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翻性踝關節扭傷 的運動復健計畫 授課教授 呂宏淵醫師 研 究 生 鄭景峰 日 期 2001/11/23.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運動傷害 蘇郁清‧郭建宏‧陳怡誠 葉憲評‧郭家彰‧李權展. 運動與人生 ☆運動的定義 ☆你運動嗎?☆運動對身體的益處.
Advertisements

1 桌球的運動傷害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 物理治療師 蕭淳仁. 2 3 成功背後的推手 4 今日主題 運動傷害有哪些  桌球選手的運動傷害 為什麼會發生運動傷害  運動傷害的生理機轉  運動傷害的成因 運動傷害的處置方法  物理治療扮演的角色 問題與討論.
運 動 的 好 處運 動 的 好 處 小朋友分組討論ㄧ下,5 分鐘之 後上台報告 !. 好處有哪些呢 ? 強健骨骼、肌肉和關節。 減少抑鬱和焦慮的情緒。 減少體脂肪、控制體重。 減緩老化延長壽命。 減少因為心臟病造成的死亡。 減少高血壓的機會,並可幫助降低血壓。
不定積分 不定積分的概念 不定積分的定義 16 不定積分的概念 16.1 不定積分的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積分公式。
自由落體運動:主題 一、自由落體( Freely Falling Body ) 二、一維自由落體運動的特性 範例 1 自由落體( v 0 =0 ) 範例 2 自由落體的函數圖 範例 3 鉛直上拋 範例 4 自由落體運動公式.
增進體能的肌力 訓練法 林嘉志 博士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副教授 美國運動醫學會團體運動教練 (ACSM-GEI) 美國運動醫學會個人教練 (ACSM-CPT) 美國運動醫學會運動生理師 (ACSM-EP-C) 美國運動醫學會註冊臨床運動生理師 (ACSM-RCEP) 美國運動醫學會運動即良藥認證第三級.
意外傷害處置 小豆教練. 台灣運動傷害防護學會 運動傷害防護基礎科學 (1) 人體解剖學與實驗 (2) 人體生理學與實驗 (3) 運動生理學與實驗 (4) 運動營養學 (5) 運動生物力學(或人體肌動學)
運動傷害的 認識與救護 奇美醫學中心 社區醫療部 運動傷害科 吳重達. 運動的好處: 增加肌力、耐力、柔軟度 保持關節活動能力 鍛練身體反應能力、改善 感覺 整合及肌肉協調 增進平衡反應 減少跌倒的機率.
手腕部位的運動傷害防護 報告人: 劉亦陞. 壹、事前預防 一、瞭解傷害的機轉二、使用適當的器材三、合理的評估自己的能力四、活動前的準備.
授課教師:李皓鈞博士 幼兒體能與律動 授課教師:李皓鈞博士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4.基礎健身體適能運動.
基礎動作分析.
運動傷害 建國國中健康中心.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運動健康與休閒系 林怜利
多樂一甲 謝佩臻 4A3K0009.
健康體能運動處方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卓俊辰.
運動傷害防護 通識中心 講師 蔡欣潔 2006/11/02.
今日報告大綱(口頭) 一、前言─梁立國 二、姜夔生平─梁立國 三、姜夔的文學思想─梁立國 四、姜夔詞例賞析(上) ─張弘毅
過重/肥胖兒童與青少年 之篩選及處理流程 體位評估 BMI ≧ 該年齡、性別過重BMI值者 否 隔年再評估 是 是否符合以下 任一條件:
磁浮列車.
班級:幼保二甲 學號:499I0004 姓名:鄭惠慈 指導老師:陳韻如
運動醫學科衛教文章 台北榮總 骨科部 運動醫學科.
新竹縣立湖口高中射箭隊 運動傷害處理與預防
運動傷害-小腿運動傷害報告 指導教授:王顯智 博士 報告學生:江聰智.
伸展操-下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徐欣妏物理治療師
意外的處理 製作: 基督教臻美社會服務機構.
扭傷 腳踝扭傷 黃瀞茹、27郭怡劭、33朱若慈.
2015/Spring 跨平台行動程式進階應用 王派洲老師
運動傷害防護實務 下肢常見骨骼肌肉傷害防護 (一) 進修部運休系二乙 授課老師:崔治安.
老化的細胞生物學 (1)細胞衰老(senescence) (2)基因體的不穩定(genomic instability)
Date: Theme: Human Body Pushing the Limits
排球運動傷害.
Hadoop 單機設定與啟動 step 1. 設定登入免密碼 step 2. 安裝java step 3. 下載安裝Hadoop
Chapter 1 Introduction.
流行mv舞蹈.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訓練方法 1st page.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雲端運算的基石(2) 虛擬化技術實作(XP篇─上)
系統設定 IE8相容性檢視
Chap3 Linked List 鏈結串列.
物理實驗水火箭活動 水火箭製作.
虎克定律與簡諧運動 教師:鄒春旺 日期:2007/10/8
什麼是DAS 28 (28處關節疾病活動度評估)? DAS (Disease Activity Score) – 根據28個關節的 評估
運動傷害與防護 老師:莊惠雯.
第二站第6題 大門控制電路.
PLC-GPPW軟體使用教學 授課教師:張祖烈
直流無刷馬達的選擇.
為成功制定目標和行動計畫 國際獅子會分區主席訓練.
六9考題(物質循環)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會經由哪兩種作用而循環不已? (10%)
運動傷害 急救教練 林唯穎.
京都楓采 by 王南焜 林淑玹 按鍵換頁 請開音響!.
學前兒童簡易發展 篩檢評估量表 小組成員: 張雅涵 張瑞恩 王雅琴 張馨方
抬腳運動 核心肌群肌力訓練 起始姿勢Position (20%) 動做 movement (20%)
健康生活 林思敏 五禮.
可限制遠端腓骨前移之踝部護具 Fibular anterior slide restricted ankle brace
電子期刊使用統計 CONCERT 2002 meeting November 13-14, 2002 羅宙康 Springer-Verlag
扶抱技巧概論 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 物理治療部.
Presenter : Siang Wang Advisor : Dr. Yen - Ting Chen Date :
06/09 DDos 異常事件報告.
黃影雯副教授講授 E_Mail Address:
MultiThread Introduction
環工二 賴建霖 森林二 王柏堯 財法四 張燁峰 中文二 蔡雅聆
第十三章 彩色影像處理.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真信心的果效 雅各書2:
Chapter 4 Multi-Threads (多執行緒).
第三章 比與比例式 3-1 比例式 3-2 連比例 3-3 正比與反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內翻性踝關節扭傷 的運動復健計畫 授課教授 呂宏淵醫師 研 究 生 鄭景峰 日 期 2001/11/23

