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氣體的恆定 第 2 節 動物體的氣體交換 嬰兒液態呼吸 (6’11).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甲狀腺甲狀腺 一年 六 班 一年 六 班 第 六 組 第 六 組. 位置 * 頸部前方, 喉部氣管兩側。
Advertisements

焦點 1 心臟與心搏.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室 上下腔 大靜脈 肺靜脈 肺動脈 主動脈.
認識慢性腎臟疾病 健康講座 August 11, 討論的主題 1. 了解腎臟的功能 2. 慢性腎臟病的原因 3. 慢性腎臟病的症狀 4. 如何預防慢性腎臟病.
第三節 呼吸作用與氣體交換. 低等生物昆蟲多細胞生物 方式擴散作用氣管系呼吸器官 ( 鰓、肺 ) 、 呼吸系統 原理擴散作用藉網狀氣 管分支送 到體內 氣體溶於水再擴散 ( 濕潤的薄膜和血管、 增加表面積 ) 例子草履蟲. 變 形蟲. 海綿. 水螅 … 昆蟲特有魚類、人類 …  5-3 呼吸作用與氣體交換:小分子有機養分+
第六章 呼吸 第 一 节 肺的通气 莲山中学甘春华制作.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的 组 成 呼吸道: 肺: 鼻腔咽 喉气管支气管 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吸运动: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湿润空气的作用 肺的通气: 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包括呼气 和吸气两个过程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
第七章:動物的呼吸 第一節 呼吸構造與呼吸運動. 動物獲得氧氣的方式 1. 呼吸構造的特性: (1) 都具有溼潤的皮膜,以利於氣體的溶解 (2) 盡量擴大其表面積以增進交換 (3) 同時密布微血管等構造,以運輸氣體 2. 體細胞大多與水接觸的生物,僅靠擴散作用 進行氣體交換, 如:草履蟲、水螅、渦蟲.
食物 迦密 愛禮信小學 張嘉雯 五望 (9) P.1 目錄 P.1 主題 P.2 目錄 P.3 類別 P.4 飲食金字塔 P.2.
六大營養素之維生素 脂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 A 維生素 D 維生素 E 維生素 K 水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 B 群 維生素 C.
平面空間的形成 敘述 *經由構成元素點線面的配置產生許多變 化,表達構成結果 ( 秩序、位置、動 感、方向、大小、形狀、發散、引力、 拉力、張力等 ) 。 *以二次元元素 ( 透視、 重疊、色彩明暗 ) 表達 三次元的立體或空間感.
焦點 98 呼吸系統. 呼吸器官 ( 呼吸膜 ) 1. 薄而濕潤 2. 表面積大 3. 密佈微血管.
13.4 運動與能量需求、呼吸率和換氣率有甚麼關係? 13.5 吸煙對健康有甚麼影響?
6-1 呼吸運動 6-2 血糖的恆定 6-3 體溫的恆定 6-4 排泄作用
第四章 動物的代謝和恆定性 第三節 呼吸作用與氣體交換 啤酒 (5’13) 麵包 (5’03) 嬰兒液態呼吸 (6’11)
第六章 氣體的恆定.
課程名稱:元素與化合物 編授教師: 中興國中 楊秉鈞.
全球暖化、水污染、空氣污染.
第二節 循環作用與養分的運輸.
呼吸之道-氣管 研究者:朱恩平 指導老師:簡偉娟老師.
中枢兴奋药-酰胺类及其他类.
班級:6年11班 座號:26號 姓名:曾琦心 指導老師:金機老師
運輸作用 林皇佑 製作.
老化的細胞生物學 (1)細胞衰老(senescence) (2)基因體的不穩定(genomic instability)
