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7 海外直接投資
學習目標 熟悉當前世界經濟中,海外直接投資的趨勢 為何。 瞭解不同的海外直接投資理論。 說明不同的政治型態對於海外直接投資的態 度為何。 瞭解海外直接投資對於母國與地主國的利益 為何。 說明政府能用哪些工具來影響海外直接投資。 說明海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對於管理實務與政 府政策有何涵義。
前言 海外直接投資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是指一家企業以直接投資的方式在國外設 廠生產或行銷產品。 海外直接投資有兩種主要形式 設立新廠或自建 (greenfield investment), 意指在國外成立一個全新的營運工廠。 收購或合併 (acquiring or merging)一個 國外現有的公司 (Telefonica大部分的擴張 策略,即為收購的方式 )。
全球海外直接投資經濟概況 指在一定期間內 (通常為 1年)的海外直接投資數量; 指在一定時間內所擁有的海外資產累積總值。 海外直接投資流量 (flow of FDI) 指在一定時間內所擁有的海外資產累積總值。 海外直接投資存量 (stock of FDI) 指海外直接投資流出一國的情形; 海外直接投資的流出 (outflows of FDI) 指海外直接投資流入一國的情形。 海外直接投資的流入 (inflows of FDI)
海外直接投資的趨勢 在過去 30年,海外直接投資的流量和存量在全 球經濟中有顯著的增加。 海外直接投資流量增加的速度超過世界貿易及 世界產出的成長。其有以下幾個原因。 在過去 30年間貿易障礙逐漸消失,但企業 仍受到各國保護主義的壓迫。企業管理者 視海外直接投資為一個規避貿易障礙的方 法。 增加的海外直接投資是由於許多開發中國 家政治與經濟發生變化所引起。
海外直接投資的趨勢 許多政府促進海外直接投資的意願也反映在雙邊投資協定的數目上,而這些協定主要是用來保護並增加兩國間的投資。
圖7.1 1982~2008 年FDI 的流出金額(單位: 十億美元)
圖7.2 1992~2007 年國家管控FDI 的改變程度
海外直接投資的流向 就歷史上而言,先進國家對已開發國家的海外直接投資,已逐漸轉向其他市場。 雖然已開發國家在海外直接投資流入量上佔有最大的比重,但流入其他開發中國家的海外直接投資也不斷在上升
圖7.3 1995~2008 年區域的FDI 流量(單位:十億美元)
圖7.4 1992~2007 年FDI 佔整體固定資本形成比率
海外直接投資的來源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在 1990年後期到 2000年間一直是海外直接投資最大來源國。 其他重要的來源國尚有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及日本。 海外直接投資由這些國家主宰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是二次大戰後具強大經濟力量的已開發國家,因此培養許多大型且具資本龐大的企業。
圖7.5 1998~2007 年FDI 累積流出金額(單位:十億美元)
海外直接投資的形式:收購與新廠投資 海外直接投資可以採取投資興建新廠房、收購或與當地的公司合併等方式。 為什麼公司寧願購併現有的資產而不從事設新廠呢? 合併和收購比設新廠更能快速的執行。 對海外公司進行購併主要是因為那些公司擁有有價值的策略性資產。 公司利用收購是因為他們相信可以藉由移轉資本、技術或管理技巧來增加效率。
