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 1 电容元件 2 电感元件 3 耦合电感 4 理想变压器.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Advertisements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网络线图如图所示,已知部分支路电流,求电流i2。
8 耦合电感和变压器电路分析 前几章已学过的无源元件有:R、L、C。 R: 耗能、静态、无记忆; L、C:储能、动态、有记忆;
项目六 耦合电感电路 和理想变压器 (时间:4次课,8学时).
2.6 节点电压法. 2.6 节点电压法 目的与要求 1.会对三节点电路用节点电压法分析 2.掌握弥尔曼定理.
2017/4/10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主编 李中发 制作 李中发 2003年7月.
1.8 支路电流法 什么是支路电流法 支路电流法的推导 应用支路电流法的步骤 支路电流法的应用举例.
第五章 具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互感电路:电感元件磁通链和感应电动势仅由线圈自身电流决定,一般称其为自感元件。如果线圈的磁通链和感应电动势还与邻近线圈的电流有关,则线圈间存在互感或耦合电感(coupled inductor) ,有互感的两个(几个)线圈的电路模型称为互感元件,其为双端口(多端口)元件。含有互感元件的电路称为互感电路。
第四节 节点分析法 一、节点方程及其一般形式 节点分析法:以节点电压为待求量列写方程。 R6 节点数 n = 4 R4 R5 R3 R1
支路电流法.
第2章 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计算.
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本章重点 首 页 引言 2.1 电路的等效变换 2.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3
第一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电路元件 4. 基尔霍夫定律
习题1.1: 一个四端元件的端子分别标为1、2、3、4。已知U12 =5V,U23 =-3V,U43 =6V。 (1)求U41 ;
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本章重点 首 页 引言 2.1 电路的等效变换 2.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3
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3.7叠加定理 回顾:网孔法 = 解的形式:.
3.3 支路法 总共方程数 2 b 1、概述 若电路有 b 条支路,n 个节点 求各支路的电压、电流。共2b个未知数
第十章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学习要点  熟练掌握互感的概念;  具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方法: ①直接列写方程的支路法或回路法。
现代电子技术实验 4.11 R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测试.
Magnetically coupled circuits
§10-3 空芯变压器 Air-core Transformer.
计算机电路基础(1) 课程简介.
第二章(2) 电路定理 主要内容: 1. 迭加定理和线性定理 2. 替代定理 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第3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3.1 电阻元件、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 3.2 储能元件和换路定则 3.3 RC电路的响应
第2章 电路的等效变换 第一节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第二节 电阻的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第三节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实验六 积分器、微分器.
(energy storage device)
第二章(2) 电路定理 主要内容: 1. 迭加定理和线性定理 2. 替代定理 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第二章(2) 电路定理 主要内容: 1. 迭加定理和线性定理 2. 替代定理 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第一章 半导体材料及二极管.
第二章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BJT).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看一看,想一想.
第六章 储能元件 本章再介绍两个电路元件 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 前五章介绍的电路分析技术(或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包含电感和电容的电路。
第7章 耦合电感与理想变压器.
第一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电路元件 4. 基尔霍夫定律
第一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电路元件 4. 基尔霍夫定律
第一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电路元件 4. 基尔霍夫定律
10.2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 稳压电源质量指标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工作原理 三端集成稳压器
物理 九年级(下册) 新课标(RJ).
ACAP程序可计算正弦稳态平均功率 11-1 图示电路中,已知 。试求 (1) 电压源发出的瞬时功率。(2) 电感吸收的瞬时功率。
第十七章 第4节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wl com.
第三章:恒定电流 第4节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电路原理教程 (远程教学课件)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PowerPoint 电子科技大学 R、C、L的相位关系的测量.
第七章 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 前几章讨论了电阻电路,即由独立电源和电阻、受控源、理想变压器等电阻元件构成的电路。描述这类电路电压电流约束关系的电路方程是代数方程。但在实际电路的分析中,往往还需要采用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去建立电路模型。这些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涉及到电压电流对时间的微分或积分,称为动态元件。含动态元件的电路称为动态电路,描述动态电路的方程是微分方程。本章先介绍两种储能元件—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再介绍简单动态电路微分方程的建立。以后两章讨论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最后一章讨论线性时不变动态电路
第一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电路元件 4. 基尔霍夫定律
回顾: 支路法 若电路有 b 条支路,n 个节点 求各支路的电压、电流。共2b个未知数 可列方程数 KCL: n-1
6-1 求题图6-1所示双口网络的电阻参数和电导参数。
第一章 基尔霍夫定律及电路元件 1 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主要电路变量:电流i、电压u、电荷q、磁链ψ。 一、电流
第8章 线性电路中的过渡过程 8.1 换路定律与初始条件 8.2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3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线性网络及电路模型.
电路原理教程 (远程教学课件)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路原理教程 (远程教学课件)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第3章 磁与电磁 3.1 磁场及其基本物理量 3.2 电磁感应 3.3 自感与互感 3.4 同名端的意义及其测定.
第三章 线性电路的暂态分析.
四 电动机.
电路分析基础 2018年10月29日.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 510实验室 韩春玲.
第7章 耦合电感、理想变压器及双口网络 7.1  耦合电感 7.2  耦合电感电路分析 7.3  理想变压器 7.4  双口网络 7.5* 应用性学习.
复习: 欧姆定律: 1. 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表达式: 3. 变形公式:
第四章 MOSFET及其放大电路.
第十二章 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 S域分析法)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1电路和电路模型 1.2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 1.3电阻、电容、电感元件及其特性 1.4电路中的独立电源
第14章 二端口网络 14.1 二端口网络 一端口:流入一个端子电流等于流出另一端子电流 二端口:满足端口条件的2对端子 举例:
2.5.3 功率三角形与功率因数 1.瞬时功率.
电阻的串联 2014机电班.
9.6.2 互补对称放大电路 1. 无输出变压器(OTL)的互补对称放大电路 +UCC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 5 章 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 1 电容元件 2 电感元件 3 耦合电感 4 理想变压器