單元內容 什麼是高血壓 高血壓有哪些症狀 導致高血壓的可能原因 高血壓對健康的危害 高血壓的危險因子 如何控制高血壓 高血壓的藥物治療.
第二十一單元.
第七章 體液的恆定 第 2 節 尿液的形成.
人類呼吸系統.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古陶一中 李素霞.
眼睛的構造.
動物體內的運輸作用 作者:李曼韻老師.
生物體內的恆定性與調節.
細胞膜的雙磷脂層 (Phospholipid bilayer in cell membrane)
第二十一章 循環和呼吸.
Protein蛋白質3-Polyacrylamide gel 製備
第三节 Gas Transport in the blood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呼吸作用與氣體交換.
氣道及氧氣流通的處理 Airway & Ventilation Management
Chap3 Linked List 鏈結串列.
中一綜合科學科 單完三:細胞.
空氣的組成 地球生物活動範圍的氣體俗稱空氣,空氣的密度約為1.32g/L;純淨、乾燥的空氣所含成分如下: 氮 78.08﹪ 氧 20.95﹪
2.1 內能 物體儲存的能量 粒子的能量 物體的內能 進度評估 第 1 冊 單元 2.1 內能.
蛋白質的沈澱作用 能使蛋白質發生沈澱作用的因素有: 酸 酸性試劑 單寧酸 重金屬離子(汞離子、鉛離子等) 咖啡因 嗎啡 中性鹽 有機溶媒 熱
鼻咽喉解剖 生物及解剖學科 黃雍協.
動物世界.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6-1 元素與化合物 課文重點: 1.化學反應的變化 2.物質的分類.
太空 Random Slide Show Menu
2-2.1 原核生物界 1、全為單細胞,缺少核膜以及膜狀胞器, 例如:細菌和藍綠藻。.
解剖生理學 書號:0707A1 原著:MARTINI BARTHOLOMEW.
推進系統.
呼吸運動的機制 呼吸運動的調節 氧與二氧化碳的運輸與交換
第一节 肺通气 Pulmonary Ventilation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18-3 課堂整理 第十五組 0993B010 張維哲 0993B042 游博雄.
2-3 細胞的特化與分工.
如何使用檢索表辨認生物.
呼吸道解剖構造 氣道(airway passages):鼻咽、氣管、細支氣管、呼吸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Machine Learning & Bioinformatics
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
細胞.
Machine Learning & Bioinformatics
組長:黃天翀(4A 30) 組員:李澤城(4A 18) 鄭俊謙(4A 4) 陳嘉樂(4A 2)
基礎生物5-3 呼吸與排泄.
Biomechanics of Living Tissues and Cells
聲音的產生.
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
太空 Random Slide Show Menu
鼻孔和鼻屎的故事 圖片來源:漢聲《鼻孔的故事》.
飛行器基本組成系統 維生系統 飛行控制系統: 燃料系統: 安全維護系統:防撞、防暴 動力及輔助動力系統(APU):
液體(水)的重要 事實:地球生命源於海洋 生命出現於30億~40億年前,液態環境對初構生命分子的散播有絕對性影響。 水中生物在3億5千萬年前「登陸」。現今超過80%的動、植物生存在陸地上。 (為什麼呢?陸地上有甚麼好?)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六章 氣體的恆定 第 2 節 動物體的氣體交換 嬰兒液態呼吸 (6’11)