轉向服務業 在過去二十年間,海外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明 顯的從主要產業及製造業轉向至服務業。其主要 是受四個因素影響 這樣的轉變反映了許多已開發國家由製造業 逐漸轉移到服務業。 許多服務是無法進行國際貿易的。它們必須 在消費地進行生產。 許多國家已經放寬對服務業海外直接投資的 管制。 全球網際網路的普及讓一些服務業企業可重 新分配它們的價值創造活動到不同國家,以 充分利用有利的要素成本。
海外直接投資的理論 為何要海外直接投資? 當企業可以採用出口及授權時,為何要選擇困難重重的海外直接投資 (FDI)呢? 出口 (exporting)是在母國生產產品運到國外銷售。 授權 (licensing)是指取得國外的授權得以生產並販售該公司的產品並付出權利金。
為何要海外直接投資? 內部化理論 (internalization theory)通常也稱為市場不完全理論 (market imperfections), 根據內部化理論,授權有三個不利於採行的主要理由: 授權可能會使廠商將有價值的技術 know-how移轉給潛在的國外競爭者。 授權無法讓廠商緊密控制外國廠商的生產、行銷及策略。 授權產生的問題是當企業的競爭優勢是建立於管理、行銷與製造的能力而非產品本身,這樣的能力通常很難授權。
海外直接投資的模式 企業在相同產業通常會在同樣的時間採取海 外直接投資。 策略行為 尼柯巴克 (F. T. Knickerbocker),他的研 究是在寡佔產業中海外直接投資與競爭兩 者之間的關係。 寡佔 (oligopoly)是一個產業中僅存在少 數幾家大廠的情況 (例如:一產業內有四 家廠商佔國內市場佔有率的 80%,即可定 義為寡佔)。
海外直接投資的模式 模仿行為在寡佔產業中有許多形式。 一家廠商調高售價,則其他廠商也會跟進; 一家廠商擴大生產量,則其他的競爭者也會模仿,否則未來會處於不利的地位。 尼柯巴克主張模仿行為是海外直接投資的特徵。 多點競爭 (multipoint competition)的產生是由於兩家或多家企業彼此間都會在不同地區、不同市場或不同產業中競爭。
產品生命週期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 (product life-cycle theory),亦可用來解釋海外直接投資。 弗農認為通常在母國可以生產創新產品的廠商,往往會到海外市場從事海外直接投資以生產產品供海外市場消費。 弗農的理論並不能解釋為何海外直接投資比起出口或授權給國外廠商更為有利。
折衷典範 國際企業大師約翰.鄧寧 (John Dunning)認為除了上述各種被討論的要素之外,區位特殊優勢 (location-specific advantages)也能解釋海外直接投資的方向與原因。 鄧寧認為優勢是指廠商使用國外當地的資源稟賦或資產,與廠商獨特資產 (unique assets) (如:廠商的技術、行銷或管理能力 )緊密結合後,可以產生很大的價值。
折衷典範 鄧寧認同內部化理論,即廠商很難透過授權方式 授權其獨特能力和 know-how,所以他認為要想 結合區位特殊優勢 (或資源稟賦 )和廠商擁有的特 有能力,通常必須採取海外直接投資。廠商會在 擁有資產或資源稟賦的地方建立生產設備。 有部分的優勢是來自於這區域內所集中的智慧人 才,而有部分是非正式的網絡聯繫,使得廠商可 從其他廠商的知識獲利。經濟學者稱此為一種外 部性 (externalities)的「外溢效果」 (spillovers),
政治意識型態及海外直接投資 關於海外直接投資的意識型態有三種看法 從堅決反 對海外直 接投資的 急進態度 存在於這 兩個極端 的實用國 另一極端 的自由放 任主義的 自由市場 經濟 存在於這 兩個極端 的實用國 家主義
急進主義觀點 急進主義者視國際企業為帝國主義掌控的一種工具。 他們認為國際企業是剝削地主國,為母國的帝國主義資本家帶來獨佔利益的一種工具。
自由市場主義觀點 自由市場主義觀點 (free market view)是源自於古典經濟學和亞當.斯密 (Adam Smith)以及李嘉圖 (David Ricardo)的國際貿易理論 自由市場主義觀點主張國際化的生產應依據比較利益法則分散於各國之間,各國應專精於生產更有效率的貨物及勞務。
