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瓦特家族》: 小說與電影藝術 張 淑 英 外文系副教授
︽杜瓦特家族︾西文原著 電影︽帕斯掛‧杜瓦特︾
杜瓦特家族中譯本,1994 《帕斯庫亞爾‧杜阿爾特一家》 《杜瓦特家族》中譯本, 1992
作家與導演 黎卡多‧佛朗哥 卡米洛‧何西‧塞拉 (Ricardo Franco, 1949-1998) (Camilo José Cela, 1916-2001)
小說與電影的時代 (1) 1975年 (獨裁到民主過渡期) 1942年 (內戰後) 佛朗哥追隨者試圖維持政權,其他政黨也號召改革,遂採取小幅開放:「羞赧的開放」 電檢制度並未完全解除,片尾鏡頭禁演 26歲的黎卡多‧佛朗哥首部商業片 1942年 (內戰後) 佛朗哥獨裁政權伊始,嚴密的審查制度 出版前曾有遭禁危機 塞拉:戰後小說領航者 以西班牙戰後社會為基底的《異鄉人》 26歲的塞拉首部小說
小說與電影的時代 (2) 《杜瓦特家族》開啟戰後「社會寫實主義」之風 (悲觀、批評犀利、負面書寫) 「恐怖主義」(tremendismo):血腥、暴力、殘殺 《帕斯掛‧杜瓦特》實踐七O年代眾多導演「恐怖主義」的暴力題材:歷史記憶再現 John Hopewell: Out of the Past: Spanish Cinema after Franco Peter Besas: Behind the Spanish Lens: Spanish Cinema under Fascism and Democracy
小說與電影敘述的時代 1882:杜瓦特出生 1910-12: :杜瓦特結婚 1914-16:帕斯掛離家出走 1902:杜瓦特出生 1909:槍決Francisco Ferrer Guardia (1859-1909) 「悲慘的一周」(July, 26-30, 1909) 北非戰役慘劇(1909&1921) 1928兄妹情深;妹妹離家從妓 1931:杜瓦特結婚 1931:第二共和成立 1931:城市大選;國王Alfonso XIII流亡 1936:第二共和宣布特赦 1936-37:杜瓦特槍殺母親、鄉里政客 1937:處以絞架極刑 1882:杜瓦特出生 1910-12: :杜瓦特結婚 1914-16:帕斯掛離家出走 1916-19:殺死妻子、妹妹情夫,第一次入獄。 1922:手刃母親 1922-36: 第二次入獄/出獄(未明確交代) 1937:處以絞架極刑 小說前言交代弒殺鄉里伯爵
小說與電影的主題 (1) 政治氛圍瀰漫 杜瓦特的一生 政治事件的選取與凸顯:1909/1931 不健全家庭的成長背景 一九七五年代社會運動頻仍,勞工訴求走上街頭 暴力的詮釋 巴塔耶:(暴力是寂靜的) 杜瓦特的一生 不健全家庭的成長背景 人物的細膩刻畫 女人角色的凸顯 宿命論的筆觸 作者對「劊子手」的悲閔
小說與電影的主題 (2) 西班牙,是她親生孩子的後母 父權獨裁體制的控訴 (佛朗哥獨裁政權) 不能讓人民的記憶消失 內戰鬩牆之禍的悲劇 母系/祖國背叛子民的控訴:弒母 家庭倫理的悲劇 父權獨裁體制的控訴 (佛朗哥獨裁政權) 不能讓人民的記憶消失 貧富階級差異 Gonzalo Sobejano:弒殺政客(Jesús)才是社會議題 杜瓦特死刑的真正原因
小說與電影的敘事技巧 將社會事件提升到政治目的 十九章,前言與跋(諸多書寫的顧忌,也是小說技巧嘗試) 女性角色濃縮到妹妹一角:「蘿莎麗歐」是杜瓦特一切暴行的根源與動力(母親與妻子角色弱化) 伊底帕斯情結的影響:缺乏母愛的成長歷程 凸顯勞資對立問題 內戰的氛圍 十九章,前言與跋(諸多書寫的顧忌,也是小說技巧嘗試) 情節跳接,情節尚能銜接 將社會事件縮影為家庭悲劇 男性沙文主義的激發 每件謀殺事件鉅細靡遺的描述
電影的影像藝術 片頭音樂預示每件暴力行為的發生 人類暴力回歸原始時代野蠻行為。(弒殺動物的暴力) 一部必須以小說為先期閱讀的電影文本 黑白對比、局部表情特寫、缺少對白的電影。 義大利新寫實、六O年代「西班牙新電影」(政策宣導)、馬德里「獨立影藝工作者」 過渡期的電影指標 Buster Keaton《七次機會》的指涉 「杜瓦特家族」的群體敘述至《杜瓦特》的個體討論
杜瓦特弒殺鄉里地主何蘇士,以「政治犯」處理 軍車押送監獄
杜瓦特弒殺鄉里地主(片尾),片頭出現押送杜瓦特的兩位保鏢,直到此鏡頭始能視出
杜瓦特弒母的鏡頭,有將小說敘述的暴力軟化意圖
兄妹情之間「伊底帕斯情結的指涉」 (1)
兄妹情之間「伊底帕斯情結的指涉」 (2)
政黨推動1931年選舉活動,之後國王Alfonso XIII流亡
1931 年第二共和成立
影片對二O年代基頓《七個機會》的指涉
1937年杜瓦特被處以絞架極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