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关源-电路(第五版)课件-第16章.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节 不定积分的概念及其 计算法概述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二、基本积分表 三、不定积分的性质及简单计算 四、小结.
Advertisements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信号与系统 第三章 傅里叶变换 东北大学 2017/2/27.
基本电路理论 第四章 电阻性网络的一般分析与网络定理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学位课程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04年6月.
第五章 二次型. 第五章 二次型 知识点1---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1. 线性变换与合同矩阵 2.
第2章 电路分析方法 2-1 基本概念 2-2 常用方法 2-3 几个定理 2-4 电路分析 网络、串联、并联、电源
电路分析教案 孙 宏 伟.
1.8 支路电流法 什么是支路电流法 支路电流法的推导 应用支路电流法的步骤 支路电流法的应用举例.
第四节 节点分析法 一、节点方程及其一般形式 节点分析法:以节点电压为待求量列写方程。 R6 节点数 n = 4 R4 R5 R3 R1
电工电子技术 电子电路教研室.
项目二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时间:6次课,12学时).
第二章 电路分析方法 龚淑秋 制作.
第2章 电路分析方法 习题课.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 支路电流法 支路电流法是分析电路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把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作为变量,直接应用基尔霍夫的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列方程,然后联立求解,得出各支路的电流值。 图示电路有三条支路,设三条支路的电流分别为: 、 、 节点的电流方程 : 节点a: 节点b: 这两个方程不独立,保留一个。
第二章 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计算 第一节 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 第二节 电阻的星形与三角形联接及等效变换 第三节 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第2章 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计算.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Examples for transfer function
基本电路理论 第三章 线性定常电阻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学位课程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04年7月.
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本章重点 首 页 引言 2.1 电路的等效变换 2.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3
第一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电路元件 4. 基尔霍夫定律
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本章重点 首 页 引言 2.1 电路的等效变换 2.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3
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3.7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状态函数 H, A, G 组合辅助函数 U, H → 能量计算
3.7叠加定理 回顾:网孔法 = 解的形式:.
3.3 支路法 总共方程数 2 b 1、概述 若电路有 b 条支路,n 个节点 求各支路的电压、电流。共2b个未知数
第3章 电路叠加与等效变换 3.1 线性电路叠加 3.2 单口网络等效的概念 3.3 单口电阻网络的等效变换 3.4 含源单口网络的等效变换
现代电子技术实验 4.11 R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测试.
§2 线性网络的几个定理 §2.1 叠加定理 (Superposition Theorem) 1、内容
12-1试写出题图12-1(a)和(b)所示双口网络的转移电压比 ,并用计算机程序画出电阻R=1kΩ和电感L=1mH时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
§2 求导法则 2.1 求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下面分三部分加以证明, 并同时给出相应的推论和例题 .
第三章 电路定理 3.1 齐次性定理和叠加定理 齐次性定理
第4章 电路定理 本章重点 叠加定理 4.1 替代定理 4.2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4.3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4.4 特勒根定理 4.5*
第二章(2) 电路定理 主要内容: 1. 迭加定理和线性定理 2. 替代定理 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第2章 电路的等效变换 第一节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第二节 电阻的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第三节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电路基础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学位课程.
实验六 积分器、微分器.
第二章(2) 电路定理 主要内容: 1. 迭加定理和线性定理 2. 替代定理 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第二章(2) 电路定理 主要内容: 1. 迭加定理和线性定理 2. 替代定理 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第二章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BJT).
动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和 s域分析法 第十章 频率响应 多频正弦稳态电路.
第一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电路元件 4. 基尔霍夫定律
第一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电路元件 4. 基尔霍夫定律
第一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电路元件 4. 基尔霍夫定律
第7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7.1 概述 7.4 集成运算放大器.
10.2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 稳压电源质量指标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工作原理 三端集成稳压器
第三章:恒定电流 第4节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xt4-1 circuit data 元件 支路 开始 终止 控制 元 件 元 件 类型 编号 结点 结点 支路 数 值 数 值 V R R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电路原理教程 (远程教学课件)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PowerPoint 电子科技大学 R、C、L的相位关系的测量.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回顾: 支路法 若电路有 b 条支路,n 个节点 求各支路的电压、电流。共2b个未知数 可列方程数 KCL: n-1
6-1 求题图6-1所示双口网络的电阻参数和电导参数。
线性网络及电路模型.
第一节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二、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积分表 四、不定积分的性质 五、小结 思考题.
电路原理教程 (远程教学课件)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路原理教程 (远程教学课件)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2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第7章 耦合电感、理想变压器及双口网络 7.1  耦合电感 7.2  耦合电感电路分析 7.3  理想变压器 7.4  双口网络 7.5* 应用性学习.