實用國家主義觀點 實用國家主義觀點乃認為海外直接投資會同時產生成本和利益,可以為地主國帶來資金、技能、技術和就業機會的利益,但這些利益通常也會產生成本。 當產品是由國外廠商而非國內廠商來生產的話,這些投資利益通常會流到國外,許多國家也關心外商的製造機器設備會從母國進口許多零件,造成地主國的國際收支平衡的惡化。
意識型態的改變 近幾年,採取急進主義觀點的國家已有衰退的跡象,雖然沒有一個國家是採取完全自由市場主義的立場,但卻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被自由市場的光芒所吸引,而且對外國的直接投資也有自由化的趨勢。 結果是全世界的海外直接投資大量的遽增,並且在國際貿易中快速成長兩倍。
海外直接投資的利益與成本 地主國的利益 對地主國來說,內向海外直接投資所帶來的利益有以下效果: 競爭與經濟成長效果 就業效果 資源移轉效果 國際收支效果
地主國的利益 資源移轉效果 海外直接投資可以藉由提供資金、技術與管理知識對地主國產生正面的貢獻,並促進該國的經濟成長率。 就業效果 海外直接投資的另一個利益就是就業效果,替地主國帶來工作機會,這是地主國本身沒辦法創造的就業機會。
地主國的利益 國際收支效果 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帳 (balance-of-payments accounts)要從與其他國家的支付及收入來掌握。 政府通常會關心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發生經常帳赤字的情況。 經常帳 (current account)記錄了貨物和勞務的進口及出口。
地主國的利益 競爭與經濟成長效果 經濟理論告訴我們,市場要有效率的運作,必須 依賴生產者之間適當程度的競爭。 當海外直接投資採取建新廠投資形式,其結果是 建立一家新的企業,增加市場競爭者的數量和消 費者的選擇。 同時會提升國內市場的競爭程度而讓價格降低, 因此增加了消費者的經濟福利。 競爭越激烈會促使廠商增加在廠房、設備及研發 方面的投資,並藉此擊敗競爭對手,長期之下的 結果可能包括生產力成長、產品和製程的創新以 及經濟成長的大幅提升。
地主國的成本 地主國關心海外直接投資的三個成本,這三個成本來自於 地主國的競爭反向效果 國際收支平衡反向效果 國家主權和自主性的喪失
地主國的成本 競爭反向效果 地主國政府有時也會擔心國際企業的子公司可能 會擁有比地主國企業更大的經濟力量。 如果子公司是一個大規模國際企業的一部分,則 國際企業可能會從其他地方籌集基金來補貼地主 國市場的成本,迫使地主國的企業退出此一產業, 而使國際企業能獨佔地主國市場。 一旦市場被獨佔,國際企業可能會提升銷售價格, 而使地主國的經濟福利造成損害。 這個問題在擁有較少大型企業的國家顯得相當嚴 重 (一般是較未開發的國家 ),在多數先進工業 化的國家中這個問題的影響相對較小。
地主國的成本 國際收支平衡反向效果 海外直接投資對地主國國際收支地位會造成 兩個反向效果。 初期投資的資金會因子公司賺錢後將盈 餘匯回母國,這種資本流出會在收支平 衡上顯現出資本流出。一些政府為了回 應資金外流的問題,可能會禁止子公司 把盈餘匯回母國。 2. 子公司可從國外大量的進口原料機器, 而導致地主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帳中經常 帳造成借方餘額。
地主國的成本 國家主權和自主性 許多地主國政府都擔心海外直接投資會使其喪失經濟上的獨立。 因為他們憂慮國外母公司所做的決策會影響地主國的經濟,因為國外母公司不一定會對地主國做出實質承諾,且地主國也無法對其進行實質的控制。
母國的利益 海外直接投資對母國所帶來的利益有三個: 將來自海外子公司的盈餘匯回母國,將 使母國的國際收支資本帳獲得利益。 海外直接投資流出帶給母國就業的效果。 利益是來自於將海外市場學習到的寶貴 技術與經驗轉移回母國,這就是反向的 資源移轉效果。