個體構造簡單的水生動物 如水螅及渦蟲等 其身體細胞多與水接觸,故可直接與水互相交換氣體 藉擴散作用使細胞自水中獲取氧,而排出二氧化碳

多細胞動物 體內極大多數細胞均不能直接和外界交換氣體 需藉由特化的呼吸器官來完成氣體的交換

特化呼吸器官 都具有溼潤的皮膜,以利於氣體的溶解 盡量擴大其表面積以增進交換 密布微血管等構造,以運輸氣體 例如: 體表(integument) 氣管(trachea) 鰓(gill) 肺(lung)

6-2.1 動物的呼吸方式

體表呼吸 環節動物:蚯蚓 體內極大多數的細胞未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 體表:特化為呼吸器官

蚯蚓 表皮由單層的細胞所構成 不斷分泌黏液使皮膚保持溼潤 氧可藉由擴散作用通過體表而進入微血管,再運輸到全身的組織細胞

組織細胞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亦可藉擴散作用而進入微血管 運輸至體表,經由擴散作用而散逸到空氣中

氣管呼吸 節肢動物:昆蟲或蜘蛛等 氣管系統(tracheal system)作為交換氣體的構造

昆蟲氣管 布滿全身,其分支的末端延伸到組織細胞間 氣體的交換:擴散作用的方式透過微細氣管的潮溼上皮而進入組織液 每個細胞都可與組織液接觸,所以當氣體溶於組織液後,都可靠擴散作用進入每個細胞

昆蟲氣管 昆蟲體內有兩條縱走的氣管主幹貫穿全身 氣管自主幹延伸到腹部體表兩側而形成氣門(spiracle),氣體可藉此進出

體型較大或活動力較強的昆蟲 可藉著腹部肌肉的收縮或放鬆,來加速氧的攝取及二氧化碳的排除速率 例如: 蝗蟲腹部擴張時,空氣由位於胸部及腹部的前四對氣門進入體內 腹部收縮時,氣體則由後六對氣門排出

鰓呼吸 鰓是魚類的呼吸器官 鰓上有許多紅色絲狀突起,稱為鰓絲(gill filament) 鰓絲內有平行排列的鰓板(lamella),鰓板密布微血管網,以提高氣體交換的面積

溶解在水中的氧遠較空氣中的氧少,且氧在空氣中的擴散速率是在水中的三十萬倍 魚類必須消耗相當多的能量,不斷地進行口及鰓蓋(operculum)的運動,使水由口進入鰓部,以提高換氣效率,而使鰓部獲得足夠的氣體交換量

逆流交換機制(countercurrent exchange) 魚鰓的表面密布微血管 血流方向剛好與水流通過鰓的方向相反 相反方向的流動與氣體的交換關係密切

進入魚鰓的水,先遇到的是將血液送到身體的血管 血液中的氧分壓較水中低,水中有一部分氧便擴散進入微血管內

水離開魚鰓前,將會遇到帶走身體減氧血的血管 減氧血中的氧分壓遠較周圍的水的氧分壓為低,氧便由水中擴散入鰓內靜脈端的微血管內 微血管的血流經鰓板時,其所攜帶的氧愈來愈多,因為氧可不斷從水中擴散到血液

逆流交換機制(countercurrent exchange) 水中80 %以上的溶氧被攝入到血液中

肺呼吸 兩生類 成體,肺呼吸 肺不具肺泡(alveolus),須藉皮膚輔助 利用口腔運動,使空氣由鼻腔入肺,藉以獲得更多的氧

爬蟲類 爬蟲類以上的動物開始具有肺泡 肺泡表面密布微血管,具有增加氣體交換面積的功能 胸廓是一個密閉的空間,呼吸時藉肌肉及骨骼的運動使胸廓的體積改變,進而使壓力隨之改變,氣體因此得以進出

鳥類 鳥類的呼吸系統特別發達 需要很高的新陳代謝率以及有效的氣體交換,以滿足飛行及其他活動之所需

鳥類的肺包含氣管與多對氣囊

當氣囊收縮時,可使氣體不斷的流經肺臟,並保持一定的流向而通往旁支氣管 旁支氣管伸出許多微小的氣絲(air capillary)與周圍肺組織的微血管進行氣體交換

呼吸系統的組成 人體的呼吸系統 起自鼻孔而終止於肺 組成: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及肺臟

呼吸道(respiratory tract) 器官內有由空腔連續形成的管道,可供空氣流通,以便完成呼吸作用

鼻 空氣自鼻孔進入鼻腔(nasal cavity) 鼻腔的黏膜經常分泌黏液,著生有許多鼻毛 黏液及鼻毛可過濾空氣中的部分灰塵 黏液可使空氣潤溼,黏膜中並富含血管,可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

