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 2015.11.3
1.1我國的實質工資倒退回16年前,造成很多人的痛苦,有人把 它稱為國恥。 1.2高希均先生跳出來反批,他說「對於起薪低的現象稱之謂國 恥,顯然太沈重」,「一個心智健康的人要靠自己的學習、 品德、專業、意志力立足社會」,「如果起薪真的很低,要 責怪的是自己沒有準備好」。 1.3稍懂經濟學的人都可看出,他這說法只是局部的道理,而只 有局部的道理並非分析事情的正確方法。 1.4工資和其他價格一樣都決定於供給和需求,而供給和需求都 受許多因素影響,高先生忽視其他因素而只責怪青年人沒努 力,是非常不公平的指責。
2. 1 其實人民不滿的並非高希均先生所說的有人高薪、有人低薪之現象,而 是下列四種現象:1. 整體實質平均薪資比16年前低、2 2.1 其實人民不滿的並非高希均先生所說的有人高薪、有人低薪之現象,而 是下列四種現象:1.整體實質平均薪資比16年前低、2.很多人薪資比幾年 前同樣能力的人低、3.薪資比前四小龍其他國家相對下降、4.同一個人到 外國工作常可得到高很多之薪資。這四種現象都和我國對勞工的需求不 足較有關,而和個別青年人的能力較無關。 2.2 讓勞工需求相對下降的幾個重要原因近年都在台灣發生。 a.近六年我國的淨投資都低於2007年好幾成,工資當然難漲。 b.我國近年出口產品打不過韓國甚至中國,而使其價格一路下跌,當然 付不起高工資。 c.我國產業大量外流,而新產業相對於外國卻發展甚慢,總勞動需求因 而無法增加夠快來提高薪資。 d.我國還大量開放外籍勞工而增加勞工總供給,也大量開放外國產品及 服務來爭奪內需市場,所以對本國勞工的需求也因而下降。
3.1有不少青年人確實應該更努力改善其能力,但這不表示政府、企業和社會沒 有更大的責任。 4.1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R. Krugman)指出,高學歷已不再是中高 所得甚至有就業機會的保證。 4.2過去要由高等學歷人力從事的工作,現多可由電腦做得更好;高教育者的高 薪工作比低薪勞工工作,更容易外包到其他國家。反而是像卡車司機那一類 無法用明確守則完成而須一點經驗判斷的工作還有增加。 4.3高學歷的人才可粗分成利用知識創造新知識思想、利用知識做思考判斷,以 及利用知識做整理運算或提供資訊等三類。第三類人才之工作卻已大部分能 由電腦來負責。 4.4不幸的是我國的教育卻仍以培養第三類人才為主。我國從教學到考試方法都 以死背、填鴨或博聞強記為主。這種方式訓練出來的高學歷者甚少具有第一、 第二類創造和研判的能力,甚至原有的能力都在僵化的教育中被消磨掉了。
5.1全球化同時也使很多產品移到外國生產,很多工作轉包到外國,因而 使國內人員工作機會和薪資下降。這就是我常講的國際要素價格均 等化作用。 5.2我國早已因為對中國大量投資而使產業和就業機會大量移往中國,而 造成低技術工人的失業,並使工資停滯,但政府官員和很多人都還 無知地漠視甚至否認要素價格均等化的作用。 5.3如今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力量已延伸到高學歷人力,連先進國家都受到 威脅,我國郤仍要盲目擴大和中國的經貿往來而加速工作外流和薪 資被拉低的作用。
6.1國家發展和個人相似,要靠實力,也要利用機運。實力大的有更多機會可用, 用到好機運也可以增強實力,好的發展政策就是要讓兩者形成良性循環。 6.2實力的提升包括人力、資本、土地、技術、以及企業家精神等生產要素的累 積和改善,以及國家社會制度和環境的提升。機運主要則是國際機會的運用。 6.3台灣曾經得到極好的機運,因而發展得很快,也賺了很多錢。二次戰後西方 先進國家推動貿易自由化,開放市場給開發中國家利用,四小龍就是得到這 個大量出口的機會而得以快速成長。 6.4當時賺到錢的各國若把錢用來累積更多資本培養更好人才,改善公共建設和 制度,建立國家企業品牌形象,鞏固國際關係,則這些實力的增加即可為國 家帶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6.5那段時間我們能賺錢的主要因素是機遇而非能力,政府和人民卻自誇我們的 高官和企業家多有能力,因此我們未能虛心努力改善我們的能力,機運所帶 來的財富和機會有很多都被浪費掉。
