该药缩短浦氏纤维和心室肌APD和ERP。

【临床药动学】 本药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口服后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作用维持8小时。生物利用度为90%。有效血药浓度为0 【临床药动学】 本药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口服后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作用维持8小时。生物利用度为90%。有效血药浓度为0.5~2μg/ml。血浆结合率为60%。该药主要在肝内代谢灭活,约10%以原形由肾排泄,消除半衰期约12小时。 【适应证】 与利多卡因相同,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对心肌梗死后急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少,可出现胃肠道不适。长期口服有神经症状如震颤、共济失调、复视、精神失常等。 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不全、心室内传导阻滞、有癫痫史、低血压或肝病者慎用。

【剂量与用法】 紧急复律时静脉注射100~200mg,10分钟内注完。静脉滴注每分钟1~2mg用于维持给药。口服剂量为首剂倍量400mg,2小时后,每6~8小时口服200~250mg。 【相互作用】 西米替丁可增加本药的血药浓度。

苯妥英 phenytoin 苯妥英为乙内酰脲类抗癫痫药,50年代后用于抗心律失常,现已成为治疗洋地黄中毒所致快速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作用与作用机制】 对心肌电生理学作用类似利多卡因,对心电图几无影响。降低正常与部分除极的浦氏纤维4相自发除极速率,从而抑制自律性。促K+外流,使APD和ERP缩短,以缩短 APD为甚,相对延长ERP。高浓度苯妥英抑制Na+通道,减慢0相最大上升速度与振幅,减慢传导。

【临床药动学】 口服吸收慢而不完全,8~12小时达高峰。有效血药浓度为5~20μg/ml。生物利用度为60~80%,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约80%,体内分布容积为3L/kg。主要在肝脏水解灭活,不足5%以原型从尿中排出。此外,苯妥英血药浓度低于10μg/ml时消除方式属一级动力学,消除半衰期为20小时。血药浓度增高时,则按零级动力学消除,t1/2亦随之延长。这与肝脏代谢能力达饱和有关。

【适应证】 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特别对洋地黄中毒引起的阵发性房扑或房颤、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并能改善洋地黄所抑制的房室传导。对非洋地黄所引起的房性心律失常无效。对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心导管术等所引发的室性心律失常也有效。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快速静注容易引起低血压,高浓度可引起心动过缓。中枢症状常见有头昏、眩晕、震颤、共

济失调等,严重者出现呼吸抑制。 本药注射剂溶媒中含有丙二醇和乙醇对组织刺激大,不宜静滴或肌注。在低血压或心肌抑制存在时慎用。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孕妇用药可使胎儿致畸禁用。

【剂量与用法】 紧急复律时静脉注射50~100mg,每5~10分钟一次,直至有效或出现不良反应。总量不超过500mg。口服第1日600mg,以后每日300~500mg维持。 【相互作用】 肝药酶抑制剂异烟肼、氯霉素、西咪替丁可抑制苯妥英代谢,提高其血药浓度。而肝药酶诱导剂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可加快苯妥英的清除,导致治疗失败。

3.Ⅰc类药 普罗帕酮 propafenone (心律平) 普罗帕酮具有局部麻醉作用,70年代用于临床抗快速心律失常。

【作用与作用机制】 本品与奎尼丁相似,通过抑制Na+内流而发挥电生理作用。降低心房、心室和浦氏纤维反应性而减慢传导。对复极过程影响较少,略能延长APD和ERP。降低浦氏纤维自律性。该药还有轻度的肾上腺素受体阻断作用和钙通道阻滞作用。

【临床药动学】 口服吸收良好,2~3小时作用达高峰,持续8小时以上。该药初期给药肝脏首次效应强,生物利用度低。长期给药后,首过效应减弱,生物利用度上升至几乎达100%。该药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5%~97%,主要在肝脏代谢,99%以代谢物形式经尿排出。