咽(pharynx)與喉 空氣流經鼻腔後進入咽部 咽:消化道與呼吸道相交會的一個空腔 顎(palate):咽前上方,口腔和鼻腔的分界 空氣由咽下行,可通達氣管

氣管 位於食道腹面,並與食道一起通過頸部,進入胸腔 喉(larynx):氣管上端有由肌肉及軟骨所構成的構造 會厭(epiglottis):喉的前上方有一軟骨性的瓢狀物

當吞嚥時 鼻至咽的通道被向後延伸的軟顎所封閉,可以阻止食物向上擠入鼻腔 喉的上升,會厭即自動覆蓋在喉上,可以防止食物誤入氣管,此時的呼吸亦告暫停 吞嚥完畢,軟顎、喉及會厭皆迅速恢復原位,於是呼吸照常進行

聲帶(vocal cord):喉內有兩條左右並列 聲門(glottis):兩聲帶間的空隙 聲帶:扁薄而具彈性,可受喉部肌肉收縮及軟骨牽制的影響

吸氣時,聲門張開,讓氣流方便通過 呼氣時,聲門空隙變小 說話:由呼出的氣體通過聲門時,聲帶振動而發聲 喉亦稱為發聲器官

男性的聲帶較女性的聲帶長 男性聲音:多屬低沉渾厚 女性聲音:比較尖銳

氣管 一管狀的空氣通道,氣管中的C字形環狀軟骨用以維持管道的暢通 下端分為左右兩支氣管,分別進入左肺及右肺

支氣管 在肺內又一再分支 最後形成許多細小而壁薄的小支氣管,各小支氣管連通於一個大的肺泡囊

肺泡 肺泡囊:許多肺泡組成,可以增大氣體交換的表面積

肺泡壁薄,僅由一層扁平的皮膜細胞組成,其外面則密布著微血管 這種結構有助於肺泡與微血管內的血液完成氣體交換

肺臟的肺泡數目多,其表面積大,約為體表面積的五十倍,可使氣體交換的速率大為增加 肺泡間尚含有彈性纖維,用以支持肺泡並使肺臟具有彈性

呼吸運動的機制與調節 人的呼吸運動: 利用胸廓體積的改變 非由肺主動脹縮來完成

胸腔 胸廓內的空腔 一密閉的空間,內有肺及心臟,其周圍是胸壁,底部以橫膈與腹腔分界,上接頸部, 除供氣管和食道通過外,均為肌肉所封閉

胸壁的前面有胸骨,後方有脊柱 兩側有十二對肋骨,相鄰肋骨間有肋間肌

肺的表面和胸壁的內面,各覆有一層光滑溼潤的胸膜 兩層胸膜間有胸膜液,可減輕換氣時肺與胸壁之間的摩擦

氣胸 兩層胸膜間的胸膜液,造成兩層胸膜之間存有表面張力,因此兩胸膜之間是緊緊吸附在一起,沒有任何實質空間 氣胸(pneumothorax):若是胸腔壁有穿孔,空氣就有可能進入胸膜腔而產生真正的空間

氣胸 會造成穿孔處那一側的肺組織塌陷,而使呼吸運動無法順利進行 處理方法是插入胸腔管(chest tube)進入胸膜腔,以抽氣的方式吸走殘存的空氣

吸氣運動的機制 吸氣時,橫膈(diaphragm)收縮,使原來上突的頂部下降,造成胸腔縱徑增長 肋間肌收縮,會牽動肋骨向上移動,帶動胸骨舉向前方,致使胸腔橫徑增大

