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長:李俐萱 組員:黃莉惟.楊惠宇.李光騏.陳昭暐 雪梨歌劇院 組長:李俐萱 組員:黃莉惟.楊惠宇.李光騏.陳昭暐
建築師 烏榮〈Jorn Utzon,1918-〉生於丹麥哥本哈根,曾在瑞典亞斯普〈Gunnar Asplund,1885-1940〉與芬蘭阿爾托〈Alvar Aalto,1989-1976〉兩位大師門下學習,擅長以簡單的形式傳達明確與概念性的意涵,通常是源自「一組相關的物體」,這個觀念就是後來眾所皆知的「附加的建築」。
建材 動線:基座分三層,使民眾拾級進入大廳入口。 基座:混凝土樑柱內含括了所有的設備系統,主要公共通 道空間位於地面層。 構造:強化混凝土、拱圈、混凝土薄殼頂蓋 動線:基座分三層,使民眾拾級進入大廳入口。 基座:混凝土樑柱內含括了所有的設備系統,主要公共通 道空間位於地面層。 外裝:鋪設花崗岩板,以突顯白色磁磚的薄殼屋頂。 面磚:鋪設超過一百萬片玻璃與陶瓷面磚,在燈光下有如魚鱗般閃閃發光。 玻璃:在薄殼結構的開口兩端均覆以懸吊式的玻璃板。 連鎖式弧形薄殼結構:由預鑄和現場施作的混凝土結合而成,並以強化的鋼管繫桿從側面連接Y型的拱肋,外部底端並以混凝土邊樑支撐。
特色 1.表現自由形體與速度的感覺。 2.建築外觀向上指示,意味不安於室的叛逆,企圖畫破天際線。 (一)直覺體驗找出作品的特色 1.表現自由形體與速度的感覺。 2.建築外觀向上指示,意味不安於室的叛逆,企圖畫破天際線。 3.運用玻璃使視線穿透企圖與外界景色產生對話。 4.三面面海視野角度寬廣。 5.基座逐漸升高,使人的視野也隨之改變,產生空間的趣味性。 6.白、黃褐、藍三色的搭配,表現出簡潔有力的美感。
(二)象徵意義與設計技法層次 1.像是重疊的貝殼。 2.像是重疊的海龜。 3.像是飛翔的海鷗。 4.像是鯊魚的背鰭。 5.像是剝開的柳橙橫剖。 6.像是天上翻捲的白雲。 7.像是汪洋中的一艘帆船。 8.像是深海的甲殼類生物。
設計由來 雪梨歌劇院的設計由來,話說當設計師在吃過晚飯後,拿起他的設計稿反覆地思考究竟該如何設計雪梨歌劇院的外觀,左思右想,絞盡腦汁,就在這個時候,設計師的太太,就端來切好的柳丁,而雪梨歌劇院就是這麼誕生的。
歷史背景 當歌劇院於1959年開工之後,難以克服的技術難關更明確地證實這個設計的不可性,也由於過程中的爭議不斷,原設計師在1966年毅然決然地請辭,並從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連自己的經典之作都無法親眼目睹。之後的工程作業則由澳洲其他建築師群合力完成,包括Peter Hall、Lionel Todd與David Littlemore等三位,才讓雪梨歌劇院得以在西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
在過程中,也因為一拖再拖的工程計畫,導致雪梨歌劇院的計畫曾被人戲稱為「未完成的交響曲」,後來更有人將這些波折的過程寫成了一齣歌劇,名為:世界第八奇景(Eighth Wonder)。但這樣的傳奇故事其實並未因此畫下句點,在2006年3月由他和兒子所組成的建築團隊,回到了雪梨,完成了歌劇院開幕以來首次的外觀改建,利用長45公尺的西部迴廊(Colonnade)貫穿了三個小廳院,且將原本的牆壁用六面落地窗和三扇門打通,讓更多陽光照射到室內,讓遊客散步休息之餘,也能欣賞雪梨歌劇院漂浮所在的港灣。
心得感想 經過這次的建築報告分享,我們了解了許多在不同國家裡的不同建築物以及風格和特色,也因此而學到了一些建築上和歷史上等的事情….. 也希望下次有機會能去各國好好參觀一下這些特別的有名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