【适应证】 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早搏,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伴发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常见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味觉改变等。心血管系统常见房室传导阻滞,加重充血性心衰,还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等。 肝肾功能不全时应减量。心电图QRS延长超过20%以上或Q-T间期明显延长者,宜减量或停药。

【剂量与用法】 口服每次100~300mg,每日3次。静脉注射每次70mg,稀释后5分钟内注入,若未见效,可于20分钟后重复用药一次,1日总量不超过350mg。 【相互作用】 该药可提高地高辛和华法林的血药浓度,若与地高辛合用,地高辛需减量一半。奎尼丁或西咪替丁可提高本药的血中浓度。本药一般不宜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合用,以避免药效学相互作用加强而致心脏抑制。

恩卡尼 encainide 恩卡尼60年代用于血管性头痛的预防和治疗,因具有膜稳定作用而用于抗心律失常。 【作用与作用机制】 主要抑制钠通道,抑制浦氏纤维4相除极速率而降低其自律性,也降低心房、心室及浦氏纤维0相最大上升速度而减慢传导速度,对浦氏纤维作用最强。心电图表现为QRS波增宽。

【临床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口服后1~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分布容积为4 【临床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口服后1~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分布容积为4.0L/kg,消除半衰期为3~4小时。该药几乎全部在肝脏中灭活代谢,两种代谢产物0-去甲基恩卡尼和3-甲氧-O-去甲恩卡尼仍具有抗心律失常活性。 【适应证】 为广谱抗快速心律失常药,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出现致心律失常作用,如发生室速或室颤、房室传导阻滞,中枢神经症状,如头晕、头痛、震颤等。本药治疗心肌梗死后潜在的恶性心律失常时,死亡率增高值得注意(CAST报告)。肾功不全应减量。 【剂量与用法】 口服2.5mg,每日3次。静脉注射0.5~1.0mg/kg,15~20分钟注完。 【相互作用】 西咪替丁可增加本药的血浓度。

氟卡尼 flecainide 氟卡尼与恩卡尼结构类似。抗心律失常作用强度较奎尼丁、利多卡因强。 【作用与作用机制】 抑制钠通道,对Vmax抑制作用强于Ⅰa、Ⅰb类药物,明显减慢心肌细胞0相最大上升速度及降低振幅。减慢心脏传导,降低自律性,膜反应曲线向右下移位。对Ikr有抑制作用,使心房和心室肌动作电位时程明显延长。

【临床药动学】 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达90%,血药浓度3小时达高峰,有效血药浓度为0 【临床药动学】 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达90%,血药浓度3小时达高峰,有效血药浓度为0.2~1μg/ml。血浆蛋白结合率约40%。主要在肝中代谢,在成年健康人,消除半衰期为14小时,肾功不全者t1/2超过20小时。该药约25%以原形经肾排泄。 【适应证】 本药属广谱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临床药动学】 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达90%,血药浓度3小时达高峰,有效血药浓度为0 【临床药动学】 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达90%,血药浓度3小时达高峰,有效血药浓度为0.2~1μg/ml。血浆蛋白结合率约40%。主要在肝中代谢,在成年健康人,消除半衰期为14小时,肾功不全者t1/2超过20小时。该药约25%以原形经肾排泄。 【适应证】 本药属广谱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剂量与用法】 口服100~200mg,每日2次。开始由小剂量50mg递增至200mg,静脉注射1~2mg/kg,10分钟内注完,一次最大量不超过150mg。 【相互作用】 避免同时给予丙吡胺或维拉帕米,以减少心脏毒性。

(二)第Ⅱ类药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 普萘洛尔 propranolol (心得安) 普萘洛尔对1及2受体均有阻滞作用。

【作用与作用机制】 该药产生抗心律失常作用通过两个机制:(1)竞争性阻断受体,能有效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所中介的心脏生理反应如运动时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增加房室传导速度等。(2)抑制Na+通道及Na+内流,具有膜稳定作用。本药抑制窦房结自律性,使心房肌传导速度减慢。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并减慢其传导速度。降低浦氏纤维的膜反应性,使其传导减慢,自律性降低。普萘洛尔对受体的阻断作用和对心肌细胞膜的直接抑制作用是其抗心律失常的药理基础。