一、受傷後的分期 運動復健的目標與其治療計畫是依據受傷後所處的階段來決定。 可分為三階段:急性期、亞急性期與慢性期(王百川譯,民84)。

二、運動復健的構成要素 每一個復建計畫均應包含下列五項(王百川譯): (一)預防 (二)評估 (三)目標設定 (四)實施 (五)再評估

(一)預防 最佳的治療便是預防。 運動傷害的預防,包含了有氧適能、肌力、肌耐力、柔軟度與關節活動度等等體能要素,均能達到日常生活或運動場上的最低限度。 再配合場地與裝備的保護措施,讓每位從事運動者,遠離傷害造成的因子。

(二)評估 在開始復建計畫之前,首先必須了解身體受傷後及復健前的狀況。 簡易的踝關節扭傷程度評估見表一。

表一 踝關節扭傷程度的等級 (摘自王百川譯,民84) 表一 踝關節扭傷程度的等級 (摘自王百川譯,民84)

(三)目標設定 在運動傷害的評估之後,便需設定治療的目標。 目標的設定通常分為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 短期目標是指能在幾天或幾週內達成;長期目標是指在完成短期目標後,幾週或更長的時間希望達成的目標。

(四)實施 復建計畫必須在為患者做完評估及檢查任何缺陷(患者的健康情形和受傷前有何不同)之後設定,並逐步實施。

(五)再評估 當復建計畫已被設定並開始執行,應時時注意患者接受復建計畫的程度。 最佳的復建計畫,是給予患者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力,卻不會阻礙復建計畫的進行。

