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而言,人格是沒有界限的叢林。 亨利•馬瑞 第七章 對我而言,人格是沒有界限的叢林。 亨利•馬瑞
馬瑞的生平 孩童期的憂鬱 母親在馬瑞兩個月時便斷奶,他相信母親放了過多的情感在其它兄弟姊妹上,並堅持認為母親這個舉動導致他終生的憂鬱,並型塑他人格的核心。馬瑞稱自己的憂鬱為「痛苦與鬱悶」的來源,他每天都採取奔放、愉快與外向的行為方式,以試圖掩飾他真正的情緒狀態(Murray, 1967)。
馬瑞的生平 孩童期的補償 馬瑞有斜視的問題,九歲時接受手術但留下喪失立體視覺的後遺症。身體上的缺陷與言談上的困難(結巴)驅策著他為自己的限制作補償。當他踢足球時,他總是要當四分衛;當別人找他玩遊戲時,他也從不結巴! 這是「阿德勒學派的因子(超越自卑)發生作用」,讓孩童期的努力可以補償自身的缺陷(Murray, 1967, p. 302)」。
馬瑞的學習歷程 1919年--自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畢業。 1927年--出國從事進一步的研究,後來獲得劍橋大學生化博士學位。
卡爾.榮格的影響 1923年時,他閱讀了卡爾.榮格的書 《心理的類型》(Psychological Types)並且為它入迷 。 讀完這本書後的幾週,馬瑞面臨了嚴重的個人問題。他愛上一位也深為榮格作品感動的美麗、富有且憂鬱的已婚婦人Christiana Morgan。但馬瑞卻也不想離開結褵7年的妻子。
卡爾.榮格的影響 榮格解決了馬瑞長達兩年感情困擾的問題之後。和榮格相處的經驗,以及婚姻困境的解決使馬瑞的生涯興趣轉向了心理學。因為他向心理學尋求個人問題的解決而心理學也提供了答案(Anderson, 1988)。 因此榮格不僅解決了馬瑞個人與生涯的困境,也讓馬瑞對於潛意識力量的深度與衝擊獲得覺察。
哈佛心理診所 30年代時,馬瑞和Morgan發展了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簡稱TAT),目前仍是最廣為使用的人格投射測驗之一(Morgan & Murray, 1935)。 在1962年退休之前,一直待在哈佛進行研究、精緻他的理論並且訓練新世代的心理學家。並獲得美國心理基金會的金牌獎以及美國心理協會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馬瑞人格學的原則 第一原則:人格根植於腦中。 第二原則:減輕壓力的行動過程會讓人得到滿足,而不是為了獲得無壓力的狀態。 第三原則:個體人格會隨著時間發展,並且會受生命進程發生之所有事件而變化。 第四原則:人格並非固定不變。 第五原則:強調每個人的獨特性,且認同每個人的相似性。
人格的不同部分: 本我、超我與自我 本我 馬瑞認為本我(id)是所有內在衝動傾向的儲藏室。因此,它提供行為能量與方向,並與動機有關。 除了佛洛伊德所描述的原始、無是非區辨、與慾望的衝動之外,馬瑞的人格學系統,亦包含了社會接受且讚賞的內在衝動。
人格的不同部分: 本我、超我與自我 超我 文化價值與規範的內化,藉以駕馭我們評價、判斷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它本質上是由父母或其他權威人物強加在孩童身上的。另外,同儕團體、文學作品與神話,亦有可能型塑超我。 當超我發展,稱為自我理想(ego-ideal),其提供了可以奮鬥的長程目標、象徵可以變得更好的最佳樣貌,也是雄心與抱負的總合。
人格的不同部分: 本我、超我與自我 自我 自我(ego)是人格理性的管理者,它嘗試修正或延遲本我不被接受的衝動。 自我乃本我與超我間之仲裁者,其必須決定兩者中何者較為重要。
需求:行為的推動者 馬瑞對於人格理論與研究最大的貢獻在於他以需求的內容來解釋動機與行為的方向。 馬瑞:「動機是日常生活的關鍵,而且它總是與有機體內部有關。」 (Robinson, 1992, p. 220) 需求牽涉到腦中生理化學的力量,這個力量組織並指揮智性與知覺的能力。
需求的類型 ㄧ、初級需求與次級需求 (primary and secondary needs) 初級需求(由內臟形成的需求)由身體內部狀態所產生,具有生存的必要性(如食物、水、空氣與避免傷害),另外也包含性與知覺。 次級需求(由心理產生的需求)則是直接由初級需求所產生。
需求的類型 二、反應性需求與自發性需求 (Reactive and proactive needs) 反應性需求涉及對環境特定事情的反應,而且只有在這個對象出現時才會引起。 自發性需求並不依賴特殊對象的呈現,它們是自動自發、獨立於環境的需求,只要被喚起,就會引發合適的行為。
需求的特徵 具有優勢 :舉例而言,如果對於空氣和水的需求沒有被滿足,這個需求就會主導行為,比其它的需求更具有優先順位。 需求的融合 :有些需求是互補的,而且能被一個或一組行為所滿足。 具有輔助(subsidization)的角色:在某些情境下,有些需求的激發有助於其它需求的滿足。
西瑪(thema) 馬瑞認同孩童期事件會影響或激發生命後期的特殊需求,並將此影響稱為壓力(press)。
孩童期的人格發展 馬瑞人格學的孩童期階段及心理情結 階段 心理情結 子宮內的安全存在 幽閉的心理情結 被抱時吸吮營養物的感官滿足 口腔的心理情結 排便的歡樂 肛門的心理情結 撒尿的歡樂 尿道的心理情結 生殖的歡樂 生殖器或閹割的心理情結