7.1我們不當的土地政策不只使很多土地被破壞或閒置,地價的高漲也使工商業經營 及人民生活成本都變太高而降低國際競爭力。地主和土地炒作者鉅額的不勞而獲, 則分走了許多一般人民由國際機會中賺到的財富,因此一般人民累積資本乃至培 育人才的能力也就大幅減少。 7.2我們的教育太重文憑、落後而僵化的思想、以及表面上的公平,結果考試壓力和 填鴨式的教育使人民失去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很多人甚至沒學到可用的技術。 7.3國際給我們賺錢代工機會,我們未好好運用賺到的錢累積更多實力,反而因為 一味代工,而未能培養更多真正企業家,以及建立更多品牌、商譽和自主的技術。 7.4幾十年的貪腐弄走很多錢,也造成很多浪費。未做好的公共建設和土地規劃,使 很多建設建了又拆或不合用。 7.5高官甚至國家領導人不斷以錯誤的說法和數字來誤導人民並亂開政策支票,企業 界生產有害產品還不認錯,學術界為政治、意識型態乃至私人利益可以信口胡說, 結果誠信這項社會資本也被破壞殆盡。 7.6經濟政策不求固本來提高自己實力,反而幻想利用中國的機會來發展,結果反造 成產業、資本、及人才的大量外流。現在又幻想藉更開放外國人來台灣競爭而發 展,其結果又將是僅存之國內市場的流失,以及更多國內資源和生意被搶走。
8.1全國工業總會最近提出了2015年《白皮書》說「我們即將面對的是 一個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的環境」。這說法加上近年 我國淨投資大幅下降的現象,經濟學所講的人力、土地、資本以及 企業家精神這四大生產要素,我們只有不缺企業家精神了。 8.2《白皮書》指責國內政府失能、社會失序、國會失職、經濟失調、 世代失落、國家失去總體目標,但卻未檢討企業家是否也有失能、 失職、甚至失德的問題。 8.3但即使是由這白皮書所具體指出的台灣經濟問題來看,企業家精神 的不足,似乎是更重要的原因。
9.1真正的企業家要運用國內既有的生產要素,創造出有國際競爭力的 生產組合及產品。不能算是真正企業家的老板們,因為無法創新甚 至無法找出比較利益,而只能承襲既有的生產組合或外國買主指定 的生產組合,因此只好指責本國的生產要素不符合他的需要。 9.2矽谷創新有成的The Vertical Group創投公司執行合夥人張有德先生指 出,企業家過去的成功可能成為未來創新的障礙,台灣應給年輕人 更多創新的機會。
10.1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會隨發展程度而改變,所以發展策略也必須跟 著改變。在經濟發展的初期,人力和土地等資源的價格常低於所得較高 的國家,而國際上也有很多現成免費的技術可以學習,因此經濟發展的 重要策略就是如何活用資源。一方面可引進和運用已經有的技術來提高 本國的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則可把本國的人力等生產要素以加工生產等 方式出口到外國,以換取較高的報酬。 10.2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工資等要素成本已較高,無法只藉著出口產 品就可讓勞力間接在國外賣得更高的價格。而較進步的國家也已學會國 際上大部分免費的技術,因此也不易再只靠學習別人而提高自己的生產 力。 10.3在不能靠低工資也不能靠現成免費技術的情況下,國家經濟的發展必須 更靠自己的實力,也就是每人平均要擁有更多資本和技術等資源,而且 要擁有更多別國沒有的技術。 10.4而無形資本和創新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人的「知識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育是這兩項能力的主要來源,但也可能是這兩項能力的重要障礙。然 而教育對經濟的功能在我國卻常被忽視或扭曲。
11.1 從公平的觀點,教育應該讓每個人都得到充足的教育,以使他能公平地享 受社會提供的機會,能把他的潛力合理地發揮出來而得到最好的發展。但 從效率的觀點,這種讓每個人的潛力都能發揮出來的公平教育,恰好也使 社會的人力資源得到最大的發揮。 11.2 人有多方面的能力,過去的教育也許較著重基本生活和生產的能力。但在 高所得的國家有兩類能力愈來愈重要,一是享受藝術文化等優質生活的能 力,一是創新的能力。不幸的是我國在這兩方面的教育都有很大的改善必 要。 11.3 但在我國以考試主導的教育下,背誦標準答案變成是教育的重點,教育不 只太少積極培養學生的獨立思想及創新能力,反而懲罰敢有不同想法的學 生。因此很多人的創新能力都被扼殺。 11.4 2000年我提出的綠色矽島發展藍圖即指出升學壓力對創新能力的傷害,而 要求教育體制培養青少年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同一年的知識經濟發展 方案明白指出「加強創新能力是提昇國家競爭力重要根本之一」,要「促 使學校落實創造思考教學」,「以創新為目標導向,加強課程、教材、教 法改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但這些主張似都不敵現任政府對一元化教 育和考試的依戀,以及對直接引進外國人才來方便企業的熱忱。
簡報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