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文琪副教授 中華民國99年06月11日 如何有效促進 行動學習中的反思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文琪副教授 中華民國99年06月11日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Why ? 為什麼需要 行動學習? ……
呼喚一種經驗的學習 認為學生在傳統課堂中沒有獲得經驗,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在傳統教育裡,學生和教師所有的經驗大部分是消極的、錯誤的。例如: 有多少學生對觀念的反應是遲鈍的, 又有多少學生由於其過去的學習方式而對學習喪失了興趣! 有多少由於通過機械的訓練而獲得的反應方式,損害了他們在新的情境之中理性行動的判斷力和能力! 有多少人的學習經驗是無聊和單調的,以致於他們再也不想開始新的學習! 有多少人由於長期刻意且枯燥的努力而喪失了對優秀讀物的興趣,而只習慣於淺薄無聊的讀物!(John Dewey)
我在課堂上做什麼 激發熱情 → 消退 喚起興趣→ 消失 傳遞偉大的觀念→ 遺忘 訓練技能 → 機械化工具化 對細節的關注 擴大理解視野 喚起興趣→ 消失 傳遞偉大的觀念→ 遺忘 訓練技能 → 機械化工具化 對細節的關注 擴大理解視野 增加對理念和原則的理解 提高對終極價值的識別
Where ? 反思 行動或服務中的學習在那裡?
問題情境 那裡有思考那裡就有懸而未解之事 探究: 1.行動的預期結果和實際結果之間的差距 曖昧的、 可疑的、 清晰的、 衝突的、 思考與行動交相纏繞地使疑惑轉變到釋疑的過程 那裡有思考那裡就有懸而未解之事 1.行動的預期結果和實際結果之間的差距 2.依常規無法順利進行 3.所倡導的理論與使用中理論的差距 4.價值選擇上的兩難 曖昧的、 可疑的、 衝突的、 混亂的 狀態 清晰的、 一致的、 解決的、 和諧的 狀態
What ? 什麼是反思? 反思有五重
反思(Reflection) 反思是人心對自身活動的注意和知覺(英國哲學家John Locke) 行為主體立足於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其情景的能力
反思性思維視野下的反思 Reflective thinking (John Dewey) 思維的較好方式叫反思思維,這種思維乃是對某個問題進行反覆的、嚴肅的、持續不斷的深思。 對於任何信念或假設性的知識,按照其所依據的基礎和進一步導出的結論,去進行主動的、持續的和周密的思考,就形成了反思思維。
實踐認識論視野下的反思 Practical epistemology (Donald Schon) 在每日的實踐中做出無數品質良好的判斷,但卻無法陳述出適當的判準原則。 表現出熟練的技巧,卻無法說出其規則與程序。 knowing- in- action:能幹的實踐者的知識,通常比所能表達出來的多,他們展示出一種實踐知識,其中大多是緘默的。(tacit knowing)
批判理論視野下的反思 關心影響行動的政治、社會條件 審視行為與信念的合法性 對參與者進行政治賦權,追求更加理性、公正和民主的生活。
When ? 大體有三 什麼時候進行反思?
Reflection in action:即行的反思,與情境的反思性對話 Reflection on action:行動後的反思,將個人實踐性知識轉化為明確的理論,以便能分享、運用。 Reflection for action:行動前的反思,為未來的行動作準備
How ? …… 如何引導學生做反思?
反思日誌 反思的層次Bain et al, 1999 Reporting 純粹敘述事件經過 Responding 敘述心情、判斷 Relating 與經驗聯結、加上個人意義 Reasoning 表現高度轉化和概念化, 深度分析發生原因、探討理論與實踐之關係 Reconstruct ing 運用抽象思考在學習,從經驗整合獲得結論、針對個人規劃未來學習
反思日誌
行動學習反思日誌 個人行動後的反思 團體反思 行動前+行動後 個人行動前的反思 檢視自己所經歷過的混亂經驗, 經歷 Reporting Responding Relating 的反思
教師全程參與 教師任務:全程參與,以協助者、共同參與者的角色與學習者一起重新檢視大家所一起經歷過的混亂經驗。 本照片由臺北醫學大學 林文琪授權本課程:兒童美學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第三者公開使用之權利,如需運用,宜另申請授權。
小組討論 個案討論/規畫新教案 在團隊的討論中發現自己觀念的限制 教師提問:促進同學整合理論學習 同儕經驗分享:整合同儕意見 形成新的觀念、新的行動方案 進行行動前的評估 本照片由臺北醫學大學 林文琪授權本課程:兒童美學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第三者公開使用之權利,如需運用,宜另申請授權。
只能改變行動策略及其中隱含的假設,不能改變行動背後的價值 經驗學習的雙循環模式(Morgan) 觀察(Observing) 重新框架(Reframing) ↗ ↘ ↙ ↖ 實施(Doing) 反思(Reflecting) 重新連結 Reconnecting ↖ ↙ ↘ ↗ 決定(Deciding) 重新思考Reconsider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動 單環學習反思 雙環學習反思 反思 只能改變行動策略及其中隱含的假設,不能改變行動背後的價值
Who ? 老師,您準備好了嗎? ?
結語 規畫及執行教育部所推動的行動/問題解決導課程,深深地感受到它對教師與學生都帶來了不一樣的課堂經驗:知識不再是被傳遞的,而是學習者自己建構出來的;教師不再是掌握知識的專家,而是協助者;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消費者),而是自己學習行動的研究者。面對這樣的變革,不僅學生要重新學習「如何學習」,老師也要重新學習「如何教」。
謝 謝 聆 聽 敬 請 指 教 課程網址: http://web2.tmu.edu.tw/winkey/972Aesthetics/index.html
版權聲明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來源佚失 本照片由臺北醫學大學 林文琪 授權本課程:兒童美學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第三者公開使用之權利,如需運用,宜另申請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