母國的成本 相對於海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帶來的利益,海外 直接投資對母國帶來的成本最重要的議題是流 出的海外直接投資對國際收支和就業效果的影 響。 母國的國際收支受到三個原因影響: 資本帳因提供海外直接投資的資金,而使本國的資金 外流。此效果經常大過海外所匯回的盈餘; 如果投資的目的是要從低成本的地方生產商品再回銷 母國市場,則國際收支的經常帳就會受到影響; 假設海外直接投資代替了母國的直接出口,則國際收 支的經常帳就會受到影響。就業效果方面,最重要的 議題是海外直接投資會替代國內生產,
國際貿易理論和海外直接投資 國際貿易理論告訴我們,母國關心的是岸外生產所引起的負面經濟效果可能會被忽略。 岸外生產 (offshore production)是指海外直接投資的目的是要將產品回銷母國。
政府政策工具與海外直接投資 母國的政策 母國透過政策可以鼓勵或限制本土企業的海外投資行為。
母國的政策 鼓勵向外海外直接投資 許多投資國都擁有由政府所支持的保險計畫, 可以承擔各種不同的海外投資風險。 限制向外海外直接投資 國際收支的平衡而限制資本外流。 一國經常採用租稅法規來鼓勵企業在國內投資,此 一政策的目的是希望在國內創造就業機會。有時一 國基於政治上的理由禁止國內企業在某些國家進行 投資,限制的方式分為正式及非正式的方式。
地主國的政策 地主國採用限制及鼓勵向內海外直接投資的政策,鼓勵向內海外直接投資 許多政府共同的特色是提供誘因吸引外商到該國投資。 這些誘因有許多形式,但常見普遍性的是 租稅減免 低利貸款 補助金或補貼
地主國的政策 股權限制的理論基礎分為兩個部分。 外商經常被排除於與國防安全有關或競爭的 產業。 地主國政府以不同的方式來限制及控制海外直 接投資,兩個比較常見的方式分別為 股權限制 (ownership restraints) 成果要求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股權限制的理論基礎分為兩個部分。 外商經常被排除於與國防安全有關或競爭的 產業。 股權限制的基本理念,是認為擁有股權的當 地投資者可以擴大海外直接投資對地主國所 帶來的資源移轉效果及就業利益。
地主國的政策 成果要求有許多不同的形式,主要是在管制子公司的行為。 成果要求一般的方式有: 自製率 (local content) 出口 技術移轉 當地高階管理人員參與等管制
對管理者的涵義 海外直接投資相關理論 鄧寧所提出的「區位特殊優勢」主張可用來說明投資的方向 從企業的觀點而言,也許「內部化理論」可為這點做最佳的解釋。透過這項理論,可以確切的比較海外直接投資、出口與授權的報酬率在各經濟環境下的變化。
海外直接投資相關理論 在其他情況不變下,由於海外直接投資比授權具較高的成本與風險,所以此理論主張授權較海外直接投資更適宜。 當運輸成本與 (或)貿易障礙增加時,採用出口策略反而無利可圖,所以改採海外直接投資或授權方式。
圖7.6 決策結構 運輸成本與關稅 低 出口 有多高? 高 Know-how能夠 否 海外直接投資 授權嗎? 是 是否需要嚴格控管海外營運?
政府政策 地主國政府對海外直接投資的態度,是決定在何處從事生產及在何處從事投資的重要變數。 在其他情況不變下,企業會偏好在有獎勵投資的國家投資,而不會選擇有限制的國家。
政府政策 這些談判重點主要有兩個議題: 假若地主國政府想吸引投資,則議題可能是 地主國要準備提供國際企業不同種類的誘因, 及企業在整個交換過程中做出一些承諾。 假若地主國政府不確定會帶來哪些利益而想 要限制海外直接投資,那麼議題就是企業必 須做一些讓步,才可能從事所計畫好的投資。
政府政策 任何談判協議的結果,需視雙方所具備相對談判力(bargaining power)的大小而定。 每一方議價能力的大小決定於三種因素: 可提供給對方的價值 每一方替代方案數量的多寡 每一方在談判中時間急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