电容构成原理 d 金属极板 面积 A 图5.1 电容的基本构成 C=εA/d 电容的电路符号 一般电容 可变电容 电解电容

实际电容器示例 图 5.3a 固 定 电 容 器 图 5.3b 可 变 电 容 器 电解电容器 瓷质电容器 聚丙烯膜电容器 管式空气可调电容器 片式空气可调电容器 图 5.3b 可 变 电 容 器

线性电容元件: 当电容器填充线性介质时,正极板上存储的电荷量q与极板间电压u 成正比 第一节 电容元件 线性电容元件: 当电容器填充线性介质时,正极板上存储的电荷量q与极板间电压u 成正比 电容[系数],单位:F(法拉) 。常用单位有μF(微法10-6F) 及pF(皮法10-12F) 。 在 u、q 取关联参考方向且 C 是正值时,线性电容的电路符号和它的电荷、电压关系曲线如图 5.4 所示。 图5.4 线性电容电路符号和特性

线性电容元件的伏安关系方程: 可见线性电容的端口电流并不取决于当前时刻电压,而与端口电压的时间变化率成正比,所以电容是一种动态元件。 (电容元件的VAR方程) 可见线性电容的端口电流并不取决于当前时刻电压,而与端口电压的时间变化率成正比,所以电容是一种动态元件。 已知电流 i,求电荷 q ,反映了电荷量的存储过程。 物理意义:t时刻电容上的电荷量是t时刻以前由电流充电(或放电)而积累起来的。所以某一瞬时的电荷量不能由该瞬时的电流值来确定,而必须考虑此刻以前全部电流的“历史”,所以电容也属于记忆元件。对于线性电容有

线性电容的功率 在关联参考方向下,输入线性电容端口的功率: 当u(t)↑ → 储能↑ 也即吸收能量→吸收功率 电容存储的电场能量 当u(t)↑ → 储能↑ 也即吸收能量→吸收功率 当u(t)↓ → 储能↓ 也即释放能量→发出功率

