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ical Egoism Joel Feinberg.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現代、後現代與哲學 劉見成. 從現代到後現代 什麼是現代? 什麼是後現代? 一個百家爭鳴的理論領域.
Advertisements

邏輯學上的謬誤 M111 指導教授:李開濟 博士 祝孫 X 晨 & 熊 X 邦甜蜜蜜,早生熊寶寶 蔡X諺…蔡X諺… 第二彈 第二彈 超級 sweet 宗大欣 好吧今天你生日就算了 :D.
科學教育概論胡景瀚 ( 0 )前言 ( 1 )科學的教育哲學 ( 2 )科學的教育心理學 ( 3 )科學是甚麼 ( 4 )科學科技與社會 ( 5 )科學教育課綱、教材之探討.
兵學理論 Theory of Military Science 兵家述評 中國兵法烽火三國 三國鼎立 木子書屋 中華萬年網.
临床转变过程 网络咨询案例 曾家達 多伦多·北京·深圳·香港联网.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李小寒 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护理理论与护理概念模式.
講道題目 改變話語 改變世界  林惠美 牧師 ..
第四章 激励的理 念/原则 第二章 激励的定 义及原理 第一章 为什么需 要激励 第三章 激励的实 用方法.
思維方法 課程網頁: /
留美申請文件大清點 學術交流基金會 教育顧問傅鏡平.
外事礼仪 刘华 中国联合国协会副总干事 北京 2013年7月.
第二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一节 认知差异与管理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 第三节 个性差异与管理.
第5章 研究設計 本章的學習主題 1.研究設計的意義與目的 2.主要研究設計的類別 3.探索性研究、敘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 4.紮根理論
醫治被拒絕的傷害.
批判思考 ─ 演繹法與歸納法 導師:葉錦熙
網路心理與行為 Health Psychology Online
第3章 個案研究的撰述與倫理.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调查问卷.
師資培育中心外埠教育參觀.
心理卫生 主讲教师:刘德祥 联系电话:
Mailto: 10 企業績效、治理和倫理 Corporate Performance, Governance, and Business Ethics Hill and Jones Ch.11 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系 范錚強 mailto:
第一部分 辦公室資訊系統概論 第一章 辦公室自動化概念 第二章 辦公室系統之職務 第三章 組織及系統概念.
单元三 特种货物运输组织 任务一 危险货物运输组织 任务二 超限货物运输组织 任务三 冷藏货物运输组织 任务三 冷藏货物运输组织.
一、关于动机. 一、关于动机 动机:【motivation】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动机:【motive;intention】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动机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 动机:【motivation】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愛情的三種情愫 第八組 指導老師:馬美娟 組員:4A10H082 羅怡欣 4A1I0007 湯沁璇 4A1I0011 謝旻真
指導教授:林君憶老師 報告者:江秀英 日期: (三)
第五讲两宋时期基本历史线索 一、宋代的历史地位 二、宋代的基本问题.
怎麼可能發生這種事? 環境真的有這麼糟嗎?
第三部分 博弈论 §3.1实验二:双方信任博弈 例如:一厂商支付给一名工人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并且期望这名工人能够回报以相应的更多的劳动。主动方厂商出于对被动方的信任,率先背离了标准的不合作博弈论所阐述的最优选择,若工人也提供了回报,则双方得到一个合作的结果。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酒店会给熟客赊账,而客人也不会赖账,我们将这一类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合作波已称为双方信任博弈。
第九章 正当行为 正当行为,是指客观上造成一定损害结果,形式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质上既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也不具备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邏輯方法.
初中獨立專題探究(文字模式) 課程規劃與教學經驗分享
道德推理 課程網頁: 第二週:論「道德」 談道德就是說教?
PHILOSOPHY OF RELIGION
性格與情緒.
第十章 激勵與獎酬員工 現代管理學 林建煌編譯.
Utilitarianism John Stuart Mill.
Goodness as Simple and Indefinable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第十一講: Right and Wrong.
The Power of Moral Theories
Second Law.
Chapter 4 研究問題及研究假設.
教育測驗與評量 組員:蔣雅淳 賴依君 郭素伶 陳秋茹 江雅昀
Ch12 激勵 章首個案:薰衣草森林 管理新知:創造工作意義,激發員工產值 12.1 激勵的本質 管理個案: Google
倫理傳統簡介 婆羅門-印度教 佛教 早期中國傳統 猶太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班級經營策略 報告人:郭淑君 輔導師.
第 7 章 網路行銷的研究.
第一节 激励原理 第二节 激励的需要理论 第三节 激励的过程理论 第四节 激励实务
南韓企業 No.1 的三個祕密 韓企世界化 指導老師 陳隆昇 老師 組 員:吳倍君 王筠雅
歸因:解釋社會行為 授課老師:林東龍 授課日期:2005/10/7.
In Defense of Egoism Jesse Kalin.
105學年度 暑期樂活講座 自我認同與高中生活 黃民凱心理師
道德推理 Moral Reasoning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社會學習論 林靜琦.
一、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第16週 The Fact-Value Problem
铂安智防务科技有限公司 辅助驾驶设备 2017.
邏輯與批判思考 課程網頁: 第二週:基本概念Ⅰ 語句與論證、演繹與歸納.
思維方法 課程網頁: 第三週: 基本概念Ⅰ:語句與論證、演繹與歸納.
企業的行銷機能 行銷觀念的演進 市場區隔、目標市場,與產品定位 行銷組合 產品組合 定價組合 通路組合 推廣促銷組合
濃情巧克力 組別:第五組 導師:林伶瑾 組員: 4990P045陳柔安 4990P046洪宜蓉 4990P047簡妤晅 4990P048林佩蓉.
專業倫理 (Professional Ethics) 2008 FALL SEMESTER (N3)
應用倫理學 第3週 道德理論 結果主義與非結果主義的理論.
Psychological Egoism Joel Feinberg.
智慧與恩典 2015年12月5/6日 香港聖經教會.
自由主義(liberalism) 課程網頁:
組員: 鄭祖惠(2) 梁佩盈(6) 陳興進(25) 盧業承(26) 林國棟(29)
興起於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由馬斯洛A. Maslow創立,以羅哲斯Carl Rogers為代表.
行为金融与金融之谜 刘海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sychological Egoism Joel Feinberg

