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問題 課題九 兩岸產業發展問題(II) 日期:2002年12月6日 授課老師:黃智聰
閱讀文獻 1.梁榮輝、杜文禮(1999),「兩岸科技產業發展與合作模式之探討」。臺研兩岸前瞻探索,17 民88.09 頁107+109-128。 2.陳麗(2001),「知識經濟與臺灣產業結構轉變」。自由中國之工業,90:4 民89.04 頁17-38。 3. 吳慧珍(1999),「大陸高科技產業發展動向」。臺研兩岸產業與投資,9 民88.07 頁28-35。
壹、大陸高科技產業發展動向 一、起源 1. 中國大陸自1986年依據「八六三計畫」批准實施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以研究為主。 1. 中國大陸自1986年依據「八六三計畫」批准實施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以研究為主。 2. 1988年進一步實施「火炬計畫」-以發展高科技產業為目標。 3. 火炬計畫為大陸造就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包括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工程產業和機電一體化產業。 4. 1997年資料:自有技術占主要產品總數的58.1﹪,國外技術只占10﹪,大陸學術機構占20﹪。
一、IT產業的發展 1. 1999年成長24.3﹪,2000年成長31.3﹪。 2. 資訊科技支出再2000年成為亞洲第二大IT市場(僅次於日本)。 3. 1998年時,IT市場的組成,電腦硬體設備占85.9﹪,數據通訊設備占8.2﹪,IT服務占5.9﹪。
4. 大陸資訊化程度 210萬戶上網,2005年將超過5000萬戶,2010年達2.5億戶。 *個人電腦累計1500萬台 *彩色電視機3.5億台 *VCD4000萬台 *呼叫器7000萬台 *行動電話2700萬支,2005年達一億支
三、 大陸1998年PC產業發展特性 1. PC市場已由持續高成長時代,進入平穩成長。 2. 軟體與資訊服務市場快速發展 2. 軟體與資訊服務市場快速發展 3. 大陸與當地PC品牌市場佔有率持續提高 4. 進出口下降,打擊走私成績浮現 5. 電子商務萌芽 6. 逐漸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掀起降價風 7. 高技術人才奇貨可居 8. 進行組織重整,提高競爭力
四、零組件產業 1. 台灣半數以上連接器廠在大陸投資 2. 大陸廠生產值占台灣連接器產值的 51﹪ 3. 1999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產國 1. 台灣半數以上連接器廠在大陸投資 2. 大陸廠生產值占台灣連接器產值的 51﹪ 3. 1999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產國 4. 印刷電路板(PCB)集中在東筦、 惠州、上海 5. 保定與重慶由軍轉民
五、半導體產業 1. IC的大陸市場需求:1996~1998:72、100、120億顆 2000:180億顆(523億美元) 4. 未來前景:大陸400人才有一台電腦,未來PC的需求成長率相當大
六、通訊產業 1. 光纖需求量2000年前由每年600萬公里(約30萬公里的光纜) 1. 光纖需求量2000年前由每年600萬公里(約30萬公里的光纜) 2. 2000年前成為全球第三大光纜生產大國(海南、成都、南京、武漢均會實施生產計畫) 3. 網際網路用戶270萬戶,2005年將為3700萬戶 4. 1999年4月底,行動電話用戶超過3000萬,但仍不到人口的3﹪ 5. 2000年底成為全球第三大行動電話國家(次於美日) 6. 自1987年以來,行動通訊產值平均年增長100﹪
七、網路產業 1. 發展網路電話: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鐵道聯合進行測試 2. 在電子商務方面: 1. 發展網路電話: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鐵道聯合進行測試 2. 在電子商務方面: *中國電信在1997年成立電子商務研究小組 *1998年8月完成電子商務認證系統 *1998年11月開發出電子證券、線上繳費報稅………。
貳、兩岸科技產業的合作 一、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1. 受限於市場規模、企業無法進行必要的研發,必須借助政府研發補助、租稅減免、資金融通 1. 受限於市場規模、企業無法進行必要的研發,必須借助政府研發補助、租稅減免、資金融通 2. 新竹科學園區的三大特點 *低租金 *配套措施健全 *引進海外技術與投資
一、台灣高科技產業投資大陸 1. 兩岸在科學技術和科技產業呈現高度互補性與相似性 1. 兩岸在科學技術和科技產業呈現高度互補性與相似性 2. 兩岸科技交流的結果,將可能呈現台灣製造技術或高科技單向流經大陸
投資的企業 主機板:技嘉、致福、大眾、精英 *印刷電路板:楠梓(昆山)、華通(惠州)、燿華(上海) *光電業:主要為掃描器、唯讀光碟機、傳真機,力捷(蘇州) *電源供應器:台達電 *網路業:友訊(東筦)、偉大
台灣科技產業投資大陸面臨的問題 1. 經濟因素: 1. 經濟因素: *上中下游環境不佳:生產上必須自力更生,缺乏協力廠商之上中下游結合→經濟不規模→投資↑→缺乏融資管道 *投資環境的軟硬體設施不足 *生產因素穩定供應困難。例如資金 *市場與行銷通路障礙 *技術人力升根的環境不佳
