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貨幣與物價關係的研究 1986年至2011年 班級:經濟三B 姓名:賴岩志 學號:AF981701
一、前言 題目的選擇: 因為最近幾年物價上漲率明顯,但是實質國民所得卻沒什麼變動,我想知道這跟之前幾年(2008)中央銀行貨幣供給增加是不是造成現在物價上升有關,有無符合古典學派的貨幣中立性。上網收尋之前學者的研究,發現有一筆類似報告。所以我就延續吳聰敏‧高櫻芬二位學者的研究。(台灣貨幣與物價長期關係之研究1907至1986年),從1986年之後到2010年這段期間是否貨幣也一樣具有中立性。
所以我從中央銀行找了1986~2010年總貨幣供給,和這段期間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來做研究。想利用簡單迴歸分析,去分析這一段期間內貨幣供給與物價長期變動的關係。
二、貨幣供給介紹 貨幣在經濟運作上擁有著特殊的地位,貨幣供給的增加,對經濟的影響常常會出現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情況。當我們在定義貨幣供給時,最常用M1A(註1)、M1B(註2)及M2(註3)三個指標。依據其貨幣供給的定義邏輯,M之後代表的是變現性的難易度,分別代表現金的M1A排到現金加活期存款的M1B,M1B再加上準貨幣則為M2。 註1M1A=通貨淨額+支票存款+活期存款 註2M1B=M1A+活期儲蓄存款 註3M2=M1B+準貨幣(定期存款、定存儲蓄存款、外匯存款、郵政儲金、企業、及個人持有支付買回交易餘額、外國人持有的新台幣存款、及貨幣市場共同基金。)
M2其中大部分項目是以儲存價值為主要目的,M2在經濟上有二大重大的意涵,其一由於其內容包含定期存款,所以其所代表的是資金是否會往最安全的定存上去靠攏,而放棄購買其他資產的機會,其二在央行監測上,過去台灣歷史資料顯示通貨膨脹及M2的相關性比較高,所以央行較在意M2的走向。
三、經濟與貨幣供給的互動 貨幣供給在經濟地位特殊,尤其在經濟環境處於衰退的情況下,政府常會以貨幣政策來調整景氣的波動,以經濟成長、物價去剖析貨幣供給在經濟中的角色。在經濟領域中貨幣供給和經濟之間的關係複雜, 就時間長短來說,分成古典學派,和凱因斯學派。
在長期下,古典經濟學派認為貨幣是具有中立性的特質,央行所釋放出來的貨幣供給都會完全反映在物價上,生產、消費等實質變數並不會因此改變,此時通貨膨脹只是一種貨幣的的現象,並不會影響到經濟的成長。以往研究也指出二戰後全球的經濟成長和貨幣供給的實證資料也顯示雙方未有明顯的關係。
在短期下,貨幣供給影響投資、消費的管道多樣,其中以凱因斯學派的利率管道最為著名,因為增加了貨幣供給,降低了短期的利率,使的廠商進行投資的成本降低,造成投資意願的提高,所以央行採用較寬鬆的貨幣政策,希望可以刺激投資的誘因帶動經濟成長。
「 傳統凱因斯學派的分析方法, 認為貨幣供給增加會降低名目利率, 促進投資, 終而達到刺激景氣的效果。相對的, Lucas (1972) 等人所發展的均衡的景氣循環理論,則強調預期與非預期貨幣供給變動會有不同的效果。預期的貨幣供給增加不會影響實質變數, 只會使物價上揚; 非預期的貨幣供給增加則會刺激產出的上升。」
四、物價水準 在長期時間下,貨幣供給的增加只會造成物價水準的上升,其主要因素在於長期下勞動市場並未見到有貨幣幻覺(註一)的情況,(社會大眾預料到政府將會提高貨幣的供給),勞動市場將會維持穩定就業人數,數據顯示通貨膨脹率會和貨幣供給呈現相關。 註一大多數人只重視名目所得,而忽略實所得。
在短期下貨幣供給及物價的關係就不如長期走勢明顯,以台灣的實證資料為例,在1980年至1990年代初台灣貨幣供給與物價的關係緊密,尤其是在M2和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走勢上,不過到了1990年代末期,台灣的貨幣快速攀升,可是物價並沒有出現大幅上漲,明顯出現走勢不同的方向,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台幣的大幅升值,使的進口物價明顯壓低﹑才讓整個物價維持平衡,這顯示了,如果只觀察短期,或許匯率也會成為影響物價的原因之一。
五、由貨幣供給看景氣衰退
由上面貨幣供給的圖形可以知道,最近幾十年來M1A增加幅度並不高,M1B增加次之,M2增加幅度最多。由2000年和2008年二個點附近來看,M2增加率似乎沒有上升。這二年剛好是面臨景氣衰退時期。在2000年左右的網路泡沫化,和2008年左右的金融海嘯,這二年的經濟低潮,政府用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似乎是無效的,而是用財政政策來挽救經濟。例如:2009年消費卷的發放,政府就是希望利用這種方式,來刺激民間的消費。
六、貨幣供給和物價的關係
這張圖看起來貨幣供給年成長率和CPI年成長率似乎只有那麼一點點關聯。因為這有時間上的關聯。根據古典學派,貨幣中立性的分析,貨幣供給的增加比例只會造成物價同比例增加,這是長期。這裡說的長期到底是多長呢?我們並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貨幣供給是因,而物價是果。
也就是說,今日貨幣供給的增加,會造成未來物價的上升,但是不知道時間是經過幾年。 所以M2增加率的曲線必須右移來跟CPI增加率來比較,這樣貨幣供給年成長率,和CPI年成長率,就比較可以符合古典學派,貨幣具有中立性的學說。
七、結論 利用了簡單迴歸分析,分析了這幾十年的M2年成長率和CPI年成長率,雖然顯著性不高,但是可以看出貨幣成長率跟物價上漲率是呈現正相關,也實證了這幾十年間,貨幣依然擁有中立性的學說。相對的我們是不是可以利用現在貨幣供給增加率去預測未來物價增加率是上升還是下跌的。
不只這樣還可以由最近幾年貨幣供給年成長率逐年下降,也可以透露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走向,此主要目的是希望回收市場過剩資金,減緩市場上資產泡沫的情況。台灣中央銀行面對景氣復甦時,都會想辦法回收市場上過多的資金,並且盡量的控制物價,以避免市場上資產泡沫化的情況。
因為現在能力有限,所學不多,只能用簡單迴歸分析來實證貨幣供給成長率和CPI上漲率,是否是正向關係,希望將來我如果還有機會,繼續研究這題目,我希望可以再考慮更多變數進去討論。例如:時間因素,貨幣供給和實質變數(如實質國民所得) 之關係、 物價上漲率與名目利率….等。更多可以證明,貨幣具有中立性的實證資料。
八、參考文獻: 1.由貨幣供給觀察台灣經濟新走向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助理研究員 呂帛晏 http://www.npf.org.tw/post/3/8124 2.中央銀行全球資訊網 http://www.cbc.gov.tw/mp1.html 3.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http://www.stat.gov.tw/mp.asp?mp=4 4.台灣經濟新報 5.貨幣銀行學二版 黃昱程 著 華泰文化 6.總體經濟學 賴景昌著 雙葉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