一、定義 心理利己主義的定義:所 有人類的行為都是基於自 私的欲望。 Joel Feinberg (1926-2004)

一、定義 (一)根據上述的定義,可以得到以下幾點: 1.唯一可能讓任何人當成最終目標去追求或實現的 東西,就是他自己的利益。 2.人有時候會促進他人的福利,但這只是追求個人 幸福的手段。 3.任何為了他人、為理想或原則,而不為自己私人 滿足的行為,都是虛假、偽善的。 4.如果任何人為我做什麼,一定是他想要得到回報, 或者這樣可以滿足其私欲。

一、定義 5.這對人性是一個嘲諷,因為沒有人能夠真正關懷 他人,所謂的“好人”,就是那些假裝關心別人, 而真正關心的其實是自己的名譽或好處的人。 6.我們不能責備自私,因為我們不可能不這樣做, 真正關懷他人的行為超出我們的能力,也是不可 理解的。一般所謂的關心他人的行為,背後不是 具有一個隱藏的動機,就是在無意識的動機下促 成。

一、定義 (二)幾點說明: 1.這種主張強調人類行為的動機,最終都是為了自己 的利益,因此使用“關心自己”(self-regarding)似 乎比“自私的”(selfish)恰當,因為前者一般人的 使用中是中性的詞。當我們說:“某人的行為是自 私的”時,已經蘊涵他的行為是錯的。吃、睡、刷 牙、逛街、散步、聽音樂會,這些都是關心自己的 行為,但我們不稱這類行為是自私的。 2.這個主張非常強,只要能找到一個行為不是關心自 己的,這個主張就是錯的。

二、心理利己主義和倫理利己主義 (一)心理利己主義(psychological egoism): 這是一個有關人性事實的主張。 (二)倫理利己主義(ethical egoism):這是一 個規範性的主張,認為人所應該從事的行為, 就是對行為者最終是最有利的行為。 (三)有人認為從心理利己主義加上一個前提 ( “ought” implies “can”)可以推出倫理利 己主義。

三、支持心理利己主義的論證 (一)個人所有權論證(personal ownership argument): 前提:我的任何行為都是由我的動機、欲望或衝動所 引發(而不是由他人動機所造成)。 結論:我總是追求那些滿足我自己,或者為我自己之 物。

三、支持心理利己主義的論證 (二)享樂主義者的論證(Hedonist argument) 前提:一個人得到他所要之物時,會感到快樂。 結論:在任何事件中我們真正要的是自己的快樂,追求 其它東西只是一個手段。

三、支持心理利己主義的論證 (三)自我欺騙的論證(Self-deception argument) 前提:我們常欺騙自己,以為我們所要追求的東西是 好的或高貴的,而實際上我們真正的是被他人 稱讚,或是能陶醉於善心的喜悅之中。 結論:當我們認為我們的動機是無私、利他的,很可 能我們總是在自己騙自己。

三、支持心理利己主義的論證 (四)享樂主義的動機理論(Hedonistic motivation theory) 前提:(1)道德必須是可以學習的。 (2)道德教育和禮儀教化通常都利用快樂或 痛苦的懲罰。 (3)通常人們的舉止合宜是為了得到回饋或 獎賞;避免犯錯則是為了不受懲罰。 結論:我們的道德教育方法預設人類動機的自私

四、作者的批判 (一)對個人所有權論證的批判:  1.犯了分析命題(analytical statements)無法 推得綜合命題(synthetic statement)的謬誤。  2.必須證明每一個自願的行為都是基於自私的動 機。  3.混淆「自私動機」和「行為者的動機」。

四、作者的批判 (二)對享樂主義者的論證之批判: 1.前提不是真的:欲望的實現不能保證得到滿足。 2.「滿足」有時候確實可以理解成欲望實現,但 這會變成 tautology。 3.「做善事得到滿足」不同於「為得到滿足而做 某事」。 4.行善為了心安,所以也是自私的動機? 5.惡意的動機有時候只為了傷害別人,犧牲自己 利益也在所不惜。

四、作者的批判 (三)對自我欺騙論證的 批判: 1.沒有犯邏輯謬誤, 但結論不據決定性 (inconclusive)。  2.經驗證據不足以支 持結論。

四、作者的批判 (四)對享樂主義動機理論之批判: 1.享樂主義的矛盾(the paradox of hedonism  2.獎懲是道德教育的手段,但 道德教育的成功不能建立在 這個基礎之上。

五、心理利己主義的其他形式及其批判 (一)非享樂主義的形式: 人的動機不可能全部化約成 追求快樂或幸福,但是不論 人追求什麼,其最終的動機 都是自我關懷的,即人性不 可能關懷他人。

五、心理利己主義的其他形式及其批判 (二)對此形式的批判 1.區別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  1.區別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  2.經驗假設(empirical hypothesis)  3.隱藏對應語詞的謬誤(the fallacy of the suppressed correlative)  4.心理利己主義的動機主張是一種約定定義 (stipulative defin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