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bject of Morality by G. J. Warnock
一、前言 (一)評價(evaluation) (二)道德評價和非道德評價
二、道德評價的對象 道德評價的對象:評價理性存在者的行為 (一)為何是評估行為? 道德也可以評價人及制度,前者評估一個人的品格和動機;後者評估一個制度的好壞、是否公平正義。但是這些評價都涉及行為,所以行為是道德評估的根本對象。
二、道德評價的對象 (二)為何是理性存在者? 道德評估適當對象的必要條件是:有能力從事有意識的行為判斷和選擇者。 道德評估適當對象的必要條件是:有能力從事有意識的行為判斷和選擇者。 (三)理性是否為被評估的充分條件? (四)人類是道德評價的對象,作者稱人的處境為“人類困境”(human predicament)
三、道德評價的目的 (一)任何評價都有其目的 (二)道德評價的目的:改善人類的困境 (1)人類的困境是什麼? (1)人類的困境是什麼? (2)道德對人類困境的改善有何特殊的貢獻?
四、人類的困境 (一)人類困境一般性的描述:有些事情自然就會越來越壞,但不是完全沒有希望;也就是說,有些人類的處境完全不可能產生重大的改變、或不可能因為我們的努力而改變,所以情境必然會變壞,但同時至少可以做一些事情,使它變得好一點(這就是道德的目的)。
四、人類的困境 (二)人類生存的要素: (1)生物性的需求(needs) (2)想要(want)的東西 區別想要的東西和利益(interest)
四、人類的困境 (3)有些需求、渴望或利益可以由人類環境自然得到滿足(空氣),有些則不能(飛上天空),但通常大多數的需求、渴望或利益不是自然滿足,也不是一定不能滿足,所以產生實踐性的問題。
四、人類的困境 (三)人類困境的因素: (1)資源有限 (2)人的智力有限 (3)知識、訊息有限 (1)資源有限 (2)人的智力有限 (3)知識、訊息有限 (4)有限的理性(limited rationality) (5)有限的同理心(limited sympathies)
四、人類的困境 (四)前三項因素所構成的困難: (1)受限於訊息和智力的可使用性,人們實際上能做的事,並不是技術理論上能做的,而只是那些被認為可能做的。 (2)受限於資源,必須建立需求滿足的優先性。 (3)個人欲望不一致 (4)整個社群的欲望不一致而造成競爭
四、人類的困境 (五)有限理性: (1)人們不是自然地傾向於從事對自己最有利的事。 (1)人們不是自然地傾向於從事對自己最有利的事。 (2)人們一般傾向於短期而不是長期的考量,追求明顯的滿足。
四、人類的困境 (六)有限同理心: (1)大多數人自然傾向於關心自己需求的滿足,而較不關心他人。 (1)大多數人自然傾向於關心自己需求的滿足,而較不關心他人。 (2)即使有人在某種程度上關心他人,他所關心的只是“某些”他人:家人、朋友、國家、族群。
四、人類的困境 (3)有人對他人還存有惡意 (4)有限同理心造成的困難:人如何快樂相處、人彼此易受他人傷害。
五、道德的目的 (一)構成人類困境最重要的因素:有限理性和有限同理心 (二)有限理性重要?還是有限同情心? (三)道德的目的:尋找對抗有限同情心及其潛在的破壞性。
五、道德的目的 道德的功能和道德評價的目的,不是增加可用的資源,不是直接增加利用資源的知識,也不是使我們在判斷上更理性,而是擴大我們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