综上所述,电容是一种动态、记忆、储能、无损、无源元件。 线性电容存储的能量(电能) 电容的输入功率与能量变化关系为: 电容储能随时间的增加率 反之截止到 t 瞬间,从外部输入电容的能量为 : 假设 所以电容是储能元件。 电容吸收的总能量全部储存在电场中,没有产生能量损耗,所以电容又是无损元件。 从全过程来看,电容本身不能提供任何能量,电容又是无源元件。。 综上所述,电容是一种动态、记忆、储能、无损、无源元件。

如果关注从某一起始时刻t0之后的电容情况,可以将t0时刻的电压记为u(t0),由式(5.6)可以求出t0以后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由式(5.10)可见,电压u(t0)代表了t0时刻以前全部电流对电压的影响,称为电容的初始电压或初始状态。q(t0)代表了t0时刻以前全部电流对电容电荷量的影响,称为电容的初始电荷量或初始状态。

[书后习题5.3] 图示RC串联电路,设uC(0)=0,i ( t )=I e-t /RC。求在0<t<∞时间内电阻消耗的电能和电容存储的电能,并比较二者大小。 [解] 电阻消耗的电能为 习题5.3 i R _ + C u 电容最终储存的电荷为 电容最终储能为 由此可知

电容的使用: 除了要关注其电容值外,还要注意它的额定电压。若外加电压超过额定电压,电容可能会因介质被击穿而损坏。为了提高电容承受的电压,可将若干电容串联起来使用(串联分压),如图5.5(a)所示。 图 5.5(a) 电容的串联

电容的串联 设在串联前电容上无电荷(初始状态为0),根据KVL及电容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得 : 图 5.5(a) 电容的串联 电容的串联 设在串联前电容上无电荷(初始状态为0),根据KVL及电容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得 : 串联等效电容的倒数等于各电容的倒数之和,如图5.5(b)所示。

电容的并联 为了得到电容值较大的电容,可将若干电容并联起来使用,如图5.6(a)所示。 由于并联电容的总电荷等于各电容的电荷量之和,即 因此并联等效电容等于各电容之和,等效电路如图 5.6(b)所示 注意:如果在并联或串联前电容上存在电荷(初始状态不等于0),则除了等效电容外,还必须计算等效电容的初始电荷或初始电压。

图示电路,设 , ,电路处于直流工作状态。计算两个电容各自储存的电场能量。 在直流电路中电容相当于开路,据此求得电容电压分别为 所以两个电容储存的电场能量分别为

设 0.2F 电容流过的电流波形如图 (a)所示,已知 。试计算电容电压的变化规律并画出波形。 (1) : ,电容充电 电容电压计算如下

(2) : ,电容放电 (3) :此时 ,电容电压保持不变, 电容电压的变化规律波形如右图

电感线圈原理 尽管实际的电感线圈形状各异,但其共性都是线圈中通过电流 i,在其周围激发磁场(magnetic filed),从而在线圈中形成与电流相交链的磁通(flux)Φ (两者的方向遵循右手螺旋法则),与每匝线圈交链的磁通之和,称为线圈的磁链ψ ,单位韦伯Wb。 图5.10 电感线圈原理示意图 N为线圈匝数; 为磁导率; A为线圈横截面积; 为线圈长度; L为电感(系数)。

实际的电感线圈 图5.9 几种实际电感线圈示例

电感元件的电路符号 图5.11 线性电感的符号 可调电感 固定电感

线性电感元件: 如果线圈的磁场存在于线性介质中,称为线性电感元件。线性电感元件的磁链与电流成正比(当磁链与电流符合右手螺旋法则时)。 电感[系数](inductance)。单位亨[利] (符号H ) 对应的磁链-电流关系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且位于Ⅰ、Ⅲ象限。

线性电感元件的伏安关系方程: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和楞茨定律,当电压、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并且电流与磁通的参考方向遵循右螺旋法则时,端口电压 u 与磁链的关系如下: 对于线性电感元件,其端口的伏安关系特性方程为: 线性电感的端口电压与端口电流的时间变化率成正比,所以电感也属于动态元件。