孩童期的人格發展 幽閉階段(The claustral stage): 簡單的幽閉心理情結(simple claustral complex)是一種經歷到想要待在一個安全、隱密的狹小、溫暖且黑暗地方的渴望。 對於幽閉心理情結不能克服(insupport)者 ,會有不安全、無助的感覺,害怕開放空間、墜落、溺斃、火災、地震,或者接觸新奇與改變的情境。
孩童期的人格發展 口腔階段(the oral stage): 口腔援助心理情結(oral succorance complex)的特徵結合了嘴巴的活動、被動傾向與被支持與保護的需求。 口腔侵略心理情結(oral aggression complex)結合了口腔與攻擊行為,包含咬、吐口水、咆嘯,以及言語的攻擊。 口腔拒絕心理情結(oral rejection complex)的行為特徵包含:嘔吐、挑食、吃得少、害怕口腔不潔(如親吻導致)、渴望孤立且避免依賴別人
孩童期的人格發展 肛門階段(The anal stage): 肛門拒絕心理情結(anal rejection complex)會關注在排便、肛門的舒潔及類排泄物質上。 肛門保持心理情結(anal retenion complex)顯現在累積、節省、收集東西,並且愛乾淨整潔、有秩序。
孩童期的人格發展 尿道階段(The urethral stage): 此階段是馬瑞系統中獨一無二的部分,尿道心理情結(urethral complex)與過度的野心、自尊扭曲的感覺、表現狂、尿床、性渴望與自私有關。
孩童期的人格發展 生殖器或閹割階段: (The genital or castration stage) 馬瑞以比較狹窄與刻板的方式來解釋男孩的閹割情結(castration complex),他認為這樣的恐懼會隨著孩童期的自慰行為而丟棄,但是會隨著父母的處罰而伴隨。
馬瑞對於人性的觀點 人格同時由個體的需求及環境所決定。 個體受遺傳的屬性與環境所型塑,惟有接受生理力量的衝擊,以及身體、社會與文化環境的刺激,才能了解人類人格。 對於人性的觀點是樂觀的,且擁有大量的創造力、想像力與理性,可以解決個體所將面對的一切問題。 認同孩童經驗對於個體現在的行為有銘印效果。
馬瑞理論的評量: OSS方案與主題統覺測驗 源起--挑選適合從事間諜與敵前破壞工作的人。 方式--甄選者必須在固定時間內,架起一座橫跨小河的橋;評估者不提供任何計畫,只是把接受甄選者安排進一個協助他的團體。以這種方式進行,接受甄選者的靈活度與能力可即時表現,評估者也能在真實的環境評估接受甄選者的領導技能。
馬瑞理論的評量: OSS方案與主題統覺測驗 小結: 藉由大量表人格評量的職員挑選首創嘗試,已經成功形成評量中心取向(assessment-center approach),今日更廣泛的被業界用來挑選有作為的領導者與主管。 OSS方案提供了一個評量技術實際運用的顯著範例,讓評量技術不僅僅只用來做研究。
馬瑞理論的評量: OSS方案與主題統覺測驗 主題統覺測驗(TAT): TAT是一種用來評量無意識思想、感覺與害怕的設計。 方式--透過一套描繪簡單場景的曖昧圖片,受測者被要求為圖片說一個故事,除了描述圖片裡的人與物外,還要描述這個情境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而圖裡的人他們想的、感覺的又是什麼。
馬瑞理論的評量: OSS方案與主題統覺測驗 小結: 受測者會把自身感覺投射在畫中的人物,而顯露出自身的困擾,研究者或治療師因此可以了解他們。所以,TAT是一種用來評量無意識思想、感覺與害怕的設計。 TAT能揭露相當多有用的訊息,但由於它的主觀性,獲得的訊息應該被使用為其它客觀方法的補充資料,而不適合作為單一方法的診斷。
馬瑞理論的研究 馬瑞提出的幾個需求都已經進行大量的研究,特別是同盟需求與成就需求。
同盟需求 研究顯示,高同盟需求的人較不受歡迎、具有避免人際衝突的傾向,並且不易成為成功的經理人。這些傾向可能是因為他們對於別人是否喜歡他們懷有過高的焦慮,因此他們會採取過度獨斷的方式以避免任何可能的拒絕(McClelland, 1985; McClelland & Boyatzis, 1982)。
成就需求 為打倒阻礙、勝過別人且奉行高標準。 研究顯示,高成就需求者與低成就需求者間的差異,也發現成就需求得分高者相較於得分低者,位於較高的社會階層;他們對於未完成的工作擁有較好的記憶,比較願意擔任心理學研究的參與者,也比較能對抗社會壓力且不受限於常規。
成就需求 最近的研究將成就需求區分為達成動機(approach motive)與避免動機(avoidance motive)。關健在於朝向成就的行為到底是受獲得成功還是避免失敗的引導;換句話說,我們是真的想贏,或者只是我們不想輸?也許在某些情境下,兩者皆對。
成就需求 最後,研究發現成就動機有兩種型態的目標-精通與表現。 精通(mastery)的目標是指透過知識與技巧的獲得而發展滿足自身的能力。 表現(performance)的目標則是指獲得表現比別人優秀的能力(Barron & Harackiewicz, 2001)。
馬瑞理論的回應 馬瑞對於人格研究有著令人欽佩的影響。特別重要的是他所提出來的需求與評量工具,在研究、臨床診斷、與員工挑選上都有著深刻的價值。 總體而言,他創新的理論已經衝擊哈佛大學至少兩個世代的人格學研究者,並有著持續性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