三、運動復建計畫的目標 需包含下列三個目標(王百川譯): 目標1:傷害的預防。 目標2:恢復最佳功能。 目標3:使選手儘早安全地重回比賽。

目標1:傷害的預防 傷害的預防應包括下列三部份: (一)適當而安全的環境 (二)正確的訓練方法 (三)賽前的篩選

目標2:恢復最佳功能 百密必有一疏 (一)減少疼痛及腫脹 (二)使肌力、肌耐力、柔軟度恢復正常 (三)本體感覺功能的恢復 (四)有氧、無氧適能的再建立

表二 不同治療方法使用於運動復健過程的時機與效果(摘自王百川譯,民84) 表二 不同治療方法使用於運動復健過程的時機與效果(摘自王百川譯,民84)

目標3:使選手儘早安全地重回比賽 運動復健最重要的的目標在於讓運動員恢復最高水準的功能以及在最短的時間內安全地回到運動場上。 (一)重新參與運動的時間表 疼痛、腫脹、肌力、關節活動度及功能通常是主要考慮的因素。

目標3:使選手儘早安全地重回比賽 (二)何時可以回到運動場上 運動員必須達到下列六項要求: 1. 醫生書面的允許 2. 不再有受傷的症狀 3. 完整而不會疼痛的關節活動度 4. 完整肌力、爆發力及肌耐力的恢復 5. 完成「漸進式機能恢復」的訓練 6. 精神、心理上的準備

四、內翻性踝關節扭傷的 運動復健 在運動場上,以第2級的扭傷最常發生,它造成較長時間無法運動的狀況(dis-ability)而浪費時間,因此,第2級的內翻性踝關節扭傷是許多教練與運動傷害防護員非常頭痛的問題(Arnheim,1995)。

四、內翻性踝關節扭傷的 運動復健 內翻性踝關節的扭傷,常發生在踝關節蹠屈(plantar flexion)時,受到內翻的外力(inversion stress)而造成。 依據內翻性踝關節扭傷的程度,共可分成3級。 各級的扭傷情況,均包含部份或完全的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撕裂。

內翻性踝關節扭傷示意圖;A與B顯示踝關節外側韌帶的撕裂(摘自Arnheim,1995)

第一種運動復健方法 第一階段 .冰敷、壓迫、抬高 .包紮:開放性編籃法或U型墊與彈性繃帶的應用(見圖5-2) .輕微的蹠屈、背屈(dorsiflesion) .柺杖:足部輕負重

圖5-2 U型墊的使用

第一種運動復健方法 第二階段 .冰水中做跟腱伸展(5分鐘以內) .冰敷加步行(正常),10~15分 .冷熱交替,以冷結束 .冰水浴(4~16℃)、ROM活動 .冰水中做跟腱伸展(5分鐘以內) .冰敷加步行(正常),10~15分 .冷熱交替,以冷結束 .腓骨肌群:等長收縮(屈膝900) .對抗負荷:外翻、蹠屈、背屈(見圖5-3)

圖5-3 A:阻力式背屈;B:阻力式蹠屈(摘自Arnheim)

第一種運動復健方法 第二階段 .閉眼或張眼單足立,1~2分 .屈趾、拾珠、寫字(見圖5-4) .腳踏車、上半身活動 .游泳或水中跑步(需包紮) .復健運動後冰敷抬高 .貼紮

圖5-4 拾筆(摘自王百川譯,民84)

第一種運動復健方法 第三階段 .冰後墊腳(雙腳、靠桌椅) .冰後墊腳(雙腳、不靠桌椅) .冰後墊腳(傷腳、靠桌椅) .冰後墊腳(傷腳、不靠桌椅) .重複1~4過程,逐漸進入跳躍動作 .腓骨肌群等長收縮(橡皮筋,見圖5-5、圖5-6與圖5-7)

圖5-5 蹠屈橡皮筋訓練 圖5-7 背屈橡皮筋訓練 (均摘自Kisner與Colby,1996) 圖5-6 足外翻肌群橡皮筋訓練

第一種運動復健方法 第三階段 .站立跟腱伸展(屈膝、直膝) .捲毛巾(負重) .斜板墊腳(負重:伸展、肌力加強;見圖5-8) .足跟及足尖走路 .等速肌力運動 .加強臀肌

圖5-8 蹠屈肌群的伸展(摘自Kisner與Colby)