即若已知电压求磁链或电流,则: 电感中某一瞬间t的磁链和电流决定于此瞬间t以前全过程的电压,因此电感也属于记忆元件。Ψ(to)与i(to) 分别是电感的初始磁链和初始电流,也可称为电感的初始状态。

综上所述,电感也是一种动态、记忆、储能、无损、无源元件。 线性电感的功率和能量 线性电感吸收的功率为 电感存储的磁场能量( ) 截止到 t 时刻电感吸收的能量为: 电感也是储能元件。 电感吸收的总能量全部储存在磁场中,所以电感又是无损元件。 从全过程来看,电感本身不能提供任何能量,电感又是无源元件。。 综上所述,电感也是一种动态、记忆、储能、无损、无源元件。

电感的串联 电感也可以串联或并联。仿照电容串、并联电路的分析可知:电感串联时,等效电感等于各电感之和,即 图5.12 电感的串联等效

电感的并联 电感并联时,等效电感的倒数等于各电感倒数之和,即 图5.13 电感的并联等效 注意:如果在串联或并联之前电感存在一定的磁链或电流(初始状态不等于0)。则除了等效电感外,还必须计算等效电感的初始磁链或初始电流。

电路如图 (a)所示, 0.1H电感通以图 (b)所示的电流。求时间 电感电压、吸收功率及储存能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电流的变化规律,分段计算如下 图5.14 例题5.3

电压、功率及能量均为零。 各时段的电压、功率及能量的变化规律如右图 (c)、(d)、(e)所示。 小结:本题可见,电流源的端电压决定于外电路,即决定于电感。而电感电压与电流的变化率成正比。因而当 时,虽然电流最大,电压却为零。

当几个线圈之间存在着磁耦合,便形成了多端口电感。本节只讨论二端口电感,习惯上称为互感[元件] ,如图5.15所示。 (a) 11 y 21 1 i L 2 - + u 3 4 (b) 22 y 12 2 i 1 L - + u 3 4 图5.15 两个线圈的磁耦合

图5.15 两个线圈的磁耦合 11 y 21 1 i L 2 - + u 3 4 22 12 自感应磁链 互感应磁链

每一线圈的总磁链是自感磁链和互感磁链代数和。在线性条件下,自感磁链和互感磁链均正比于激发它们的电流 ,设电流与自感磁链的参考方向符合右手螺旋关系,则 式中互感磁链前正负号,由自感磁链和互感磁链的方向而定 ,一致取 “ + ” ;否则取 “ – ” — 自感; 简写成 — 互感; 一般实际线圈

在图5.16a中,可判断自感磁链和互感磁链的方向是相同或相反。 将实际线圈抽象成图5.16(b)所示的电路模型时,无法判断自感磁链和互感磁链的方向,此时,就要靠电流流进或流出同名端(用*表示)来判断互感磁链的+或 -。

同名端的定义 当两个电流分别流入或流出两个线圈的两个端子时,如果在两个线圈中所激发的自感磁链和互感磁链方向一致,则两个线圈电流分别流入或流出的那对端子为一对同名端,用*号标注。 或者换言之,当两个端口电流分别流入或流出同名端,则它们所激发的自感磁链和互感磁链方向一致(总磁链增加),互感磁链取正号;当两个端口电流分别是从非同名端(异名端)流入或流出时,则它们所激发的自感磁链与互感磁链方向相反(总磁链减少),互感磁链取负号。

互感元件的伏安关系方程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在端口电压、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并且自感磁通与电流符合右手螺旋关系时,互感元件的电压电流方程为 若式中 u1、i1 或 u2、i2 的参考方向相反,则 L1 或 L2 前应添入负号(自感电压为负);若u1、 i2 或 u2、 i1 的参考方向相对星标 * 是相同的,则 M 前取正号,否则应取负号。

同名端的判断: 若一端口电流流入该端口线圈的同名端,那么它在另一端口线圈的同名端处,所产生的互感电压极性为正;否则极性为负。根据这一原理,在实验中,使某线圈流入递增电流,通过测试另一线圈互感电压的极性便可找出同名端。