信号发生电路 -非正弦波发生电路.
第十二章 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 S域分析法)
第四章 电路原理 4.1 叠 加 定 理 4.2 替 代 定 理 4.3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4.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实验四 双口网络测试 主讲教师:余善好 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第14章 二端口网络 14.1 二端口网络 一端口:流入一个端子电流等于流出另一端子电流 二端口:满足端口条件的2对端子 举例:
第六章 三相电路 6-1 三相电路基本概念 一、三相电源 uA uB uC uC uB uA 时域特征: o t.
2.5.3 功率三角形与功率因数 1.瞬时功率.
9.6.2 互补对称放大电路 1. 无输出变压器(OTL)的互补对称放大电路 +UCC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邱关源-电路(第五版)课件-第16章

第16章 二端口网络 本章重点 16.1 二端口网络 16.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 16.3 二端口的等效电路 16.4 二端口的转移函数 第16章 二端口网络 本章重点 二端口网络 16.1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 16.2 二端口的等效电路 16.3 二端口的转移函数 16.4 二端口的连接 16.5 回转器和负阻抗转换器 16.6 首 页

重点 1. 两端口的参数和方程 2. 两端口的等效电路 3. 两端口的转移函数 返 回

16.1 二端口网络 在工程实际中,研究信号及能量的传输和信号变换时,经常碰到如下两端口电路。 反馈网络 R C 放大器 滤波器 放大器 16.1 二端口网络 在工程实际中,研究信号及能量的传输和信号变换时,经常碰到如下两端口电路。 放大器 反馈网络 R C 滤波器 放大器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三极管 传输线 n:1 变压器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N N 1. 端口 2. 二端口 端口由一对端钮构成,且满足如下端口条件:从一个端钮流入的电流等于从另一个端钮流出的电流。 i1 u1 +  u1 i1 2. 二端口 当一个电路与外部电路通过两个端口连接时称此电路为二端口网络。 N +  u1 i1 i2 u2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注意 二端口网络与四端网络的关系 N +  u1 i1 i2 u2 二端口 N i1 i2 i3 i4 四端网络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N 1-1’ 2-2’是二端口 3-3’ 4-4’不是二端口,是四端网络 二端口的两个端口间若有外部连接,则会破坏原二端口的端口条件。 R i1 i2 i 3 3’ 4 4’ N i1 i2 1 1’ 2 2’ 1-1’ 2-2’是二端口 3-3’ 4-4’不是二端口,是四端网络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3. 研究二端口网络的意义 4. 分析方法 两端口的分析方法易推广应用于n端口网络; 大网络可以分割成许多子网络(两端口)进行分析; 仅研究端口特性时,可以用二端口网络的电路模型进行研究。 4. 分析方法 分析前提:讨论初始条件为零的线性无源二端口网络; 找出两个端口的电压、电流关系的独立网络方程,这些方程通过一些参数来表示。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16.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 约定 1.讨论范围: 线性 R、L、C、M与线性受控源, 不含独立源。 2. 端口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 16.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 约定 1.讨论范围: 线性 R、L、C、M与线性受控源, 不含独立源。 2. 端口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 线性RLCM 受控源 i1 i2 u1 + – u2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注意 i1 u1 i2 u2 i1 + 线性RLCM 受控源 u1 u2 – i2 端口物理量4个 端口电压电流有六种不同的方程来表示,即可用六套参数描述二端口网络。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1. Y 参数和方程 +  N Y参数方程 采用相量形式(正弦稳态)。将两个端口各施加一电压源,则端口电流可视为电压源单独作用时产生的电流之和。 即: Y 参数方程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N N 注意 Y 参数矩阵 写成矩阵形式为: Y参数值由内部元件参数及连接关系决定。 Y参数的物理意义及计算和测定 +  +  输入导纳 转移导纳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  N +  N 转移导纳 输入导纳 Y → 短路导纳参数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1 求图示两端口的Y 参数。 Yb +  Ya Yc Yb +  Ya Yc Yb +  Ya Yc 解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jL +  R 例2 求两端口的Y参数。 解 直接列方程求解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互易二端口(满足互易定理) 上例中有 注意 互易二端口四个参数中只有三个是独立的。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注意 对称二端口 对称二端口 上例中,Ya=Yc=Y 时, Y11=Y22=Y+ Yb 对称二端口只有两个参数是独立的。 对称二端口是指两个端口电气特性上对称。电路结构左右对称的一般为对称二端口。结构不对称的二端口,其电气特性可能是对称的,这样的二端口也是对称二端口。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求图示两端口的Y 参数。 为互易对称两端口 3 6 15 +  解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N 2. Z 参数和方程 + Z 参数方程  将两个端口各施加一电流源,则端口电压可视为电流源单独作用时产生的电压之和。 即: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也可由Y 参数方程 即: 得到Z 参数方程。