第一種運動復健方法 第四階段 .等張收縮(負重):沙袋、重量訓練機械 .平衡訓練:BAPS(biomechanical ankle platform system,見圖5-9與圖5-10) .跑步:直線/原地跑步 .跳繩(雙腳到單腳) .跳階梯(交叉)

圖5-9 BAPS 圖5-10 BAPS運動可改善平衡感與本體感覺。a:單腳平衡;b:順時針轉動;c:逆時針轉動(摘自王百川譯)

第一種運動復健方法 第五階段 .快跑或慢跑 .速度遊戲(急停、轉身、8字跑等) .向後跑 .側跳、交叉跑步、側向跑到單項運動所須之特殊步法

第二種運動復健方法(Kisner與Colby,1996) (一)急性期 在腫脹發生前,盡可能地完成評估與治療。可利用壓迫、抬高患肢與冰敷的方式,降低腫脹的情形。 第1級與第2級踝關節扭傷,並不會造成嚴重的踝關節不穩定,而一般運用保守療法。踝關節經常被固定在自然姿(neutral)或稍微地背屈(dorsiflexion)與外翻(eversion)姿勢。

當症狀屬於急性時,可運用柺杖走路以減輕重量負擔的壓力。 等長收縮運動(muscle-setting techniques)有助於肌肉完整性(預防萎縮)與增加血液循環。

(二)亞急性期 當急性症狀減輕時,繼續地利用護具的方式,提供相關韌帶在負重時的保護。 在進行本體感覺與運動治療訓練時,必須運用熱塑性物質或彈性繃帶或運動貼布的包紮處理,以提供關節結構上的穩定性。另外,air splint也可以提供背屈與蹠屈時的穩定性。 在患者可以忍受的範圍內,開始針對受傷的韌帶,實施橫向按摩的技巧(cross-fiber massage)。

在受傷組織可承受的範圍內,將護具移除,進行一天數次踝關節的ROM(range of motion)運動。在無痛(pain-free)的狀態下,讓患者自行做被動式與韌帶相反方向的輕度伸展動作,以協助韌帶的治癒。例如,運用被動式蹠屈與內翻的動作,伸展前距腓韌帶;腓腸肌群的伸展,可透過適當的背屈動作進行伸展。 伸展動作由被動式逐步增強至負重式伸展,可視為患者恢復的指標。

(三)慢性期 增加踝關節支持肌群(supporting muscles)的伸展。腓側肌群的重量訓練,對於踝關節外側的支持是重要的。 在訓練踝關節穩定性、協調性與反射反應的本體感覺回饋方面,剛開始時可運用搖擺板(rocker board,見圖5-11)或平衡板(balance board),再漸進為其他型式的平衡動作。根據復健的最終目標,訓練踝關節的各種負重運動,例如走路、慢跑以及跑步,並進行敏捷性運動,例如曲折跑、轉身以及側向移動。

圖5-11 利用搖擺板來發展控制腳踝的活動。當兩腳均置於板上時,健側腳踝可協助傷側腳踝的控制;當僅使用傷側腳時,此活動則較為困難。 圖5-11 利用搖擺板來發展控制腳踝的活動。當兩腳均置於板上時,健側腳踝可協助傷側腳踝的控制;當僅使用傷側腳時,此活動則較為困難。

當患者重新回到運動場上時,受傷後的腳踝必須穿戴護具、貼紮或包紮,並穿著適當的鞋子,以保護韌帶避免受到再次受傷(reinjury)的可能。

圖5-12 開放性編籃法(摘自Arnheim)

圖5-13 閉鎖性踝關節貼紮(摘自Arnheim)

圖5-14 踝關節貼紮與彈興繃帶的應用(摘自Arnheim)

五、其餘足踝關節的相關貼紮方法 貼紮可以提供患部良好的支撐保護。 它通常用於患者的傷處,能使敷料固定、使包紮安全或是給予受傷或較脆弱區域一些外加的支撐力 限制關節活動範圍提供關節的穩定性。

圖5-15 足弓之貼紮 圖5-16 足底筋膜之貼紮

圖5-17 足弓之貼紮 (X taping) 圖5-18 足弓之貼紮(double X taping)

圖5-19 大拇趾扭傷之貼紮

圖5-20 腳趾之貼紮 圖5-21 滑囊炎之貼紮

Thx for ur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