【临床药动学】 口服吸收完全。肝脏首过效应强,生物利用度为30%。口服后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但个体差异大。有效血药浓度波动大,约为0 【临床药动学】 口服吸收完全。肝脏首过效应强,生物利用度为30%。口服后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但个体差异大。有效血药浓度波动大,约为0.05~0.9μg/ml。血浆蛋白结合率达93%。该药主要在肝脏代谢,消除半衰期为3~4小时,肝功受损时明显延长。90%以上经肾排泄,尿中原形药仅占不到1%。

【适应证】 室上性心律失常。对于交感神经兴奋性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嗜铬细胞瘤等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效果好。与强心苷合用,控制房扑、房颤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的室性频率效果较好。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本品,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缩小心肌梗死范围,降低死亡率。普萘洛尔还可用于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速及Q-T间期延长所致心律失常,减少肥厚型心肌病所致的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可致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和哮喘。产生低血压、精神压抑、记忆力减退。本药长期应用对脂质代谢和糖代谢有不良影响。故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应慎用。突然停药可产生反跳现象,使冠心病病人心绞痛加重或发生心肌梗死。

【剂量与用法】 口服10~20mg,每日3次。静脉注射,每次2~2.5mg,以5%葡萄糖液100ml稀释,静脉滴注,按需要调整滴注速度。 【相互作用】 西咪替丁使普萘洛尔的清除率显著降低,易导致毒性反应。

(三)第Ⅲ类药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胺碘酮 amiodarone (乙胺碘呋酮,安律酮) 胺碘酮结构与甲状腺素类似,胺碘酮化学其中含有两个碘原子,占分子量的37.2%。

【作用与作用机制】 对多种心肌细胞膜钾通道有抑制作用,如:Ikr、Iks、Ito、Ik1。明显延长APD和ERP。对Na+通道及Ca2+通道亦有抑制作用。降低窦房结和浦氏纤维的传导性,延长Q-T间期。此外,胺碘酮尚有非竞争性拮抗、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和扩张血管平滑肌作用,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

【临床药动学】 口服、静脉注射给药均可。口服给药吸收缓慢,6~8小时后血药浓度达高峰。生物利用度约40%。静脉注射10分钟起效,维持1~2小时。吸收后药物迅速分布到各组织器官中,表观分布容积大,达70L/kg。该药主要在肝脏中代谢,消除半衰期长达54天。血浆蛋白结合率达95%。停药后作用可持续4~6周。

【适应证】 治疗心房扑动、心房纤颤和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好,对预激综合征引起者效果更佳。适用于对传统药物治疗无效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对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亦有效。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常见心血管反应如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Q-T间期延长,偶见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有房室传导阻滞及Q-T间期延长者忌用本品。

本品长期应用可见角膜褐色微粒沉着,不影响视力,停药后微粒可逐渐消失。少数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个别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长期应用必需测肺功能、进行肺部X光检查和定期监测血清T3、T4。 【剂量与用法】 口服开始时每次200mg。每日3次,用药一周,以后一次200mg,每天2次,再用药一周,最后采用维持剂

量每天200mg。静脉注射,首剂5mg/kg,5~10分钟内注入,必要时20分钟后重复一次。本药是一种缓慢溶解的制剂,静脉滴注300mg加至250ml等渗盐水中,于30分钟内滴完。 【相互作用】 胺碘酮可提高血中地高辛浓度,加强抗凝剂作用。该药还可增加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和苯妥英的血药浓度。避免与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合用,以防止加重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