列出图示两个互感元件的特性方程 采用逐项判断法列写互感方程。

基于相似分析,图(b)所示互感元件的特性方程。

互感的功率 在u、i为关联参考方向下 互感的能量 输入互感的总能量将全部转化为磁场能量,磁能

互感的耦合系数 如果没有磁耦合,M=0,磁能就是两个自感元件分别储能之和。存在磁耦合时,要增减一项Mi1i2,增与减要视互感的作用是使磁场增强还是使磁场减弱而定。 定义耦合系数 用来衡量互感耦合的程度

含互感元件电路的联接 1 互感元件的串联 电流从异名端流入 电流从同名端流入 →反串(或反接) →正串(或顺接) 图5.18 a 图5.18 b 图5.18 c 电流从同名端流入 →正串(或顺接) 电流从异名端流入 →反串(或反接)

注:正串2M前取正,等效电感大于两自感之和; 反串2M前取负,等效电感小于两自感之和。 图5.18 c 由此可得串联等效电感如图5.18c所示 注:正串2M前取正,等效电感大于两自感之和; 反串2M前取负,等效电感小于两自感之和。

2 互感元件的并联 图5.19(a)表示两个同名端并联相接。为求其等效电路,分别列KCL和KVL方程:

(3)代入(1)得: (3)代(2)得: 由此消去互感的等效电路如图5. 19(b) 等效电感

如无需计算电流 ,根据电感的串、并联等效,图5.19(b)可进一步等效成一个电感,如图5.19(c) 等效电感 同理,异名端并联联接时的总等效电感为

对于实际的耦合线圈,无论何种串联或何种并联,其等效电感均为正值,所以自感和互感满足如下关系: 耦合系数满足

如图5.20(a)所示,图5.20(b)是不含磁耦合的等效电路。 3 互感线圈的T型等效 如图5.20(a)所示,图5.20(b)是不含磁耦合的等效电路。 图5.20 互感的T型等效电路 * * 由于耦合线圈含有电阻,在较接近实际的电路模型中两自感都含有串联电阻。 其等效电感的计算与式(5.36)相同。就是说,即便模型中含有串联电阻,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消除互感,得到无互感等效电路。 图5.20(b)中各等效电感为

一个实际耦合电感,例如空心变压器(一种绕在非铁磁材料上的变压器),一般需要考虑绕组电阻,此时可用带有串联等效电阻的互感来表示其电路模型,如图5.21所示。 图中u1与i2参考方向相对星标*是相反的,u2与i1也是相反的,故M前均应取负号,端口特性方程将是:

+ - 理想变压器是实际电磁耦合元件的一种理想化模型,如图 5.22 和 5.23所示。 N i u ' Φ l 原边 副边 1 N 2 i u + - 图5.22 变压器示意图 l 原边 副边 ' Φ

理想化认为 理想变压器的端口伏安关系方程 1) 铁心的磁导率 2)每个线圈的漏磁通为零,即两个线圈为全耦合 3)线圈电阻为零, 端口电压等于感应电动势 4)铁心的损耗为零 理想变压器的端口伏安关系方程 变比(匝数比)

理想变压器的端口伏安关系方程: 1)若在两个同名端处,两个端口电压u1和u2的极性相同(同时为正或负), 则: 否则: 则: 否则: 2)若两个端口电流i1和i2同时流进或流出两个同名端, 则: 否则:

图5.24 同名端与理想变压器端口方程的关系示例 对应的VAR特性方程分别为:

理想变压器的功率 变压器元件不仅是无源的,而且每一瞬间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即传输过程中既无能量的损耗,也无能量的存储,属于非能元件。

变压器的电阻变换 变压器输入端口等效电阻为 当理想变压器输出端口接电阻 时, 折算到输入端口的等效电阻为 , 如图5.25(b)所示。

[书后习题5.16] 图示电路中,要求 ,变比n应为多少? 由变压器特性方程可知 将式(1)代入式(2),考虑到 ,可得 对左回路应用KVL方程

本章小结 首先介绍电容和电感这两个重要的动态元件; 然后介绍互感元件这个磁耦合元件; 接着介绍理想变压器; 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上述各个动态元件的伏安特性关系方程,它们的功率和能量,以及各种联接方式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