其中  =Y11Y22 –Y12Y21 其矩阵形式为: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N Z  开路阻抗参数 Z 参数矩阵 Z 参数的物理意义及计算和测定 输入阻抗 + 转移阻抗  转移阻抗 输入阻抗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互易性和对称性 互易二端口满足: 对称二端口满足: 例1 求图示两端口的Z参数。 Zb Za Zc +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Zb Za Zc +  解法1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Zb Za Zc +  解法2 列KVL方程: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2 求图示两端口的Z参数。 +  Zb Za Zc 解 列KVL方程: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3 求两端口Z、Y 参数 +  * jL1 jL2 j M – R1 R2 解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注意 并非所有的二端口均有Z、Y 参数。 Z +  不存在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Z +  不存在 * n:1 + _ u1 u2 i1 i2 均不存在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N 3. T 参数和方程 注意 +  T 参数和方程 定义: 注意负号 T 参数矩阵 T 参数也称为传输参数,反映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T 参数的物理意义及计算和测定 转移电压比 开路参数 转移导纳 +  N 转移阻抗 短路参数 转移电流比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互易性和对称性 Y 参数方程 由(2)得: 其中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互易二端口: 对称二端口: * n:1 + _ u1 u2 i1 i2 例1 即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1 2 +  例2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4. H 参数和方程 H 参数也称为混合参数,常用于晶体管等效电路。 H参数和方程 矩阵形式: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H 参数的物理意义计算与测定 输入阻抗 电压转移比 短路参数 开路参数 电流转移比 入端导纳 互易性和对称性 互易二端口: 对称二端口: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求图示两端口的H 参数。 R1 R2 +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16.3 二端口的等效电路 一个无源二端口网络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二端口等效模型来代替,要注意的是: 16.3 二端口的等效电路 一个无源二端口网络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二端口等效模型来代替,要注意的是: 等效条件:等效模型的方程与原二端口网络的方程相同; 根据不同的网络参数和方程可以得到结构完全不同的等效电路; 等效目的是为了分析方便。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1. Z 参数表示的等效电路 +  N 方法1、直接由参数方程得到等效电路。 +  Z22 Z11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如果网络是互易的,上图变为T型等效电路。 方法2:采用等效变换的方法。 +  Z11-Z12 +  如果网络是互易的,上图变为T型等效电路。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2. Y 参数表示的等效电路 方法1、直接由参数方程得到等效电路。 +  Y11 Y22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如果网络是互易的,上图变为型等效电路。 方法2:采用等效变换的方法。 -Y12 Y11+Y12 Y22+Y12 +  -Y12 Y11+Y12 Y22+Y12 +  如果网络是互易的,上图变为型等效电路。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注意 等效只对两个端口的电压,电流关系成立。对端口间电压则不一定成立。 一个二端口网络在满足相同网络方程的条件下,其等效电路模型不是唯一的; 若网络对称则等效电路也对称。 型和T 型等效电路可以互换,根据其它参数与Y、Z参数的关系,可以得到用其它参数表示的型和T 型等效电路。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绘出给定的Y参数的任意一种二端口等效电路 解 由矩阵可知: 二端口是互易的。 故可用无源型二端口网络作为等效电路。 Yb +  Ya Yc 通过型→T 型变换可得T 型等效电路。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16.4 二端口的转移函数 二端口常为完成某种功能起着耦合两部分电路的作用,这种功能往往是通过转移函数描述或指定的。因此,二端口的转移函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 二端口转移函数 二端口的转移函数(传递函数),就是用拉氏变换形式表示的输出电压或电流与输入电压或电流之比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1. 无端接二端口的转移函数 二端口没有外接负载及输入激励无内阻抗时的二端口称为无端接的二端口。 线性RLCM 受控源 I1 (s) 1. 无端接二端口的转移函数 二端口没有外接负载及输入激励无内阻抗时的二端口称为无端接的二端口。 线性RLCM 受控源 I1 (s) I2(s) I2 (s) U1 (s) + – U2(s) 电压转移函数 转移导纳 电流转移函数 转移阻抗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给出用Z参数表示的无端接二端口转移函数。 Z参数方程: 解 令: I2(s)=0 电压转移函数 转移阻抗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令: U2(s)=0 电流转移函数 转移导纳 注意 同理可得到用Y、T、H参数表示的无端接二端口转移函数。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2. 有端接二端口的转移函数 二端口的输出端口接有负载阻抗,输入端口接有电压源和阻抗的串联组合或电流源和阻抗的并联组合,称为有端接的二端口。 2. 有端接二端口的转移函数 二端口的输出端口接有负载阻抗,输入端口接有电压源和阻抗的串联组合或电流源和阻抗的并联组合,称为有端接的二端口。 