1. 非經濟因素(政策、法令及兩岸三地情勢) *政策與政治議題不穩定 1. 非經濟因素(政策、法令及兩岸三地情勢) *政策與政治議題不穩定 *5000萬元以上(如石化業)、基礎建設(如營建業)及高科技產業(如CPU586、半導體)等均被列為禁止類 *法令優惠問題之困擾。朝令夕改
四、台灣高科技產業在大陸投資之前景 1. 科技產業的發展意識流程 概念科技化→科技商品化→商品產業化→產業國際化
2.比較兩岸在高科技產業之優劣 流程 情況 1.概念科技化 大陸具優勢,因大陸基礎研發、學術,學校研發人才眾多 2.科技商品化 台灣具優勢。台灣中小企業具有此一優勢。 3.商品產業化 兩岸有合作空間。大陸市場在上中下游產業的網路發展,可提高台灣高科技產業在大陸投資之競爭力。 4.產品國際化 短期大陸仍須依靠台灣。
一. 兩岸合作模式 1. 科技產業的價值鏈
2.機械業:設計開發與物流行銷操控於日本人手中。 3.電子通訊與生物科技:研究和行銷操控於美方手中 3.大陸:市場化理念弱,設計開發無法突破,缺乏市場行銷,生產製造能力有困難。但在基礎研究上有優勢
4、階段合作模式 *共同研發:大陸(基礎),台灣(設計) *共選項目:大陸(整合上中下游),台灣(規劃物流網路) *共合資金:大陸(人才設備),台灣(技術管理) *共享市場
參、知識經濟與台灣產業結構 一. 工業化 1. 二次世界大戰後,三級產業分類法被廣泛作為經濟活動分析之基礎 2. 工業化程度由遞升轉為遞減 一. 工業化 1. 二次世界大戰後,三級產業分類法被廣泛作為經濟活動分析之基礎 2. 工業化程度由遞升轉為遞減 3. 服務業成為經濟成長的重要部門
1. Rowthorn and Ramaswamy(1997)認為全體先進經濟體太產業動態演化中,均經歷製造業就業比重下降的現象,可以工業化程度下降業非負面現象 2. 隨著知經濟或資訊化社會的來臨,傳統三級產業分類法,已難反應當前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
二 、知識經濟 OECD(1996)與Lundval and Johnson(1994) 知識可分為4種類型 二 、知識經濟 OECD(1996)與Lundval and Johnson(1994) 知識可分為4種類型 知道什麼(know-what),即有關事實的知識。 知道為什麼(know-why),即有關自然原則與法則的知識。 知道如何(know-how),即做事的技能 知道誰(know-who),即知道如何做的資訊。 前兩類為編碼型知識,指語言,文字及電腦語言。後兩類為隱合經驗類的知識。
三、知識型產業(knowledge-based industries) 1. OECD(1999a)指相對密集使用技術與人力資本投入的產業 包括:高科技產業(高科技產品的主要生產者) 金融保險及通信業等服務業 (密集使用高科技/勞動力的層次相對較高)
2、日本經濟企劃廳(1987): *物質生產部門(農礦、製造及營造業) *網路服務部門(水電燃氣、運輸通信倉儲、商業、金融保險不動產) *知識服務生產門(工商服務、醫療、教育服務、娛樂服務及政府服務)
13、 美國商務商(1998):資訊科技產業定義為生產、處理、傳遞資訊財貨與勞務作為中間需求或最終需求之產業,以及提供網際網路相關必要的基礎通訊設施之其他產業。包括*電腦硬體系 *軟體與服務業 *通訊設備製造業及通訊服務業
4、 Gera and Mang(1997)依加拿大產業別之研究發展 密集度與人力資本密集度,建構產業別知識密集度 *高知識密集產業:電子產品、醫療服務及工商服務 *中知識密集產業:汽車及運輸設備 *低知識密集產業:勞力密集製造業及傳統服務
四、台灣產業結構的轉變 1. Syrguin(1998):經濟成長與結構轉變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如果結構轉變的速度太慢或無法發揮要素配置的最佳效率,將阻礙經濟成長;反之,如果結構轉變能改善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生產力,則會加速經濟成長
2、如何朝知識化演變 1. *加速傳統產業再造與發展知識型產業 *建構國家知識系統 *加強台灣R&D投資與引進國外新技術 2、如何朝知識化演變 1. *加速傳統產業再造與發展知識型產業 *建構國家知識系統 *加強台灣R&D投資與引進國外新技術 *提升企業的學習效果
肆、兩岸產業未來的發展 一、台灣問題 1、在技術人力密集度上與先進國家有極大差異。 2、台灣在基礎勞動供給上的缺乏,使低技術人力密集產業發展產生困境。 3、產業結構與能源政策作適當調整。 4、在低關稅的國際經貿環境中,將擠壓台灣的生存發展空間。
二、解決之道 1、累積國內資本與吸引外資,促使產業升級。 2、留住本國人才,吸引外來人才。 3. 將污染的外部成本內部化,鼓勵廠商研發,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三、大陸未來的產業發展 從大陸目前經濟運行中所存在的問題來看,大陸在未來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重點應該是第一、推進技術進步。第二、要轉變粗放經營方式、提高宏觀經濟效益,就必須改變以向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格局。
(一)結構調整的目標與方向。 1、調整要有利於保持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減少導致波動的結構性因素,有理於加速經濟運轉,提高經濟效益。 2、調整要有利於改善供給對需求多層次、多樣化結構的適應性和反應能力。 3、調整要有利於經濟增長由粗放向集約的轉變,有利於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依靠技術進步提高目前經濟的整體素質。 (二)微電子產業為未來調整結構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