(四)第Ⅳ类药 钙通道阻滞剂 维拉帕米 verapamil (异搏定,戊脉安) 维拉帕米阻断慢钙通道,选择性抑制Ca2+内流。为窄谱抗心律失常药。

【作用与作用机制】 该药阻断心肌慢Ca2+通道,抑制Ca2+内流,对钙通道作用呈现频率依赖性,并推迟失活钙通道的复活。对快钠通道无明显作用,无膜稳定作用。窦房结、房室结对此药敏感。该药减慢窦房结、房室结0期上升最大速度,而减慢其传导性。终止房室结的折返激动。降低窦房结舒张期自动除极斜度,降低其自律性。该药缩短慢反应动作电位的APD而延长ERP。大剂量维拉帕米(5~10μg/ml)延长浦氏纤维的APD和ERP。

【临床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口服后2~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2小时呈现作用,5小时作用最强。由于首过效应强,生物利用度仅10%~30%。有效血药浓度为0.1~0.3μg/ml。静注后5~10分钟起作用,可持续6小时。药物在肝脏代谢,其代谢物去甲维拉帕米仍有活性。消除半衰期为4~10小时,肝功不良,t1/2可延长至16小时。该药及代谢产物75%从肾脏排泄。

【适应证】 治疗室上性和房室结折返激动引起心律失常效果好。对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及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早搏有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此药。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口服安全。可出现便秘、腹胀、腹泻、头痛、瘙痒等。静脉给药可引起血压降低、暂时窦性停搏。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病人禁用此药。老年人、肾功下降者慎用。

【剂量与用法】 注射液:5mg/2ml。静脉注射,每次5mg,隔15分钟可重复1~2次,如无效即停用。持续静脉滴注为每分钟0 【剂量与用法】 注射液:5mg/2ml。静脉注射,每次5mg,隔15分钟可重复1~2次,如无效即停用。持续静脉滴注为每分钟0.1mg。口服40~80mg,每日3次,维持量为40mg,每日3次。 【相互作用】 该药可提高地高辛的血药浓度,也能增强神经肌肉阻断剂的活力,与受体阻滞剂或奎尼丁合用,可增加心脏毒性。

(五)其他类抗心律失常药 腺苷 adenosine 腺苷为体内固有的一种核苷酸,静脉快速注射腺苷可终止折返性室上性心律失常。此药尚未分类。 【作用与作用机制】 腺苷为内源性嘌呤核苷酸,腺苷通过与特异性G蛋白结合,作用于腺苷受体,激活乙酰胆碱敏感K+通道,抑制窦房结传导,降低正常自律性。腺苷抑制房室传导,延长房室结不应期,以上作用与其促K+外流及抑制cAMP激活的Ca2+内流有关。

【临床药动学】 静脉注射腺苷后迅速起效,其血浆半衰期极短,约10秒。该药可被体内大多数组织细胞所摄取,并被腺苷脱氨酶灭活。使用时需静脉快速注射给药,否则在药物到达心脏前即被灭活。 【适应证】 主要用于迅速终止折返性室上性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静脉注射速度过快可致短暂心脏停搏。治疗剂量,多数病人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和房颤发作则罕见。 【剂量与用法】 注射液:3mg/ml。一次快速静脉注射6mg,如果1~2分钟后心律失常未得到控制,可静注12mg,如果需要,可再次静注12mg。 【相互作用】 合用腺苷摄取抑制剂双嘧达莫的患者,腺苷疗效增强;茶碱和咖啡因能阻断腺苷受体,若合用上述药物或饮用含上述药物的饮料时,需加大腺苷的用药量。

四、抗快速型心律失常药临床评价及选药原则 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时选用合适的药物非常重要。不同类型的抗心律失常药其临床适应证各不相同,又易引发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甚至产生致心律失常作用。针对这一类临床安全范围较窄的药物,选药需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别、病人不同的病理生理状态以及年龄等。最满意的治疗效果是恢复并维持窦性节律,其次是取消异位节律,争取恢复窦律,再是控制心室频率,维持一定的循环功能。

综合上述情况,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一般用药原则是:(1)先单独用药,然后联合用药;(2)以最小剂量或副作用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3)先考虑降低危险性,再考虑缓解症状;(4)充分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及致心律失常特性;(5)初期用药、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时应进行心电监测。