R2 线性RLCM 受控源 I1 (s) I2 (s) U1 (s) + – U2(s) R1 US (s) 双端接两端口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R2 线性RLCM 受控源 I1 (s) I2 (s) U1 (s) + – U2(s) US (s) 线性RLCM 受控源 I1 (s) 单端接两端口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注意 例 有端接二端口的转移函数与端接阻抗有关。 写出图示单端接二端口的转移函数。 R2 线性RLCM 受控源 I1 (s) I2 (s) U1 (s) + – U2(s) US (s) 解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转移导纳 转移阻抗 电流转移函数 电压转移函数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16.5 二端口的连接 一个复杂二端口网络可以看作是由若干简单的二端口按某种方式连接而成,这将使电路分析得到简化。 1. 级联(链联) +  P1 +  T P2 +  +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设 即 级联后 则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  T P1 P2 则 即: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结论 注意 级联后所得复合二端口T 参数矩阵等于级联的二端口T 参数矩阵相乘。上述结论可推广到n个二端口级联的关系。 显然 级联时各二端口的端口条件不会被破坏。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4 6 +  例 求两端口的T 参数。 解 易求出 4 6 4 T1 T2 T3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T1 T2 T3 4 6 则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2. 并联 P1 +  +  +  P2 +  并联采用Y 参数方便。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Y +  Y 并联后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可得 结论 二端口并联所得复合二端口的Y 参数矩阵等于两个二端口Y 参数矩阵相加。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注意 两个二端口并联时,其端口条件可能被破坏,此时上述关系式将不成立。 并联后端口条件破坏。 2A 1A 1A 10 5 2.5 1A 10V 5V +  4A 1A 2A 4A 1A 0A 并联后端口条件破坏。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具有公共端的二端口(三端网络形成的二端口),将公共端并在一起将不会破坏端口条件。 P1 +  P2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R1 R2 R3 R4 例 R4 R1 R2 R3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  P1 +  3.串联 +  P2 +  串联采用Z 参数方便。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P1 +  P2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则 结论 串联后复合二端口Z 参数矩阵等于原二端口Z 参数矩阵相加。可推广到 n 端口串联。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注意 串联后端口条件可能被破坏,此时上述关系式将不成立,需检查端口条件。 端口条件破坏 ! 2A 1A 2 3A 1.5A 3 1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具有公共端的二端口,将公共端串联时将不会破坏端口条件。 P1 P2 端口条件不会破坏.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3 I1 1 2 +  2I1 例 3 I1 1 2 +  2I1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16.6 回转器和负阻抗转换器 1. 回转器 回转器是一种线性非互易的多端元件,可以用晶体管电路或运算放大器来实现。 回转器的基本特性 u2 i2 i1 u1 - + 符号 电压电流关系 回转电阻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u2 i2 i1 u1 - + 或写为 回转电导 简称回转常数,表征回转器特性的参数。 Z、Y、T参数 Z参数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u2 i2 i1 u1 - + Y参数 T参数 结论 回转器是非互易的两端口网络。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结论 u2 i2 i1 u1 - + 功率 任一瞬间输入回转器的功率为: 理想回转器是不储能、不耗能的无源线性两端口元件。 回转器的等效电路 ri1 -ri2 u2 i2 i1 u1 - + gu1 gu2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1 结论 u2 i2 i1 u1 - + ZL 回转器的应用 回转器的逆变性 图示电路的输入阻抗为: 逆变性 若: 回转器具有把一个电容回转为一个电感的本领,实现了没有磁场的电感,这为实现难于集成的电感提供了可能性。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2 结论 利用回转器实现理想变压器。 g1 i2 i1 u1 - + u2 g2 * n:1 + _ u1 u2 图示电路的T参数为: 两个回转器的级联相当于一个变比n=g2/g1的理想变压器。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2. 负阻抗变换器 负阻抗变换器(简称NIC)是一个能将阻抗按一定比例进行变换并改变其符号的两端口元件,可以用晶体管电路或运算放大器来实现。 负阻抗变换器的基本特性 +  u1 i1 i2 u2 NIC 符号 电压电流关系 电流反向型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NIC NIC +  u1 i1 i2 u2 或 电压反向型 T参数 正阻抗变为负阻抗的性质 ZL +  u1 i1 i2 u2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NIC 例 结论 负阻抗变换器的k=1,求输入阻抗。 j Zi 1 2 解 等效网络 j0.5 Zi 0.5 可以用NIC和RC元件组成的网络来实现RL或RLC元件组成的网络。 返 回 上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