胸腔體積變大,內部壓力降低,肺隨之脹大,肺內壓力低於大氣壓力,空氣由外界入肺

呼氣運動的機制 呼氣時,橫膈肌及肋間肌舒張而導致橫膈頂部上升,也使得肋骨下降

胸腔縮小,胸腔內壓力增高,致使肺受壓迫而體積縮小,肺內氣體被迫經由呼吸道而排出

打噴嚏、咳嗽或吹奏樂器 胸骨和肋骨更形下降,腹肌強烈收縮,以增加腹腔內的壓力 迫使橫膈急遽上升,胸腔更加縮小,引起強力呼氣

呼吸運動的調節 吸氣中樞(inspiratory center): 人體的延腦內有負責吸氣基本節律的神經細胞集團 每分鐘約發出10到14次的神經衝動,以刺激橫膈肌和肋間肌的收縮

呼氣中樞(expiratory center) 延腦內 促使橫膈肌和肋間肌的舒張,造成呼氣運動

呼吸調節中樞(pneumotaxic center) 橋腦內 調節延腦所發出的基本節律

除了延腦與橋腦之外,大腦也可隨意改變呼吸速率或深度,甚至可以短暫停止呼吸 

化學受器(chemoreceptor) 人體具有感受血液中CO2、O2及H+等的化學受器 分布: 中樞延腦,可感受CO2分壓及H+濃度的變化

當動脈血中CO2分壓上升時,O2分壓會相對下降 因二氧化碳與水結合成碳酸,致使血液中的H+濃度上升 化學變化會被周邊化學受器所感受,並將訊息傳到延腦的吸氣中樞,引發吸氣的神經衝動

動脈血中CO2分壓的上升,也會造成腦脊髓液(腦部細胞外液)CO2分壓的上升 繼而被延腦內的中樞化學受器所感受,並傳到吸氣中樞,造成吸氣

氧與二氧化碳的運輸與交換 氧的運輸與交換 氧不易溶於水,因此只有少量的氧以溶於血漿的形式被運輸 絕大部分的氧是與血紅素結合而隨血液運送到身體各部

血紅素 含鐵的色素與蛋白質組成 一分子血紅素含有四個亞鐵離子,每個亞鐵離子可以與一個氧分子結合 一分子的血紅素最多可攜帶四個氧分子

血紅素與氧的結合 為一可逆反應 血紅素中的亞鐵離子在血中氧濃度(氧的分壓)較高時,易與氧分子結合,形成氧合血紅素(oxyhemoglobin) 血液中氧濃度降低時,氧合血紅素又可再解離為血紅素和氧

流過肺的血液中因含氧較高,血紅素極易與氧結合成氧合血紅素 隨血液循環流至身體各器官的微血管時,氧合血紅素又可分離為血紅素與氧,氧擴散至細胞內,以供細胞利用

血紅素與氧的結合力 受到血液中氧及二氧化碳的濃度影響 受到血液中pH值的影響

正常溫度下 血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多或pH值降低 使血紅素與氧的結合曲線會向右移 能釋出較多的氧

新陳代謝率較高、活動較旺盛的組織 產生的二氧化碳及氫離子較多,致使微血管內氧合血紅素釋出較多氧

肌紅素(myoglobin) 有些潛水哺乳類的肌肉中 和血紅素一樣都是攜帶氧的蛋白質 與氧的親和力大於血紅素,能更有效地與氧結合

二氧化碳的運輸與交換 身體各部細胞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經由擴散作用進入微血管後 以三種形式被運輸: 7 %的二氧化碳直接溶於血漿內而被運輸 23 %的二氧化碳直接進入紅血球與血紅素結合而被運輸

大部分的二氧化碳(約70 %)則進入紅血球中藉碳酸酐 (carbonic anhydrase)的作用與水化合成碳酸,旋即解離為氫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 其反應式如下:

反應式中的氫離子與血紅素結合 阻止血液因含過多的氫離子而酸化 促進血紅素將氧釋出

當血液自組織中的微血管流回肺內微血管時,則反應式逆向進行

碳酸氫根離子和氫離子結合為碳酸 碳酸酐 的催化釋出二氧化碳,由肺呼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