(一)明确诊断,按临床适应证合理选药 1.窦性心动过速 应针对病因治疗,需要治疗时可采用β受体阻滞剂或维拉帕米。 房性早搏 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若频繁发生,并引起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可采用β 1.受体阻断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或使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

3.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转律用奎尼丁(宜先给洋地黄)、普鲁卡因酰胺、胺碘酮,减慢心室率用β受体阻断剂、维拉帕米、洋地黄类。转律后用奎尼丁、丙吡胺防止复发。 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这类心律失常多由房室结折返引起,故常用具有延长房室结不应期的药物。急性发作时宜首选维拉帕米,亦可选用洋地黄类、β受体阻断剂、腺苷等。慢性或预防发作可选用洋地黄类、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

5.室性早搏 首选普鲁卡因胺、丙吡胺、美西律或其他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以及胺碘酮。心肌梗死急性期通常用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强心苷中毒者用苯妥英。 6.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转律用利多卡因、丙吡胺、普鲁卡因酰胺、美西律、胺碘酮、奎尼丁,维持用药与治疗室性早搏相同。 7.心室纤颤 转律可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和胺碘酮。

8.联合用药 (1)室上性心律失常:洋地黄加奎尼丁:用以治疗房颤或房扑。洋地黄通过增强迷走神经张力的作用而使房室之间的传导减慢或引起轻度阻滞,从而减慢由快速性房性心律引起的心室律加快,起到保护心室及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可抑制奎尼丁存在的加速房室传导作用,减慢心室率,对抗奎尼丁的负性肌力作用。合用时,洋地黄减量约50%。

洋地黄加β受体阻断剂:两药在抑制房室传导上有协同作用,β受体阻断剂减少或防止洋地黄毒性,洋地黄可对抗β受体阻断剂的负性肌力作用。β受体阻断剂一般选用普萘洛尔。两药合用防治室上速,也可用于治疗房颤或房扑。 奎尼丁加普萘洛尔:普萘洛尔抑制房室结传导,减慢心室率,缩短QT间期以对抗奎尼丁的不足。用于房颤或房扑的复律和维持。二药合用可加重负性肌力作用,应慎重。

奎尼丁加维拉帕米:在缺血、低钾等情况下,心房肌细胞从快反应变为慢反应性,降低对奎尼丁的敏感性,对维拉帕米的反应性增强。维拉帕米抑制房室结传导,使心室率减慢。可提高慢性房颤的复律成功率。但二者合用可加重窦房结抑制和负性肌力作用。

(2)室性心律失常:Ⅰa类加Ⅰb类药物:Ⅰa类药物可通过抑制复极过程而延长钠通道的失活状态从而增强Ⅰb类药物的钠通道抑制作用。在心肌复极过程中Ⅰa类药物起抑制作用而Ⅰb类药物起促进作用,故Ⅰb类药物可抵消Ⅰa类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作用,从而减少毒副作用。最常用的组合是奎尼丁或普鲁卡因胺加利多卡因或美西律。

Ⅰa类药物加受体阻断剂:受体阻断剂通过抑制受体而抑制心肌细胞膜除极速率,与Ⅰa类药物抑制0相最大上升速度起协同作用。 Ⅰb类药物加胺碘酮:Ⅰb类药物可加强胺碘酮抑制传导和自律性的作用,而减少或部分抵消胺碘酮由于过度延长APD而引起的QT间期延长。常用的组合为胺碘酮加美西律。

(二)注意用药禁忌、减少危险因素 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作用有差异,同时还有着各不相同的临床用药禁忌,为减少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危险,注意临床用药禁忌。如丙吡胺负性肌力作用较强,心功能不全者勿用;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忌用强心苷类、钙拮抗药、受体阻断药等延长房室传导的药物。索他洛尔、奎尼丁延长APD明显,Q-T间期延长综合征患者禁用。另外,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忌用胺碘酮,以免加重患者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