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的生物與文化觀點 葉川榮
一、何謂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用進退廢,不進則退 Lamark(1809)動物哲學(Philosophie zoologique) 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 Spencer(1851)社會靜力學(Social statics) 物競天擇(Natural selection) 強國必先強種(東亞病夫(Sick Man)思維,可參閱楊瑞松(2005)想像民族恥辱: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東亞病夫。政大歷史學報)。 追求卓越、自我實現
物種起源中競爭的觀點 每一個物種在每一個適合他的地方都會繁盛的生長著,但一面臨氣候的劇烈變遷,只要競爭物種或敵種(competitors or enemies)具有比該物種更高的適應能力,兩種生物就會在數量上產生消長。較弱勢的競爭物種只有兩個命運,要不是往四處移動遷入其他區位求生存,否則就是走向滅亡一途(Darwin, 1859: 69)。 幾項思考點: 1.空間的概念:生物面臨競爭時是可以自由遷徙的 2.在小尺度空間內,資源是必須透過競爭去爭取的 3.生物競爭的優劣態勢是動態的,只要「環境」一變遷,競爭的形式與面貌也將隨之更改。
二、人類的競爭 Dearden, 1998 :A與B為了X在競爭時,必須符合 1.A和B都必須想要X 2.A對X的擁有必然會帶來B對X的損失,反之亦然 3.A和B都瞭解他們其中之一會被排除的前提之下,仍得堅持這樣的「排他性」行動。 手足間的競爭與生存 兒童遊戲的性質促進身心發展? 親子間的競爭,競爭愛,競爭權? 競爭在許多文化中不被視為是一種美德 透過與別人競爭,我們將更了解自己
三、競爭與合作的關係為何? 人類世界中是否有真正的合作? 三、競爭與合作的關係為何? 人類世界中是否有真正的合作? 競爭與合作是否真的二分,具有排他性? 競爭與合作具有擬態作用。合作與競爭的行為隨著大環境變化而有所改變,表現如下:合作者在競爭者面前會展現示弱的部分,由競爭者掌權;競爭需要不筒形式的合作來達成;合作的最終目的仍是競爭。 我們要問:人類為何要合作?合作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適者生存的迷思:誰是最適者? 生物哲學與生物社會學上的定義:生物所具有的某些特質通過了跟環境互動的考驗,則被視為最適合天擇的物種。 此為Mills & Beaty於1979年提出的「性格傾向上的偏好詮釋論(propensity interpretation)」,這是或然率(概率)與某特殊環境下的微觀演化,並透過天擇賞賜而保留下來。 在教室情境中,教師除了會將「揀選」過的知識傳遞給學生之外,亦會對「表現良好」與「具有良好特質」的學生報以「滿意的微笑」。這使得所有學生會自我認知到最適合在班上求生存的倫理規範,並予以強化、保留下來。
教室裡的演化動力學 Darwin認為天擇會施惠於最適應環境的物種,並造成「進步最少的物種」滅絕,並使最適者演化出新的型式或物種。 教室中,老師藉著「教育」將「好的行為」保留下來,將「不好的行為」予以漠視或去除,進行一場人工的演化過程。 班級中產生兩組型態的學生:「擁有讓成人喜愛特質的優秀學生」以及「不討人喜歡的壞學生」。 促使演化在教室裡運作的動力就是「競爭」。
演化動力學的內在模式 共同演化(co-adaptation) 風蘭與蛾(Xanthopan morgani praedicta) 趨異演化(divergent evolution) 物種內部會因競爭壓力,而產生內部差異, 使物種內出現優勢新種。 軍備競賽(arms race) 蠑螈與紅脅束帶蛇
演化動力學的校園競爭實例 教師對於競爭的態度與喜好與策略,會形塑出學生不同的演化型態,而演化成不同的「競爭品種」(Fulop et al., 2007)。 共同演化:好的老師帶出好的學生?全班的學生都優秀、具有競爭優勢嗎? 趨異演化:班級內會出現最適應「老師喜好」的學生,無論在學業成績或人際相處上,都獲得最適的生存地位。他有別於班上其他人,成為一新種學生。 軍備競賽: 1.班際間:才藝比賽的諜對諜,不想被「比下去」。 2.班級內:作弊攻防戰、電子資訊戰
動物的性擇與競爭 生物間的競爭除了「求生存」之外,就是「性」。(Darwin, 1871「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雄孔雀的翎眼吸引雌孔雀 誰是真正的選擇者? 誰是真正的掌權者? 極樂鳥Paradisaea raggiana 的極致演化 人類為了性的競爭,會花很多時間在「美的事物上」,譬如實質的外表身高、身材、衣服;或是抽象的社經背景、薪水、人脈與學歷上(Darwin, 1871)。 (
極樂鳥
極樂鳥
極樂鳥
植物世界的性擇例子:花器
性擇與競爭(二) 人類的性擇文化創造了生物界獨特的「婚姻制度」。 婚姻制度前的「性競爭」年齡落在性成熟之後,約莫是國民教育階段,表現形式與動物無異,諸如「打鬥」、「炫耀外表、健康與美色」、「噴香水」、「吸引注意」、「跳舞」等。在成人社會中則有「資產(財富或不動產)」、「教育程度」、「良好世家」、「良好名聲」等。 陳雅麗(2001)研究333位25-35男女性之擇偶態度後指出:男生偏好外貌姣好的年輕女生,因其隱含了具有生育力的線索;女生重視男性的財經力量,以確保自己的後代順利成長。 就生物學的觀點來說,雄性特徵與雌性特徵是必須予以區分的,這牽涉到一個物種是否能有效率的繁衍下去,這是「生存競爭」的問題,而不是「哲學倫理」思維的問題。
校園裡的性擇與競爭 愛情是性競爭的文化形式,是人類所獨有,學校中的愛情現象則融合了生物與文化的特質。 校園異性戀的競爭遊戲中,男子氣概並非從戀情中取得,而是來自同儕間的競爭;女孩為了獲得男性的青睞,反而陷入「討好男人」與「被男人評價」的困境中(黃淑君,2000)。 競爭激烈的異性戀情中,美貌是女人在愛情競爭中的必要條件之一,因此「長得好看」就變成重要的身體資本(林昱瑄,2007)。 老師常將女生開始談戀愛時的注重儀容與外表打扮行為,視作是「快要出問題」的徵兆(林昱瑄,2007)而予以打壓。典型的學業競爭〉愛情競爭。
結語:教育的生物色彩濃厚,教育研究卻輕忽此項特色,且與教育實況脫節。 教育是一門關於「人」的學科,而「人」來自生物界,必然擁有許多生物的天性與特質。 學校是一個小型社會,是專屬人類文明的獨特產物,是生物界中唯一有系統的透過組織、策略、器具將「物種文化」傳遞給下一代的特殊型態。 人類的原始競爭型態為肌肉、智力、武力與生殖能力;學校實踐中肌肉轉變為體育競爭;智力轉變為功課、成績與名次;武力轉變為人際權力的爭奪;生殖能力轉為愛情競爭。 「融合教育」與「兩性教育」的預設即為生物性差異論述的具體呈現,亦為「生物恐懼症」的活水源頭。
謝謝聆聽,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