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al-Doppler radar analysis of a near-shore line-shaped convective system on 27 July 2011, Korea: a case study J-T. Lee et al. (2014) Tellus Paper Review 2017.11.14 報告者:紀瑋欣(Wei-Hsin Chi) 指導老師:楊明仁老師(Prof. Ming-Jen Yang)
Dual-Doppler Radar 相距85公里 GDK:(127.43°E ,38.11°N) 掃描半徑:250公里 掃描仰角:12層 掃描角度:0.08°,0.18°,0.28°,0.38°,0.68°,1.08°, 1.78°,2.88°,4.68°,7.68°,12.38°,20.08° KWK:(126.96°E , 37.44°N) 掃瞄半徑:240公里 掃描仰角:13層 掃描角度:0.28°,0.58°, 0.98°,1.38°, 1.78°,2.18°, 3.18°,4.38°,5.88°,7.68°,9.88°, 12.68°,15.98° 相距85公里
Automatic Weather Systems Station 陸上 120 mm/h 極值 173.5 mm 海上 陸上 海上 90 mm/h 98.5 mm
Surface weather map 2017/07/27 0300 LST
Mesoscale analysis 2011/07/27 0600 LST 925 hPa 600 hPa θe>355K
Structure & Features S1:100×40公里 C1從70公里長成90公里, 出現C2、C3,且三個胞聚合 每20分鐘一張
Time series of the horizontal area of the convective region 回波>45dBZ
Structure & Features 快速增強(7-11公里) 增強至11公里左右
Onshore convective region 左圖(a)、(b)的A-A’ (長:50公里、寬:3公里) 0.5公里 dBZ 輻散 風速風向
Offshore convective region (a):B-B’ (b):C-C’ (長:50公里、寬:3公里) dBZ 輻散 0.5公里 風速風向
Temporal variations in onshore and offshore convection 垂直速度> 4 m/s 海上的垂直速度較小 出現在0840,之後快速減弱 因陸地上的摩擦力造成低層輻合較強,垂直速度較大 1~3公里,輻合強度較弱
Discussion 📌中層乾空氣有助於減少對流細胞的浮力。 📌本個案不穩定的條件是因垂直分層θe的不同、中層為乾空氣進而影 響LSCSs。 📌低層風向轉為西風,與中層風向平行➜接近Back-Building型 📌由於原先存在的對流胞在邊界上的外流風向在地表不明顯,所以本 案不完全符合BB型。 📌當對流胞合併位置接近海岸(時期1),原有的對流胞(C1)內的對流區 快速增加,接近6.5公里高。 📌而海上對流區域較低(約6.0公里),但較陸上的面積寬,這種差異是 由地表粗糙度不同所造成。 📌粗糙度的變化導致風速在陸地上減少,導致海岸線附近出現強輻合, 而在海岸線產生更強的上升氣流,使對流區域發展得更高。
Mean profiles of divergence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convective region in precipitation system at offshore and onshore 6.5公里
Summary 📌本篇研究帶狀降水系統的環境條件和內部結構,了解沿海地區對 LSCSs西側的影響和增強。 📌2011/07/27 06 LST 造成朝鮮半島垂直不穩定主因是低層暖濕的南南 西氣流與中層較乾的西南西氣流。 📌另個原因是有槽線位在朝鮮半島上,因此,天氣環境有利於線型系統 的發展,並於7/27生成帶狀降水系統。 📌由LSCSs組成的帶狀降水系統的西端產生強降水(80 mm/h),降水分 佈主要偏向陸地。 📌在降水系統的西側,不斷產生新的對流胞並與原有的對流胞(LSCS)聚 合,因而不斷增強降水系統。 📌原有的對流胞可以通過與新的對流胞聚合而向西延伸,這代表對流胞 生長的位置隨時間而變化。
THE END 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